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新教材】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课件(新教材)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课件(新教材)

“柔道”治理天下
(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 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 柔耳。今乃能如是!”帝闻之,大笑曰:“吾理 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问题探究
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同点:都是治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 于用人、纳谏。
问题探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 成了什么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 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 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 朝走向衰亡。
3、黄巾起义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 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2)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 (3)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蔡伦,东汉和帝时任掌管制造宫 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建造宝 剑和其他器械。他于105年采用新 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 耐用的纸。汉和帝封他为“龙亭 侯”,人们称他造的纸为“蔡侯 纸”。
蔡伦
4. 西汉与东汉——大 一统国家的巩固
问题:地方封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结果:叛乱被平定
新知讲解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 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 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新课导入
材料一: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材料二: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 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无为》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共40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共40张PPT)
加强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加强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 控制。
21
西汉的强盛
葡萄 核桃 苜蓿
石榴
天马
汗血马、 乐器、 歌舞、 佛教等
中国输出品是以 手工业品和技术 为主 西方输出品是以 动植物品种和宗 教文化为主
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
丝绸、漆器、金属工具、
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
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
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
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
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 子继承王位外,其 余的庶子在原封国 内封侯,新封侯国 不再受王国管辖, 直接由各郡来管理, 地位相当于县。
12
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 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刺史六条问事
一、豪强强占田宅超过定制,以强凌弱; 二、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 三、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 四、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 五、郡国长官的子弟付势欺人,为非作歹; 六、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
29
东汉的兴衰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 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 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 “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 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 离散,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 人民 无不怨恨在心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 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 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 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 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17张P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17张P

二、东汉的兴衰(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 (一)东汉的兴-----光武中兴 阅读课本22页,掌握光武中兴出现的条件: 1.政治方面: ①巩固统一局面——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②强化皇权专制——增强尚书台,严控外戚; ③加强中央集权——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④加强社会整治——提倡节俭,惩处腐败 2.经济方面: ①保民生——释放奴婢,禁止残害; ②增收入——清查垦田,保证户口 3.思想方面: 重视儒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努力,终会有所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进的路上,要不断
反思、关照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东西,更进一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钻进钱眼,不惜违法乱纪;做人,穷,也要穷的有骨气!古之立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建立太学;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一: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 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 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 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刺史成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③任酷吏: 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④实行“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税收
(2)官吏选拔制度: 确立察举制度:以才能品德为标准,地方向中央推荐
(3)加强皇权的措施: 设立中朝,皇帝直接控制;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建立中朝
皇帝
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中朝
(二)东汉的衰 1.政治:

【新教材精创】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精创】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知识提纲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内容提要】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时空定位】
西汉东汉
前202年前140年前87年9年25年89年190年220
西汉帝王世系:
汉汉吕文景汉昭宣元成哀平孺
高惠后帝帝武帝帝帝帝帝帝子
祖帝帝婴
东汉帝王世系:
光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少献
武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

【思维导图】
西汉的分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0年)西汉强盛: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西汉衰落:汉昭帝——王莽篡汉(公元前87年——公元9年)。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谢谢大家的观看, 再见!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问题二:谈谈阅读下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抗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 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C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本课知识巩固
3.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第4课西汉与东汉
二、西汉的强盛
(一)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二、西汉的强盛
(一)政治上
2.设立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二、西汉的强盛
(一)政治上
3.确立察举制等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完备监察制度。 5.任用酷吏,严刑峻法。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 举孝廉各一人……孝谓曰善事父母者, 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平准法是由中央政府在首都长安设置平准官,按 照价格波动,收购或抛售货物,调解供需,控制市场。
均输平准政策打击了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既维护了民众利益,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财政基 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二、西汉的强盛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课件--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课件--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 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治世重现节,省开史支称“光武中节兴省”政府开支
整治吏治, 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 户口数量 释放奴隶
与民休息,缓和社 会矛盾 ,推动经
济发展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思想控制
三、西汉的强盛——柔道天下到豪强割据
2.东汉灭亡 阅读P24,根据材料,归纳东汉衰落的原因。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材料:丞相入奏事,荐人二千石…上乃曰: 材料:今师异道,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汉书·田蚡 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传》
材料:(文帝)匈奴连发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 计。——《史记·匈奴列传》
学以致用
(2023·山东高考·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
想 , 建 立 了 一 个 护统一的力量。
——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二、西汉的强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四)军事:稳定边疆,积极开拓疆域
材料: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
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 1.北击匈奴
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 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x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x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政治
经济 思想
加强皇权,增强__尚__书_台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 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3)“党锢之祸” ①背景:东汉中后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②概况:“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___党__人___”,遭到严 厉镇压。 (4)黄巾起义 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__太__平_道___”在多个地方同 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导研案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代的政治体制 [史料实证]——汉代继承创新政治制度 史料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 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 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 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 制手段。——[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导读] 根据史料“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
真实情况。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时间
代表性成就
意义
战国至西汉 《_黄__帝__内_经__》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
《_九__章_算__术__》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 占有重要地位
东汉
___蔡_伦____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 改进造纸术 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惩亡秦孤立之敗, 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诸 王“夸州兼郡,连 城数十,宫至百 官,同至京师”
刘邦大封同姓王
刘邦所封的同姓诸侯王的封国,占据了国土的大部。……诸侯王占 据了全国大片土地,其中尤以齐、楚、吴三国最大,几乎“分天下半” (《史记·吴王濞列传》,这里指占王国天下的一半)。当时全国大约 有五十四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三十九个郡,仅齐一国就有七郡。归西 汉王朝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十五个郡了……。显然,属西汉中央政 府统辖的只是当时中国的中、西部一小部分地区,而北、东、南一大 片地区则是分属各诸侯王国的。从人口数量比较,据有的学者推算, 汉初人口总数约有一千三百万。而西汉政府直接统治地区的人口约为: 户九十七万,口四百五十万;属于诸侯王国的人口约为:户一百八十 万,口八百五十万。这样,中央直接统辖的地区与诸侯王国地区的人 口比为5.29:10。
措施
1.“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减少财政开支 2.对外与匈奴和亲,养精蓄锐
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 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 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 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 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 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以鼓 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 农桑。每年春耕,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 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陆贾): “居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 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 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 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 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
背景: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3.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 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 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 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 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 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 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为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 称,是除老庄之学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 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 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 的观点。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两 大主题: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 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 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 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 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 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西汉驷马安车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BC202年,刘邦建立 汉朝,定都长安,史 称西汉或前汉。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 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 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 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 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 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晁错给景帝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 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直接原因:景帝削藩 根本原因:高祖分封 同姓王
——《汉书·主父偃传》
(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 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 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
——《通典·职官》
(1)颁布“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中朝 (内朝),加强 皇权,削弱相权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 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 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学家。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 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 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 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 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承秦制
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 济凋敝,统治秩序尚待 重建,因此汉高祖不得 不维持现状,封功臣大 者为王,小者为侯。 当时异姓诸侯王共有七 人,即楚王韩信、梁王 彭越、淮南王英布,赵 王张耳 、燕王臧荼 、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 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 造成严重威胁。
——林剑鸣《秦汉史》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 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亲者或亡(无)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偪 (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贾谊《治安策》
贾谊在《治安策》中,把汉文帝时诸侯国和中央的关 系比做人体,诸侯国力量过于强大,中央集权必然受到 极大削弱,好像一个很重的病人。贾谊这段话,把当时 中央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比喻得十分形象(尾大不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