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一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1、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启建立夏朝后,以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兄终弟及(盘庚传位给弟弟),父死子继(纣王继承了其父的王位)两种形式。
3、商朝中央设置相、卿士参与商王的决策。
卜、祝负责祭祀和占卜,史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
地方封候、伯。
4、分封制: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其建立诸侯国,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周公旦平定商朝旧贵族和武王兄弟的叛乱后,为稳定东方,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5、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6、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7、宗法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皇权的稳定。
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8、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
宗法制为里,分封制为表。
9、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0、商朝的制度沿袭了夏朝的制度而有所损益,周朝的制度又沿袭了商朝的制度略有变化。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同:都是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内有积极作用,并影响后世。
异:2、秦王朝的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南平越族,修筑长城,进行大规模的移民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修筑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形成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⑴确立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⑵中央设三公九卿,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制⑶地方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吏由朝廷任命,接受朝廷的考核4、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实行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①任免官吏②拥有军队③铸造钱币④征收赋税⑤世袭统治权诸侯的义务:①定期朝贡②提供军赋和力役③随周天子作战分封制的作用(影响):①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②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臵,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臵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一、分封制(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有利有弊)作用:①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
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
二、宗法制(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商是宗法制的产生)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立长不立贤。
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县制的设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为什么要设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经济:经济技术决定上层建筑,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是封建经济又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的统一。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史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a. 建立夏朝的传说和历史定位b. 夏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c. 夏朝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d. 夏朝的文化和艺术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a. 商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b. 商朝的经济发展和商业交流c. 商朝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d. 商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a.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分封制b. 周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c. 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化传统d. 周朝的思想家和学派第二部分:世界古代文明1. 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25年)a. 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特点b. 法老王统治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c. 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和神庙建筑d. 古埃及的文学、艺术和数学2. 古希腊文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46年)a. 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制度b.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c. 古希腊的艺术和体育竞技d. 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化东方文明3. 古罗马文明(公元前753年-公元476年)a.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政治制度b. 古罗马的法律和行政管理c. 古罗马的城市建设和公共工程d. 古罗马的文学、建筑和艺术第三部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a.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格局b. 战国时期的军事和外交斗争c.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与学派d. 战国文化的特点和影响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a. 秦始皇和秦朝的统一政权b. 秦朝的中央集权和行政制度c. 秦朝的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d. 秦朝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3.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a. 西汉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b. 西汉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c. 西汉的儒学思想和文化繁荣d.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和外交关系第四部分:世界中古时期1. 拜占庭帝国(公元330年-1453年)a. 拜占庭帝国在罗马帝国东部的建立b.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宗教制度c. 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d. 拜占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 阿拉伯帝国(公元622年-1258年)a.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穆罕默德b. 阿拉伯帝国的统一和扩张c.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与科学繁荣d. 西欧对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与影响3. 西欧封建社会(公元5世纪-15世纪)a. 封建制度和领主农庄经济b. 封建骑士与十字军东征c. 教会的权威和修道院文化d. 贵族与市民的政治经济力量第五部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政治变革1.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a. 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格局b.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动荡c.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 孝文化和世袭制度对社会的影响2. 隋朝与唐朝(581年-907年)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政治繁荣和外交关系c. 唐朝的科技发展和文学艺术d.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3. 五代十国与北宋(907年-1279年)a. 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和争霸b. 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科举考试c. 文化著作的繁荣与科技进步d. 金朝对北宋的入侵与灭亡以上是高一历史复习的提纲,通过对古代中国史和世界古代文明的了解,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发展和世界中古时期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拓宽历史视野。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古史纲要1. 人类起源与文明发展- 人类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兴起-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2. 原始社会与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3. 奴隶社会与青铜时代- 奴隶社会的特点与产生原因- 青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文化4. 前秦时代与西周时代- 秦国的形成与秦始皇的改革- 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周代的政治危机与分裂5. 其他古代文明- 希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第二章古代中国1. 五帝时代与三皇时代- 传说中的五帝与三皇2. 夏朝与商朝- 夏朝的历史地位与特点- 商朝的建立与发展3. 周朝的建立与分裂- 周朝的建立与分封制度- 西周与东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4.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与兵器发展5. 秦朝的统一与西汉的兴起-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6. 古代中国的社会- 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与人们的生活 - 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第三章世界两大古代文明1. 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城邦文化-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文化2. 古印度与古埃及-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 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第四章中古时代的变革与发展1. 河间燕趙与兵谏- 河间燕趙与秦朝的冲突- 兵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2. 隋朝与唐朝-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繁荣3. 宋朝与元朝- 北宋与南宋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4. 日本的社会变迁- 日本的古代社会与文化- 日本封建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以上仅为复习提纲的梗概,实际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复习。
同时,建议多做历史题目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重点掌握)⑴开始时间:西周⑵分封对象:①王室贵族②功臣③先代贵族⑶诸侯的权力包括: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①定期朝贡②提供军赋③提供力役⑷评价:①积极意义: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周朝统治②消极意义: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宗法制(重点掌握)(1)核心内容(典型特点):嫡长子继承制(2)作用: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到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⑴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魏、燕、楚、齐3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5、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管中央军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中央监察系统。
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主管官员的总称。
6、郡县制的具体规定与意义各是什么?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有哪些?“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管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郡下设县。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西汉、唐代、宋代、明代限制相权的措施是什么?(1)西汉:①频繁换相②设立“中朝”(“内朝”),与以丞相为首所形成的“外朝”相对应,、“中朝”具有决策权(2)唐代:①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进一步分散相权。
高一必修一历史背诵提纲

高一必修一历史背诵提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华夏族的形成1. 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族2. 三皇五帝时期的神话传说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1. 春秋时期的诸侯割据和兼并战争2. 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教育3. 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三、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秦代的政治制度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2. 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法家思想3. 秦代的行政制度和农业技术四、汉朝的建立和西汉的政治制度1. 刘邦的起义和汉朝的建立2. 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3. 西汉的商业繁荣和科技发展五、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分裂1. 黄巾起义和王莽的新朝2. 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兴起3. 三国鼎立和统一战争的背景六、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割据和文化交融1. 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南方文化的传承2.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 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北朝的统一七、隋朝的统一和唐朝的开创1. 隋文帝和隋朝的统一战争2. 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繁荣3. 唐朝的科技进步和丝绸之路的开放八、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方民族的影响1. 五代十国的政治割据和文化交流2. 契丹族、党项族等北方民族的兴起3. 北方民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改变九、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1. 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变革2. 宋朝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3. 南宋的对外战争和政权更迭十、元朝的建立和统治1. 成吉思汗的征服和元朝的建立2.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3. 元朝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十一、明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1. 朱元璋的起义和明朝的建立2.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3. 明朝的海外贸易和文化繁荣十二、清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1. 满洲族的入侵和清朝的建立2.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3. 清朝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状况以上是高一必修一历史背诵提纲的内容。
通过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繁荣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详细)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2、卓尔不群的雅典(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后,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主要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②政治上:(A)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B)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C)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得: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失:①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②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盛也民主,衰也民主)▲3、罗马人的法律(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①《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②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1、简述唐代、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1)唐代商业:
①条件: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②城市:
A.布局: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市坊分开);商业交易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B.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
③商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2)宋代商业:
①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城市:
A.布局: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B.功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2、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3
(1)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民主思潮的推动)
(3)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4、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实质和影响。
(1)背景: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主要措施:
①金融方面:整顿财政金融
②工业方面:调整工业生产
③农业方面:调节农业生产
④社会福利方面: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①对美国:A.经济上: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
B.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对世界: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5、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6、说明战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过程、体现的趋势、特点及意义。
(1)原因:①共同的文化传统;
②近代不断的战争使人们渴望欧洲统一;
③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中心地位,成为冷战主战场。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1951年成立
②欧共体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③欧洲联盟:1992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正式成立。
(3)体现的经济发展趋势: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4)特点:结成政治经济联盟;统一货币。
(5)意义:①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②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使欧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7、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因素及对全球化的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1)过程:①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使得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因素:①科技进步,为全球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交通和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体制被广泛接受;
⑤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
(3)认识:全球化将加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改变不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
(4)影响:
①利: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标志着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弊:也带来严峻挑战,中国的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