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课 古诗三首第二首课件

我会写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学习课文时,要先把诗句读通顺,然后借助插图 了解古诗大意,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塞下曲》时,先理解“月黑、 雁飞高、夜遁逃”的意思,想象情境,进而体会将军 雪夜追敌的英雄气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塞下曲》展现了一次夜战的情景,表达 了对边疆战士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读出激 情豪迈的感觉,读出将士们英勇善战、无所畏惧 的豪迈之气。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课 古诗三首第二首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第二首《塞下曲》
卢纶(约742—约799),字允言,唐 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从军多 年,所作的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 壮感人。主要作品有《塞下曲》《长安春 望》等。
快来读一读吧!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背诵指导(课后第1题)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想要
落满
诗意:想要率领轻骑兵追赶,纷飞的大雪 堆满了弓刀。
大雪满弓刀。
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好处?
对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了战斗的 艰苦和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情景交 融,一逃一追,虽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 斗场面,节奏划分读,后两句要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词三首第二首课件

解题:(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开的客店里。
篱笆 稀疏 一条小路向远方延伸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静景美丽,体现喜爱
树上新长 没有形成树荫 出绿叶 诗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向远处延 伸。路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树荫。
奔跑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剥
茅
檐
锄
赖 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清平乐·村居》中的问句要读出上扬的疑 问语气,“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两句 要读出对小儿子的喜爱之情,语气要轻快。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词三首第三首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第三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稼轩,南宋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 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 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主要作品有《青 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我会读
chú
锄豆
bō
剥开
易错音
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
1、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2、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之《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3、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之《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新2022-2023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1.古诗三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积累导入
描写四季的 古诗可真多 呀!
今天我们要认识 一位专写四季乡 村美景的诗人, 让我们一起去看 看吧。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张
沈 周 《 村 居 图 》
大
丰
千
子
《
恺
山
《
溪
村
村
居
居
》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
清平乐·村居
解诗 题
清平乐·村居
词牌名,规定 间 题目,指乡村
了一首词的字 隔 生活
数和曲调
号
词牌名
思考 问题
老奶奶笑眯眯的看着三个儿子说:“是呀,只要咱们 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我就知足了!”
解析诗句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 手巧,正在编织鸡笼;
解析诗句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趴着
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自 由自在。
诗意分析
大儿:在豆田除草
中儿:编织鸡 笼小儿:卧剥莲 蓬
听完后大声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划 分节奏,并将句子读通顺。
初读古诗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 诚斋,南宋诗人,“中兴四大家”之 一。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清 新活泼。 主要作品:《诚斋集》《宿新市徐 公店》《小池》《新柳》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古文及名言积累翻译

四年级上册学习园地一学习园地二日积月累·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译: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译: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译: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 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译: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第九课 古诗三首鹿柴zhà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第一二句: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第三四句: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但】只【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第一二句: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第三四句: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残阳】晚霞【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第十三课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shào女①,名曰yuē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nì②而不返,故③为精卫,常衔xián 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④于东海。
注释:①【少女】小女儿 ②【溺】溺水,淹没 ③【故】因此 ④【堙】填满 译文:学习园地四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第一二句: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第三四句: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寒雨连江夜入吴
自由朗读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
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
情感?
凄凉 伤感
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 为什么要提到“夜”?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 在下雨的夜晚,更是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这也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了解作者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边塞诗 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以边塞诗和送别诗居多。
芙蓉楼送辛渐
朗
[唐]王昌龄
读 诗 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 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也表达了朋友间的深 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
天刚蒙蒙亮,诗人和朋友就出门了。他们 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孤傲耸峙在 江心,它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孤独
即将分别,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 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 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可能会问些什么?
② 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 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
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淡泊名利
知清味
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 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用诗句 回答。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自由读读这两句诗,静静地想一想, 并结合王冕的品性,说说你对这两句诗 中的哪些词句又有了新的认识。
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名师课件

共学探究
托物言志 墨梅 志向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共学探究
资料补充
①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延学拓展
背诵《塞下曲》《墨梅》。
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
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品读后两句诗,想一想:诗人还 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是想表 明自己怎样的信念呢?
②〔乾坤〕天地间。
共学探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共学探究 王冕笔下的墨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朵朵花开淡墨痕
共学探究
作者简介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 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 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 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代表作:《墨梅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共学探究
资料补充
①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 ②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 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
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读了这则材料,你觉得王冕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淡泊名利
共学探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2》教学PPT

说一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说一说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读一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说一说,写一写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 说,再写下来。
作者
介
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湖北、江西、湖 南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文学成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诗 词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其诗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 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在文学 上,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清平乐·村居
读一读
清平乐,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 后来才用做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 “农村人家”。
读一读
词和词牌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词的最初形式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 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在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 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词一般 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què)。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 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宋代 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宋代词 的作者、作品及素质远超前代,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 学体裁。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主要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
──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总体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整体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
同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二、《江南好》教后反思: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特别对于这么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我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当问我“江花”是否可以理解为江上的浪花时,我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反复读古诗,找出你所理解的依据。
没有想到这位学生读了几遍,就悟出了“江花”并不是浪花,而是江上的开放的花朵。
为此,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求成,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