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百家争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共27张PPT)

老子
姓 名:
年代: 国籍: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德经》书影
李耳
创立的学派: 道家学派 思想观点:
顺应自然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 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政治主张:
约公元前571年~公 元前471年
“无为而治”
重要著作: 地位:
《道德经》 (道家的经典)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 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 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 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
课堂练习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B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C ) A.《春秋》 B.《尚书》C.《论语》D.《诗经》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孔子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 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一、孔子和儒家学说
儒家学派代 表人
孔 子
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 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 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晚年到鲁 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 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2、 “诸子百家”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会制度 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 “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哪些派别?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三、百家争鸣
4、 “诸子百家”为何而“争鸣”?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百家争鸣》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的局面
孔子。
体现出“仁者爱人”。
材料一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材料一中的“子”是谁?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
思想?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老子》
《道德经》集中展现了 老子的思想,如对世界本原 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以及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等。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法家:“以法治国”等法治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墨家:启示当今社会要平等博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对构建和谐 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烟台中考]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
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
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
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后人敬仰。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为后人所发扬光大,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 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兼爱”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 墨子认为人人都相亲相爱,天下就能够安定; 人人都彼此交恶,天下就会混乱。这充分体 现了墨子的救世情怀。
(统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新教材)

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
要蕴含了 ( D )
A. 赏罚分明的理念
B. 无为而治的观念
C. 为政以德的思想
D. 变革进取的精神
4. (2023 · 山东淄博 · 中考真题)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 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C )
——第八十章
思想主张
核 “道”是世界万物的 心 本原和总规律,应顺
应自然。
辩 证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以柔克刚
政 治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
孔子个人简介
搜索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素养 知识拓展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后期 籍贯:鲁国 著作:弟子整理的《论语》 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
百家争鸣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
习
其教育成就。 (史料实证)
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
目
责任感。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标
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 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创办私学,主张有
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
教无类;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张及成防法。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学在官府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 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 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核心素养
2.7《百家争鸣》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相关史事
《墨子》一书中包合许多科学理论。 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 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 几何学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 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 书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 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 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
三、百家争鸣——影响
情景重现
我想灭六国,成为一统
仁政;民贵君轻
天下的君主,最终要采
纳哪一派的主张呢?
兼爱;非攻;尚贤
孟子
墨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精 神自由,人格独立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 庄子 威,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采纳法家学派的主张。其思想符合了统治者要控制政权,加强 统治的政治要求,成为秦王攻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学识渊博。
老子像
相关史事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 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 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 “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战国时 期,“子”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
二、百家争鸣——内容
(一)春秋篇——老子:(2)思想主张:
①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百家争鸣——内容
(一)春秋篇——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 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 是世界的。”
孔
子 学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院
韩国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内容总结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内容总结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内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到汉朝末年。
二.历史环境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023最新-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最新5篇)

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最新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最新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篇一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与第1课相同)落实课标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精品课件(37张PPT)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道家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战国 改革;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讲授新课
结合本班实际, 或运用儒家思想教 育观点,或运用法 家严格惩罚观点, 或运用道家自我觉 悟观点,就班风建 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你主张用哪 家学派来管 理班级?
课堂小结
讲授新课
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 老子思想: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 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 面思考问题。
《道德经》 学说记录:
讲授新课
动脑筋: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 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 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 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 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 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 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 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当堂达标
【3】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 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A.墨子 B.孟子
A
)
C.庄子
D.韩非
当堂达标
【4】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学术
繁荣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思想
D
)
B.每个人生活的国家不一样
讲授新课
(1)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 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 证看问题的思想。 (2)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 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 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 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 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 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讲授新课
《 道 德 经 》 书 影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共16张PPT)

第8课 百家争鸣
某校存在一些不良的校风,比如有的同学不 爱护学校公共财物。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 学们自觉去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物呢? 方式一:以德来教化同学们—— 儒家
方式二: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做错一点也加以 法家 “处罚”—— 方式三:自觉遵守、“无为而治”,让同学们自觉去 道家 要求自己——
仁、爱人、为政以德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第8课 百家争鸣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 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
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教育成就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诗经》《尚书》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三、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为何而“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诸侯国互相攻伐,战
争不断,地主阶级的兴起,周朝旧制度的崩溃等),他们提出 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2、“诸子百家”如何“争鸣”? 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 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顺应自然;事物有对立面,对立 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主要著作: 《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主张
第8课 百家争鸣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 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 马怎么样了。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 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 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 “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 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 “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体现了 孔子的什么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
孟子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 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 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 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 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 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学成以后,以士的身 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 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 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著 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 之称。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9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主要思想
富贵不能淫……… 政治思想:发挥孔子德治,提倡仁政 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孟子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 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 意义,影响深远。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 墨家 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 其国,谁攻?
儒家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道家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王强邀其出使秦国。在秦遭李斯、姚贾诬害,死狱中。比
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 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阅读下列材料: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韩非子》
17
请思考:韩非子子哪些思想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 墨子曾学习周礼,“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伦”。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创立了 自己的墨家学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 选择也是很有魄力的。 •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 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 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据《韩非 子· 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一日而败。”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 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云梯等,用于生 产和军事。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 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 一篇。
法家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张?
21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材料: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 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 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 齐物论》)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 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 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 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 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 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第10课
1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 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 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墨家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 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 胜数。
墨 子
——墨子
请思考: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4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非攻
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19
守 株 待 兔
“百家争鸣”的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
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 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 韩非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非 子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 备 变”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18
知识点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等学生自我觉悟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 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 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 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 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 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 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国 古代诗歌、艺术、美学等。
法家
•
韩非子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
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
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韩非与李斯同师。继承 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 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 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
10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孟子 战国中期
春秋
仁的 仁 思想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性相近 人性论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道家
庄子《庄子》
•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 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论”,追求逍遥自 得的精神境界。
齐物论: 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 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