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8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8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解答,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各家思想的精髓。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照预习内容,思考老师讲解的细节。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比较不同学派的差异,提出自己的见解。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深入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5. 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在线视频、学术论文、历史论坛等,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材料。
6. 教师准备:教师应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掌握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深入的讲解。
7.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设计趣味性的标语或口号,如“仁爱之心,和谐社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 利用色彩和字体变化,突出重点知识点,增加视觉冲击力。
3. 板书布局:
- 将板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应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
- 在每个部分的开头,使用简短的词或句子概括该学派的主要思想。
- 在每个部分中,列出具体的核心知识点,用不同颜色或字体进行区分。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导入新课】家乡美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那么我们济宁地区属于哪一个诸侯国呢?(鲁国)济宁有哪些称号呢?(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

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品尝思想文化的争鸣盛宴!解读“学习目标”。

(一)智者老子:自主学习师: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呢?老子是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请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人物名片”——老子(二)圣人孔子【合作探究】1、大思想家孔子师: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思想家?生答:因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问:儒家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答:是仁和礼。

教师一边利用课件,一边解释“仁”:“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我们现在平常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什么呢?生答: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仅对普通人要求,对统治者也提出了要求,在政治方面孔子有什么主张呢?生答: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师: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公开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重点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随堂讨论、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主动性,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故事法、讲述法、讨论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历史小故事,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曾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为什么,易教授要用爱心形容孔子、正气形容孟子、热血形容墨子、冷眼形容韩非子呢?我们将从今天的学习中得到答案。

2、讲授新课:第一篇章:老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建立老子的小档案。

学生:老子概况(1)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被集中在《道德经》一书。

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教师:孔子学识渊博,但他还经常向老子请教问题,他把这个人比作“能够上天入海的龙一样的任务。

”那么老子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呢?学生:老子的思想(1)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举例或者用故事说明下老子的思想。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流派,理解各家学说的基本理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室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各家学说的异同,并尝试用摩登视角解读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安置学生自行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PPT,以辅助教学。

3. 准备教室讨论和辩论的题目,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邀请几位学生代表在教室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社会影响等。

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历史视频片段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2. 介绍百家争鸣: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同时简要介绍其他流派。

可以通过展示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和互相影响。

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思想流派进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哪种思想最适合当今社会?”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4. 教室辩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教室辩论。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辩论。

辩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

5. 总结与评判: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和评判。

教师简要回顾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观点,同时对学生的讨论和辩论进行评判,必定他们的积极思考和表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部编版(2024)7年级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01

历史部编版(2024)7年级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01

第7课百家争鸣老子《道德经》孔子名字:名丘,字仲尼时期:春秋后期国别:鲁国人经历: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中年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著作:《论语》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2.孔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有何积极意义?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主张:(1)核心思想:“仁”。

(2)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反对苛政,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实行德政。

积极意义: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士阶层崛起;③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各学派的思想家们提出自己的主张,相互争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百家争鸣的影响教师讲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民族脊梁,儒家思想对个人品行的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单元“早期国家的产⽣与社会变⾰”的教学内容。

百家争鸣是⼀个春秋战国时期诸⼦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它谱写了中国传统⽂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环。

该课的学习能让⽣深切体会中国传统⽂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豪感和⾃信⼼。

因此该课地位⾮常重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都不强。

前⾯已经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和⽅法,尤其是学⽣阅读分析史料的能⼒。

因此,需要着重引导他们以提取关键词的⽅法分析背景资料,掌握辩论⽅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标】知识与能⼒:知道、了解孔⼦在思想教育⽂化⽅⾯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物。

过程与⽅法:本课教学以学⽣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形式,发挥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的想象⼒和探究能⼒,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学习诸⼦百家在社会⼤变⾰时期,敢于独⽴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和精神,确⽴积极进取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孔⼦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新课】“猜猜我是谁?”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家熟悉的历史⼈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播放诸⼦百家⼈物图⽚,由学⽣竞猜⼈物名。

导⼊新课《百家争鸣》。

2.8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8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5.百家争鸣的意义
-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学术繁荣
-形成多元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影响至今
重点题型整理
1.分析比较题型
-题目:比较儒家与法家在社会治理理念上的异同。
-答案:儒家主张仁政、礼治,强调道德教化和君子以身作则,追求社会和谐;法家则主张法治、权术,强调严格的法律和制度,通过奖惩来维持社会秩序。
4.及时反馈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观摩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评价与反馈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围绕讨论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测试题目。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百家争鸣”的思考题和论述题,巩固课堂所学。
提供拓展资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网站,鼓励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对“百家争鸣”进行更广泛的了解。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了解各流派的基本观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形成初步的个人见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问题通过平台提交,以便教师了解预习效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流派的思想。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1. 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学习百家争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背景以及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2. 时空观念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了解百家争鸣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 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思想观点,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4. 文化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5. 批判性思维素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 创新性思维素养:引导学生从百家争鸣中汲取灵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当堂检测:
1. 请简述百家争鸣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请列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请说明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4. 请分析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最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并说明原因。
5. 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百家争鸣”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百家争鸣”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百家争鸣”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6. 请谈谈你对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7. 请描述你认为的最有影响力的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教学内容。

百家争鸣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尤其是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因此,需要着重引导他们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析背景资料,掌握辩论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猜我是谁?”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播放诸子百家人物图片,由学生竞猜人物名。

导入新课《百家争鸣》。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新课讲授】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
[提问]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讲述]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活动一]百家讲坛
合作展示:由各组用学习卡、图片、课件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加强合作学习能力和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

(要求:学生展示、教师知识反馈、学生划要点)
儒家:孔子,仁爱、以德化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遵循自然法则,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
法家: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事备而后动”
[提问]诸子百家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的是哪家?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待遇如何?
3、[活动二]治国辩论:
以上环节我们了解了各派主张,可谓各有各精彩,但作为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们终究会采纳哪派主张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点评]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秦国的重视。

法家的治国主张成为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4、[活动三]百家名言竞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善用权术,建立权威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仁者无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兼相爱,交相利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君主须集中权势,用权术以静制动。

为政以德。

齐之以礼......
5、归纳总结
以学生为主总结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更清晰,易于让学生掌握重点,巩固了课堂所学,课文内容也一目了然。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导致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引发学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形成了
不同的学派,产生了一批学者,如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他们各陈其说,展开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