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答案: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5.阅读“祭孔”大典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答案: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答案:①为何“争鸣”: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地主阶级的兴起,周朝旧制度的崩溃等),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②如何“争鸣”: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③局面: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庄子》
法家
韩非
战国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4.分析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案: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春秋时代的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战国时代,涌现出了更多的思想流派,这些学派的思想家游说天下,并相互论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士人们开始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形成各个学派。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 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他们互相辩驳,吸取融合,不断丰富、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各家在并立中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他们 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对后:道家学派创始人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核心素养】1.观察《秦灭六国形势图》,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时空观念)2.观察《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解释)3.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识读《秦朝形势图》,明确秦朝疆域四至,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知识梳理】一、秦灭六国观察右图,秦灭六国完成于哪一年?秦王为什么能够成功“灭六国”?该事件有什么意义?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原因: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研读右侧史料,解读皇帝具有怎样的权威。
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样的治理措施?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意义?1.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嬴政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中央: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
3.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右栏史料,完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经济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交通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军事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四、秦朝的疆域【课堂训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冲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初中历史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共3课)(2024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目标】①知道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时空观念)②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知道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活动。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传说,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
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那么人类究竟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答案提示:古猿教师指导: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早期人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活动。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找出我国境内的主要古人类遗址并根据教材信息进行分类。
教师指导: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而智人又可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古猿在走向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哪一个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教师指导:恩格斯在他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阐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制造工具,从而与动物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了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及科学家祖冲之所获得的成就;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了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科技文化的高超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学习科学家、艺术家身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 通过学习本课,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内在的联系,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龙门金刚》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石窟文化之美。
石窟文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还孕育出了怎样辉煌的科技与文化呢?(二)新课讲授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简介:贾思勰,北魏到东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曾任郡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谚语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①《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②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④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导入新课】家乡美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那么我们济宁地区属于哪一个诸侯国呢?(鲁国)济宁有哪些称号呢?(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
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品尝思想文化的争鸣盛宴!解读“学习目标”。
(一)智者老子:自主学习师: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呢?老子是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请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人物名片”——老子(二)圣人孔子【合作探究】1、大思想家孔子师: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思想家?生答:因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问:儒家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答:是仁和礼。
教师一边利用课件,一边解释“仁”:“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我们现在平常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什么呢?生答: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仅对普通人要求,对统治者也提出了要求,在政治方面孔子有什么主张呢?生答: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师: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编版)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教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原因:指导学生看书,归纳,从人心、经济、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教师: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同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秦实现统一的过程。
秦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2.秦统一的意义:教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渡: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亡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
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政策之一。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指导学生看书45-46页正文,归纳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的三方面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命;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
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
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知道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2.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并从中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祖逖北伐的相关故事,感悟祖逖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比导入:出示白居易《忆江南》及《史记》中江南的描写教师引导:白居易的《忆江南》很好的描绘出了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之美。
那江南一直都是美丽富饶的景象吗?老师再给大家出示一则《史记》中对江南的描写。
很显然,在西汉司马迁的笔下,当时的江南是人烟稀少且较为落后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江南地区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呢?(二)新课讲授1.东晋的兴亡(1)西晋灭亡:【知识回顾】你还记得西晋是怎样走向灭亡的吗?①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②316年,内迁的匈奴贵族攻陷西晋都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含板书及教学后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课题:第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题:第3 课远古的传说
课题:第4 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课题: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题: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题: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题:第8课百家争鸣
课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题:第10 课秦末农民起义
课题:第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题: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题: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
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题: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题: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基本史实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1.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2.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教师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让学生对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有大致的了解)在我国发现了的多处古人类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基本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目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自主阅读课本P3~5内容,完成第2、3题。
2.简述北京人的基本概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知识模块三山顶洞人自主阅读课本P5~6,完成下列问题。
4.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
(2)生活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3)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山顶洞人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北京人为什么要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的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过着群居的生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抗衡,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探究二: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想象一下北京人是如何取得火的?(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取得火,可能存在以下情况:a.在下雨打雷时引发森林大火,北京人从森林里捡到烧熟的动物尺体,从而知道了熟食的味道更加鲜美,把火种保留了下来。
b.因为天气干燥,森林草木自然生火,北京人得到了火种。
c.露天煤的自然起火,为北京人提供了火种。
d.北京人在制造工具中,偶然摩擦生火。
探究三: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1)体质形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3)火的使用: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4)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群体生活,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5)山顶洞人有了审美的观念。
探究四: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何重大意义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还是发现远古人类遗址、出土古人类遗骨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们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也应珍惜古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积极保护历史文物古迹。
【板书设计】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古人类遗址的分布2.元谋人的发现以及生活时间3.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二、北京人1.北京人遗址2.北京人生活的年代3.体貌特征4.生产、生活状况5.北京人发现的重要意义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
2.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对应学生用书。
教学反思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识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自主阅读课本P8~10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模块二河姆渡人的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0~11,完成下列问题。
4.河姆渡人生活距今年代:约7000年。
5.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6.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他们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他们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7.生产情况: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知识模块三半坡居民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1~12,完成下列问题。
8.半坡居民距今年代:约6000年。
9.发现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10.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
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11.生产情况: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原始居民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作物房子手工业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八千年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水稻干栏式房屋陶器、玉器、原始乐器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黄河流域磨制石器、耒耜、石刀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彩陶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
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3.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
4.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1)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2)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3)会使用耒耜农具耕种;(4)对农业有两大贡献。
(粟和水稻)(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原始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人原始农业距今时间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左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活动区域陕西西安(黄河流域)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农业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植粟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种植水稻饲养业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手工业使用彩陶,多纹饰;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骨锥等,会纺织,制衣制陶器和玉器,简单的乐器骨哨,使用雕刻技术和天然漆【板书设计】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和发展的标志2.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区域和距今时间2.生产、生活状况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2.生产、生活状况(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对应学生用书。
教学反思:第3课远古的传说(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黄帝的贡献,学生较清楚地了解黄帝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先民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初步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