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说课稿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说课稿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特征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地理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气压带和风带为核心,向四周延伸出形成原因、分布特征、影响气候等主要内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同时运用箭头、框图等元素展现知识结构。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促进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地球仪、气压计、风向标等,用于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分布特征。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动画等,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气候现象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解析:通过地球仪和PPT,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其形成原因。
2.分布特征:以动画和图表形式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影响气候: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并能掌握分布规律。

2.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绘制理想状态下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2.小组合作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理解并能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

3.通过学习,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预习过程〗知识回顾:假设A 地受热,B 地和C 地受冷,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特点及形成因素分别是什么?2、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单一经线圈环流)的条件?3、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条件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由于______随季节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2)规律(北半球):______ 偏北,______偏南。

地面 高空受热 受冷受冷〖教学过程〗探究一结合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动手绘制理想状态下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探究二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材料:地球仪、双面胶、硬纸条。

要求:1、只制作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在纸条上用箭头标出气流运动方向;2、结合模型完成:(1)描述赤道地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是怎样形成的?(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带的形成原因。

探究三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注明名称,标出风向。

注意纬度范围)要求:1、注意高低气压带垂直气流运动方向。

2、掌握判断风带风向的方法。

3、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课堂达标:1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甲乙在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②④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和上升运动,箭头①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1.大气运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意义?2.什么是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产生热量的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转承】“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二、三圈环流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PPT演示】单圈环流的形成。

在地球上,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形成低压,而两极地区冷,形成高压,空气在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

1.冷热不均使其动,形成单圈环流由于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高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而低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这样高低纬度间产生了温度差异,形成了一个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教师总结,继续启发】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请看PPT。

【教师演示】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

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地面形成高气压。

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

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

【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学生回答】南风。

【启发提问】风能一直向北吹吗?【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地球仪2. 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3. 相关案例资料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回顾经纬网、五带等基本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2:基本概念(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步骤3:分布规律(10分钟)步骤4: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内容。

步骤5:小结与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设计细节1. 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 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可以是课后练习题,也可以是实际问题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分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天气预报中的气压变化,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含义。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讲解高压带、低压带、盛行风带和极地风带等不同类型的气压带和风带。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自转、地球形状、太阳辐射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学习。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了解季节性变化和纬度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分析春、夏、秋、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讲解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区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分析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知识的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用大气环流的形成前提(假设条件)的变化贯穿教学过程:1、第一次假设,在3个前提下分析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为后面三圈环流做好铺垫2、第二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有变化(地球自转带来地向偏向力的影响),绘制三圈环流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第三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又有变化(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解释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规律。

4、第四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还有变化(地表不均匀),预告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读图绘图、协作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一、大气环流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学过程
图1 图2
赤道至北纬30度间形成“低纬环流”
【板书】低纬环流
北纬30至北纬60度间形成“中纬环流”
【板书】中纬环流
北纬60至北纬90度间形成“高纬环流”
【板书】高纬环流
这样在假设地球自转偏向力存在的条件下,北半球就形成的三圈环流(图2)。

对于南半球来说,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

【活动】
请一个同学上来画一下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这样,全球就形成了7个气压带。

7个气压带之间又形成了6个风带。

【探究】7个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
接着我们来打破第3条假设,来看一下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风带、气压带北移
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风点、气压带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能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2、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三、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学习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使大气不断运动的。

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高低纬度间的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那么全球到底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像海陆风、城市郊区之间的风都属于热力环流,这些大气运动规模和范围比较小。

规模比较大的有全球尺度的大气运动,而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1、大气环流①定义②成因③特性④意义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上33页活动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上节课的热力环流知识解释单圈环流。

)2、单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也就是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这样的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东亚:夏: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赤道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以亚、欧为基础)
分析左图,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例,从赤道低气压带的特点谈对它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

并参照右上图加以比较。

讲解
●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
重点分析:利用投影片分析300-400N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不同?截然不同的原因何在?
小结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板书设计
单一气压带活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热带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
间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
终年受赤道低气
压带控制
中年高温多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和副热
带高压带控制
常年炎热干燥
温带南北纬40︒--60︒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
制东不冷,夏不热,终年将水均匀
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热带南北纬10︒--南
北回归线之间大
陆中西部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
带(夏)和信风
带(冬)交替控

终年高温、干湿
季明显
亚热带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
(夏)和西风带
(冬)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