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梳理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刺客列传

文言文翻译刺客列传

古之刺客,义薄云天,勇冠三军。

夫刺客者,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献身者也。

故刺客列传,录其事迹,以传后世。

一、专诸刺王僚楚人专诸,勇冠群英。

王僚,吴国君也,暴虐无道。

专诸闻之,心忧国难,遂决心刺杀王僚。

一日,王僚设宴,专诸藏匕首于鱼腹中,宴间趁机刺杀王僚。

王僚虽死,专诸亦被杀。

吴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二、要离刺庆忌吴人要离,亦勇猛之辈。

庆忌,吴国叛臣,阴谋篡位。

要离得知其事,遂投奔庆忌,成为其亲信。

后趁庆忌不备,要离刺杀庆忌,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

要离亦因刺杀庆忌而丧命,吴人感其忠勇,尊其为“刺庆忌”之神。

三、豫让刺赵襄子赵襄子,赵国之君,暴虐无道。

豫让,赵国勇士,曾为赵襄子驾车。

后因赵襄子疑其背叛,豫让被迫逃亡。

豫让遂立志刺杀赵襄子,为知己报仇。

一日,赵襄子出行,豫让化装成盲人,趁机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虽伤,但豫让亦被杀。

赵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四、聂政刺韩傀韩傀,韩国叛臣,阴谋篡位。

聂政,韩国勇士,曾为韩傀效力。

后因韩傀背叛国家,聂政遂立志刺杀韩傀。

一日,韩傀设宴,聂政趁机刺杀韩傀。

韩傀虽死,聂政亦被杀。

韩人感其忠勇,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五、荆轲刺秦王荆轲,燕国勇士,曾为燕太子丹效力。

秦王政欲吞并六国,燕太子丹遂派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携燕丹之头,行刺秦王。

秦王政虽险些丧命,但荆轲亦被杀。

燕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刺客列传,录刺客之英勇事迹,传颂千古。

夫刺客者,虽死犹荣,其精神永存于世。

吾辈当以刺客为榜样,奋发向前,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奋斗!。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一、介绍《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刺客为主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但是,伴随着它的受欢迎程度,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文言现象。

二、文言现象1. 名字在《刺客列传》中,人物的名字都非常独特,如“荆轲”、“赵盾”、“范雎”等。

这些名字有的是直接或稍有改动地采用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姓名,例如“荆轲”就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有的则是虚构的。

这些名字不仅有着独特的拼写方式,更有着极具韵味的音韵组合,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更深入地融入故事中。

2. 语言特点《刺客列传》采用的是典型的文言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也带有一些古风、古词汇等的语言特点。

例如,“以心诚可以致神明”、“飞鸿踏雪泥而不滓,雪虎跨月峰以群攫”,这些文言文中多用典故充斥,以排比、夸张为特色,富有诗意,但对于一些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易于理解。

3. 段落风格《刺客列传》中的段落风格较为严谨,采用较开放的层次结构,上下关系清晰,长度适中,注重连贯性,少用过渡句,而是通过上下文递进的方式使得故事更生动,情节更紧凑。

三、文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刺客列传》的文言现象背后是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出当时的价值观以及文艺审美的不同。

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有着特殊的追求和鉴赏,讲究美学韵味和华丽的表达。

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人物之间的语言和行为来突显其性格特点。

此外,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也反应在文言现象中。

四、文言现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更是文化历史的重要体现。

《刺客列传》的文言现象在艺术、文化和历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历史,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刺客列传》 文言现象梳理

《刺客列传》 文言现象梳理

乘犊车,从吏卒
坐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四马为一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登上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四
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1.帝感其诚 诚心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果真 3.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个人的 偏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 私见张良 私下 私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意 私利 5.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卒同“猝” 10.卒起不意 擿 同“掷” 11.乃引匕首以擿秦 溢同“镒” 12.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13.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同“佣”
14.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摄同“慑” 15.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购同“媾” 捥同“腕” 16.偏袒扼捥而进曰 17.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腐同“拊”
(三)意动用法
1.太子丹迟之 2.群臣怪之 3.太子丹患之 (四)使动用法 1、认为……迟疑 2、觉得……奇怪 3、以……为患
1、使……住下来 1.太子丹受而舍之 2、使……臣服 2.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
四、古今异义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提心吊胆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 眼睛震慑了他,他害怕了。”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那樊将军在天下各地找不到容身之处,投靠 到我这里来,我到底不能因为迫于强秦的威胁 而抛弃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把他安置到 匈奴去,这本是我需人做事的时候呀。
• 6、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则:如果。因:趁机。 • 7、唯荆卿留意焉。 唯:希望。 • 8、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虽:即使。 • 9、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没有。 • 10、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以:因为。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现象整理刺客列传⼀、通假字整理:1.吾曩者⽬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嘿.⽽逃去“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旷⽇弥久,⼼惛.然“惛”通“昏”,糊涂5.其意不厌.“厌”通“咽”满⾜6.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合纵策政7.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8.秦王必说.见⾂“说”通“悦”9.右⼿揕其匈.“匈”通“胸”10.樊於期偏袒扼捥.“捥”同“腕”11.此⾂之⽇夜切齿腐.⼼也“腐”同“拊”12.于是太⼦豫.求天下之利⼔⾸“豫”通“预”13.今太⼦迟之,请辞决.“决”同“诀”14.燕王诚振.怖⼤王之威“振”通“震”15.⽽秦舞阳奉地图柙.“柙”同“匣”16.图穷⽽⼔⾸见.“见”通“现”17.卒.起不意“卒”通“猝”18.乃引其⼔⾸以擿.秦王“擿”通“掷”19.赐夏⽆且黄⾦⼆百溢.“溢”同“镒”20.⾼渐离变名姓为⼈庸.保“庸”通“佣”21.举筑朴.⾼皇帝“朴”通“扑”⼆、⼀词多义1.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以其求思之深(深刻)深失所望(副词,很,⼗分)2.假愿⼤王少假借之(宽容)假令仆伏法受诛(假如)汉⼈未可假⼤兵全(给予)以是⼈多以书假余(借)3.遗厚遗秦王宠⾂(wei 赠送)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送给)秦⽆亡⽮遗镞之费(遗失)⼩学⽽⼤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4.教乃今得闻教(指教)曲罢曾教善才服(使,让)乃修教三年,执⼲戚舞,有苗乃服(名,教化)5.还壮⼠⼀去兮不复还(回来)扁鹊望桓候⽽还⾛(同“旋”,掉转⾝)⼊于太庙,还⽮先王(归还)春江花朝秋⽉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副词,仍然)⼀樽还酹江⽉(副词,还是)6.私丹不忍⼀⼰之私⽽伤长者之意(名,私利)乃遂私见樊于期(副词,私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私⼈的)7.资持千⾦之资币物(名,资财)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资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资助)昔仲尼资⼤圣之才(凭借)8.图请⼊图之(谋划)图穷⽽⼔⾸见(地图)不图⼦⾃归(料到)9.解可以解燕国之患(解除)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缓解宽释)胡虏益解(同懈,松懈)10.振燕王诚振怖⼤王之威(同震,害怕,恐惧)祸必不振已(挽救)威振四海(同震,震动)⼤命将泛,莫之振救(同赈赈济)振长策⽽御宇内(挥动)11. 擅彼秦⼤将擅兵于外⽽内有乱(擅:独揽,掌握)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1.丹所报.先⽣所⾔者,国之⼤事也。

七十列传刺客列传文言知识

七十列传刺客列传文言知识

七十列传刺客列传文言知识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结交,亲附)3、孔子曰:“吾与点也”。

(《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招致)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

(《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

(《魏公子列传》)(责备)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

(《魏公子列传》)(遗憾)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陷入困境)12、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礼物)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刺客列传》)(礼物)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15、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归附)(遗憾)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捉拿】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

刺客列传 知识点总结

刺客列传 知识点总结

刺客列传知识点总结本书共分为17篇散文,每篇以刺客为主题,侧重描述了腐败和黑暗的旧社会,倾诉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愤慨与忧愁,同时也凸显了刺客忧愤的主题。

下面为你整理的知识点总结:一、刺客的“出场”刺客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复仇、正义、秩序为出发点,通过个人行动来改变社会现实。

鲁迅在《刺客列传》中挖掘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刺客形象,以及他对他们的描述和解读。

以此勾勒出一个个曾经或真实或虚构的刺客形象,从而表现出了革命者的矛盾心理和斗争历程。

二、革命者的心情在鲁迅笔下,刺客形象往往是以强烈的心情写成的。

鲁迅借助刺客列传,表现了那个时代,以及革命者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

这些刺客都有着一腔热血,都渴望改变时局,却又被现实所迫,或是面临着无法逾越的困难。

他们的内心忧虑、愤怒与无奈,成为了《刺客列传》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三、社会和时代的反映《刺客列传》一书,真实展现了鲁迅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反感和不满。

通过刺客这一形象,他描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塑造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孔。

这也正是鲁迅作品的一个特点,以社会现实为切入点,通过个体形象展现社会和时代的纷繁复杂。

四、对未来的期望在鲁迅笔下,刺客形象几乎都被描绘成了具有强烈正义感和改革愿望的人物。

他们所抱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了他们行动的动力。

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和向往。

尽管在《刺客列传》中,刺客形象往往是以悲情收场,却也透露出了鲁迅对未来社会的一些期望与愿景。

总之,《刺客列传》一书,通过对刺客这一特殊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充分展现了鲁迅在思想和文学艺术上的高超才华,同时也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和问题做出了深刻而真挚的探究。

这部作品,对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以及内心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刺客列传文言文整理(教师版)

刺客列传文言文整理(教师版)

《刺客列传》文言词句整理班级姓名1.盖聂怒而目.之目:瞪眼逼视。

2.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曩者:刚才。

称:相宜,合适。

3.使使往之主人..主人:房东。

4.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固:必定。

摄:通“慑”。

威慑,震慑。

5.争道.道:技艺,方法。

6.荆轲嘿.而逃去嘿:通“默”。

7.荆轲虽游.于酒人乎游:交往,来往。

8.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处士:有才有德不愿为官的隐居者。

9.居顷..之居:停。

顷:不久。

10.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遇:对待。

11.稍蚕食...诸侯稍:逐渐,一点一点地。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地逐渐侵吞。

12.擅.巴、汉之铙擅:拥有,据有。

13.民众而士厉..士厉:士兵训练有素。

14.欲批.其逆鳞哉批:触动,触犯。

15.居有间..有间:片刻,有一会儿。

16.太子丹受而舍.之舍:使……住下来。

17.足为寒心..寒心:提心吊胆。

18.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委:抛给,抛弃。

蹊:小路。

19.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灭口:消除……借口。

20.北购.于单于购:通“媾”,媾和,讲和。

21.太傅之计,旷.日弥..久旷日:空耗时日。

弥:延长。

22.心惛.然惛:糊涂。

23.且非独..于此也非独:不仅仅。

24.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固:本来。

卒:完结。

25.连结一人之后交..后交:新交,晚交。

26.乃造.焉造:拜访。

27.太子逢迎,却行..为导却:后退。

行:走路。

28.跪而蔽席..蔽席:拂拭座位让坐。

蔽,拂拭,掸。

29.即起,趋.出趋:小步快走,以示礼敬。

30.不知吾形.己不逮.也形:身体。

逮:及。

31.愿足下急过..太子急:赶忙。

过:拜访。

32.致.光之言致:表达。

33.太子再.拜而跪再:两次。

34.太子避席顿首..曰顿首:叩头。

35.臣.海内之王者臣:使……臣服,称臣。

36.其意不厌.厌:满足。

又写作“餍”。

37.尽纳.其地纳:占领。

38.北临.赵临:迫近。

39.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距:到达。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刺客列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①。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注: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

②败北:战败逃跑。

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①,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②,辞令如故③。

桓公怒,欲倍其约④。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⑤。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⑥。

注:①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②颜色:脸色。

③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

④倍:通“背”。

背弃、违背。

⑤所亡地:丢失的国土。

亡,丢失,失去。

⑥有:又。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①,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②。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③,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④。

注:①伍子胥亡楚如吴见卷四十《楚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②说(huì,税):劝说、说服。

③内志:在国内夺取王位的意图。

志,志向,意图。

④进:推荐。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①,欲卒致国于季子札②。

诸樊既死,传余祭。

余祭死,传余眛。

余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③,当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达到目的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古义:殿前的台阶今义:对君主的尊称
补充:
1 .微2.谒3.购4.诚5.穷6.遇7.祖8.遗(wèi)9.发10.兵11.提(dǐ)
4.句式
判断句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顾:回头。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顾:回头。谢:谢罪。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穷:尽。见:同“现”。
难句翻译现场
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参考译文:荆轲爱好喝酒,天天同杀狗的屠夫和高渐离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喝到尽情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在街市上和着节拍唱歌,相互娱乐,可是过一会又相对哭泣,好象旁边没有别人一般。
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蹊:小路。
乃造焉。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却:退。跪:两膝着地。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梳理
1、一词多义: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报:报复。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之)俱(往) (同上)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5.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左右既前同上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2、古字通假
1.说—悦2.陵—凌
3.淬—焠4.以—已
5.反—返6.决—诀
7.振—震8.奉—捧
9.见—现10.还—环
11.陈—阵12.卒—猝
3、古今异义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左右乃曰左右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坚:紧,此指剑插得紧。
轲自知事不就。就:完成,达到。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坐:治罪,办罪。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诣:到……去。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举:全部,所有。
2、文言虚词: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虽:虽然。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之:助词,用于词尾,无义。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5.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6.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常作悲壮之声。
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因:于是。
3、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目:用作动词,瞪视。
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舍:用作使动词,使……住下来。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臣:使动用法,使……臣服。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装。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取之百金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迟:以为迟,嫌迟,意动用法。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陛,秦舞阳色变掁恐,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之:结构助词,的。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虽然:即使这样。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则:如果。因:趁机。
唯荆卿留意焉。唯:希望。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即使。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没有。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以: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