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理论体系。
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入手,向大家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二、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又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两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四大体系: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1. 整体观念中医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念”,也称之为“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只关注某个器官或症状的治疗。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中医将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依赖、互为消长,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将天地万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互制约和转化,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也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如肝属木、心属火等。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通过研究和诊断经络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它们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维持人体的健康。
三、中医的疗法和治疗方法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和中医养生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工具,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中医的基本特点
01 02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位、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注重整体分析病情,综合考虑患者的 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
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促进身体健康,如太极 拳、八段锦等。
心理治疗
音乐治疗
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来改善心理健康 状况,如焦虑、抑郁等。
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
针灸基本原理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 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适应症
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神经系统疾 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总结词:中医康复类风湿性关节 炎案例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患者 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 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 碍。
3. 康复过程和效果:治疗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 方案,最终达到减轻疼痛、消除 肿胀、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肿瘤的预防与治疗案例
01
02
总结词:中医预防与治 疗肿瘤案例
中医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医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02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阐述了宇宙间事物生长、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VS
病机理论
病机理论主要探讨了疾病发生、发展与传 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1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1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导论的目的要求是: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
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
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一、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到现在为止,目前学术界认为用这样一个表述方法来对中医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作个界定。
那么现代这种定义有多种定义方法,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8cc2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9.png)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药药 性理论的核心,指中药对 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具有 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需遵循“十八反 ”和“十九畏”的原则, 避免因配伍不当导致药效 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方剂基础知识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君、臣、佐、使四 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方剂 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方剂的剂型
根据病情的虚实程度,将疾病分为虚证和实 证两类,以确定治疗原则。
寒证和热证
根据病情的温度性质,将疾病分为寒证和热 证两类,以确定治疗原则。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辨证
肝与胆辨证
根据心与小肠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判 断心与小肠的病证类型,以确定治疗原则 。
根据肝与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判断 肝与胆的病证类型,以确定治疗原则。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1]课件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中医学概述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药与方剂 • 中医治疗方法 • 中医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学概述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疗实践,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 法。
详细描述
拔罐和刮痧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拔 罐吸力和刮痧刺激皮肤表面,促进血液循环 ,排出体内湿气和毒素。拔罐刮痧可以用于 治疗各种肌肉疲劳、关节疼痛等疾病,对于 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也有很好的效果。需要 注意的是,拔罐和刮痧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操
作下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06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
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
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
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
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
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适用于中医医生和中医护理)-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如:
人身 阳: 背 阴: 腹
脏腑 腑 脏
(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这个特点决定了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以脏腑而言: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 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心阳。
以昼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 昼: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夜: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 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 阴阳的概念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 阳: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 • 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是指阳光的向背 而言。 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许 多两极现象,便用阴阳来概括。
• 最早提出阴阳概念者,以现存文献考证出 于《国语.周语》 • 西周末年,人们已用阴阳的矛盾运动来解 释节气、地震等自然现象,至春秋时期, 阴阳概念始应用于医学中。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 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 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
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
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
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
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
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
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
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
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
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这个定义简单地记,医学模式指观点和方法,是人们在观察、处理、分析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讲一下医学模式的类型。
按照医学发展的历程,人们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分析、观察、处理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古代时期,一种是神灵医学模式。
所谓神灵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神灵在作祟,那么解决疾病的问题必须祈求神灵。
在中国,也同样经历(过)这个时期,祈求神灵来治病。
那么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也有,治病不找医生,不去看医生,像那些跳神、请巫婆、巫师,还有旧的、古代的神灵医学模式的痕迹。
除了神灵医学模式之外,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提高,认为世界不是上帝、不是神灵创造的,人(的疾病)也不是神灵所为叫自然医学模式。
自然医学模式在世界医学范畴之内,有古希腊的医学、印度的医学,包括中国的医学。
那就是说,这个时期,古代科学发展时期,叫自然哲学时期,人们所持的医学模式叫自然医学模式。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整体。
因为疾病是有原因的,不是神灵在作祟,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
虽然中医学就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来说),属于自然医学的模式,但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它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最完美的医学模式。
在当今世界,中医的医学模式,代表着医学发展的趋向,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有它历史的局限,但是(其)本质和现代的医学模式(一致),代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近代时期,这个大家要熟悉,就是以欧州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
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不把人看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那么治病就是治这个人的病,抛开这个人的思想、历史、感情等社会属性,单纯(地)从生物学属性来对他进行治疗,这种医学模式叫生物学模式。
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但是在人们的思维当中是根深蒂固了。
在咱们的医疗行为当中,一旦你用西医思考这个疾病的时候,想判定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时候,大概大家想的就是生物学模式吧。
看它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病理过程是什么,生理生化发生哪些改变,按照你现在掌握的西医的这个水平,很难把这个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病人来考虑。
尽管如此,毕竟是生物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今天,它还往前发展,只是人们的认识又提高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你就记住,西医医学,分析还原的医学,它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后医学科学的发展,仍然是要进行高度分析,高度还原的,问题是还原分析以后,如用什么思维方式来组装(综合)这些。
而不是今天简单的一加一就等于二了,那是西医的观点,而中医的观点那一加一可能就等于三了。
讲到这里,希望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要对西医医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它是一门科学,它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有它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
作为我们来说,要善于学习它的长处来补充它(中医)的短处,遵循我们自身的规律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排斥另一个来固守我们这个。
这是现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有的科学胸怀。
到了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近代时期的西医学,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回答现实当中、医疗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才提出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那么突出表现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也注重心理因素、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这个问题,中医学从《内经》开始早就说的很清楚了,而西医学今天刚刚认识到。
今天,作为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把这个病人既承认生物心理有形和神,又承认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和我们讲中医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一体,何其相似乃尔。
只是现代医学整体的医学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初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而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提出。
但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水平,那么我们从我们中医来看,我们尽管从宏观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但是微观的细节我们把握的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
那么现代医学,它是先在微观上把握清楚,然后上升到宏观来认识。
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得出同样的结果,从这里看,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备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
这个话不要讲,说你现代医学是跟着中医走的。
那么它是西医学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它必然最后提出这个概念来。
而中医学提出的早,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存在谁优谁劣。
按照科学规律运动的结果,我想这样来认识,我们就能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
这里面包括学术纷争和人际关系,因为掌握医学必须通过人实现。
那么究竟中医和西医如何来认识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第二、我们讲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叫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就是反映了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处理生命、健康、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也就是说,中医学如何来认识健康?什么叫健康?一、一个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社会和环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条件下,这三者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
这是指,一是指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二、就机体本身形体和神灵又合一。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
在我们医学领域,把“形”定作是形体,“神”定作是生命的过程、功能,或者再简单点说,就是结构和生理的功能,处于一个统一状态,科学状态,意味着人是健康的。
那么这里面的要素,人、环境、自然,人本身形和神,就这个形体和生理功能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意味着健康,是用这样观点来看待健康的。
这是一。
二、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疾病发生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正气意味着天地人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这种条件下,人是健康的,反映出来是正气。
那么致病因素的邪气作用机体以后,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邪正交争的结果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维持健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达不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三才一体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就认为他是出现了疾病。
邪正交争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没有邪气构不成疾病,就是说这一对矛盾如果是分离的话,那么不会出现疾病的概念。
那么什么条件下呢?只有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会怎样呢?会打乱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
而用中医学本身的术语讲,说生命的运动过程,是气化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的运动过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的运动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疾病。
那么用阴阳来表达健康,《内经》叫“阴阳匀平”,后世医家叫“阴阳和合,或者叫“阴平阳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这个词还得仔细去琢磨,我总觉得叫“和合”含义要比那个“平衡”更深刻一些。
那么健康状态叫“阴阳和合”、“阴阳匀平”,而阴阳不合和变成阴阳失衡,这是中医病理学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用邪正交争和阴阳失调这样一种观点来分析、来认识、来处理疾病,都用这样的观点来处理疾病。
所以我们讲《内经》说,看病的时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第三、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
在预防和治疗上,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治疗观念。
至于“本”,从历史到今天,对“本”有不同的解释。
从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说,特别是阴阳学说来说,那阴阳学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用这样一个观点来说,那么治病求本,本于什么?实际是本于阴阳。
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阴阳失调,在这个条件下,治和防如何来处理呢?中医强调治未病。
这和西医学治疗观是截然不同的。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既病以后,要防止疾病的传变,制止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
这是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的医疗观点。
根据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中医学看待生命运动,讲生命本源于气,气的运动,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某种运动,阴阳的某种运动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它可以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
它符合正常的规律,始终处于阴阳和合斗争的结果,运动的结果,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
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阴阳的和合发生改变,那就打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由正常转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就表现为各种病理变化,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阴阳失调。
一旦出现了疾病,中医强调的叫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
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中医学整体医学模式的一个基本观点,把它再抽象出来:一、中医学看人,一定是在自然、社会环境当中来考察这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有病?二、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三、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仍然是用动态的观点来处理健康、疾病的问题,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