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2006、2007级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0421版)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1年12月目录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2)(一)基本培养模式 (2)(二)课程设置 (2)(三)培养特色 (3)(四)学生选拔机制 (4)(五)特殊培养机制 (5)(六)激励机制 (5)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6)(一)培养目标 (6)(二)培养标准 (6)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9)(一)培养目标 (9)(二)培养要求 (9)(三)专业核心课程 (9)(四)教学特色课程 (9)(五)计划学制 (10)(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0)(七)主要课程培养矩阵 (16)(八)主要课程专业目标实现矩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平台建设 (1)(一)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二)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三)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四)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五)加强国际交流为契机,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3)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4)(一)企业学习目的与要求 (4)(二)企业学习培养模式 (4)(三)工程专题讲座 (9)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工程型、国际型、管理型”的卓越工程师。
关于制订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

关于制订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为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育的有关要求,特制订如下意见,请各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一、制订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综合提高、协调发展。
要重点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让学生跨学科修读一定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科学、和艺术素养;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发现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为学生适应21世纪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准确定位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我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面向基层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为此,各专业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三个落实”、“结合三个实际”,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具体规格和培养方向。
落实《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目标,落实《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附件5)规定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各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与业务培养要求,坚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的学术性标准,为毕业生在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结合我院学科专业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实际,结合我院招生生源入学水平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实际,确定具体的培养方向,构建能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并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本专业的培养特色。
浙江大学2009级学生“主修专业确认前置课程”汇总表

大类必修 大类必修 大类必修 大类必修
一 秋冬 一 春 4 一 夏 一 春夏
7
学院
专业名称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 无
专业前置课程 无
生物系统工 程与食品科 学学院
生物系统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无
无
061B0170 061B0180
环境工程
微积分Ⅰ 微积分Ⅱ 微积分Ⅲ 无机及分析化学 大学化学实验(G) 微积分Ⅰ 微积分Ⅱ 微积分Ⅲ 无机及分析化学 大学化学实验(G) 微积分Ⅰ 微积分Ⅱ 微积分Ⅲ
一 春夏
教育学院
无
无
041A9010
哲学 汉语言文学 古典文献 编辑出版学 历史学 博物馆学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 文学理论与批评 世界文明史I 中国历史专题 哲学问题
大类必修 大类必修 大类必修 大类必修 大类必修
一 秋 一 春 一 秋 一 冬 一 冬 5
041A9020 041A9030 041A9040 041A9060
信息与电子 工程学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061B0190 061B0200
6
学院
专业名称
专业前置课程
061B0211 061B0170 061B0180,061B0190 061Z0010
光电信息工 程学系
大学物理(甲)I 微积分Ⅰ (微积分Ⅱ,微积分Ⅲ) 数学分析Ⅰ 数学分析Ⅱ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I 大学物理(甲)I 工程图学 建筑制图 美术I(或其它开设的美术课) 美术II(或其它开设的美术课) 无
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061B0170/(061B0180、061B0190) 微积分Ⅰ/(微积分Ⅱ、微积分Ⅲ)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理学院关于第一次主修专业申请工作的通知.doc

理学院关于第一次主修专业申请工作的通知理学院关于第一次主修专业申请工作的通知根据浙江大学2006级本科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原则意见(浙大发教[2006]81号)和浙江大学理学院2006级本科生确认主修专业方案(理学院发[2006]4号)精神,理学院将于近期启动2006级(理科试验班类)主修专业申请工作,现将动员与申请工作日程公布如下。
一、理学院2006级理科试验班学生主修专业申请动员大会时间2007年5月31日晚600 地点紫金港国际会议中心225二、主修专业申请时间了解理学院2006-2008大类招生培养方案请查阅/bkjx/ 提交申请表截止时间2007年9月7日三、理学院主修专业申请咨询电话理学院蓝田学园办公室88206432,88206433 理学院紫金港办公室88206000四、理学院将预留25%的专业容量给外院学生进行主修专业确认,外院学生的专业确认时间、程序、方法由教务处另行通知。
注意事项1、理科试验班类学生的申请表格由班长统一收齐交蓝田学园理学院办公室。
2、面试与主修专业名单的确定于11月下旬进行,届时另行通知。
3、附件(1)、浙大发教[2006]81号(2)、理学院发[2006]4号(3)、浙江大学理学院主修专业确认申请表理学院二OO七年五月三十日附件一关于印发浙江大学2006级本科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原则意见的通知文件编号浙大发教(2006)81号发文日期2006-08-02 浙大发教〔2006〕81号关于印发浙江大学2006级本科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原则意见的通知各学院,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经研究决定,现将浙江大学2006级本科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原则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大学二OO六年八月二日浙江大学2006级本科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原则意见按学院大类招生是我校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
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浙大发教〔2006〕47号

浙大发教…2006‟47号关于印发《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2006年5月修订)》的通知各学院,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经研究决定,现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2006年5月修订)》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2000年5月19日印发的《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试行)》(浙大发教[2000]33号文)同时废止。
浙江大学二○○六年五月十五日—1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2006年5月修订)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本科教学工作是学校最基本的中心工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浙江大学“十一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创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创新性精英人才,进一步明确教师在本科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职责,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本科教学质量,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修订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专业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以对国家、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教师职责,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努力工作。
第二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优良的思想品格、仪表、语言、行为对学生起示范作用。
第三条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赋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教学思想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既要热情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促进和帮助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2 —第四条努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积极从事教学法研究,参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素质教育,探索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方法等,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2010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生产、火力发电及其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制冷与低温、空调与人工环境等专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与生产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及设备的设计、优化运行、研究创新与生产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分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
毕业生在业务培养方面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及系统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以能源转化、涡轮机械原理、热力环境控制、热工信号处理技术、热力系统工程、能源生产过程自动化、新能源等为主要内容,或者以低温、制冷、暖通、空调、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4.具有熟练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工程技术能力;5.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自动控制理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传热学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的课程:传热学 制冷原理 低温原理 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 低温制冷机研究型课程: 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 CFD软件应用 低温工程材料讨论型课程: 热能工程试验技术 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 制冷与人工环境英语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计划学制4年 最低毕业学分160+4+5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科专业类别 能源动力类 所依托的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说明辅修专业:34学分,在专业必修课程和方向课程中选修32.5学分,以及1.5学分的 081M0050热学基础。
浙江大学2006、2007级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0421版)

教学院长签字:韦巍教学系主任签字:姚维浙江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具备系统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能在复杂的工业生产系统、经济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领域从事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系统科学、决策管理、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管理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 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能够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4. 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管理、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应用统计学、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运筹学、现代控制理论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智能系统、非线性系统理论、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原版外文教材课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研究型课程:非线性系统理论、决策支持系统讨论型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计划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4+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辅修专业说明辅修专业:30学分,其中必修20学分标“**”号的课程,选修10学分,在标注“*”号的课程中选。
浙江大学2007级自动化(控制)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第二学年 学分 课程号 031E0010 031E0040 031E0050 051F0030 02110081 军事理论 体育Ⅲ 体育Ⅳ 大学英语Ⅳ 形势与政策 课程名称 周学时 1.0--1.0 0.0--2.0 0.0--2.0 2.0--2.0 0.0--1.0 3.0 √ √ 1.0 1.0 秋 季 冬 季 春 季 夏 季 1.5 备注
春 季 2.5 4.0
夏 季
备注
1.0 1.0 4.0 1.0 2 3 3.0 3.0 √ 4.5 4.5 4.5 1.5 2 1 3.5 3.0 1.0 4.0 2.5 1.5 选修 选修 22.5 25 二选一 √ 二选一
常微分方程 线性代数Ⅰ 普通化学 化学实验(乙) 大学物理(甲)Ⅰ 工程图学 工程训练(乙) 导论类 其他通识课程 学分小计
1.0--1.0 4.0--0.0 0.0--3.0 3.0--0.0 0.0--2.0 1.5--0.0 1.5--0.0 3.0--0.0 0.0--2.0 3.0--0.0 0.0--2.0 3.0-0.0 0.0-1.0 1.5--1.0
1.5 4.0 1.5 3.0 1.0 1.5 1.5 3.0 1.0 3.0 1.0 3.0 0.5 2.0 2.0 22 14 大类,建议选修 大类,建议选修 大类,建议选修 专业选修 专业选修 通识,选修 选修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1.0 1.5 2.0 1.5
短学期 短学期 短学期 短学期
8.0
春夏
4. 个性课程 9 学分 学生可自主选择修读全校所有专业课程、大类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各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建议学 生跨专业修读课程,或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有计划地选择修读课程。 5. 第二课堂 4 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院长签字:韦巍教学系主任签字:姚维浙江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具备系统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能在复杂的工业生产系统、经济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领域从事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系统科学、决策管理、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管理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 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能够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4. 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管理、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应用统计学、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运筹学、现代控制理论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智能系统、非线性系统理论、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原版外文教材课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研究型课程:非线性系统理论、决策支持系统讨论型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计划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4+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辅修专业说明辅修专业:30学分,其中必修20学分标“**”号的课程,选修10学分,在标注“*”号的课程中选。
双专业/双学位:70.5学分,其中修读“大类课程”中标“**”号课程15.5学分,修读“专业课程”55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课程48+5学分(1)思政类5门11.5+2学分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2-1 1秋冬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2-1 1春夏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3-2 2秋冬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2-1 3秋冬02110081 形势与政策 +2学分(2)军体类 5.5+3学分031E0020 体育Ⅰ 1 0-2 1秋冬031E0030 体育Ⅱ 1 0-2 1春夏031E0040 体育Ⅲ 1 0-2 2秋冬031E0050 体育Ⅳ 1 0-2 2春夏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1-1 2夏03110021 军训 +2学分第1短学期03110080 体质测试Ⅰ +0.5学分第3学年03110090 体质测试Ⅱ +0.5学分第4学年(3)外语类9学分051F0010 大学英语Ⅱ 3 2-2 1秋冬051F0020 大学英语Ⅲ 3 2-2 1春夏051F0030 大学英语Ⅳ 3 2-2 2秋冬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并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同时,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4)计算机类5学分1)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3学分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2 1春夏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2 1春夏2)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2学分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1.5-1 1秋冬211G0050 Linux应用技术基础 2 1.5-1 1春夏211G0110 计算机硬件基础 2 1.5-1 1春夏以及其他课程号带“G”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5)导论类2学分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2学分。
(6)其他通识课程15学分在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里带“H”的课程)中修读3学分;在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里带“I”的课程)中修读3学分;在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里带“L”的课程)中修读3学分;在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里带“J”的课程)中修读1.5学分;在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里带“K”的课程)中修读1.5学分;在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里带“M”的课程)中修读3学分,本专业建议修读:101M0010 电工电子工程训练 1.5 1-1 2秋2. 大类课程 47学分(1)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7门 19.5学分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2-1 1秋冬061B0170 微积分Ⅰ 4.5 4-1 1秋冬061B0180 微积分Ⅱ 2 1.5-1 1春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 1-0 1春061B0190 微积分Ⅲ 1.5 1-1 1夏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 4-0 1春夏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 4-0 2秋冬(2)工程技术类必修10门 19.5学分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2-1 1秋冬081C0161 工程训练(乙) 1.5 0-3 1春夏101C0040 电路原理(甲)Ⅰ** 4 4-0 2秋冬101C006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Ⅰ** 0.5 0-1 2冬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 3-0 2冬101C0050 电路原理(甲)Ⅱ** 2 2-0 2春101C007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Ⅱ** 1 0-2 2春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0-2 2春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3 3-0 2春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0-2 2夏(3)大类选修课程 8学分在课程号里带“B”或C”的课程中修读,本专业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择修读。
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1-1 1夏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 2-0 1夏061B0030 概率论 1.5 1.5-0 2秋061B0160 随机过程 1.5 1.5-0 2冬061B0100 数理统计 1.5 1.5-0 2春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0-3 2春夏3.专业课程55学分(1)必修课程 9门 26学分10120191 应用统计学* 2 2-0 2春10120440 信号分析与处理 3 2.5-1 2夏10120420 工程电磁场与波 3 2.5-1 2夏10120071 控制理论(甲)** 4.5 4-1 3秋冬1012008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5 3-1 3秋冬10120320 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 2.5 2.5-0 3冬10120152 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 2.5 2.5-0 3春10120111 运筹学* 2 2-0 3春10120090 现代控制理论* 3 3-0 3春夏(2)选修课程:15学分1) 以下课程选修9学分06120950 离散数学 3 3-0 2秋冬(07级)、3秋冬(06级)10190040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 2.5 2-1 2夏10190051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2.5 2-1 3秋10193180 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 2 2-0 3冬10193200 智能交通系统分析与规划 2 2-0 3春10120370 嵌入式系统 2.5 2-1 3夏10187031 电气控制技术 2.5 2-1 3夏2) 以下课程选修6学分10120161 信息融合技术 2.5 2.5-0 4秋10120171 智能系统 2 2-0 4秋10193470 非线性系统理论 2 2-0 4秋10193550 系统优化与控制 2 2-0 4秋10193250 决策支持系统 2 2-0 4冬10193130 人工智能导论 2 2-0 4冬10120450 计算机控制系统 2 2-0 4冬10193290 系统科学新技术讲座 2 2-0 4春(3)实践教学环节 6学分1) 必修 3门 4学分101C0100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2学分 +2周第2短学期10188060 认识实习 1学分 +1周第2短学期10188110 企业实习 1学分 +1周第3短学期2)选修2学分10188150 微机系统综合设计 2学分 +2周第3短学期10188011 Matlab与系统仿真 2学分 +2周第3短学期10188101 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2学分 +2周第3短学期10188130 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 3学分 +3周第3短学期(4)毕业设计(论文)必修8学分10189010 毕业设计(论文) 8学分 +12周 4春夏4. 个性课程 10学分学生可自主设计修读的课程,本专业建议选择以下课程修读10学分。
20110040 管理信息系统 3 2-2 2春夏00100010 电子商务概论 3 2-2 2春夏20120810 组织行为学 2 2-0 2夏10193540 系统分析与程序设计 2 2-0 3秋10191170 DSP原理与应用 2.5 2-1 3春10193300 电子系统设计 2.5 2-1 3春夏10193220 WEB编程技术 2 2-0 4秋20190510 项目管理 2 2-0 4冬5. 第二课堂课程 +4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