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合集下载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王萱/五四0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

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诗派/诗坛的领袖0,他是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戴望舒诗歌的创作风格以抗战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22年到1937年为第一个阶段, 1938年到1945年为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又分为几部作品:5我的记忆65望舒草65望舒诗稿6,每部作品中都有一些小的改变,作者是随着当时的社会潮流而动,他的作品中每一次风格的转变都有社会带来的影子。

在第二个阶段中,社会对作者的影响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作者也不再沉醉于自我的感伤之中,而是有了时代和社会的责任感,风格也变得深沉、凝重。

一在第一阶段,诗人受到早期新月派的影响、早期象征诗派的影响,还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和一些西方国家诗人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这些诗派及诗人的创作风格。

作者还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借鉴古人诗中的意象用法,来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

这个时期包括三部诗集: 5我的记忆65望舒草65望舒诗稿6。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收在诗集5我的记忆6中,其中5我的记忆6又分为三个创作阶段:/旧锦囊0阶段、/雨巷0阶段、/我的记忆0阶段。

这三个创作阶段基本上显示了诗人这一时期创作思想演变的轨迹,诚如施蜇存先生所说:/这种分法,表示了作者自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九年这五年间作诗的三段历程。

0/旧锦囊0阶段是作家创作最早的一个时期,包括5夕阳下65寒风中闻雀声65生涯65可知65静夜65山行65残花的泪65十四行6等12首诗。

这时作者处于青少年时期,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心理和当时阴暗、晦涩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了诗人此时的创作风格,注重表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感伤的情调。

虽然这一阶段和5雨巷6一样,都有中国古典诗词的痕迹,并对形式美高度重视,但是这一创作阶段并不是作者的主流创作阶段,这一时期作者的整体风格还没有形成,从/雨巷0阶段到/我的记忆0阶段是作者创作的第一个主流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定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定

作家解释目录:1、胡适2、郭沫若3、闻一多4、殷夫5、冯至6、徐志摩7、李金发8、戴望舒9、田间10、臧克家11、卞之琳12、艾青13、绿原14、牛汉15、穆旦16、郑敏17、袁可嘉18、李季19、袁水拍20、丁西林21、欧阳予倩22、曹禺23、田汉24、陈白尘作家解释:1、胡适,现代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

2、郭沫若,现代新诗的开拓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代表诗集有《女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诗歌名篇《凤凰涅盘》、《晨安》、《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

历史剧代表作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小说代表作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等。

3、闻一多,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

4、殷夫,又名白莽,原名徐白。

“红色鼓动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代表作诗集有《孩儿塔》等;诗歌名篇有《血字》、《我们》、《别了,哥哥》等。

5、冯至(1905~1993),沉钟社代表诗人,曾被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诗歌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蛇》、《北游》等;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

6、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以单纯的浪漫主义为风格,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系列灰暗、阴郁、枯槁的形象。

在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中,自怨自艾,无痛呻吟。

戴望舒认为“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

它重在自我表现,但不应直泻无余,“它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以他“差不多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他的诗作的起点不是关注社会现实,而是侧重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写。

初期的作品多数是情诗,抒发一种低沉、伤感、愁苦的情绪,如“怀着热望来相见,希翼一诉旧衷情,偏你冷冷无片言,我只合踏着残英,远去了,自家悲怨。

”(《自家悲怨》)“泪珠儿已抛残,只剩下悲思。

”(《生涯》)这类作品充满了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预示着诗人诗作情绪的基本走向。

但戴望舒是一个自觉跋涉者,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既自然地汲取了西方象征主义主诡计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又在诗作中力求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同时“新月派”倡导的格律,那回肠荡气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与他产生共鸣。

1927年,他终于走进了“雨巷”时代,完成了由单纯的浪漫主义向“现代”诗派的过渡。

所谓现代,是现代人“用现代诗形”抒写“现代情绪”的园地,他们顽强的保持“自我尊严”,表现形式上追求“纯美”,也力求创新。

我们解读《雨巷》,就知作者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理论的影响,也接受了中国传经诗作的滋养,着重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外部自然的暗合,《雨巷子》表面上是描绘一片风景,但作者绝不是纯粹地在写景,诗中出现的景是当时作者心灵的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

这理想是美好的,又是难以实现的。

诗人希望过、追求过,姑娘也确实走近他,而最终不免像“梦一样飘过了”,这又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幻灭。

即“雨巷”中的“姑娘”是虚幻的,是现实不存在的东西。

在“雨巷”中,“姑娘”是那样的朦胧而不确定,似乎又确定存在过,固而引起读者深深的惆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不是通过直接方式袒露出来的,而是靠象征,暗示的手法,使读者透过象征体的暗示,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心灵而产生共鸣。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
+ + + + + + + + + +
生平简介 代表作品 诗歌创作历程 名作赏析 雨巷 雨巷》 《雨巷》赏析 诗歌艺术特点 诗歌中的不足 望舒之死 后人评价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戴望舒( ~ )现代诗人、 文学家 。又称“雨巷诗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 又称 雨巷诗人”, 雨巷诗人 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 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 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 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杭州市余杭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 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 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 前望舒使先驱兮, 意 前望舒使先驱兮 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 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 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 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 后面由风神飞 廉作跟班。 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 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 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其早期的 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情调比较低沉,有较多 的感伤气息。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大 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 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1928年发表于 《小说月报》的《雨巷》,标志着诗人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 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表现的一个转折,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 “雨巷诗人”的美誉。
语言的音乐美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 戴望舒曾说: 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 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 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这里所说的 “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 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二)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

《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

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

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

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

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

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

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

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凤等。

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

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戴望舒

戴望舒

生平简历
• 1924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 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 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 《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 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 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 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 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 •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 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 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 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 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 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 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 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 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 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 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 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 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 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 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 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 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忧郁的 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未 来的渺茫憧憬。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雨巷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雨巷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雨巷戴望舒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

曾就读于上海大学、震旦大学。

1932年赴法留学,1935年回国。

20年代末至30年代与一批年轻的诗人一起,在《现代》上不时发表诗作,渐渐形成著名的现代诗派。

戴望舒因此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

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此刊的问世,进一步扩大了现代诗派的影响。

1938年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等。

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戴望舒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1948年回到上海。

1949年赴京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

会后,被安排在国际新闻局工作。

1950年2月,因患严重肺气肿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年仅45岁。

戴望舒一生所创作的诗迄今为止所知的仅为92首。

但却无一不是心血生命所酿造,为中国新诗的珍品,曾经影响了几代诗人。

“他使中国象征主义诗歌臻于完美,他的创作是新诗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蓝棣之语,《中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卷》第800页)。

出版的主要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发表于1928年8月号《小说月报》上。

’据戴的好友杜衡在《望舒草》序言中说:当时在《小说月报》任编辑的叶圣陶,看到这首诗后,来信称许戴望舒:“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正是叶圣陶的推荐使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收入《我的记忆》集中。

据戴望舒的好友施蛰存后来的回忆,当时,在爱好诗歌的青年读者群中,开始感觉到中国新诗出现了一种新的景观。

二、生词:颓圮:寂寥彳(chì)亍(chù) 惆(chóu)怅(chàng) 颓(tuí)圮(pǐ)词解:彳亍:慢慢走,走走停停。

惆怅:伤感;失意。

太息:叹气。

三、基本解读。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胡适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

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新诗的开拓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代表诗集有《女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诗歌名篇《凤凰涅盘》、《晨安》、《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

历史剧代表作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小说代表作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等。

闻一多闻一多(1889~1946),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

殷夫殷夫(1909~1931),又名白莽,原名徐白。

“红色鼓动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代表作诗集有《孩儿塔》等;诗歌名篇有《血字》、《我们》、《别了,哥哥》等。

冯至冯至(1905~1993),沉钟社代表诗人,曾被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诗歌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蛇》、《北游》等;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

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李金发李金发(1900~1976),中国现代文学史象征派诗人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100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

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

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

[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

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

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

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

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

因为是“抒情”的,所以也是浪漫主义的,按照蓝棣之先生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古典浪漫主义”传统。

[3]它以“抒情言志”为基本训条,以意境的创造为最高审美追求,以赋、比、兴为一般表现手段,以格律美为最高形式追求,这些都已融化在了戴望舒的艺术创作中。

他的诗歌在浓厚的西化色彩下,其深层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份,流淌着传统诗歌的血脉。

下面结合戴望舒的作品来具体分析。

意象是作家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关照中,物与心会,思与境偕,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统一起来,从而达到的一种审美契合。

这一术语我国古已有之。

留学法国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思想影响,但是但古典诗歌的底蕴,对他来说却更深厚更沉潜。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看到了很多古典韵味的意象的运用,如戴望舒久负盛名的抒情诗《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该诗中,作者三次提到“油纸伞”。

油纸伞源于中国,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它的实际出现时间不明,但到宋朝时已有固定称谓——绿油纸伞,从明代开始在民间普及。

《天工开物》中有这样的记载:“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其图案多以传统的国画题材为主,如花鸟、山水等,也有以古典文学名著内容如《红楼梦》、《西厢记》的情节为题材,亦有不画图而在伞面写上书法的,而且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怀旧的韵味,给人高贵典雅之感。

在《雨巷》中,朝安他借用油纸伞这一传统事物与“古镇”、“雨巷”、“丁香”等意象,赋予了主人公江南女子般的温婉典雅。

正因为油纸伞这一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所以才使得作者忧愁细腻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地传达和凸显。

所以说,传统人文资源在他的的创作中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且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写作素材。

同样,江南水乡的古镇,寂寥安静的雨巷,淡然静默的丁香花愁怨,这些意象也与油纸伞一样具有浓厚的中国人文主义色彩。

如丁香的愁怨意象,李商隐曾说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而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更是将此滋味品成千古绝唱。

倘若没有这些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如何能在一见到丁香时就萌生出淡淡的愁怨?所以,这些同样论证出人文资源的民族化意象在其诗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其他戴望舒作品中常见的泪、梦、水的意象,以及暮春、寒秋、残冬、幽夜、古井、落花、夕阳等意象,无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二、古典化的表现技巧首先,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比兴手法,在戴诗中也得到了传承。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意。

”[4]意象的艺术本质是寄托隐含,比兴则是营造意象的方法。

在戴望舒的诗歌中,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隐喻”等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相互沟通交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弹性和张力。

戴望舒善于抓住特定情景中刹那间闪现的意趣,借助于比喻和想象使形象和意趣融合为意象,从而使“物我合一”产生象征意蕴。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沿用了这一意象的古典内涵,他又赋予这一古典意象以“现代情绪”,由丁香结联想到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又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的理想的化身。

“兴”产生于“人心感于物”,多为物象的自然呈现。

其次在意境的营造上,诗人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借以吐露心灵的声音,抒写出潜藏在心底深处的感受。

整首诗由一组流动的意象组成,情由景生,景随情迁,意境的描摹由实转虚,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夕阳下》中“晚云”“残日”“影子”“古树”“落叶”的意象结构,构筑了一幅凄苦悲凉的诗歌意境,处处唤起人们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记忆,令读者在充分联想中完成对诗歌的二度审美。

这样的意象选择和意境构建能够使新诗内质深厚,打动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心灵。

最后,中国文学传统常称诗为“诗歌”。

诗、歌一体,自古已然。

在早期新诗因过于散文化而显露出非诗化倾向之时,戴诗独以其柔美和谐的韵律著称,在用韵方面继承传统对双声、叠韵与叠字的运用。

我们知道早在《诗经》中,双声、叠韵与叠字就已大量使用,日后更发展成为古典诗歌的重要技巧。

戴诗常用双声、叠韵来帮助音节和谐,如在《雨巷》中“芬芳、一样、凄清、惆怅、迷茫、彳亍、彷徨”等双声叠韵词渲染出诗人绵远的愁思和等待的漫长难熬。

同时他还创造性地承袭并翻新了古典的顶针、排偶、复沓等修辞手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段。

在《雨巷》中朝安运用了大量用排比、对偶和复沓强化诗歌节奏、增强音乐性。

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既运用了排比,又用了顶针,也采用了复沓手法。

使诗人的感觉情绪在有节奏的音乐中缓缓流淌。

三、传统化的文人心理中国传统文人在精神操守上, 大多秉承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 表现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上就是这种独特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独特的“穷”、“达”观。

儒道互补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很少有纯粹的儒家或是道家, 他们往往具有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

在现代派诗人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派新诗人中,戴望舒是受儒道文化思想影响较深的一个。

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戴望舒作为那个时代最感孤寂的知识分子, 一边领略价值观念泯灭的滋味, 于淡淡的哀愁中体味自己生命的微茫状态, 一边又甘心被时代所湮没, 在心灵无所依傍之时, 便将这种感受与解脱植入梦幻之中。

戴望舒对现实人生难以抹煞也难以扬弃, 不能超越更不能否认, 而总是在梦想与现实间往返, 作永恒的云游。

这使得他的诗不管是写爱情的还是写思乡情愁的抑或是写追怀朋友的等等, 皆表现出忧伤、颓唐、苦闷、凄怨、寂寞等低落的情感体验, 从而在诗中沉溺于一种患得患失, 顾影自怜、凄怨哀绝的传统文人心态。

戴望舒在他的《赠内》诗中写道:“我苦涩的诗节, /只为灾难树里程碑。

”体现了他的哀怨和悲愤交织、凄凉和怅惘笼罩的心理以及诗歌基调。

戴望舒这位被传统文化信念浸染得很深的文人,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不愿或不敢正视现实的痛苦, 通常以一种忧郁的情调来代替个体自由意志与外在现实的矛盾冲突。

忧郁、寂寥、苍凉的诗歌意象, 常常出现在戴望舒的笔下。

在诗人代表作《雨巷》中主要选用了两个意象,“雨巷”、“丁香”。

“巷”是戴望舒生活的江南一大特色,本身就给人一种幽深、空旷感,再与“雨”相连就更显其阴冷、潮湿、寂寥。

于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有着惆怅、孤寂、忧郁的心绪的年轻人,他在这空空的雨巷中徘徊,憧憬着眼前能出现一位与他有着相同心结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极力虚构幻想的能与之同病相怜的对象。

在这个充满了诗意的,伤感哀怨的雨巷世界中,“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缓缓地向“我”走来,诗人以丁香喻姑娘,是模仿屈原以美人香草自喻的传统手法。

以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以梅雨来烘托悲凉的气氛。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我们如见其色、如嗅其味、如感其怀。

她那淡淡的色彩、淡淡的气味、淡淡的愁绪正是诗人的心灵履迹。

所以在戴望舒的诗作中, 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已经深深地积淀在他的诗作的深层内涵中, 并成为其进行创作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动力, 忧郁是他诗中的一种审美对象。

戴望舒作为现代作家因时代环境的局限、现实的挤压、精神的疲倦、情绪的焦虑去寻求宁静温馨的憩园, 也免不了像传统文人那样渴望远离浊世, 在幻想的世外桃源过实实在在的自耕自食的生活, 寻求内心的平衡。

这其实就是深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现代作家, 面对冷漠、残酷的现实, 也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 其实质是企图从现实生活中回归自然的超越来抚平现实所给予的创伤, 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戴望舒,他的诗歌在意象的选择、题材情调以及思想内蕴上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

正式因为他根于本土文化去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进而才创作出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持久流传的作品。

近现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的关系密切。

传统人文资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写作主体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具有民族情结的写作素材,而作为写作主体的现当代作家在创作自身作品时对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提升。

二者是缺一不可。

真正优秀的现当代作家不会也不能丢弃传统人文资源。

注释:[1]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2]张亚权·论戴望舒诗歌的古代艺术渊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蓝棣之·论新诗对于古典诗歌的传承[J]·文学遗产, 2001, (3).[4]何文焕·历代诗话(上)[M]·北京:中华书局, 1981.参考文献:[1] 戴望舒·《戴望舒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2004.[2]刘勇·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略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3]陈丙莹. 戴望舒评传[M]1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381.[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5]赵国乾:《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