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耕牛·战马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5课 耕牛·战马 -苏少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5课 耕牛·战马 -苏少版

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学生准备素描纸、铅笔、记号笔、水笔。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临摹实践、展示评价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对线描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

本课是选择了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耕牛· 战马》中的一幅韩滉的《五牛图》为品析的内容。

课以问题为线索,通过题材、耕牛、战马、线描、质感、性情等,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并尝试用线表现牛的特征。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题材的表现意义,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牛,呈现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欣赏以牛题材的艺术作品1、问题:你知道或者看到过哪些有关牛题材的艺术作品吗?2、图片欣赏: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野牛》壁画,敦煌壁画中的耕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犁地图》,戴嵩的《斗牛图》,宋代李椿的《牧牛图》、李可染的《牧牛图》,毕加索的雕塑《公牛头》。

二、《五牛图》赏析1、教师简介:有关《五牛图》的基本信息(作者、尺寸、朝代、装裱形式)2、问题:仔细观察,说说《五牛图》牛在造型上有何特点?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

可以从牛的形态、设色(色彩)、观察角度、布局(构图)、性情等方面进行欣赏评述。

3、感悟《五牛图》中线的魅力问题: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的?学生小组讨论,全体交流(眼睛、鼻子、蹄趾、腹部、毛须)小结:可以说韩滉的《五牛图》用线讲究至极,整体布局抑扬顿挫、疏密有序,即有章法又顾及牛的结构形体。

4、请大家回忆一下品析《五牛图》可以从哪些面进行的呢?三、教师示范用线描临摹任一头牛。

四、工作坊作业内容:仔细观察,试着用线描的方法临摹《五牛图》中的一头牛。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5课 耕牛·战马-“黄冈赛”一等奖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5课 耕牛·战马-“黄冈赛”一等奖
牛、马——古代重要的战略资源
揭示课题《耕牛·战马》
二、新授
1.欣赏作品,借物抒情
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关于牛、马的美术作品
作品按时间的顺序进行展示
原始社会 → 汉 → 魏晋 → 南北朝 → 唐 → 宋 →现代
除了绘画的形式,还有关于牛马的陶器、青铜器、唐三彩等等。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们喜欢以牛、马作为绘画题材呢
分享在创作的过程中,你遇到的困难与收获
牛的特征:形比较难把握,牛的动态比较难画。
线质:线条用水多了,线条化开来没有力量,不精神;线条粗细比较难控制,没有画出牛皮肤粗糙的质感。下次画一定会用水少一点。
3.小组讨论,合作鉴赏
每组结合自己的作品与韩滉《五牛图》比
(1)分析你画的这头牛有何特征,可以从它的形态、动态入手
评价关键词:形态、动态、用笔用墨
生生互评,师评
五、拓展
既然有《五牛图》,那五匹马能不能组成一幅画呢北宋李公麟画了一幅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的《五马图》,下节课我们重点欣赏——马。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研究
教学简案
姓名
邹雅琼
学科
美术
开课年级
七年级
课题
耕牛战马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
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牛,呈现牛的神情及各个部位不同质感,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耕牛战马

耕牛战马

第5课《耕牛·战马》之耕牛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不同类型作品的赏析,了解古今中外,牛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寓意。

通过国画线条临摹一头中国牛,感受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概括表现力。

尝试运用线条表现各种类型牛的不同形态及精神面貌,拓展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绘画创作中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对牛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将中国画线描与现代简笔画等方法的融合与区分。

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在正式上课前,在PPT中出示一些有关牛的工笔画、写意画、简笔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作品。

(让学生大体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二、问题导入:师:你们知道关于牛的诗词或文学作品吗?师:你知道古今中外哪些以“牛”为题材的美术作品?生:……通过2个问题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回答,感受到古人对牛的爱护和褒奖,也可以体验到外国人与中国人对待牛的共同点和区别。

师:那么我们中国人对牛是什么样的态度?你能从那些作品中体现?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的重点集中到中国画题材的牛。

三、重点讲解韩滉《五牛图》构图、造型、透视、细节等方面分析画家的绘画技巧,所要表现的牛的性格特征等。

四、教师演示在《五牛图》中选择一头牛的局部,通过实物投影进行线描的简单演示。

四、学生临摹、分享小作业1. 在作业本上选择局部进行临摹(3-5分钟)这个小作业的设置,并非要求学生完成整体作业,而是感受一下画家在画线描牛的时候,线条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感受快慢缓急、粗细长短、虚实疏密、曲折起伏、提按等线条的变化所表现出牛的体态、性格等。

2.分享请同学将临摹作业展示,并分享他在临摹过程中感受到的线条的变化所体现的作品特征线条表现过程中有无技巧?如何掌控线条的变化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五、视野拓展再次欣赏古今中外不同绘画技巧下“牛”所呈现的特征。

苏少版美术七上第五课耕牛战马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七上第五课耕牛战马word教案

第五课耕牛·战马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

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呈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绘画主题与历史发展的综合。

教学难点:主观情感与线条的表现性相结合。

教学课时:1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画笔等。

学生:素描纸、画笔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赏析:各类美术作品中的牛、马形象,通过图片,揭示课题—《耕牛·战马》二、授课课程1、讨论分析(1)你知道哪些有关牛、马题材的美术作品?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野马、汉画像砖中战马、唐代的浮雕《昭陵六骏》、敦煌壁画耕牛、毕加索的雕塑《公牛》、李可染的《牧牛图》。

可以看到牛、马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可以感受到人们与牛、马的深厚情感。

(2)中国绘画中的牛、马又是如何表现的?从《五牛图》中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五牛图》中看神奇的线条。

2、思考欣赏(1)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是如何划分的?工笔、写意、工兼写。

《五牛图》,工笔画,画面工整、古朴,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唐朝的牛也契合了当时的审美风尚,都很丰腴,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有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2)《五牛图》中各自的造型是如何展现牛的性格的?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及透视关系的把握很准确。

无论是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都处理得生动巧妙。

画家通过牛的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谨慎的。

通过低头悠闲地食草、翘首前行、回顾舐舌、纵趾而鸣、端庄缓步而行,令人回味无穷。

《耕牛 战马》课件 2024—2025学年苏教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耕牛  战马》课件  2024—2025学年苏教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问题一:古人在写生的时候更注重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古人写生的方法和我们目前 所用的写生方法有哪些不同。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强调以心灵去契合,以 心灵的眼睛和节奏去感受。物即是人,人即是 物,物有人的精神,人有物的性格。这其实就 是一种生命态度。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对中国画家而言,画是画家与自然直接沟通、 对话、交流的语言,在“似与不似、不似与似 ”之间描绘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于有意 无意间流露着对生命的诗意体验。
欣赏·评述
(北宋) 李公麟 《五马图》
《五马图》中的线是如何表现物象的? 白描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 施彩色的画法。
写生珍禽图—麻雀 宋(黄荃)绢本
写生珍禽图—龟 宋(黄荃)绢本
写生珍禽图—蚂蚱 宋(黄荃)绢本
鹰 明(朱耷)纸本
鱼 明(朱耷)纸本
鹿 明 ( 朱 耷 ) 纸 本
小组讨论:
(唐) 韩 滉 《五牛图》
1、每组重点分析你们所画那头与之对应牛的特征,从它 的形态、动态入手。 2、观察牛背、肋骨、肚、尾等部位,画家笔下的线条有 何特点,为什么画家要这么用线呢?
(唐) 韩 滉
《五牛图》
牛肚:两头细中间粗,淡墨 牛尾:细长,枯笔
牛眼睛:水润、浓墨
牛背:枯笔、粗线、墨色深浅变化 肋骨、颈部:枯笔、粗线、两头细中间 粗、注意长短疏密变化
问题一:画中的晕染的墨色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 《五马图》的主要造型语言是什么? 这种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
白描,中国画画法的一种, 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 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不施粉黛,以“线”作为 首要语言,用简净而精湛的笔墨营造着空灵的意境, 力求简淡深远,表述中国文化“物我合一、厚朴自然” 的精神境界 。

第5课 耕牛·战马-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 耕牛·战马-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耕牛·战马-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耕牛·战马》这幅作品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艺术技法。

2.了解作者苏少以及其在当代中国美术界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写生造型能力。

二、教学内容1.梳理艺术家苏少的生平及其杰出成就。

2.学习《耕牛·战马》这幅作品,透彻分析其构图,明确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写生和素描等方法表现生活中的动物形态。

三、教学过程1. 梳理苏少的生平苏少,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池州市。

曾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该校教授。

他是当代中国美术界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曾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并获得多个重要奖项。

2. 学习《耕牛·战马》这幅作品2.1 构图《耕牛·战马》是一幅黑白写生作品,主要以两匹写实的牛和一匹披红锦的战马为主体。

整个构图呈现出平稳而压抑的感觉,画面中的牛和马形态笔直、轮廓分明,色彩对比强烈,视觉效果非常独特。

2.2 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苏少借助非常线性的笔触,将牛和马的肌肉、皮毛和骨骼勾勒得非常到位,其整体风格清新、朴实、自然。

在这幅作品中,苏少传达了对农业和农民劳动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农业社会繁荣发展的期望和祝福。

3. 行动起来——画一幅动物写生素描让学生分组,选择所喜欢的动物进行写生和素描。

要求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动物的形态特点,通过长线、短线、柔和笔画等方式尽可能地还原与丰富它们的形态。

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素描的特点,针对性地指导其如何加强构图,更好地表现其美感和形态。

四、教学心得本节课从苏少艺术生平讲起,引入了他的代表作《耕牛·战马》,并通过详细剖析其构图和表现意义,让学生对这幅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实践行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造型的艺术魅力,增强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体验。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中华博览〔欣赏·评述〕第1 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造型天地 (造型·表现 )第2 课熟悉的物品第3 课情感的记录第4 课人类的朋友经典魅力〔综合·探索〕第5 课耕牛·战马设计空间〔设计·运用〕第6 课花的变化第7 课图案之美第8 课装点生活世界之旅(欣赏·评述 )第 9 课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第 1 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的说明,了解花鸟画涉及的范围及分类、特点、表现形式,并且怎样通过花鸟画作为抒发和表达人意念的重要媒介,体会它带给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深厚情感。

理解花鸟画家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画家对自然界、客观实际,以及对社会的客观法那么的体验和认识,来反映社会的情调和气氛。

2、主要了解花鸟画的历史演变,按照中国美术史开展的脉略,注重学习它的形成,风格的演变,流派的生成等。

再者了解文人水墨画带给花鸟画的生机以及文人画注重情感,重墨轻色和人格化的表现特点。

3、理解花鸟画在传统继承的根底上,具有极大创新性和创造性,注重极具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现,了解近现代花鸟画名家在近现代所作出的伟大奉献二、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

教学难点:写意花鸟画与动物画的区别和花鸟画的分类。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图片与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概述花鸟画:是以描绘花鸟、草虫等内容为题材的中国绘画形式它表现自然、歌颂生命,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

写意花鸟画:是以概括的简练的笔法来描绘自然界中的花鸟的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

本节课主要内容 :1、什么是传统花鸟画2、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特点3、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精神内涵4、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5、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历史轨迹及作品欣赏首先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生活中的花鸟和写意花鸟画的不同。

苏教版美术教案七上第五课耕牛。战马

苏教版美术教案七上第五课耕牛。战马
(2)中国绘画中的牛、马又是如何表现的?
从《五牛图》中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五马图》中看神奇的线条。
2.思考欣赏
(1)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是如何划分的?工笔、写意、工笔兼写意。
(2)《五牛图》中各自的造型是如何展现牛的性格的?
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及透视关系的把握很准确。无论是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都处理得生动巧妙。画家通过牛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谨慎的。通过低头悠闲地食草、翘首前行、回顾舐舌、纵趾而鸣、缓步而行,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或毛笔演示线条的变化,及对牛的结构、质感表现,增强学生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对线描的感受能力。
4.探究分析
(1)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的?
(2)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性情特质的?
五牛目光炯炯,既温顺又倔强。画家着重刻画了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借此探究中国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教师演示
在《五牛图》图中,线描的运用有何特征?线描的运用有何作用?
画家选择了粗壮有力且具有块面感的线条,表现牛的强健、沉稳而行动迟缓性格。
线条排比既有装饰性又有独立性,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皮毛褶皱感描绘得惟妙惟肖。尤其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重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质感。
(3)《五马图》中的马与奚官的肖像比较。
五个奚官则因性格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而马的神情则与奚官很相像,也许与奚官相处时间长了,跟随了奚官的习性,使其人格化了,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人与马的密切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耕牛·战马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

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呈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绘画主题与历史发展的综合。

教学难点:主观情感与线条的表现性相结合。

教学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画笔等。

学生:素描纸、画笔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赏析:各类美术作品中的牛、马形象,通过图片,揭示课题—《耕牛·战马》
二、授课课程
1、讨论分析
(1)你知道哪些有关牛、马题材的美术作品?
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野马、汉画像砖中战马、唐代的浮雕《昭陵六骏》、敦煌壁画耕牛、毕加索的雕塑《公牛》、李可染的《牧牛图》。

可以看到牛、马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可以感受到人们与牛、马的深厚情感。

(2)中国绘画中的牛、马又是如何表现的?
从《五牛图》中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五牛图》中看神奇的线条。

2、思考欣赏
(1)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是如何划分的?工笔、写意、工兼写。

《五牛图》,工笔画,画面工整、古朴,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唐朝的牛也契合了当时的审美风尚,都很丰腴,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有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2)《五牛图》中各自的造型是如何展现牛的性格的?
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及透视关系的把握很准确。

无论是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都处理得生动巧妙。

画家通过牛的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谨慎的。

通过低头悠闲地食草、翘首前行、回顾舐舌、纵趾而鸣、端庄缓步而行,令人回味无穷。

(3)牛的性格特征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有那些?
牛,勤劳的象征。

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都曾自喻为牛;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牛除耕田外,还常拉车;牛还曾多次奔赴战场,历尽杀伤,如“燕将早横功”就是指古代的一场著名的“火牛战”。

“放牛归马”则指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
兵。

3.教师演示
在《五牛图》中,线描的运用有何特征?线描的运用有何作用?
画家选择了粗壮有力且具有块面感的线条,表现牛的强健、沉稳而行动迟缓性格。

线条排比既有装饰性又有独立性,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皮毛褶皱感描绘得惟妙惟肖。

尤其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重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质感。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或毛笔演示线条的变化,及对牛的结构、质感表现,增强学生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对线描的感受能力。

4.探究分析
(1)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的?
(2)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性情特质的?
五牛目光炯炯,既温顺又倔强。

画家着重刻画了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

观者分明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感情,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借此探究中国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线条在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上起到了那些作用?
线条的变化:快慢缓急、粗细长短、虚实疏密、曲折起伏、提按。

5.欣赏分析
(1)《五马图》中的线是如何表现物象的?
马的轮廓,似乎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渲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斑纹。

人物的面部刻画得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

(2)《五马图》是如何展示中国画简淡风格的?
构图以朴实的肖像形式,分五个部分以线描勾成,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

前三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

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

画面虽然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重量感。

(3)《五马图》中的马与奚官的肖像比较。

五个奚官则因性格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而马的神情则与奚官很相像,也许与奚官相处时间长了,跟随了奚官的习性,使其人格化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人与马的密切情感。

6.探讨交流
(1)中国画中线的表现性特征
《五马图》中线条成为构成画面的独立元素。

画家运用线条的变化,如干湿、粗细、缓急、轻重等,呈现出物象的不同质感、神情变化,使线描独立出来,展现书法般丰富的线条韵律。

(2)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仔细观察,用线描的方法临摹《五牛图》中的任何一头牛。

基本要求:合理运用线条,完成一头牛的临摹。

个性要求:仔细读画,掌握线条的表现语言,尝试运用不同的笔画,表现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

(3)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作业,互评及教师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