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一)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全)
细胞信号转导

Noncatalytic receptor linked with enzyme (受体本身没有酶活性,但偶联酶分子)
目录
具有各种催化活性的受体
英文名 receptors tyrosine kinase
第三章 Chapter 3
细胞信息转导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HUST
目录
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是体内一部分 细胞发出信号,另一部分细胞(target cell)接 收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细胞功能变化的过程。 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膜表面分子直接接触 化学信号联系
1970年 1971年
神经末梢的神经递质的合成、释 放及灭活
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机制
Sir Bernard Katz Ulf von Euler Julius Axelrod
Earl Wilber Sutherland
Sune K. Bergström 1982年 前列腺素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Bengt I. Samuelsson
化学信号通讯是生物适应环境不断变异、进化 的结果。
单细胞生物 —— 直接作出反应 多细胞生物 ——通过细胞间复杂的信号传递 系统来传递信息,从而调控机体活动。
目录
(二)可溶性分子信号作用距离不等
多细胞生物与邻近细胞或相对较远距离的细 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由细胞分泌的可溶 性化学物质(蛋白质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完成的。它们作用于周围的或相距较远的同 类或他类细胞(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 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
细胞的信号转导(共22张PPT)

神经突触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
7
(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1、涵义
接受电信号的受体,通过通道的开、关和离子 跨膜流动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部。
2、信号转导过程
刺激 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电
压门控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
离子内流或外流
新信号形成
8
Na+通道和K+通道通道作用示意图
9
(三)机械门控通道
1、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过程
Na+通道和K+通道刺通道激作用示信意图号→膜通道蛋白开放→离子移动→膜电
位变化→膜内信息→细胞功能改变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Na+通道和K+通道通道作用示意图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离子内流或外流
新信号形成
刺激信号→膜通道蛋白开放→离子移动→膜电位变化→膜内信息→细胞功能改变
内有配体的结合部位,胞浆侧有结合G蛋白的部
位; 通过与配体结合后的构象变化来结合和激活G蛋
白。
11
2)G蛋白( GTP结合蛋白)
耦联膜受体与效应器的一种特定蛋白,由α、β和γ
三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α亚单位具有鸟苷酸的结合位 点和GTP酶活性。
非活化的G蛋白在膜内与受体分离,其α亚单位结合 一分子的GDP;
磷酸二脂酶(PDE) 磷脂酶A2等
B、 离子通道:
14
4)第二信使:
它是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 子作用于细胞膜后细胞内产生的信号因 子,间接地把细胞外信号转入细胞内。
包括cAMP(环磷酸腺苷)、三磷酸 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酸鸟苷 (cGMP)和Ca2+等。
细胞信号转导(1)

Degredation of cAMP
激素
结合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
ATP
腺苷酸环化酶
Mg2+ ,or Mn2+
cAMP
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PKA)
级联反应(靶酶磷酸化、直接激活特定的转录调控因子 )
PKA的作用机制: 使底物蛋白磷酸化
TGACGTCA
底物:
cAMP反应原件结合蛋白(CREB)
第一信使: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 大类生物活性分子。 根据胞外信号的特点及作用机制分: 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局部化学介质:生长因子、前列腺素、NO
激素 神经递质 局部介质
激动剂: 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
Ⅰ型激动剂
Ⅱ型激动剂
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效应,但可阻断激动
入血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肾上腺素
3.糖原分解的停止
肝细胞膜表面受体
G蛋白
腺苷酸环化酶(AC)
磷酸二酯酶
ATP 无活性PKA
无活性的 磷酸化酶激酶
cAMP
5’ AMP
活化的PKA
磷酸酶
活化的 磷酸化酶激酶
磷酸酶
糖原磷酸化酶b
糖原磷酸化酶a 1-磷酸葡萄糖 糖原
入血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PLC
信号刺激
细胞内钙库 质膜
钙通道开放
胞内钙离子浓度瞬时升高 形成钙离子-CaM复合物 激活靶酶
蛋白质磷酸化酶激酶(PhK)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 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PK)
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是一门涉及到很大领域、很多分支学科的学术研究,包括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简单来说,它研究的是细胞接受到外部信号后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成细胞内的生物功能反应,从而达到对外部环境作出适应和反应的过程。
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信号的接受与识别。
细胞内的信号受体会接受到外部信号的刺激,比如光、化学物质、机械力等,进而将这样的外部信号转换成细胞内的信号形式。
第二,信号传递。
细胞内的信号形式通过分子的化学反应递传到下游的分子,进而形成一些生物功能反应。
这些反应形式各异,有的是酶活性的改变、蛋白质的翻译、细胞膜的变化等等。
在整个传递过程中,信号分子会寻找特定的反应物与相应的配对,从而完成特定的任务。
第三,信号的反应与效应。
细胞接收到信号后,会通过不同的反应途径发挥一些生物学效应,比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运动等。
这些生物学效应既受到信号分子和反应物的机能、数量限定,也受到各种生物学因素(比如细胞类型、代谢水平、环境中的化合物等)的影响。
总而言之,的最终效果与最终效应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为了支持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工具和技术。
比如,在植物学中,为了了解植物生长、发育与对外界因素的响应、生产等,的研究者可以将荧光蛋白、酶标记等基因表达素材注入到植物中,从而在细胞中检测到基因表达变化,进而推断出信号传导途径和生物效应的变化。
在医学研究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化学疗法就是研究的一项重要领域。
通过药物激活或抑制特定的受体,可以在细胞内引起靶向的信号转导反应,从而对肿瘤细胞或其他致病原体施加控制作用。
但是,随着生命科学的深入发展,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如何研究细胞内的复杂信号传递网络?如何探索细胞接受和识别信号的机制?如何突破目前的技术瓶颈并开发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等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并借助不同学科知识,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细胞信号转导总结

细胞信号转导总结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通过特定的信号识别和响应,从而调节自身的行为和反应。
这种复杂的调控过程涉及到多种分子和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学中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以下是细胞信号转导的简要总结。
一、信号分子和受体细胞信号转导通常始于特定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
这些信号分子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或其他细胞间通讯分子。
它们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的信号传递事件。
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型或酶联型,与信号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启动不同的细胞应答。
二、信号传递途径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GPC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等。
1.GPCR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后,激活G蛋白,进而调节下游效应分子的活性,包括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G(PKG)和离子通道等。
这些效应分子进一步调控细胞功能,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
2.RTK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一类跨膜受体,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结合后,激活其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引发下游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
这些信号通路的组件包括多种酪氨酸激酶和下游效应分子,如PLCγ、MAPK、PI3K 等,它们共同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
3.MAPK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应激反应等。
MAPK通路包括多个蛋白激酶级联反应,如Raf-MEK-ERK和JNK 等。
这些激酶通过磷酸化调节下游效应分子的活性,进而调控细胞的应答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信号转导途径,如细胞因子受体通路、Wnt通路和Hedgehog 通路等。
这些信号转导途径通过特定的信号分子和受体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网络系统,调控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三、细胞响应细胞信号转导的最终结果是产生特定的细胞应答反应。
《细胞信号转导》课件

1
激活物
激活物是引发细胞信号传递的触发因素。
2
受体
受体是细胞上识别和结合信号的蛋白质。
3
信使分子
信使分子是传递信号的分子信使,如细胞内嵌合蛋白和化学物质。
细胞信号传递的途径
细胞信号传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例如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和泛素样修饰途径。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类可以与G 蛋白相互作用并激活细胞信号 传递的受体。
基因调控
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转录来调节
蛋白激酶级联反应
2
细胞的功能和行为。
一系列蛋白激酶的级联反应,参与细胞
内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
3
细胞增殖、分化、凋亡
细胞信号转导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分 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细胞信号传递的调控
细胞信号传递可以通过酶促修饰、反式调控和基因转录控制等方式进行调控。
基本过程
细胞信号转导包括信号传递、信号放大、信号 整合和信号传导。
细胞信号转导的类型
细胞信号转导可以分为内源性信号和外源性信号两种类型。
1 内源性信号
来自细胞内部的信号,如细胞自身合成的分 子信号。
2 外源性信号
来自细胞外部的信号,如激素、生长因子和 神经递质等。
细胞信号传递的参与者
细胞信号传递涉及多个参与者,包括激活物、受体和信使分子。
《细胞信号转导》PPT课 件
# 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外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它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 信号传递调控细胞的功能和行为。
什么是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传递分子信号来调节其生理反应和行为的过程。
定义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传递分子信号来调 节其生理反应和行为的过程。
生理学学习资料:第三课信号转导

黑色基本掌握划线重点蓝色不要求,选看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第一节概念以及一般特性细胞信号转导(ce11u1arsigna1transduction):细胞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反攻卜界环境变化的信息跨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并引起内部代谢与功能变化的过程刺激来源:1、化学信号一一来自临近细胞(旁分泌、神经递质)或远隔部位(内分泌)穿过细胞膜或者为受体蛋白接收是主要的信号来源2、物理性刺激——温度、机械力、生物电(高等生物主要由膜感受细胞水平生物电,不感受外界电变化)、电磁波由高度特化的感受器接收种类数量不如化学刺激跨膜转导途径的三大特征:(经典放大通路)激活后续一系列信号分子(信号通路),以引起细胞功能变化转导途径具有很大同源性信息放大功能第二节主要途径化学门控离子通道(chemica11y-gatedionchanne1;1igand-gatedionchanne1;ionotropicreceptor)与配体结合开放离子通道,造成去极化或超极化,途径简单,传导速度快N2型ACh受体:位于骨骼肌细胞运动终板膜上与Aeh结合、通道放进Na、K离子,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激活周围肌细胞A型Y-氨基丁酸受体:位于神经元细胞膜上与GABA结合,通道放进C1离子,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电压门控和机械门控离子通道1型Ca离子通道:心肌细胞T管膜上的电压门控通道动作电位传递,T管膜去极化,Ca内流并作为第二信使释放肌浆膜内的Ca离子此通道在心肌工作细胞中。
期激活,二期复极化提供主要内向电流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以及K选择性通道:血管内皮细胞上血流切应力刺激,两通道开放有助于Ca进入细胞,激活NOS,使精氨酸产生NO,使血管舒张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传导发现:肾上腺素与肝细胞膜碎片反应,再用反应物(cAMP)与肝细胞质作用可产生效果,说明肾上腺素与膜上某结构反应再引起胞内反应原癌基因oncogen:碱基排列顺序与一些能在动物内引起肿瘤的病毒DNA相同的基因本身为正常基因,转录产物是正常代谢所必须的,但过度表达时成为癌基因G蛋白通路主要构成:G蛋白耦联受体GPCR、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G蛋白耦联受体:最大的细胞膜受体家族,接受儿茶酚胺、Ach、5-HT等多种激动剂7次跨膜、N外C内、外3环内3环G蛋白:异源三聚体、目前分为6个亚族反应过程见图中文书3-3注意α亚基同时具有结合GTP和激活下游蛋白的功能,另两亚基抑制作用GTP 取代GDP与α亚基结合,结合后GTP被水解为GDP和PiG蛋白效应器:1、下游酶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AC、P1C、PDE等2、离子通道第二信使: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CAMP、CGMP、IP3、DG、NO等蛋白激酶:按机制分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kinase)可将底物蛋白的丝氨酸或苏氨酸P化,占大多数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kinase)可将底物蛋白的酪氨酸P化,数量少,主要在酶耦联受体的信号转导按上游第二信使分类:PKC(Ca离子)、PKA(CAMP)、PKG(cGMP)经典通路:cAMP-PKAB型肾上腺素能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一一G蛋白激活一AC激活--- cAMP上升 --- PKA ------- 多种作用IP3-CaG蛋白——P1C分解PIP2为IP3和DGIP3——结合肌浆网上的受体,释放Ca离子入细胞质DG ------ 与phosphatidy1serine结合,激活PKC -------- 多种作用第二信使Ca的部分作用回顾:1、在骨骼肌细胞中与troponin结合,使tropomyosin移位,露出actin与myosin的结合位点,开始收缩2、在平滑肌中与一种受体钙调蛋白Camodu1in结合,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1CK,开始收缩3、在血管内皮中与CamOdU1in结合,激活NoS,分解精氨酸生成NO,舒张血管(老师上课说的Viagra的作用机理)G蛋白(及下游第二信使)介导的离子通道举例KaCh通道一一迷走狸经兴奋时释放Ach,通过G蛋白激活此通道,K离子外流,使心肌静息电位增大(超级化),兴奋性降低Kca通道一一高钙(第二信使)时激活,酸思期使心肌超极峪2M⅛Jk≡鱼通道内向电流,使平台期延长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磷酸酶受体、鸟甘环化酶受体、S/T蛋白激酶受体受体本身具有激酶、环化酶、磷酸酶的作用,不需要与膜耦联的G蛋白和第二信使酪氨酸激酶受体:1、同时具有受体和酪氨酸激酶的功能单肽链蛋白,膜外链与受体结合,膜内链发挥激酶作用与受体结合后P化鹿内链和靶蛋自的酪氨酸通路中RAS为单体G蛋白,不与膜耦联,所以不和定义违背2、受体与激酶分离S/T蛋白激酶受体(RSTK):接受TGF-B超家族(与细胞周期有调节相关)受体结合RSTKII,RSTKII结合并激活RSTKI鸟昔环化酶受体RGC受体结合后不需要G蛋白直接激活GC,合成CGMP,激活PKG,产生多种效应心房钠尿肽、NO(胞质内的可溶性GC)。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生物化学课件)

生物化学 B i o c h e m i s t r y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脂溶性激素容易通过细 胞膜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 第一
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核内, 识别结合DNA序列,诱导 第三 靶基因转录,产生相应蛋 白,进而引发特定的生物 学效应。
配体信号分子进入靶细胞后,
二
(一)cAMP-蛋白激酶A途径
① 对物质代谢的调节
PKA的作用
通过对代谢途径中各种关键酶的磷酸化修饰, 使酶的活性增高或降低,从而调节物质代谢的速 度和方向及能量的生成。
(一)cAMP-蛋白激酶A途径
②对离子通透性的调节 PKA可催化Ca2+通道蛋 白的磷酸化修饰,从而 增加其对Ca2+的通透性。
此类信号转导途径主要与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信号的传递有关, 主要包括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途径、Jak-STAT途径等。
与胞内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
第二
-受体复合物,其结构发生
改变,且容易通过核B i o c h e m i s t r y
(一) cAMP- 蛋白激酶A途径 (二) cGMP- 蛋白激酶G途径 (三) DAG/IP3途径 (四) Ca2+ - 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 (五) 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
(一)cAMP-蛋白激酶A途径
1、 cAMP-蛋白激酶A途径
信号分子通常与G蛋白偶联型受体相结合而激活此途径。
级联反应为:
信号分子
膜受体
G蛋白
AC
cAMP
PKA
效应蛋白
生理效应
(一)cAMP-蛋白激酶A途径
2、AC与cAMP 的生成
ATP
A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AC与cAMP
① AC:
分布:腺苷酸环化酶(AC)分布于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几 乎所有组织细胞膜或胞液 分类:按其亚细胞定位不同,其同工酶可分为膜结合性和 可溶性两大类。 作用:催化胞液中的ATP生成cAMP
第一信使:指在细胞外传递特异信号的信号分子。 第二信使:指在细胞内传递特异信号的信号分子。主要有 cAMP、 cGMP、Ca2+、DAG、IP3、TPK等
一、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据所需的第二信使的不同可分为:
环核苷酸信号转导途径 * cAMP信号转导途径 * cGMP信号转导途径
脂类衍生物信号转导途径 * DAG/IP3信号转导途径 * PI3K信号转导途径
GTP
信号分子B 抑制型受体
+
GTP-Gs蛋白
GDP
-
GTP-Gi蛋白
GDP-Gi蛋白
GDP GTP
AC ATP 调节基因表达 cAMP PDE 5’-AMP
+
PKA
调节离子通透
调节物质代谢
调节骨架蛋白
(1)G蛋白
① 定义: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一类和GTP或GDP 结合的,位于靶细胞膜胞液面或胞浆中的特殊 信号转导蛋白。 ② 分类:按分子结构不同G蛋白可分为2大类: 异三聚体G蛋白:由α 、β 、γ 三种不同亚基构成许多种 小分子G蛋白:由1条多肽链构成,至少有50种 常见的G蛋白 功能
cAMP cAMP
C C
R R
4 cAMP
C C 活性
+
R
R cAMP cAMP
无活性
(3) PKA
③PKA作用:
催化特异底物蛋白/酶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 磷酸化修饰并导致其活性改变,从而产生了: 调节物质代谢 调节基因表达 特定生理效应 调节离子通透性 调节细胞骨架蛋白功能
肾上腺素对肝细胞葡萄糖调节作用的cAMP信号转导通路
1.DAG/IP3信号转导途径
PI-PLC
部位:胞液 Gp→PI-PLCβ 激活: 受体型或非受体型TPK→PI-PLCγ Ca2+→PI-PLCδ 作用: PIP2
PI-PLC
蛋白激酶C(PKC)
DAG + IP3
内质网上IP3受体
(门控的钙通道)
钙离子释放
PKC
分布:广泛,位于哺乳动物细胞液中
靶细胞位置
全身各处
作用距离
远
特性
2.旁分泌 3.自分泌
邻近细胞 细胞自身
短 -
作用缓慢持久, 局部浓度低, 与受体亲和力高 作用快速短暂, 局部浓度高 作用快速短暂
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二节 受 体
受体的概念
受体(receptor,R)是指存在于靶细胞膜 上或细胞内的,能特异识别与结合化学信号 分子,并触发靶细胞产生特异的生理效应的 一类特殊蛋白质分子。受体大多为糖蛋白, 也有脂蛋白。 配体(ligand,L)是指能与受体特异结合 的生物活性分子。
激动型G蛋白(Gs) 抑制型G蛋白(Gi) 磷脂酶C型G蛋白(Gp)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激活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
③ 构象:G蛋白有2种构象:活化型与非活化型
GTP GDP GTP- α + βγ 活化型 H2O
GDP- αβγ
非活化型 Pi
④ 激活:信号分子作用于G蛋白偶联型受体后,受体变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二节 受 体
一、受体的种类、分子结构与功能
跨膜离子通道型受体(环状受体)
G蛋白偶联型受体 (七跨膜α -螺旋型受体) 催化型受体(单跨膜α -螺旋型受体)
胞内转录因子型受体
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二节 受 体
一、受体的种类、分子结构与功能
(一)跨膜离子通道型受体(环状受体)
特点:* 受体位于细胞膜 * 由均一或非均一的亚基构成寡聚体,且围成一跨
AC
Mg2+
ATP
ppi
cAMP
PDE H2O
Mg2+
5Hale Waihona Puke -AMP(2)AC与cAMP
② cAMP:
浓度:cAMP的浓度受控于AC与磷酸二酯酶(PDE)
作用:激活依赖cAMP的酶或蛋白质
如cAMP可激活 胞液中的蛋白激酶A(PKA) Rap1GEF(Rap1的鸟苷酸交换因子)
(3) PKA
①结构:PKA是种变构酶,由2个催化亚基(C)和2个调节亚 基(R)构成的四聚体(C2R2),每个调节亚基上有2个 cAMP结合位点。 ②激活:
息分子为NO
2. cGMP信号转导途径
蛋白激酶G(PKG)
激活物:cGMP
作用:催化多种底物蛋白或酶的丝氨酸/苏氨酸残 基磷 效应 酸化修饰,使其功能或活性改变,产生生理
(二)脂类衍生物信号转导途径
第二信使:脂类衍生物:DAG、IP3、PI3,4-P2、PI-3,4,5-P3等
信号转导途径:
转导信号的级联反应:
信号分子(如胰岛素)→膜受体→Gp蛋白或TPK→PI3K → PI-3,4-P2(PI-3,4,5-P3) →PDK1/2→PKB →激活糖原合成
酶激酶-3(GSK-3) →促进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膜转位
PKB的作用底物:
已肯定的有糖原合酶、细胞凋亡蛋白等,还与葡萄 糖的转运、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节有关。
1.DAG/IP3信号转导途径
2.PI3K信号转导途径
1.DAG/IP3信号转导途径
第二信使: DAG、IP3
信号转导途径:
信号分子→受体→Gp蛋白或TPK→PI-PLC
→DAG/IP3→PKC→效应蛋白/酶→生理效应
磷脂酶C(PLC)信号通路,即PLC-DAG-PKC信号通路和 PLC-IP3-Ca2+信号通路
组成:通常为单体或均一的亚基组成的寡聚体 结构与功能: 细胞外区:配体结合区,N端位于此处 跨膜区:多肽链在细胞内外往返跨膜后形成7段α-螺旋, 其氨基酸组成高度保守 配体结合区 细胞内区:C端位于此处,且与第三内环区构成 与G蛋白偶联的结构域,并通过G蛋 白传递信号
* 不同受体其N端、C端和第三内环区的氨基酸变化较大
(三)Ca2+信号转导途径
3.钙结合蛋白
如PKC、PI-PLCδ 、PLA2 钙调节酶: 无酶活性的钙受体蛋白: 如钙调蛋白(CaM)、 肌钙蛋白C等 直接作用:直接激活靶酶或靶蛋白质 CaM: 间接作用:激活CaM-PK,使效应蛋白 磷酸化修饰 生理效应
(四)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信号转导途径
在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蛋白激酶和 磷酸酶,由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参与的蛋白质的可逆
(配体)
可溶性化学分子 气味分子 细胞外基质成分 与质膜结合的分子
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节 信号分子
一、信号分子的种类与化学本质
根据信号分子的来源和作用机制而分为激素、 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无机物五类。
类固醇衍生物,如性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 多肽和蛋白质类,如胰岛素 脂肪酸衍生物,如PG
激 素 神 经 递 质
有机胺类,如ACh 氨基酸类,如谷氨酸 神经肽类,如脑啡肽
生长因子:多为多肽或蛋白质,VEGF,etc. 细胞因子:多为多肽或蛋白质,TNF,ILs,etc. 无机物: 无机离子(如Ca2+)、气体(如NO)
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节 信号分子
二、信号分子的传递方式
信号传递方式
1.内分泌
(三)Ca2+信号转导途径
1.第二信使:Ca2+ 2.级联反应:
电信号或化学信号→钙通道→胞液Ca2+→CaM
→ CaM -PK→效应蛋白/酶→生理效应
胞液Ca2+升高的途径: 胞外钙内流: 经电压门控钙通道与离子通道型受体 实现。 储钙释放: 经内质网/肌浆网膜上的IP3R和RyR实现 胞液Ca2+降低:钙泵
湖南中医药大学
葛金文 40831556@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真核细胞信号转导的模式图
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节 信号分子
指由特定的信号源(如信号细胞)产生的,可以 通过扩散或体液转运等方式传递,作用于靶细胞 并产生特异应答的一类化学物质。
射线、紫外线 光信号、电信号 机械信号
物理信号
细胞信号
化学信号
膜离子通道
* 配体多为神经递质,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控制通 道的开或关,选择性允许离子进或出细胞,引起细胞 内某种离子浓度改变,从而触发生理效应。
配体
受 体
受 体
离子通道关闭
离子通道开放
湖南中医药大学
跨膜离子通道型受体结构示意图
第二节 受 体
一、受体的种类、分子结构与功能
(二) G蛋白偶联型受体(七跨膜α -螺旋型受体)
N
H
G蛋白偶联型受体结构模式图
C
G蛋白偶区
(七跨膜α-螺旋型受体)
第二节 受 体
一、受体的种类、分子结构与功能
(三)催化型受体(单跨膜α -螺旋型受体)
组成:由均一或非均一多肽链构成的单体或寡聚体 结构与功能: 细胞外区:带有受体型酪氨酸蛋 白激酶(TPK)结构域, 如胰岛 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或带 有与非受体型TPK作用的结构域, 如生长激素受体、干扰素受体。 跨膜区:每个单体或亚基只有 一个跨膜螺旋结构(故称单跨 膜α-螺旋型受体) 细胞内区:配体结合区,较大
Ca2+信号转导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