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原料感官检测
常用饲料原料的感官判定

饲 料 成本 占养殖 成 本 7 %以上 , 料 原料 品质 0 饲 是 源头 因此 只有 原料 质量 稳定 才 能保 证 动物 生 产
疏松 之感 . 不结 块 , 不发粘 , 成 闭 , 不 细度 均匀 ; 闻时 带 有浓 郁的烤 鱼香 味 , 略带鱼腥 味 , 无异 昧 并 但 劣 质 掺 假鱼 粉 中可见 到 颗粒 大 小 、 状 、 色 形 颜 不 一 的杂质 . 见或不 见鱼 肌纤 维 以及骨刺 、 鳞 、 少 鱼 眼球 等 成分 : 易结块 , 多呈小 团块状 ; 色灰 白或 灰 颜 黄, 手握 即成 团块状 , 发粘 ; 鱼香 味较 淡 、 味或 有 无
1 玉 米
异 味 , 时甚 至 可 闻 到氨 味 , 可 能掺 有 尿 素等 有 则
可通 过 以下简便 方法 鉴定 龟 粉是 否掺假:
3 1水 浸 法 .
取 少许 样 品 . 人 洁净 的玻璃 杯 或烧 杯 中 . 放 加
主 要 从颜色 、 分 、 水 容重 、 焦粒 、 烘 发霉 粒 、 完 不 善 粒 、 睫等指 标来 判断 玉米 的质量 优 劣 。优 质 玉 杂 米 色泽鲜 艳 , 有光泽 , 颗粒 饱满 , 无杂质 . 无异 味 。经 验 丰富 的 品控 人 员可通 过 掰 开玉 米 , 手捻 感 觉胚 芽 部 分 判断 米 的含水 量 。质量 较差 的玉米 颜色 灰暗
性 能 的正 常发挥 ,才能 确保 获得 较 高 的经 济效 益 。 为 了防止 变质 、 发热 、 发霉 等 不合 格 的原 料 入库 , 必
须 首先 进行 原料感 官 检验 . 而 保证 合格 的原料 进 从 入 饲料 加 丁过程 . 少一 些 不利 素对 动 物生 产 成 减 绩 的影 响 。原料 的感 官判 定 主要通 过 看 、 、 、 摸 闻 尝 等 方 法 ,下 面 分 别介 绍 几种 常 用 原 料感 官 判 定 方 法 , 供参考 。 仪
饲料原料感官检测

1 范围适用于能通过人的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进行感观检查的动、植物性饲料原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原料标准》3 术语和定义(无)4 管理职责4.1 品管部收货组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公司进货原(辅)料进行检验。
4.1.1 视觉:观察原料或辅料的形状、粒度、色泽、霉变、虫蛀、结块或杂质等。
4.1.2 嗅觉:通过嗅觉来鉴别原料或辅料具有的特殊气味。
4.1.3 味觉:通过舌舔或牙咬来检查原料或辅料的味道、硬度及口感等。
4.1.4 触觉:用手指头捻取原料或辅料,通过感触来判定其水分、硬度、粘稠性等。
5 管理内容和要求5.1 玉米a) 观察其颜色:较好的玉米呈黄色且均匀一致,无杂色玉米。
b) 随机抓一把玉米在手中,嗅其有无异味,粗略估计(目测)饱满程度、杂质、霉变、虫蛀粒的比例,初步判断其质量。
随后,取样称重,测容重(或千粒重),分选霉变粒、虫蛀粒、不饱满粒、热损伤粒、杂质等异常成份,计算结果。
玉米的外表面和胚芽部分可观察到黑色或灰色斑点为霉变,若需观察其霉变程度,可用指甲掐开其外表皮或掰开胚芽作深入观察。
区别玉米胚芽的热损伤变色和氧化变色,如为氧化变色,味觉及嗅觉可感氧化(哈腊)味。
c) 用指甲掐玉米胚芽部分,若很容易掐入,则水分较高,若掐不动,感觉较硬,水分较低,感觉较软,则水分较高。
也可用牙咬判断。
或用手搅动(抛动)玉米,如声音清脆,则水分较低,反之水分较高。
5.2 豆粕a) 先观察豆粕颜色,较好的豆粕呈黄色或浅黄色,色泽一致。
较生的豆粕颜色较浅,有些偏白,豆粕过熟时,则颜色较深,近似黄褐色(生豆粕和熟豆粕的脲酶均不合格)。
再观察豆粕形状及有无霉变、发酵、结块和虫蛀并估计其所占比例。
能量饲料的感官检验

能量饲料的感官检验作者:赵兵兵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2期一、感官检验的定义与方法1.感官检验是指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借助看、闻、尝、触等方式,对饲料原料的形态、颜色、气味、质地等是否正常作出判断,对原料中是否含有异物作出估计。
感官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也是初步的饲料质量检验手段。
2.感官检验的方法(1)视觉法指通过肉眼、放大镜等观察饲料原料的外观形态、颜色、虫变、霉变等质量状况。
(2)触觉法指通过手的捏、摸、搓等方式,对饲料原料含水量与质地进行初步判断。
(3)嗅觉法指通过嗅觉器官感受饲料中挥发性气味,进而评判饲料品质的一种方法。
二、感官检验项目与观察要求1.感官检验项目颜色:原料有无代表性的一贯颜色。
质地:原料有无代表性的一贯质地。
气味:原料有无代表性的气味。
发霉:原料有无霉变。
污染:有无昆虫、鼠类及鸟粪。
杂质:有无灰尘、金属和石块等(杂质指能通过直径3mm圆孔筛和无饲用价值的原料以外的物质)。
2.饲料的感官特征观察要求通过肉眼、放大镜等观察饲料原料的外观形态、颜色、虫变、霉变等质量状况。
观察时,可将试样摊放于白纸上、在充足的自然光或灯光对试样进行观察。
可利用放大镜,必要时以比照样品在同一光源下对比。
注意识别试样标示物质的特征,注意有无掺杂物、热损、虫蛀、活昆虫等,检查有无杂草种子及有害微生物感染。
通过手的捏、摸、搓等方式、对饲料原料的含水量与质地进行初步判断。
嗅觉检查的目的在于判断被测试样标示物质的固有气味,并检查有无腐败、氨臭、焦糊等不良气味,嗅气味时应避免环境中其他气味的干扰。
三、能量饲料的感官特征观察1.玉米的感官特征一般黄玉米的颜色为淡黄色至金黄色,通常凹玉米H勺颜色比硬玉米浅。
正常的玉米无酸味或霉味,无虫害和杂质,颗粒饱满、整齐、均匀、质地紧密,略具玉米的甜味,初粉碎时具有生谷味道。
玉米霉变的征兆首先是胚轴变黑,其后是胚变色,最后是整粒呈烧焦状。
虫蛀的玉米可见虫蛀孔、虫或虫尸以及排泄物。
青贮饲料质量的感官鉴定法

青贮饲料质量的感官鉴定法
判定青贮饲料质量的优劣,最简单的方法是感官鉴定,必要时才进一步做实验室鉴定。
利用感官鉴定青贮饲料质量的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一看颜色。
以越接近原料颜色越好,品质良好的呈黄褐色或黄绿色;中等的呈黄褐色或暗绿色;低劣的呈褐色或黑色。
二闻气味。
良好的青贮饲料具有弱酸香味和酒香味;酸味较浓的次之;有霉味和酸臭味的不可饲喂。
三辨质地。
良好的青贮饲料在窖内压得非常紧密,但取出来后很松散,质地柔软,略带湿润,植物的茎、叶分辨明显。
茎、叶黏成一团或干燥粗硬的均伪劣品。
禁为劣质和霉变的青贮饲料,注意科学搭配。
饲料原料质量鉴定方法

720
脱壳大豆
642
羽毛粉
546
玉米粉
544~576
大豆皮粉
320
奶粉
320
玉米芯粉
400
溶剂浸提大 561~609
干燥乳清粉 561~737
豆粕 44%
带芯玉米粉 578
溶剂浸提大 657~673
乳糖
730
豆粕 50%
玉米麸质粉 482
棉籽粕
593~641
骨粉
801~961
干燥玉米酒 400~416
304~384 546 707~734 546 809~822 801~104 320~336
470
320~390
椰子粕
433
椰子饼
368
苜蓿叶粉
232
脱水苜蓿粉, 288~352
17%
苜蓿茎粉
192
苜蓿颗粒料, 657~689
17%
石灰石粉
68
亚麻仁饼
721~801
亚麻仁粕(浸 400~528
提)
镜检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植物组织细胞学知识,经常搜集各种饲料原料、搀杂物样品,并 准备一本常用饲料显微图谱,对照图谱利用显微镜反复观察练习。只有在牢固地掌握了各种原 料、搀杂物等的外观形态和细胞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完成镜检工作。 (三)化学鉴定
1.定性分析 在饲料中加入适当的化学物质,根据所发生的颜色反应,或是否有气体、沉淀产生来判断其 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否混有异物。特别是淀粉和木质素能根据颜色反应清楚地检查出来。 (1)淀粉。利用碘-碘化钾遇淀粉变蓝这一反应机理,可鉴定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中是否混有淀粉 质物质。方法为:取试样 1~2g 于小烧杯中,加入 10ml 水加热 2~3min 浸取淀粉,冷却后滴入 1~2 滴碘-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 6g 溶于 100ml 水中,再加入碘 2g)观察颜色变化,如果溶液颜色立 即变蓝或蓝黑,则表明试样中有淀粉质物质存在。 (2)木质素。利用间苯三酚与木质素在强酸条件下,可产生红色的化合物。根据这一特征可检 测出饲料中是否混有锯末、花生皮粉末、稻壳粉末等。方法为:取试样少许用间苯三鹏液(将间苯 三酚 2g 溶于 100ml90%乙醇中)浸湿,放置约 5min 后,滴加浓盐酸 1~2 滴,观察颜色,如果试 样呈深红色,则表明试样中含有木质素。 (3)碳酸盐的检出。把少量试样放入稀盐酸(HCl:H2O=1:1)中,如果有气泡产生(CO2),则说明有 碳酸盐的存在。这种方法可用来鉴别饲料中是否混有石粉、贝壳粉等。 (4)食盐的检出。试样中加入 5~6 倍的水,用力震荡摇匀,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 银溶液各 1~2 滴,若有食盐,则将产生白色沉淀。此外,通过观察这种白色沉淀的多少,还可 以推断食盐的含量。 (5)尿素的检出。检查鱼粉等饲料原料中是否掺入尿素,通常采用奈斯勒试剂法。尿素在碱性条 件下,由于尿素酶的催化作用可生成氨态氮,而奈斯特试剂能与氨态氮物质产生黄褐色沉淀。 方法为:取试样 1~2g 于试管中,加 10ml 水振摇 2min,静止 20min,取上清液 2ml 于蒸发皿中, 加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 1ml 于水浴锅上蒸干。加适量水将残渣溶解,再加少许尿素酶或生豆粉, 静置 2~3min 后,加 2 滴奈斯勒试剂(取碘化汞 23g 和碘化钾 1.6g 溶于 100ml 的 6mol/L 氢氧化 钠溶液中),如果试样有黄褐色沉淀产生则表明有尿素存在。 (6)揉革粉的检出。通过检出铬来检查鱼粉等饲料原料中是否混有揉革粉。该法原理是:用铬揉制 的皮革中均含有铬,通过灰化有一部分转变为 6 价铬,在强酸条件下,6 价铬可与二苯基卡巴 腺反应生成铬-二硫代卡巴腺的紫红色水溶性化合物。该反应很灵敏,适用于微量铬的检出。方 法为:取试样 1~3g 于坩埚中,置电炉上炭化至烟除尽,于 550~600℃茂福炉内灰化 30min,冷却 后加入 2mol/L 硫酸溶液 10ml 搅拌,滴加数滴二苯基卡巴腺溶液(取 0.2g 二苯基卡巴腺溶于 100ml90%乙醇中)观察颜色变化,如颜色呈紫红色则表明试样中掺有揉革粉。 2.定量分析 用定量分析法来检测饲料原料的化学成分,根据其成分含量与标准作比较来评价其 质量,看是否有异物存在,并给饲料配合提供可靠数据。通常需检测的成分是水分、粗蛋白质、 粗纤维、粗脂肪、粗灰粉、无氮浸出物、钙、磷等常规成分。除常规成分外,对一些原料还有 根据其特殊性质进行相应的检测。如对大豆及其制品,还必须测定尿素酶的活性以判断其所含 抗营养物质(抗胰蛋白酶)的破坏程度。对鱼粉尤其是国产鱼粉还应检测盐分含量和矿分含量。 在适用菜籽饼、棉籽饼、胡麻饼粕、花生饼粕、木薯粉等作饲料原料时,则必须检测其中相应 的毒害物质,如异硫氰酸酯、游离棉酚、氰化物、黄曲霉毒素 B1、亚硝酸盐等含量。上述化学 成分检测方法可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进行。 (四)微生物学鉴定当饲料原料贮藏不当或时间过长,会导致各种细菌或霉菌繁殖,饲料的品质 也随之降低。为保证饲料原料的质量,就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利用培养基培养后以肉眼或 显微镜观察,可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个数。饲料中繁殖的微生物,有的是在各种饲料中均能繁 殖,也有的只在某些特殊饲料中繁殖。根据检查结果,判断饲料的质量优劣,对污染严重的严 禁用作饲料。我国饲料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在饲料中不得检出沙门氏杆菌;在玉米、米糠、小 麦茨等原料中的霉菌每克应少于 4 万个,在棉籽饼等原料中少于 5 万个;每克鱼粉中的细菌应低 于 200 万个。关于上述沙门氏菌、霉菌及细菌的检测方法可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执行。
23实验报告2 鱼粉中各种掺假物的检测 动物营养与饲料开国实验

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鱼粉中各种掺假物的检测(定性分析)实验时间:2023.5.8 地点:饲料厂实验室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饲料原料鱼粉中可能掺杂的掺假物种类,并通过相应的快速检测方法分辨出鱼粉中的掺假物。
二、实验材料鱼粉样品2.80 mm的标准筛网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感官鉴别检测1. 视觉方法从视觉上观察鱼粉的特征,包括颜色、形状等。
鱼粉经过脱脂、烘干后,颜色非常深,如果是自然晒干的鱼粉,则颜色会相对较浅。
2. 嗅觉方法好的鱼粉有清香鱼粉气味,有明显的咸腥味,而掺假鱼粉有腥臭味、氨味、酸败味,掺有植物性木质素类原料的鱼粉有夹杂的植物味道,掺有其他动物性饲料的鱼粉混杂动物气味。
或借助灼烧的方法,用电磁炉烘烤鱼粉,好的鱼粉有鱼香味,而掺假鱼粉有难闻、异臭或芳香味。
3. 口感好的鱼粉入口即化,有清香鱼片的味道;掺假鱼粉则含而不化,有辣味、涩味、苦味、酸败的味道(哈喇味)等(慎用此法,注意卫生安全)。
4. 触觉方法好的鱼粉手感细腻、光滑、松软,形状类似肉松;而稍微掺假的鱼粉,质地明显粗糙,有细小颗粒。
(二)物理鉴别检测1. 水溶法水溶法适用于掺入花生壳粉、小麦麸、稻壳、锯末等植物纤维类物质,河沙、石粉等矿物质的鱼粉的鉴别。
选取试样2~4 g于高型烧杯中,加入4倍的水,经过剧烈搅拌混合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烧杯中物料在水中的分布状况。
一般情况下,优质的鱼粉经水搅拌后,上方不会出现漂浮物,下方不会出现明显的沉淀物;而掺入小麦麸、花生壳粉、锯末等物质时会浮在水面,掺杂沙子、石粉等较重的物质时在水中会快速下沉。
2. 过筛法将鱼粉样品用孔径为2.80 mm的标准筛网进行筛选,标准鱼粉至少有98%的颗粒通过,否则说明鱼粉中有掺假物,使用不同网眼的筛子可检出掺入的掺假物。
3. 气味测试法根据样品燃烧时产生的气味可以判别鱼粉的真伪。
燃烧时,若闻到类似纯毛发燃烧后的气味,说明鱼粉中有动物性原料;若闻到谷物干炒时的芳香味,说明鱼粉中有植物性原料;取样品20 g,放入小烧瓶或三角瓶中,加10 g大豆粉、适量水,加塞后加热15~20 min,去掉塞子后可以闻到氨气味,则说明鱼粉中有尿素掺入。
动物性饲料原料的识别与品质检验.

动物性饲料原料一、鱼粉1.感官鉴别呈粉末状,含鳞片、鱼骨等,加工良好的鱼粉均可见肉丝,但不应有过热的颗粒及杂物,也不应有虫蛀、结块现象。
鱼粉颜色随原料鱼种不同而异,墨罕敦鱼粉呈淡黄或淡褐色,沙丁鱼粉呈红褐色,白鱼粉呈淡黄或灰白色。
加热过庋或含脂较高者,颜色加深。
具有烤鱼香味,并稍带鱼油味,混入鱼溶浆者腥味较重,但不应有酸败、氨臭等腐败味及过热之焦味。
2.显微观察体视镜下观察可见鱼粉为一种小的颗粒状物,表面无光泽。
鱼肉表面粗糙具有纤维结构,其肌纤维大多呈短断片状,易碎,卷曲,表面光滑无光泽,半透明。
鉴定鱼粉的主要依据是鱼骨和鱼鳞的特征。
鱼骨坚硬,多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碎片,一些鱼骨片呈琥珀色,其空隙为深色;一些鱼骨具有银色光。
鱼骨碎片的大小、形状各异,鱼体各部分(头、尾、腹、脊)的骨片特征也不相同。
鱼鳞为薄、平或卷曲的片状物,近透明,外表面有一些同心环纹,有深色带及浅色带而形成一年轮。
鱼皮是一种似晶体的凸透镜状物体,半透明,表面碎裂形成乳色的玻璃珠。
在生物镜下可见鱼骨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碎片,孔隙组织为深色,纺锤形,有波状细纹,从孔隙边缘向外延伸。
3.品质判断(1)贮存期间品质变化高蛋白高脂肪原料容易受环境影响而降低价值,鱼粉即为一个典型例子。
鱼粉贮存期间造成品质下降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a.霉害高温多湿和贮存不良时鱼粉易发霉,失去风味,降低品质,影响适口性,并有中毒的危险。
b.虫害南方湿热气候,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虫害。
日晒制品容易产生蛆,干燥制品常有昆虫着生,卵、幼虫、蛾均有,造成失重,降低养分含量,昆虫排泄物也可引起毒害。
c.鼠害鼠害造成的损失也很大,除啃食损失及排泄物污染外,并会传播壁虱及病原菌。
d.焦化鱼粉含磷量高,长期运输或贮藏,容易升温而发生自燃,使鱼粉呈烧焦状而失去使用价值,鸡食后易引起食滞,应注意。
e.褐变与脂肪氧化贮存不良时,鱼粉表面出现黄褐色油脂,味变涩,难消化,甚至有很强的油臭使畜禽拒食。
饲料原料感官检测

1 范围适用于能通过人的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进行感观检查的动、植物性饲料原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原料标准》3 术语和定义(无)4 管理职责4.1 品管部收货组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公司进货原(辅)料进行检验。
4.1.1 视觉:观察原料或辅料的形状、粒度、色泽、霉变、虫蛀、结块或杂质等。
4.1.2 嗅觉:通过嗅觉来鉴别原料或辅料具有的特殊气味。
4.1.3 味觉:通过舌舔或牙咬来检查原料或辅料的味道、硬度及口感等。
4.1.4 触觉:用手指头捻取原料或辅料,通过感触来判定其水分、硬度、粘稠性等。
5 管理内容和要求5.1 玉米a) 观察其颜色:较好的玉米呈黄色且均匀一致,无杂色玉米。
b) 随机抓一把玉米在手中,嗅其有无异味,粗略估计(目测)饱满程度、杂质、霉变、虫蛀粒的比例,初步判断其质量。
随后,取样称重,测容重(或千粒重),分选霉变粒、虫蛀粒、不饱满粒、热损伤粒、杂质等异常成份,计算结果。
玉米的外表面和胚芽部分可观察到黑色或灰色斑点为霉变,若需观察其霉变程度,可用指甲掐开其外表皮或掰开胚芽作深入观察。
区别玉米胚芽的热损伤变色和氧化变色,如为氧化变色,味觉及嗅觉可感氧化(哈腊)味。
c) 用指甲掐玉米胚芽部分,若很容易掐入,则水分较高,若掐不动,感觉较硬,水分较低,感觉较软,则水分较高。
也可用牙咬判断。
或用手搅动(抛动)玉米,如声音清脆,则水分较低,反之水分较高。
5.2 豆粕a) 先观察豆粕颜色,较好的豆粕呈黄色或浅黄色,色泽一致。
较生的豆粕颜色较浅,有些偏白,豆粕过熟时,则颜色较深,近似黄褐色(生豆粕和熟豆粕的脲酶均不合格)。
再观察豆粕形状及有无霉变、发酵、结块和虫蛀并估计其所占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适用于能通过人的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进行感观检查的动、植物性饲料原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原料标准》3 术语和定义(无)4 管理职责4.1 品管部收货组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公司进货原(辅)料进行检验。
4.1.1 视觉:观察原料或辅料的形状、粒度、色泽、霉变、虫蛀、结块或杂质等。
4.1.2 嗅觉:通过嗅觉来鉴别原料或辅料具有的特殊气味。
4.1.3 味觉:通过舌舔或牙咬来检查原料或辅料的味道、硬度及口感等。
4.1.4 触觉:用手指头捻取原料或辅料,通过感触来判定其水分、硬度、粘稠性等。
5 管理内容和要求5.1 玉米a) 观察其颜色:较好的玉米呈黄色且均匀一致,无杂色玉米。
b) 随机抓一把玉米在手中,嗅其有无异味,粗略估计(目测)饱满程度、杂质、霉变、虫蛀粒的比例,初步判断其质量。
随后,取样称重,测容重(或千粒重),分选霉变粒、虫蛀粒、不饱满粒、热损伤粒、杂质等异常成份,计算结果。
玉米的外表面和胚芽部分可观察到黑色或灰色斑点为霉变,若需观察其霉变程度,可用指甲掐开其外表皮或掰开胚芽作深入观察。
区别玉米胚芽的热损伤变色和氧化变色,如为氧化变色,味觉及嗅觉可感氧化(哈腊)味。
c) 用指甲掐玉米胚芽部分,若很容易掐入,则水分较高,若掐不动,感觉较硬,水分较低,感觉较软,则水分较高。
也可用牙咬判断。
或用手搅动(抛动)玉米,如声音清脆,则水分较低,反之水分较高。
5.2 豆粕a) 先观察豆粕颜色,较好的豆粕呈黄色或浅黄色,色泽一致。
较生的豆粕颜色较浅,有些偏白,豆粕过熟时,则颜色较深,近似黄褐色(生豆粕和熟豆粕的脲酶均不合格)。
再观察豆粕形状及有无霉变、发酵、结块和虫蛀并估计其所占比例。
好的豆粕呈不规则碎片状,豆皮较少,无结块、发酵、霉变及虫蛀。
有霉变的豆粕一般都有结块,并伴有发酵,掰开结块,可看到霉点和面包状粉末。
其次判断豆粕是否经过二次浸提,二次浸提的豆粕颜色较深,焦糊味也较浓。
最后取一把豆粕在手中,仔细观察有无杂质及杂质数量,有无掺假(豆粕主要防掺豆壳、桔杆、麸皮、锯木粉、砂子等物)。
b) 闻豆粕的气味,是否有正常的豆香味,是否有生味、焦糊味、发酵味、霉味及其它异味。
若味道很淡,则表明豆粕较陈。
c) 咀嚼豆粕,尝一尝是否有异味,如:生味、苦味或霉味等。
d) 用手感觉豆粕水分。
用手捏或用牙咬豆粕,感觉较绵的,水分较高;感觉扎手的,水分较低。
两手用力搓豆粕,若手上粘有较多油腻物,则表明油脂含量较高(油脂高会影响水分判定)。
5.3 菜粕a) 先观察菜粕的颜色及形状,判断其生产工艺类型。
浸提的菜粕呈黄色或浅褐色粉末或碎片状,而压榨的菜粕颜色较深,有焦糊物,多碎片或块状,杂质也较多,掰开块状物可见分层现象。
压榨的菜粕因其品质较差,一般不被选用(但有可能掺入浸提的菜粕中)。
再观察菜粕有无霉变,掺杂,结块现象,并估计其所占比例(菜粕中还有可能掺入沙子、桉树叶、菜籽壳等物)。
b) 闻菜粕味道,是否有菜油香味或其它异味,压榨的菜粕较浸提的菜粕味道香得多。
c)抓一把菜粕在手上,拈一拈其份量,若较重,可能有掺砂现象,松开手将菜粕倾倒,使自然落下,观察手中菜粕残留量,若残留较多,则水分及油脂含量都较高。
同时,观察其有无霉变、氧化现象。
再用手摸菜粕感觉其湿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较高,水分也较高,若感觉烫手,大量堆码很可能会引起自燃。
5.4 棉粕a) 观察棉粕的颜色、形状等。
好的棉粕多为黄色粉末,黑色碎片状棉籽壳少,棉绒少,无霉变及结块现象。
抓一把棉粕在手中,仔细观察有无掺杂,估计棉籽壳所占比例及棉绒含量高低,若棉籽壳及棉绒含量较高,则棉粕品质较差,粗蛋白较低,粗纤维较高。
b) 用力抓一把棉粕,再松开,若棉粕被握成团块状,则水分较高,若成松散状,则水分较低。
将棉粕倾倒,观察手中残留量,若残留较多,则水分较高,反之较少。
用手摸棉粕感觉其湿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较高,水分较高,若感觉烫手,大量堆码很可能会自燃。
c) 闻棉粕的气味,看是否有异味、异嗅等。
5.5 次粉a) 看次粉颜色、新鲜程度及含粉率。
好的次粉呈白色或浅灰白色粉状。
颜色越白,含粉率越高(好次粉含粉率应在90%以上)。
b) 闻次粉气味,是否有麦香味或其他异嗅、异味、霉味、发酵味等。
c) 抓一把次粉在手中握紧,若含粉率较低,松开时次粉呈团状,说明水分较高,反之较低(含粉率很高时则不能以此判定水分高低,要以化验为准)。
d) 取一些次粉在口中咀嚼感觉有无异味或掺杂。
若次粉中掺有钙粉等物时,会感觉口内有渣,含而不化。
5.6 麸皮a) 观察颜色、形状。
麸皮一般呈土黄色,细碎屑状,新鲜一致。
b) 闻麸皮气味,是否有麦香味或其它异味、异嗅、发酵味、霉味等。
c) 抓一把麸皮在手中,仔细观察是否有掺杂和虫蛀;拈一拈麸皮份量,若较坠手则可能掺有钙粉、膨润土、沸石粉等物,将手握紧,再松开,感觉麸皮水分,水分高较粘手,再用手捻一捻,看其松软程度,松软的麸皮较好。
5.7洗米糠a)先观看洗米糠颜色、形状。
洗米糠呈浅灰黄色粉状,新鲜一致,伴有少量碎米和谷壳尖。
再看其是否发霉、发酵和生有肉虫。
b)闻洗米糠气味,是否有清香味或其他异嗅、异味、霉味、发酵味等。
c) 抓一把洗米糠在手中,用力握紧后再松开,若手指和手掌上有滑腻的感觉,则含油较高,反之较低;若手感没有滑腻感觉,但有湿润感,则水分较高;察看碎米颜色,若米粒有渗透形的绿色时,则不新鲜;用手指在手掌上反复揉捻,若感觉粗糙则说明糠壳较重;抓一把若坠手,则说明可能有掺杂。
d) 取少许洗米糠在口中含化,看有无异味或掺杂,正常情况下,应有微甜味、化渣。
假如含化时不化渣,咀嚼有细小硬物,则可能掺有膨润土、沸石粉、泥灰、砂石等物质。
5.8大豆a) 观察大豆颜色及外观。
大豆应颗粒均匀,饱满,呈一致的浅黄色,无杂色、虫蛀、霉变或变质。
b)用手掐或用牙咬大豆,据其软硬程度判断大豆水分高低,大豆越硬,水分越低。
5.9 DDGSa)看颜色、形状,DDGS呈黄褐色碎屑状,含有较多玉米皮状物。
b) 闻气味,DDGS略带微酸甜味,无其他异嗅、异味。
c) 尝味道,DDGS尝起先有微酸味,后有玉米香味回味。
d)用手捻DDGS,若感觉粘手,则水分较高,反之较低。
5.10肉骨粉a)看其颜色、形状。
肉骨粉是呈黄色至淡褐色和深褐色粉状物,含脂肪高的色深,牛羊肉骨粉颜色较深,猪肉骨粉颜色较浅,含有细骨粒、肉质和脂肪球。
b) 借助镜检可见黄色至淡褐色或深褐色固体颗粒,显油腻。
组织形态变化很大,肉质表面粗糙并粘有大量细粉,一部分可看到白色或黄色条纹和肌肉纤维纹理,肉质为较硬的白色、灰色或浅棕黄色的块状颗粒,不透明或半透明,带点儿斑点,边缘圆钝。
经常混有血粉特征,也有混入动物毛发的,毛发特征为长而粗,弯曲。
颜色不同,羊毛通常是无色的半透明弯曲线条。
c) 肉骨粉闻之有腊肉香味。
若有异味、异嗅、氨味和焦味则表明此肉骨粉不新鲜,存放时间过长,已腐败。
d) 抓一把肉骨粉握紧,松开后,能自然散开,否则可判断此肉骨粉水分及脂肪含量较高。
e) 口含少许能成团,咀嚼时有肉松感,有肉香味,无其它异味,无细硬物,若有且多,则表明砂份含量较高,味咸则盐份含量高,味苦则表明曾自燃或烘焦过。
5.11 鱼粉a) 观看鱼粉颜色、形状。
鱼粉呈黄褐色,深灰色(颜色以原料及产地为准)粉状或细短的肌肉纤维性粉状,蓬松感明显,含有少量鱼眼珠、鱼鳞碎屑、鱼刺、鱼骨或虾眼珠,蟹壳粉等,松散无结块,无自燃,无虫蛀等现象。
b) 闻鱼粉气味。
有鱼粉正常气味,略带腥味、咸味,无异味、异嗅、氨味,否则表明鱼粉放置过久,已经腐败,不新鲜。
c) 抓一把鱼粉握紧,松开后,能自动疏散开来,否则说明油脂或水分含量较高。
d) 口含少许能成团,咀嚼有肉松感,无细硬物,且短时间内能在口里溶化,若不化渣,则表明此鱼粉含砂石等杂物较重,味咸则表明盐分重,味苦则表明曾自燃或烧焦。
e) 通过显微镜详细检查鱼粉有无掺杂使假现象。
5.12 膨化大豆a) 观其颜色和形状:膨化大豆应呈黄色或淡黄色膨化颗粒状,无明显大豆瓣和粉末状。
b) 闻其气味:膨化大豆应有较浓的豆香味,不应有生豆子味。
也不能有焦糊味和霉臭味。
c) 用手触摸:颗粒均匀疏松,不硬也不软。
d)用口尝:感受有无异味,用牙咬应有较清脆的声音。
5.13蚕蛹a) 看颜色和含量:蚕蛹呈黄褐色或浅黑色的蛹状油浸物,无明显粉末泥沙和丝状杂质,僵蚕含量不宜超过5%,无明显霉变和虫蛀。
b) 抓一把蚕蛹详闻其气味,应有新鲜的腊香味,无异味异嗅,若已有霉嗅味,则该蚕蛹不新鲜,已发酵变质。
c) 用手捏,蚕蛹能成粉末,但又不是全是粉末,若全呈粉末则说明烘烤过度,将影响粗蛋白质。
d) 用口尝,有酥香味,口含不久将溶化。
5.14 啤酒糟a)啤酒糟呈灰色或浅黑色的粉状物,存在明显的纤维物(如大麦皮、稻谷皮等)。
b)闻其气味应有淡淡的酒香味,无其他异味、异嗅。
c)用手捏有松软的感觉,体轻。
若体重,则有掺假嫌疑(主要掺入物为:膨润土、沸石粉、泥砂等)。
5.15 统糠a) 先观看统糠颜色、形状、统糠呈浅灰黄色形状新鲜一致,伴有少量谷壳壳尖,看其是否发霉发酵和生有肉虫。
b)闻统糠气味,是否有清香味或其他异臭、异味、霉味、发酵味等。
c) 抓一把统糠在手中,用力握紧后再松开,若手感没有滑腻感觉,但有湿润感,则水份较高,抓一把若坠手,则说明可能掺杂、咀嚼有细小硬物,则可能掺有膨润土、沸石粉、泥灰、砂石等。
5.16 膨润土a) 先观看其颜色.b)打开袋,看其是否有结块现象,若有结块现象则水份较高,用手用力握,再松开,成块不散开则水份较高。
c) 抓一把膨润土在手中,有滑腻的感觉,若有细小颗粒,则有掺杂。
5.17油脂(混和油、棕油、鱼油)a) 先观察油脂颜色,油脂颜色为棕色。
b) 嗅油脂味道,是否有异嗅、异味或焦味。
c) 用一张纸拿木棍在油脂容器的中间和底部取油。
分别沾在纸上,用火烧,有滋滋声音则掺有水份。
d) 用手指捻,油脂十分滑腻的感觉,有细小颗粒则掺杂。
常用饲料添加剂的快速鉴别方法一、维生素A的鉴别方法维生素A肉眼看为淡褐色或灰黄色颗粒。
取样品0.1克,用无水乙醇湿润研磨并将其溶解,加氯仿10毫升,再加三氯化锑的氯仿溶液0.5毫升,溶液若先显蓝色并立即褪色,才证明是维生素A。
二、维生素E的鉴别方法维生素E的外观呈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取样品15毫克,加无水乙醇10毫升使其溶解后,加硝酸2毫升,摇匀加热15分钟,溶解显橙红色为正品。
三、维生素K3维生素K3从表面看是外观呈白色或灰黄褐色的晶体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