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经典散文-名家散文
同为《落花生》却各有千秋——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同为《落花生》却各有千秋——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篇比较有名的《落花生》1922年许地山先生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他的散文名篇《落花生》。
12年后,老舍也写了篇《落花生》,载入 1935年1月20日的《漫画生活》( 现收入《老舍文集》十四卷 )。
许地山是老舍最早结识的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第一个鼓起他创作自信心的作家。
老舍在《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称许地山“既是我的“师’,又是我的“友’”。
他们相知甚密,性格相近,老舍的这篇散文不可能不受到许地山同名散文的影响。
仔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两篇作品的创作意图、写作方法、题旨既非常相似,又不尽相同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
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许地山的作品把苹果、桃子、石榴与花生作比。
前者“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后者只把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老舍的作品主要是把落花生与瓜子比较。
吃瓜子:夹舌头,塞牙齿,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只会培养人的贵族气。
而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吃落花生,可以给人的创作以灵感,可以在人孤寂时给予慰籍;吃落花生还可以使人无忧无虑,随随便便,增强平民意识。
这样写对比强烈,爱憎态度分明。
两篇文章写作风格也各有各的特色。
许地山的作品质朴无华平实自然,又有童趣,寓深刻于朴素之中。
老舍的作品任意而谈语言幽默而旋律优美,描写生动传神,融爱憎倾向于字里行间。
许地山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奇幻的比喻,用的几乎是儿童的语言。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把儿童为了自己心爱的食物积极主动的劳动热情写得十分生动。
“我们争着答应:“爱!’”“争”字表现出了儿童急于表现的情态,符合儿童心理,贴切、自然。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句,“居然”二字把儿童的惊奇、欢喜的心情写得活脱、真切。
中华散文百家:许地山散文

中华散文百家:许地山散文
《中华散文百家:许地山散文》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散文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汇集了许地山先生的精美文学,他把自然美、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多种元素完美融合,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他的文字细腻而凝练,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感悟,使人们对自然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许地山散文更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文学创作中,让中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许地山散文的精髓在于他的文字简洁而具有深意。
他用简练的文字把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以充满诗意的笔调把美好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许地山散文的特点就是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达深刻的思想,以及勾勒出美丽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中华散文百家:许地山散文》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散文集,其中融合了自然美、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多种元素,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使中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许地山《落花生》读后感

《落花生》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许地山的经典散文《落花生》,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落花生》这篇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小时候与家人一同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经历。
这其中蕴含着的人生哲理,让我深受启发。
文章中,许地山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追求名利,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而许地山笔下的花生,却教会了我们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只有真正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收获到有价值的人生。
读完《落花生》,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没有做到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在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答案。
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我们努力去追求那个更好的自己,就一定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许地山的《落花生》不仅让我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每一次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们,也正是这个社会的宝贵财富。
总之,《落花生》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篇文章,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落花生文本解读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者许地山。
全文以花生为主线,围绕花生的种植、收割、采摘等过程,描述了作者对花生这一植物的喜爱与赞美。
以下是对《落花生》的文本解读:
主题思想:文章以花生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花生这一看似平凡的植物,阐述了生命的真谛,即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文本结构:《落花生》文本短小精悍,结构清晰明了。
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开篇点题,第二至四段详细描述花生的种植、收割、采摘等过程,第五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花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语言风格:许地山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富有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花生的生长过程,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
同时,他的语言还富有诗意,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修辞手法:在《落花生》中,许地山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花生的认识和理解。
深层次含义:除了对花生的赞美之外,《落花生》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花生的生长过程,阐述了生命的成长与价值所在。
他指出,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华丽和虚荣,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这种价值观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总之,《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描绘、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更可以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忆卢沟桥》 许地山 散文赏析

《忆卢沟桥》许地山散文赏析
《忆卢沟桥》是许地山的一篇散文,以卢沟桥为背景,回忆了作者在桥上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卢沟桥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首先,文章通过描写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展现了这座古桥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作者写道:“卢沟桥是一座有历史的桥,是北京城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在中国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 通过对卢沟桥地理位置和历史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这座桥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文章通过回忆作者在卢沟桥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这座古桥的美丽和魅力。
作者回忆起小时候在桥上玩耍的情景,以及后来再次来到桥上的感受。
他写道:“我每次过卢沟桥,总要把栏杆靠在桥栏上,左右望望,俯看那水中的倒影。
”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卢沟桥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的敬畏。
再次,文章通过描绘卢沟桥上的风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这座古桥的独特魅力。
作者描写了桥上的行人、车马、店铺和风景等细节,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同时,作者也描写了一些在桥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如七七事变等,展现了这座古桥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价值。
最后,文章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
作者写道:“我们应该不忘历史,但更应该追求和平和发展。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呼吁人们珍惜和平、推动发展。
总之,《忆卢沟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卢沟桥的描写和回忆,展现了这座古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思考。
读后让人感到心灵得到了触动和启迪。
许地山的散文集

许地山的散文集
《山野岁月》是许地山的散文集,他在书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
青少年生活。
他生于山村,与土地和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对自
然和生命的热爱,体现在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述山林、田野、河流
等景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他把所见所闻的点滴
记录下来,用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山野世界。
许地山在书中写道:“人生的秋先来自心灵,再来自肉体。
”他
认为,在我们的一生中,时间的流逝不会给我们留下太多东西,每一
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人生,因为每一次经历都是无价之宝。
在书中,他用他的文字铭记了许多不可复制的时刻,将这些瞬间慢慢展开,用
深情的笔墨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记忆,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力量和
美好。
在许多篇文章中,许地山也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思考。
他
回忆自己的农村生活,感慨当地的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的困难和
人们生存的压力。
他呼吁人们要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关心农村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核心任务,使中国的现代文明建设更加有生命力
和可持续性。
总之,《山野岁月》是一部闪耀着关爱和美好的散文之作,它通
过诗意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也让读
者意识到人和自然必须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散文评论:许地山《上景山》

许地山(1893-1941),祖籍台湾省台南市,笔名落华生,地山是他的字,著有小说集《缀网劳碌》、《解放者》、《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语》、《杂感集》等。
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一位独树一帜、风格独特的作家。
他还是一位文化学者,宗教史家。
《上景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也是游记散文中的经世之作。
本文藉游览景山这一角度,以浅白、通畅的语言,对表面上冠冕堂皇而实质上却无耻卑劣的古代帝王政权,作了夹叙夹议的针砭。
此文虽是游记,但重点却又不在记游。
景山只是给了作者一个感触的平台,一个情感的触发点,因此,景山的自然美景反而不在作者的思绪之内。
作者矗立于景山之上,望着紫禁城,任思绪飘飞,完全沉入到了旧史之中。
几个沉睡在旧史中的人物被一一唤醒,作者做了自己的评判并大胆放言:“皇帝也是强盗底一种,是个白痴强盗。
”“他抢了天下把自己监禁在宫中,把一切宝物聚在身边,以为他是富有天下。
”作者对古代帝王政权做了最为有力的鞭挞,但对于作者来说,“最可杀的是那班为大盗之一的斯文贼”,诸如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李斯之流。
接着又联想到了张献忠,实际上,他是要借张献忠杀王志道的传闻来表达自己对于读书人的态度:对于帮闲者,那些没有骨气,没有人格的文人,作者是厌恶的。
所以这一段文字,虽是血腥故事,但作者叙述起来反而不比之前的来的沉闷。
但终归这样的话题有些沉重了,写景的文字还是需要有一些亮色。
所以作者在沉郁的话题中间还是少不了几笔写景的笔致:“东城西城底天空中,时见一群一群旋飞的鸽子。
……然而在刮大风底时侯,若是你有勇气上景山底最高处,看看天安门楼屋脊上底鸦群,噪叫底声音是听不见,它们随风扬,直像从什么大树飘下来底败叶,凌乱得有意思。
”这一段实际上是在调节着叙述节奏:虽然景山提供了一个感触历史的平台,但思绪却断不能只停留在旧史中,而需要眼前景致拉回到现实中。
这恰恰也能看出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微之处。
许地山的散文,大体说来,绘物比较精微,语言通俗却显出几分灵秀,又源于佛学的修养,笔致间总带了些许的禅味。
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许地山散文

《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许地山散文(鉴赏版)》由许地山编著。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 身兼学者和作家双重身份,在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以及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使得他的笔端充满宗教的智慧和 哲学的趣味,以至于很多作品看起来就像寓言一样。《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 文的最初成册的书”,而这个集子的名字竟然恰巧就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 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 惝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巧妙的比喻、隐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和某种 小说化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一起来翻阅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 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在港期 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劳蛛》等。
192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另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兼课。
许地山是20世纪里第一位在大学开梵文课的华人教师,先前只有西方汉学家钢和泰(陈寅恪的梵文老师)在 北大教过梵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地山经典散文|名家散文
为你推荐的美文:优美散文优秀散文散文精选精美散文经典散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
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敏明坐在席上,手里拿着一本《八大人觉经》,流水似地念着。
她的席在东边的窗下,早晨的日光射在她脸上,照得她的身体全然变成黄金的颜色。
她不理会日光晒着她,却不歇地抬头去瞧壁上的时计,好像等什么人来似的。
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
地上满铺了日本花席,八九张矮小的几子横在两边的窗下。
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
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
敏明那天来得早一点,所以屋里还没有人。
她把各样功课念过几遍,瞧壁上的时计正指着六点一刻。
她用手挡住眉头,望着窗外低声地说:“这时候还不来上学,莫不是还没有起床?”
敏明所等的是一位男同学加陵。
他们是七八年的老同学,年纪也是一般大。
他们的感情非常的好,就是新来的同学也可以瞧得出来。
“铿铛。
铿铛。
”一辆电车循着铁轨从北而来,驶到学校门口停了一会。
一个十五六岁的美男子从车上跳下来。
他的头上包着一条苹果绿的丝巾;上身穿着一件雪白的短褂;下身围着一条紫色的丝裙;脚下踏着一双芒鞋,俨然是一位缅甸的世家子弟。
这男子走进院里,脚下的芒鞋拖得拍答拍答地响。
那声音传到屋里,好像告诉敏明说:“加陵来了!”
敏明早已瞧见他,等他走近窗下,就含笑对他说:“哼哼,加陵!请你的早安。
你来得算早,现在才六点一刻咧。
”加陵回答说:“你不要讥诮我,我还以为我是第一早的。
”他一面说一面把芒鞋脱掉,放在门边,赤着脚走到敏明跟前坐下。
加陵说:“昨晚上父亲给我说了好些故事,到十二点才让我去睡,所以早晨起得晚一点。
你约我早来,到底有什么事?”敏明说:“我要向你辞行。
”加陵一听这话,眼睛立刻瞪起来,显出很惊讶的模样,说:“什么?你要往哪里去?”敏明红着眼眶回答说:“我的父亲说我年纪大了,书也念够了,过几天可以跟着他专心当戏子去,不必再像从前念几天唱几天那么劳碌。
我现在就要退学,后天将要跟他上普朗去。
”加陵说:“你愿意跟他去吗?”敏明回答说:“我为什么
不愿意?我家以演剧为职业是你所知道的。
我父亲虽是一个很有名、很能赚钱的俳优,但这几年间他的身体渐渐软弱起来,手足有点不灵活,所以他愿意我和他一块儿排演。
我在这事上很有长处,也乐得顺从他的命令。
”加陵说:“那么,我对于你的意思就没有换回的余地了。
”敏明说:“请你不必为这事纳闷。
我们的离别必不能长久的。
仰光是一所大城,我父亲和我必要常在这里演戏。
有时到乡村去,也不过三两个星期就回来。
这次到普朗去,也是要在那里耽搁八九天。
请你放心。
”
加陵听得出神,不提防外边早有五六个孩子进来,有一个顽皮的孩子跑到他们的跟前说:“请‘玫瑰’和‘蜜蜂’的早安。
”他又笑着对敏明说:“‘玫瑰’花里的甘露流出来咧。
”——他瞧见敏明脸上有一点泪痕,所以这样说。
西边一个孩子接着说:“对呀!怪不得‘蜜蜂’舍不得离开她。
”加陵起身要追那孩子,被敏明拦住。
她说:“别和他们胡闹。
我们还是说我们的罢。
”加陵坐下,敏明就接着说:“我想你不久也得转入高等学校,盼望你在念书的时候要忘了我,在休息的时候要记念我。
”加陵说:“我决不会把你忘了。
你若是过十天不回来,或者我会到普朗去找你。
”敏明说:“不必如此。
我过几天准能回来。
说的时候,一位三十多岁的教师由南边的门进来。
孩子们都起立向他行礼。
教师蹲在席上,回头向加陵说:“加陵,
昙摩蜱和尚叫你早晨和他出去乞食。
现在六点半了,你快去罢。
”加陵听了这话,立刻走到门边,把芒鞋放在屋角的架上,随手拿了一把油伞就要出门。
教师对他说:“九点钟就得回来。
”加陵答应一声就去了。
加陵回来,敏明已经不在她的席上。
加陵心里很是难过,脸上却不露出什么不安的颜色。
他坐在席上,仍然念他的书。
晌午的时候,那位教师说:“加陵,早晨你走得累了,下午给你半天假。
”加陵一面谢过教师,一面检点他的文具,慢慢地走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