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崩溃你想不到的原因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就由店铺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原因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作⽤的结果”。
这其中⼤多认为苏联⾃⾝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以美国为⾸的外⼒也只是起到了⼀定的推动作⽤。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不下去了,已经进⼊了死胡同。
苏共的⽡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这⽅⾯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有⼈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疑是⼗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初期,为巩固新⽣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业和军事⼯业,忽视轻⼯业和民⽤⼯业的发展的⾼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作⽤。
但是⼆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1953年斯⼤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了危机。
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收⼊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栏的存栏数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平;马铃薯和蔬菜⽅⾯⽣产落后;粮⾷产量仍徘徊在⾰命前的⽔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机制;其次、⼈作为⽣产⼒第⼀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浪费⼤,⾼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
论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原因

论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原因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是个复杂而深远的历史事件,它们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因素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以下将从不同层面解析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
首先,政治原因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苏联的后期,政府腐败、官僚主义和领导层的低效管理导致了政权的信誉下降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苏联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政府无法迅速响应社会变革和民众需求,导致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疏离。
此外,苏联的政治体制也缺乏民主和透明度,人民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和权力的不满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其次,经济原因也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国家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资源。
然而,计划经济的低效和缺乏竞争力使得苏联的经济难以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全球化,苏联的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严重的弊端。
此外,苏联的经济体制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造成了供应不足和经济稳定性的问题。
这些经济问题对苏联的国内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次,社会原因也对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苏联的社会结构在经济和政治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
苏联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区间的矛盾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苏联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系也面临着严重的透支和负担问题,导致了人民对社会保障的不满和失望。
最后,国际因素也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之一、冷战期间,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和竞争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军事压力。
苏联在冷战中扩张的举措也导致了国内外压力的增加。
此外,苏联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东欧革命的爆发进一步削弱了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力。
而苏联领导人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也加速了苏联的衰落。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环境的外部因素。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问题、社会变革和人民对于政府的不满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都对苏联和苏共的稳定性产生了冲击,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不可逆转的结果。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
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
作为一个军事强大、科技发达的国家的迅速解体,其原因必定是多种因素集合于一体。
所以文中就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教训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标签:苏联解体;原因;教训一、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苏联解体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并没有出现革命进程,在意识形态和民族解放运动方面也没有强烈的波动,它的瓦解是在众多极具微弱的冲击下形成的。
不仅对于苏联,对于苏联共产党来说,它们聚集多年所埋下的祸根和各种非正常下的细微变化已经蔓延开来,这些病变已经逐渐浸入到國家最关键的部分。
苏联的覆没,不仅仅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所改变,甚至是对世界格局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主体原因1.苏共的高度集权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
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
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
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
论苏联解体的原因

论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是20世纪的重要事件之一,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
对于这一事件的解读,历史学家们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是无论如何,苏联解体是有其原因的,下面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模式一直基于计划经济,即政府通过中央计划控制经济活动。
这种经济模式常常引发效率低下、大量浪费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1.资源浪费。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通常会过度生产某些产品,而缺乏市场需求,导致过剩,造成浪费。
2.缺乏激励。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无需为利润而努力,而是被要求完成政府设置的生产任务。
这导致企业无动力提高效率和创新。
3.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下,政府不断向自身输送资源和资金,而不是支持创新和技术进步。
因此,苏联经济整体效率低下,这最终促使了国家的解体。
二、政治原因政治因素在苏联解体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治腐败。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党一切”的政治模式。
然而,这种集权模式同时也为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大量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导致政治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这样的情况,让人们对政府和体制的信心降低,进而动摇社会的稳定性。
2.民族矛盾。
苏联境内有很多地区拥有不同的民族组成,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一个民族的优越地位常常引起另外一个民族的抗议。
如在苏联最后几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就剧增。
这些矛盾最终导致联邦解体。
3.执政党内部纷争。
执政党(苏共)内部存在强烈的不同派系,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大林派和赫鲁晓夫派。
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差点引发内战。
尽管卡拉马伊宁等一些人很努力地想要稳定局势,但最终还是无法回避苏联解体这一结局。
三、社会原因苏联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1.文化压抑。
经典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创作都受到过政治审查,不符合主义宣传的作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
如此严格的限制限制了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认同和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
但是在1991年12月25日解体。
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呢?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前苏联是怎样解体的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毗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并在前苏联部分地区实施紧急状态。
21日,事态骤然变化,国防部宣布撤回实施紧急状态的部队,戈尔巴乔夫宣布已经控制局势,但他作为苏联总统的实际权力与影响已大受冲击,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政府的权力则急剧膨胀。
23日,叶利钦发布命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还查封了苏共中央大楼。
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12月12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一致认定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在联合国中的成员国地位。
26日,正式宣布苏联在法律上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正式结束了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
拓展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苏联的解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经济问题:苏联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逐渐陷入
衰退。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低下。
此外,军事开支的大量投入也使得国家难以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 政治问题:苏联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都是集权主义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缺乏良好的领导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了腐败、腐化和一系列的政治问题。
此外,波兰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民主改革潮流也为苏联的解体提供了动力。
3. 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民族之间在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历史上的冲突和不和谐,导致了民族问题的加剧。
苏联政府的彻底中央主义政策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反而进一步引发了民族主义的复兴。
4. 外部因素:冷战结束和东欧剧变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苏联一直和西方国家存在对抗关系,外交上的劣势使其难以继续维持其既定的政治和经济模式。
与此同时,苏联军费开支的巨大压力也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综上所述,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相互交错,导致了苏联无法应对内外的挑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演变、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原因1.政治因素。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造成了党政不分,缺乏民主,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及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给苏联的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长期改革不力也最终败坏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经济因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虽然它在执政时期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并未探索出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
这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地位。
3.民族因素。
斯大林执政后长期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不切实际地推行的“一体化”、“民族融合”等政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4.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治信仰的丧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一个深层原因。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
纵览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历史,起初,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不仅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在积聚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僵化,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政治信仰体系不断瓦解,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信任,对苏共失去信心。
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使了民众政治信仰的丧失: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对政治信仰构成了直接威胁。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解体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
一、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苏联的建立。
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在实行之初就存在缺陷,这些缺陷逐渐积累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以下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1.经济失败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国家经济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
尽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迅速发展,但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体制最终导致了经济瘫痪。
在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中,苏联逐渐失去优势。
此外,1980年代初期,油价下降,苏联出口所得急剧减少,造成国家财政恶劣,这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瓦解的步伐。
2.政治压迫苏联政府一直追求集中控制并镇压异己政策。
这种政策促使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
特别是,对于苏联不同民族的政策导致了地区矛盾的加剧,这加速了苏联瓦解的过程。
同样,对于那些追求政治自由和人权的人的镇压,促使每个人都对当前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3.生活质量下降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的后果之一是,公民普遍缺乏物质和财政上的自由。
经济的瓦解和资源分配不均使得整个社会在萎靡不振中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使公民逐渐对那些负责领导国家的人失去信任。
二、苏联解体的政治后果苏联解体的影响延伸到世界各地,给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带来了深远影响。
1.俄罗斯的变革苏联瓦解导致的前苏联各国的独立迫使俄罗斯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
俄罗斯重新获得了联邦主权,但这也导致了俄罗斯的政治混乱。
市场经济改革和民主化进程都面临了巨大的问题和阻力。
虽然在大选中,俄罗斯的某些领导者相对于旧权力体系是一个更开放和更自由,但出现了小规模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2.欧亚地区的重大变化苏联的瓦解引起了欧亚区域内的地缘政治逆转。
从苏联时代起,欧亚地区就一直被视为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结合点。
苏联解体导致的大规模群体流动,使得许多国家面临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苏联崩溃你想不到的原因——前苏联崩溃美刊《外交政策》:你知道的每件事都错了美国《外交政策》最新一期发表文章,分析了前苏联的崩溃及为何全世界出现集体性误判。
文章称,当时的苏联经济停滞,政治管制严厉,从各方面看都没有急剧恶化;然而似乎是不经意的,从道德审视开始,“每件事都已经腐烂,必须做出改变”,一直到政治合法性遭到诘问,全民认知的剧烈转折,最终促成了前苏联的崩溃。
其中道德的复活是精髓。
当时的名言:“谎言够了,奴性够了,怯懦够了。
最终,我们要记住,我们都是公民。
一个骄傲国家的骄傲公民”。
“每件事情都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始。
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概念,我们的思路,我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看法......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生活——那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耻辱”。
文章认为,如今俄国人再次愤怒,统治精英的腐败、新式审查制度、蔑视公共舆论,总统梅德韦杰夫称:不能在旧思维上建立新国家。
或许俄国“道德”问诘再次来临?前苏联革命最出人意料的事件这篇题为“关于苏联的崩溃:你知道的每件事都是错的”(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s Wrong)的长篇文章说,每次革命都是一次惊奇。
但上一次前苏联革命却可列入最出人意料的事件之列。
时间回到1991年之前,当时在西方,无论专家、学者、官员或是政客们,都没有预料到整个苏维埃联盟及其一党独裁制度、国营经济体,以及克里姆林宫对于国内和东欧帝国的控制会在一夜间分崩离析。
自视为未来革命者的苏联国内异议份子,同样也没有预计到这一点。
1985年,当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总书记时,他的同代人完全没有预计到一场革命危机的到来。
虽然围绕苏联体制中存在问题的规模和深度有着各种争论,但没人想到这些麻烦会危及体制的生命,至少不会这么快。
诡异灭亡集体性误判而这种普遍的短视由何而来?或许某些专家倾向于夸大苏维埃政权的能力和合法性?然而,另外一些几乎完全没有对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对其突然死亡感到困惑。
作为美国冷战战略的设计师之一,乔治?凯南在《当代国际事务史》中回顾这段历程时,认为“很难有比它更加诡异和出人意料,甚至乍看上去有些难以理解的事件,先后以俄罗斯帝国和苏维埃联盟面目出现的一个强大国家,顷刻间便土崩瓦解,完全消失的无影无踪”。
1993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顾问之一,理查德?帕普斯在保守的《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苏联死亡的论文集,题目是《苏维埃共产主义的诡异灭亡》。
经济停滞明显但慢性病并非置人于死地实际上,1985年的苏联,与其十年前相比拥有类似的自然及人力资源。
当然,其生活标准比绝大多数东欧国家低得多,更无法与西方相比。
物资短缺、食品配给、商店门口的长队,以及剧烈的贫困都是顽疾。
不过,苏联经历过比这远大得多的灾难,而且没有为此牺牲哪怕一点点对于社会和经济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它们从不让步。
在1985年,没有任何关键经济数据表明这个国家会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
与1960和1970年代相比,从1981到1985年,该国GDP 虽然缓慢下降,但仍保持平均每年1.9%的正增长。
这种漫不经心但很难构成灾难的增长模式,一直持续到1989 年。
不错,经济的停滞明显,令人担忧。
但正如卫斯理大学教授彼得?洛特兰德所言:“说到底,慢性病并不必然置人于死地”。
即便是研究革命爆发经济根源的专家安德斯?阿斯兰德也指出,从1985到1987年,局势“没有任何变化”。
政治:几乎所有的异见人士都被羁押文章说,在执政者看来,政治生态甚至有所改善。
经过此前二十年对政治反对派不间断的镇压之后,几乎所有突出的异见分子都已被羁押、流放、强迫移民,或是死于劳改营和监狱之中。
这个国家没有表现出任何即将爆发革命的迹象,包括其他传统上被看作国家灭亡的根源之一——外部压力。
恰恰相反,之前十年间,正如美国历史与外交学家斯蒂芬?塞斯塔诺维奇所言,他们已经“实现了所有军事和外交目标”。
当然,阿富汗看上去越来越像是一场长期战争,但对于拥有五百万人的苏军来说,这点损失不过是九牛一毛。
文章认为,美国也不是催化剂。
如果可能的话,“里根主义”政策逆转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优势,给帝国周边带来了相当大压力,比如阿富汗,安哥拉,尼加拉瓜和埃塞俄比亚。
然而,苏联面对的这些困难远不致其崩溃。
为何走向灭亡?文章说,当然,就苏联为什么会崩溃,有大量结构性推论——经济、政治、社会等等,然而当这件事发生时,这些理由却全部无法解释其为何发生。
1985到1989年间,无论经济、政治、人口、以及其他结构性环境,都没有发生急剧恶化,那么,这个国家及其经济体系是如何突然间被大量善男信女看作可耻、非法和不能忍受,以至于走向灭亡呢?就像所有现代革命一样,俄国革命始于“上层”对于自由化的迟疑——其理由已经超越了对于经济的必要调整,以及让国际环境更加有利。
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的创新思路有着某种理想主义色彩:想建立一个更加有道德的苏维埃联盟。
戈尔巴乔夫:开展对价值观的重估虽然以经济改良为旗帜,但戈尔巴乔夫及其支持者无疑首先修补了道德,而不是经济上的错误。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公开谈论这场改革时,无不对精神文明的倒退,以及斯大林主义过往的腐败影响感到痛心疾首。
如此一来,历次大革命爆发前夜曾提出过的那些问题,便再次吸引人们绝望的寻找答案: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构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的支柱是什么?一个合法与正派的国家是怎样的?这样一个国家,应与其公民社会保持什么关系?“在这个国家,一层全新的道德空气正在成型”,1987年1月,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中,戈尔巴乔夫讲话中指出。
他当时宣布开放和民主化将成为这次俄式改革,或者说苏维埃社会重构的基础。
“要开展对于价值观的重估,及对其创造性的反思”。
后来,他回忆道“我们无路可走,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与过去的失职行为划清界限”,他将其称之为自己的“道德立场”。
“够了!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
每件事情都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始。
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概念,我们的思路,我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看法......此时人们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生活——那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耻辱。
”1989年的一次采访中,号称“开放教父”的亚历山大?亚科夫列夫曾说。
外交部长:每件事都已经腐烂在戈尔巴乔夫的总理尼古拉?雷日科夫看来,1985年的“道德社会国家”有着“极为惊人”的特征: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在报纸、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
而且所有人都在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
戈尔巴乔夫那个自由化小圈子的另外一名成员,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纳则对普遍存在的目无法纪和腐败堕落痛心不已。
据他回忆,1984~1985年冬天,他曾对戈尔巴乔夫讲到:“每件事都已经腐烂,必须做出改变”。
恐怖和谎言文化全民排斥文章说,早在195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先辈,尼基塔?赫鲁晓夫也曾认为斯大林时代建立在恐怖和谎言基础上的建筑早已摇摇欲坠。
但戈尔巴乔夫及其派别似乎相信,可以在保持政治可控的情况下拨乱反正。
民主化,戈尔巴乔夫宣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场改革的精髓”。
许多年后,他在采访中表示: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甚至在文化层面,苏联模式也已经失败。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绝大多数知识份子,都排斥这种文化,因为它不尊重这些人,反而从精神和政治上压迫他们。
这场改革导致1989年革命,多半是出于另外一个“理想主义”理由:出于对暴力的深深厌恶,因此当改革的深度及规模超出他最初的预想时,他顽固地拒绝诉诸于大规模镇压。
为了保护这个体系而采取斯大林式的镇压,是对他内心最深处某些信念的背叛。
一位著名记者,后来成为热衷开放先驱的亚历山大?鲍文,在1988年曾写道,随着人民对腐败、无耻的偷窃、谎言以及城市工作的妨碍越发“烦躁”,俄式改革的理想已经“成熟”。
政治上合法性遭到诘问文章说,官方意识形态的信誉,此时正在迅速弱化,用亚科夫列夫的话说,新的认知为“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对于政权的看法改变做出贡献。
逐渐的,政治上无懈可击的合法性开始遭到诘问。
在罗伯特?莫顿不朽的“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把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那么这种情景就会成为他们真实的结果——情形下,苏维埃经济的实际恶化在不久之后成为结果,并因此导致了对于这个政权的认知及评价的根本转变。
全民认知的剧烈转折1987年,在一本苏联杂志上,一位俄国读者称在自己周围看到一种“认知的剧烈转折”。
我们知道他是对的,这是首次从一开始就全程都有民意调查记录留存的大革命。
早在1989年末,第一界国民议会的公开舆论调查就发现,经过四代一党独裁统治,并且在独立党派仍然非法的情况下,竞争性选举和让俄共之外的独立党派合法化得到势不可挡的支持。
1990年代中期,地区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需要政府“允许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六个月后,一次全俄调查发现,56%受访者支持激进或渐进的市场经济改革。
一年之后,赞同市场经济改革的受访者已经增加到64%。
与那些引爆其他经典现代革命的人相比,传播这类“认识转变”的人们并无不同:作家、记者和艺术家。
正如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所言,这些男男女女“帮助创造了那些普遍的不满意识,那些凝固的公众舆论......并由此创造了对于革命变革的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