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实力的量化比较研究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美日三国软实力到底有多大差距?

中美日三国软实力到底有多大差距?

中美日三国软实力到底有多大差距?那小兵:最近中国某个门户网站搞了一个问卷调查,问中国与美国谁的软实力更强大,结果中国网民中92%说美国的比中国强大,您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安德鲁:这的确令我惊讶,为何那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软实力强大?为何美国人自己没有觉得自己那么强大?这恐怕是对于什么是软实力有不同的认知。

我认为中国人对于实力的定位从头到尾都与美国人不同,这可以从类似关于“什么是强国”的调查中看出。

从一开始中国人就把船坚炮利当成是强大,把经济收入当成是国力,把人均文凭水平当成是文明水平,这与中国人唯物主义价值观有强烈关联。

回顾数千年基本没有脱离过这个套路,打打杀杀政权轮回也无非都是争夺这类权力,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层次。

同时,中国人对于西方的理解也都仅仅从表面力量入手,最终得出的结论也都是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却对于什么是“优胜劣汰”背后的规律一知半解。

中国人具有典型的粗放思维特点,一旦触及到与自己原有观念不一致的内容便不再深究,避免心理上承受自我贬低。

相反,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来自对前人的不断否定与批判,这种反思方式不断颠覆旧有的成见,形成永不满足的智慧饥渴心态,相比中国人,西方人更愿意在内心批评自己,中国人表面谦虚之下掩盖着太多面子成分。

就这个问题而言,美国人并不觉得自己很强大,相反,他们觉得有太多要改造的的事情。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面子都包括什么,两千年前儒家成了中国人的面子,两千年后马列主义成了中国人的面子,一旦某种思想成为宗教性东西必然无法自我批判,只能不断费尽口舌自我维护,日益僵化,直到给生活带来灾难。

西方人把形而上和形而下非常清晰的区分开来,形而上的东西是宗教信念和审美体验,形而下的是科学与法治,两者互不干扰,互为动力,这就是思维方式早就的软实力。

那小兵:的确我们发现中国人在批判美国和西方时喜欢引用“某国轰炸他国,某国曾屠杀什么人”等等历史事件,但西方人不但不否定,而且自己批判自己比中国人骂的更彻底深入,这让中国人很纳闷。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

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

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北京邮编:100872)自美国学者约瑟夫。

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

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

「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

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

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

「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

软实力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软实力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软实力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研究随着世界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多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

本文将从软实力的概念、特点,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和探讨。

一、软实力的概念和特点软实力最初由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 ·尼伯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指的是一种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有利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获得支持和影响力的力量资源。

在尼伯特看来,硬实力指的是“硬坚挺、尖锐的实力资源”,如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

而软实力则是一种非常规的,通过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影响他国,塑造自己形象、增强吸引力的资源。

软实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非常规性:软实力是指利用柔和的手段来影响他国,这种手段是非常规的,比如文化交流、宗教交流、体育、艺术等。

2、无后效性:相比硬实力,软实力的效果更持久,不容易被对手颠覆,因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关系的调整往往具有更长远的影响。

3、兼容性:软实力不仅仅是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还与自身的文化、制度、价值观息息相关,更具有人性化、文化性和普遍性。

4、互补性:软实力和硬实力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一个国家即使在硬实力方面强大,如果缺乏软实力的支持,往往难以获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二、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形势已经从单纯的大国博弈向着多维化的方向发展,软实力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工具,对国际社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

1、促进国际合作:软实力的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国家形象,改变国民心态,增强彼此的信任,从而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塑造国家影响力:软实力的影响可以加强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形象,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话语权,从而实现国家的战略利益。

3、推动文化交流:软实力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可以帮助国家感化对手、争取同情,为国家间的和解、友好、交流与合作搭建中枢,从而减少冲突和战争。

中美学者关于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理解的对比分析

中美学者关于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理解的对比分析
一 中 美 关 于 中 国 的 东 南 亚 “软 实 力” 研究成果
正如前文提到,国内关于 “软实力” 的研究 成果颇丰,这里就不一一叙述①。就中国在东南亚 “软实力” 这一具体问题来说,笔者从数据库的检 索中检索到的文章有: 卢继鹏的 《软实力与中国 对东南亚外交》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 年 第 4 期) 、陈显泗的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 《东南亚研究》2006 年第 6 期) 、张锡镇的 《中 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和中美关系》 ( 《南洋问题研 究》2009 年第 4 期) 。而海外学者关于中国 “软实 力” 的研究也相当丰富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两份美国国会关于中国东南亚 “软实力” 的研究 报告: 《中国在东南亚的 “软实力”》、 《中国外交 政策与其在南及洲和非洲的 “软实力”》 (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Soft Power’in South America,Asia,and Africa) 。近年来,关于中美两国在东南亚 的软实力比较研究也有一些新的文章,如谭笑的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 “软实力” 比较》,该文章 对中美两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进行了比较,以及陈 瑶的 《美国对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认知———以 国会研究处报告和民意调查为中心的分析》 ( 《厦 门大学学报》 ( 哲社版) 2009 年第 4 期) 。
中国在东南亚 “软实力” 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6099 ( 2011) 05 - 0064 - 05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lars' Perceptions of Chinese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军事软实力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军事软实力
N0.9 3
织强 誊懿 瓣嚣 瓣 # § l 潞§ 嚣 瓣 瓣 辑秘 黪 螽
从 文 化 视 角 看 中 美 军 事 软 实 力
高嵩 李 大 成 南京 20 0 ) 10 3 ( 京 政 治 学 院 江 苏 南
中图分类号 : O(0 209 0 7 — 1 1 0 - 2 X 2 1 ) — 0 3 0 实 际的民族 , 不大善于思考 。他们凡 事考 虑眼前 的利益 . 而不大 追求长远的利益。他们所重视的 , 是够得到 、 摸得着 、 切实存在并 能用金钱估价的东西 ” 谋求 眼前利益 的最大化开始成为美 国的 传统思维方式 .美 国的军 事软 实力 也深深受 到了杨基 文化的影 响 。应该看到 , 美国之所 以在军事硬实力举世无双 的情况下依然 大力发展军事软实力 .一方 面是为 了更大限度地提升 其整体军 事实力 .另一方面是 因于其不断运用军 事硬实力来达到 目的而 损害了其 国际形象 .而希望通 过大力发展军事软实力来修 复国 际社 会对其军事实力的认知 .这也正是 扬基文化所倡导 的实用 主义哲学观 的具体体现 二、 文化包容与文化渗透 : 中美军事软实力不同的传播方式 军事软实力价值 的体 现在与对 内的凝 聚功能和对外的传播 功能。 在军事软实力对外传播 的过程 中 . 中美军事 软实力有着截 然不 同的传播方式。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在对外传播过程中 . 更加 注重 文化包容 和文化交流 , 以达 到求 同存 异 、 作共存 的 目的 ; 合 美 国军事软实力在对外传播 过程中 .更加注重文 化渗透和文化 控制 。 以达 到影 响和威慑他国的 目的 中国作 为军事文 化思想发 源较早 而又著述 颇丰 的国度 . 在 军事文化 中~贯体现着文化包 容的特性 .流传至今 的历代 兵书 战策 . 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军事软实力 内涵 。建构于中国传统文化 和军事文化基础之上 的军事软 实力 . 在对外 传播的过程 中. 并非 强制地将 自己的软性力量凌驾 于他 国之上 .也从未通过强制性

中美软实力对比剖析!

中美软实力对比剖析!

日期:2015年 4月 20 日目录一、软实力的内涵与要素 (3)(一)软实力的理论视角 (4)(二)软实力的内涵 (4)(三)软实力的要素 (4)二、中美软实力的对比 (5)(一)中美软实力比较:认知的视角 (5)1. 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的独立性与相关性 (6)2. 软实力战略实施主体的政府主体性与非政府主体性 (6)3. 软实力战略实施层次的国内性与国际性 (7)(二)中美软实力比较:经验的视角 (7)1. 美国软实力:从巅峰到相对衰落 (7)2. 中国的软实力:稳步上升 (8)三、中美在软实力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9)(一)美国在软实力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10)(二)中国在软实力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10)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5)中美软实力对比摘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软实力”就成为了中外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

随着软实力理论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软实力研究从理论分析向实证应用方面延伸与拓展,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不仅关注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同时也注重本国软实力的提升,以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共同推进与协调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与战略目的。

本文分别从认知和经验的视角出发,对美国的软实力与中国的软实力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从而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美国;软实力;比较;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是国际关系历史现实的产物,更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化发展态势的集中体现。

[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中美软实力比较

中美软实力比较

• 文化 • 美国文化:1776年建国,由早期的移民把 欧洲文化带来的。 • 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 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 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强调通过个人 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 终实现。
• • • •
美国文化五大象征: 1、自由女神像 又称“自由照耀世界” 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持 《美国独立宣言》,脚 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 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 挣脱暴政的约束。
• 今年早些时候,在澳大利亚架设全国宽带 网络的方案中,政府不允许华为参与。华 为在印度进行商业扩张,也吃了闭门羹。 现在受到美国政府的阻挠。10月9日,加拿 大一位政府高官暗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 政府的通信系统可能不会使用华为设备。 而欧盟也在准备发起调查。
• 快速发展:2012年华为销售收入达1027亿 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销售额第一的电 信设备制造商。进入美国市场会冲击思科 和阿尔卡特朗讯。 • 华为不透明的所有制结构和讳莫如深的文 化损害了它的声誉。它需要进行大幅度的 开放,来减轻西方的恐慌之情。
• • • • • • •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 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 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 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 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 制定和控制能力。 • 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2、芭比娃娃
• 3、山姆大叔 • 美国人的别称,代 表美国文化中诚实 可靠、吃苦耐劳的 精神。
• 4、《美国哥特式》 • 美国人格兰特 伍德 1930年的绘画作品 • 描绘了美国开发初期 普通农民的形象。
• 5、野牛镍币 • 是对美国西部开发的 牺牲品野牛和印第安 人的纪念。 • 象征在开发美国的过 程中美国人民勤劳耕 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美国研究》2011年第3期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王希 首先,请允许我对美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

在中国的美国研究中,美国所是一面旗帜,代表了中国的美国研究的力量与方向。

30年来,美国所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美国研究》在提高国内美国研究的学术质量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感谢黄平所长的邀请。

我因接到通知的时间较晚,来不及准备专门的发言稿,只能从近期思考和研究的题目中选一个来讲。

美国研究所认为软实力的题目比较合适。

既然这样,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①一 “软实力”及其研究众所周知,“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 Jr.)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

它的最初涵义是指美国拥有的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其他能力,如美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司法管辖力、美国大众文化对世界各国民众的影响力等,这是一种相对于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的“第三维”实力。

奈后来把“软实力”进一步描述为一种“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奈说,如果一个国家“代表着其他国家所期望信奉的价值观念”,它的“领导(世界)潮流①我对“软实力”问题的关注起源于1999年对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媒体表现的观察,后来逐步将美国的公民建设、美国国家价值观的构建、中国“软实力”的内容与形式等纳入思考范围。

与本文相关的一些想法曾发表在下列文章中:王希:《民主的非民主化》,《读书》1999年10月号,第9~14页;《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第5~8页;《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美国研究》第17卷第2期(2003年夏),第9~30页;《美国的自由与限制:“一切皆有可能”已成过去》,《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21日,第33页;《海外学者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对外传播》2010年第10期,第5~8页;《软实力的硬内容:国家制度和核心价值观》,载李希光主编:《软实力与中国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版,第43~5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