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跨世纪之思考

合集下载

论海外汉学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论海外汉学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论海外汉学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王张博健李掖平半个世纪以来,海外汉学家,尤其是美籍华裔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学术重镇,但对他们学术成果的质疑却从未中断过。

从1962年普实克对夏志清的批评,到2000年在香港学术会议上刘再复与夏志清的当面交锋,①一直到当下的一些批评文章。

海外汉学家的鲁迅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似乎从未进行过彻底清理。

在此,我们暂且搁置意识形态分野,仅从方法论角度对他们的鲁迅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

以夏济安、夏志清为代表的海外汉学家的方法论传统是比较清晰的,T.S.艾略特、利维斯、兰色姆、瑞恰慈、燕卜孙、布鲁克斯、韦勒克、透纳尔、华伦、布鲁姆、特里林、威尔逊,②从这一串被赞赏的批评家名录中,可以看到其方法论的脉络。

在他们的鲁迅研究中,不仅有对新批评和利维斯理论的执着借用,还有对它们的致命的误用。

对这些误用的清理比指出他们运用了什么理论更重要。

一海外汉学家的鲁迅研究最醒目的一点是坚持文本中心形式主义方法论,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接受都可以不予重视。

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确实把握了新批评理论的某些精髓。

但是,当他们把理论与具体研究对象相结合时,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既有文本细读的失误,也有对新批评理论顾此失彼的应用失误,他们的研究其实进一步放大了新批评理论本身的内部矛盾。

夏济安的《鲁迅作品的黑暗面》是细读式批评加心理实证主义的成果,在此文中我们看到了瑞恰慈理论变异后的影子。

瑞恰慈在新批评内部受到批判的心理实证主义,在夏济安那里却被很好地接纳了。

《鲁迅作品的黑暗面》一文是从对一个意象的来源考察开始的,即“肩住黑暗的闸门”意象来自哪里。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意象分析是文本语义分析的重要方面,而且这个意象是贯穿整篇论文的一个核心。

但是夏济安认为鲁迅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意象来自《说唐》的一个故事,③这种说法很值得怀疑。

《说唐》第四十回讲到,绿林好汉雄阔海扛住隋炀帝设下的陷阱的闸门,放走陷入比武圈套的众英雄们,他自己却被巨闸压死了。

关于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思考

关于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思考

关于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思考!∀程金城冒建华(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20)提要:∀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重建,既是文学自我救赎、寻求价值意义和重新确立在社会大系统中位置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建文化精神价值系统的需要。

其直接动因是,一方面,中国乃至于人类共同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问题,需要文学更充分地发挥其不同于科学、哲学、宗教、法律等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文学自身同样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

客观分析新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在追寻新的意义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迷失现象及其原因,揭示这些现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渊源,提出21世纪中国文学应在新的基点上进行融通和超越,从观念、学理、实践和制度层面重建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系统。

关键词:∀21世纪中国文学;困惑与迷失;迫切性;价值重建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6-0070-05∀∀一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围绕#世纪之交∃展开的对文学未来的想像和探讨的热潮。

这种聚焦于时间维度的#跨世纪∃情结,实际上反映着在文学多元价值选择中,由于缺乏具有主导性价值系统而引发的对文学现状、发展方向和前途的焦虑、迷惘与期待。

当如期跨入21世纪,时间悄然逝去,期待似乎不再,焦虑和迷惘却在加剧,文学价值的迷失和冲突却进一步凸现,价值重建成为文学理论界不能再回避的重要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作为独特的人文领域和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文学有过多种存在形态和演变过程,但都无不蕴涵着人类从中追求更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特殊效用和价值目的,文学因此与科学、宗教、实践等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和目的有明显不同,在文化的价值建设中发挥着精神价值生成、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传播等功能,形成了作用于人的精神与情感的独特价值系统。

20世纪初,世界与中国文学都曾面临过价值重建的问题。

学科门类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学科门类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 - -. 学科门类(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关爱和
所在院校:XX大学
推荐部门:XX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九年四月
填表说明
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
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
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
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7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4.教学改革项目:
(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八、评价、推荐意见教务部门评价意见
学校推荐意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

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

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

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

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

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

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

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

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干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二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学科的整体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读吴秀明新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

学科的整体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读吴秀明新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
21 0 0年第 3期 第2 3卷 ( 17期 ) 总 0
海南师 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HAI NAN NORMAL UNI VERSTY I
No 3 2 0 . 0l Ge e a .1 7 n r lNo O V0 . 1 23
8 0年代初 , 他就 写 过不 少文 学评 论 文章 , 出版 过评 论 还 集 。此后 , 他开始从 ~般 的文学批 评进 入 到文学 的形 态
文学学 科整体性 思 想 的表达 。吴著 分上 、 两 编。上编 下 为“ 文学史论与学 科建设 ” 主要从 学科 主体 和外 围两个 , 层面进行 。从 学科主体来说 , 作者涉及到 了“ 中国现 当代
文学史 、 文献 史与学科等领域 , 中也包括 了文学史教 育 其
的层面 , 文学史教材撰写 、 学 中文系的现 当 代文学 讲 如 大 授 等学科外 围层面 。 在 我看 来 , 吴著最 值得 称许 的是作 者对 中国现 当代
诸多层面 而又有着较为 内在合理 结构 的研 究思想 与中 国 现 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观念 。 吴秀明的文学研 究起 步 于文 学批 评 。早在 2 0世纪
出, 事实 上 , 该学 科 的成 就 与 问题都 与体 制 的 “ 力” 权 有
的维度 , 论析 了 中国 当代 文学 思 潮 的整 体 形 态与 特 征 。
收 稿 日期 :00— 2— 3 2 1 0 2
作者简介 : 张鸿声 (9 3一) 男, 16 , 河南开封人 , 学博士 , 文 中国传媒 大学 文学院教授 , 博士 生导 师。研 究 方向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文学是 一体 ” 的整体性格 与现 当代文学史 的矛盾性特征 , 文学史 编写的生 成 、 式 、 模 内容与 体例 , 学科 的历史 与现 状, 文献史料学 等等 , 也包 括 学科 的体 制性形 态 , 如大 学 中文教学 ; 从外 围来说 , 涉及到 了全球化 语境 、 海外 汉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
我常常以胡风为代表的七月派创作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第一个层次需要我们认真细读文学作品,从诗歌里 领悟诗人们的美好感情,第二个层次需要我们掌握有关七月派诗人的遭遇和整个胡风事件的来龙去脉,而第三个 层次,我们将学习和讨论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种种特定环境的精神反应以及他们自觉的使命、追求和他们所遭受的 灾难的教训。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 二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名篇
当代文学 家
启蒙 问题
陈思和
知识分子
文学
文学
心灵 文本
意义

民间
悲剧
因素
立场
左翼
新文学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 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教授在本书中带我们进入了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 逐渐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展开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本书实为文本细读的范例,可 作为通识课、选修课教材和普及读物。本次在出版十年后修订了全书,删减了部分旧篇目,增加了当代文学新篇 目的解读,更贴近文学动态,内容更全面、新颖。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有几位书友的评论实在缜密漂亮,我不过是个门外汉,相形见绌。
写的太好了,好多评述都非常精彩,很多独到的观点,跟着陈教授认真读书的感觉太好了!。
这本书是作者讲课内容的整理,讲的是中国,是当代,是文学。
谈到现当代文学,绕不开的鲁郭茅、巴老曹、张爱玲…尤其他们的一些作品,对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可能 隔了一层东西吧,并不想去深入去了解,而且坦白的说我对一些题材本没什么兴趣个人非常感谢这本书的解读, 其水平实际非常高,通识却不平庸无趣的讲评,对形成一些文学印象、引导作品认知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作用, 而且我不觉得它刻板和半生不熟,就是一种分享,分享可贵的解读精华。二次构建文学体验,感受现当代文学的 魅力,这本书非常合我的胃口,好评。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发展论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读《千年一叹》有感先后利用一周的时间陆续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掩卷之后,感慨万千。

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化理论社会学家,散文作家,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等等层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一九九九年,恰逢跨世纪之交,余秋雨先生受香港凤凰卫视栏目组邀请担任嘉宾主持,行走数万公里,以“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人类文明古文明遗址”为目的,带领摄制组横跨欧非、亚大洲,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柬埔寨等多个国家,一路追寻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婆罗门教太阳岛文明等等古文化遗址,观众引领和读者通过镜头和文字近乎零距离接触那些沧海桑田中早已消逝或依然存在的文明印迹。

这档电视节目很受欢迎,影响力也很大。

不仅中国大陆,港澳台观众讨厌看,就连摄制组所到之地的中国留学生、华裔同胞听说或收看了节目后,估算行程后都主动赶往摄制组即将到达目的地,提供相关服务。

单凭自己阅读文字的感受,我也可以大胆地说,每一位观看节目或阅读文字的薰陶人都能从中经受一次古文明的熏陶和洗礼,也能在内心产生深刻的震撼与多维度反思的反思。

爱琴海畔洁白石柱上英国诗人拜伦廊柱的刻名,是对古希腊文明的一种哀悼,也是一种敬仰。

感谢那位盲诗人荷马,用史诗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了迈锡尼;感谢神庙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的石柱和竞技场,让今天的体育精神我们还能透过斑驳的遗迹感受到奥林匹亚精神的强健;感谢德尔斐阿波罗神殿上智者的谢谢名言,它他完成了从祈求神谕到独立思考对人类自我理性认知的过渡;上还感谢巴特卢神庙上一些组织和教授的义正词严的呼吁,他们强烈要求把巴特龙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蜥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这是对人类文化遗产人类的完整性负责的严谨消极态度,对我们丢失了重要文化珍品的国度难道不是一个启示和警示吗?最后我们更感谢克里特岛上米洛斯王朝古代宫殿遗址所展现的先进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源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肃然起敬…… 叹服之余,我们也会产生冷静地自醒:如此灿烂的古文明都难以抵御扼制自然的暴力,那么,面对自然伟力,我们该怎样急著敬畏它,并无与它和谐相处呢?埃及那座最大的胡夫尖塔,让世人惊叹,也让世人困惑,创造了如此悠久如此壮举的古文明,到从那时起怎么如此落后和贫穷了呢?是因为过度劳累而元气大损呢?还是因为过于自傲,晕头转向,从而原地踏步了呢?没人回答我们问题,一切都是谜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回顾了70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并总结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认为在共和国成立前的“认定时期”,初步孕育了现代文学的研究雏型;建国后直至60年代前期的“界定时期”,其研究才逐渐走上了专门化的道路;新时期以来的“确定时期”,则取得了拓展性的实绩。

在深切反思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和误区时,指出极“左”思潮以及封闭的思维模式、单一的研究视角和单调的研究方法,是应该永远记取的深刻教训。

还前瞻了新世纪开展这一研究工作的前景,认为今后必须以全新的开放观念进行研究,扩大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注意普及工作,努力培养一批跨世纪研究人才,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更大成就。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世纪回顾前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19—1949),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却是拔地而起的一座巍巍高峰。

从它诞生之日起,对其评论和研究就如影随形般开始了漫长的跋涉。

时近一个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不仅奠定了一门新兴学科的坚实基础,而且正从各个层面上向着纵深拓展。

今天,在21世纪晨钟即将敲响的时候,研究工作究竟如何继往开来,的确不能不引起广大研究工作者的深切思考。

一如何评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取得的成就,这在1994年5月2日至6 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似乎已经取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就是这一学科即将达到成熟的“而立之年”。

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几代学者的奋力开拓和不断进取,终于逐步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屹立于文学研究之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年。

这在它的一部成长史中,可以称之为“认定时期”。

所谓“认定”,主要指当时一些作家在创作之余,还进行相互评论、交流和探讨工作,并初步孕育成现代文学研究的雏型。

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及其发展相辅相成,我们称之为“认定时期”主要因为它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这时几乎还没有从事这一研究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是一批现代作家在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一批现代出版家亦为我们留下较为丰富的史料财富。

例如,鲁迅杂文中评价其他作家作品的一些序跋文章;1936年4月生活书店出版的茅盾、胡风、许杰、苏雪林等人的《作家论》;1938年第一版《鲁迅全集》的问世;1935—1936年《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等,都是一些作家或出版家披荆斩棘的成果。

其二,这时的一些研究文章大多是印象式的即兴批评,尚缺乏专门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

以鲁迅小说为例,《呐喊》结集之前,吴虞、周作人、胡适等人曾在《新青年》、《晨报·副刊》、《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上发表过随感式的评论;《呐喊》结集以后,虽出现过几十篇评论文章,后收入台静农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书,但即使是其中茅盾的《读〈呐喊〉》和张定璜的《鲁迅先生》等文,严格地说,也只能算是读后感之类;《彷徨》问世以后钟敬文编《鲁迅在广东》一书中的评论文章,也是如此;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研究鲁迅最有影响的文章可算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虽然这篇文章把鲁迅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但这样的文章在当时毕竟是凤毛鳞角;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陆续出版了王志之《鲁迅印象记》、郁达夫《回忆鲁迅及其它》、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许寿裳《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广平等编《鲁迅年谱》、王士菁《鲁迅传》等,也大都是一些回忆性的研究资料。

在对其他作家作品的研究上,这一现象也是较为明显和突出的。

其三,这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然,早在1929年春朱自清就在清华大学开始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并给我们保留下来《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讲义。

而从史著方面考察,这三十年间虽然还有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伍启之《中国散文化运动概观》、吴文祺《新文学概要》、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李一鸣《中国新文学史讲话》等问世,但这些史著还都处于胚胎和成型阶段。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科学体系还有待成熟和完备,而且在高等学校中也没能广为开设这门课程。

尽管如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认定时期”的实绩还是应当充分予以肯定的。

因为当时一些现代作家所努力从事的评论工作,相对地说,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切的感同身受和较高的评判价值。

例如,茅盾、瞿秋白和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至今都是难以逾越的三座高峰;鲁迅对萧军、萧红、冯至、茅盾等人的评骘也有着不为时空局限的正确性。

至于致力于史料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的赵家璧、李小峰等先生的业绩,至今仍为我们所称道。

建国前所出版的各种“丛书”、“文库”就达300种之多,各种文学期刊逾千种,都为后来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埋下了勃发的种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可以称之为“界定时期”。

所谓“界定”,是指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不仅明确了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地位,而且其研究工作本身也走上了专门化的历史进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这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步发展的学科得以发扬光大。

建国伊始的1950年,教育部规定《中国新文学史》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一门主干课程,从而愈加确定了它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随之,相继出版了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蔡仪《中国现代文学史讲话》、张毕来《新文学史纲》5部现代文学史著,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正式诞生和逐步成长。

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随着当时政治的需要也呈现出几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由老一代专家学者为主的研究队伍正式确立,建国前部分现代作家也分流到这一研究队伍中来,有了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代学人。

王瑶、唐tāo@①、李何林、王士菁、田仲济、孙昌熙、陈瘦竹、吴奔星、贾植芳、钱谷融、丁景唐、刘绶松、吴宏聪、陈则光、任访秋、华忱之、单演义、刁汝钧、林焕平等先生均为这一学科的成长壮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批中年学者也在教学和科研上迅速崛起。

像北京的严家炎、樊骏、孙玉石、谢冕、林非;江苏的叶子铭、范伯群、曾华鹏等先生很快就成了研究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学术研究上也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二是在研究工作一度勃兴之后,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很快替代了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胡适批判、胡风批判,反右斗争以及对丁玲、陈企霞、冰心、老舍、巴金、夏衍、田汉、阳翰笙、邵荃麟等人的批判和再批判,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模式和极左的思维定势在不多的研究论文中成了打人的棍子或简单的题解,现代文学研究被紧紧地捆绑在政治运动的战车上逐步走向沉寂和窒息;三是在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和紧锣密鼓的政治斗争中无暇顾及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致使不少史料湮没和散佚。

这时,几乎没有一本专门刊载新文学史料的期刊,也没有一本有关现代文学的专业化辞书,作家文集、全集的出版工作停滞不前,许多现代文学史上的论争纠缠不清。

虽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起步未久就经历了这么多坎坷和磨难,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这一学科性质上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它毕竟有了良好的开端,并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遗憾的是,现代文学研究事业到了“文革”十年,则被完全扼杀在嗷嗷待哺之中。

极左思潮的恶性膨胀,使高等学校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变成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荷戟独彷徨”的鲁迅成了实用主义者的工具,只能孤零零地走在一条鼓吹阶级斗争的《金光大道》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第三个阶段则是新时期以来的近二十年,可以称之为“确定时期”。

所谓“确定”,则指这一时期研究工作的拓展性成就,完全确立了它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和鲜明坐标。

概括地说,它也有以下几大特质: 1、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使这一研究领域空前活跃。

这种解放和更新的标志首先是从文学艺术和政治关系的重新讨论和解释开始的,文学艺术从过去的“从属”于政治到“服务”于政治,在认识上不能不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并引发起强大的连锁性冲击波,从而在这一领域冲破不少研究禁区,极大地扩展了研究视野,把过去许多不敢触及或评价不当的作家作品重新加以研究和认识,亦为不少蒙受不白之冤的作家作品一举砸开了长期禁闭的桎梏镣铐。

如对胡适、周作人、陈独秀、瞿秋白、张闻天、刘半农、李金发、戴望舒、徐志摩、林语堂、沈从文、梁实秋、张爱玲等人的全面研究和对郁达夫、丁玲、萧军、萧红、巴金等人的重新评价,都是这一时期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产物。

其次,文学本体论的重新提出和认识,也使研究本身从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文学发展内在规律及其美学意义上的深层探讨和观照,从而使研究工作向更深的层次推进。

2、研究视角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内涵和研究质量。

以文学史著的编写为例,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除兰海(田仲济)《中国抗战文艺史》外,几乎都属于编年史的范畴,而这一时期则出现了朱德发《“五四”文学史》、刘增杰主编的《解放区文学史》、杨义、赵遐秋、曾庆瑞和叶子铭主编的几部《中国现代小说史》、陈瘦竹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之类的分类史;严家炎《中国小说流派史》之类的流派史;包忠文主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之类的观念史;陈辽主编《江苏新文学史》之类的地方史均大量出现。

又如,从分类观点看,以范伯群为首对现代俗文学的研究;从时间观念看,严家炎、钱理群主编,陈平原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朱德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范伯群、朱栋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外文学比较史》、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的出版;从空间概念看,台港文学和华人文学研究的蜂起,无不都是研究视角空前扩大的硕果。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使研究成果在量和质两方面产生了一次飞跃,将现代文学研究放在历史和美学的高度上,以中外文化的交融撞击为背景,具体运用中外古今相比较的方法,使一批论著既加强了历史的纵深感,也强化了理性色彩和学术分量。

3、专业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迅速成长以及学术活动的空前频繁和活跃,也是这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

197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隆重成立和会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问世,尔后各省市现代文学研究会相继诞生,诸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丁玲、赵树理等重要作家的研究会纷纷问世,话剧、散文、小说、诗歌等研究会也揭竿而起,致使研究队伍迅速成长并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所培养出来的大批文学硕士和博士,既壮大了研究队伍,又提高了梯队素质。

弹指十余年间,这一批研究生已充分显示了他们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研究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