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罪与罚》人物关系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犯罪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杰作,通过主人公受到良心拷问的描写,深度探讨了犯罪心理。
本文将对《罪与罚》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主要角色的动机、行为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
主要角色分析1. 罗迪昂·拉斯柯尔尼科夫 (Raskolnikov)动机: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角色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而令人费解的角色。
他通过谋杀老妇人来实现自己的理论——超人理论。
按照他的观点,有些异常聪明或有特殊使命的人可以不受道德约束地追求自己认为正义或必要的行为。
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计划并成功谋杀了老妇人,但接下来却陷入了内心的纠结和良心的折磨。
他开始感到后悔和恐惧,逐渐变得焦虑、偏执,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的迹象。
心理因素:拉斯柯尔尼科夫面临着复杂的心理困境:自责、内疚、恐惧和对检察官普威诺说出真相后可能受到的处罚等等。
这些心理因素共同推动着他在故事中的发展,并最终迫使他寻求救赎和道路上的转变。
2. 阿尔约哈·路兹明 (Arkady Svidrigailov)动机:路兹明是一个潜在的罪犯角色,他有着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类似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意愿。
然而,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不同,路兹明更加冷酷无情,他并没有受制于道德规范。
行为:路兹明为了满足自己欲望(包括性欲),从事各种不法行为。
他通过威胁、勒索和其他手段来追求自己的私利。
心理因素: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相比,路兹明更具冷酷和欺骗性。
他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对满足自己欲望的无底线追求,自我放纵和漠视后果。
犯罪心理分析1. 自傲与自卑在《罪与罚》中,作者通过角色的思考和行动揭示了犯罪背后的自傲和自卑心理。
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通过谋杀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超人,并摆脱社会羁绊。
然而,当他面临着后果和内疚时,他深陷于自傲与自卑之间的矛盾之中。
2. 内心冲突与良知的折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妇人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心冲突。
俄罗斯文学概论——《罪与罚》中索尼娅形象分析

俄罗斯文学概论题目:《罪与罚》中索尼娅形象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有许多成功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丰满、动人、令人惊叹,她们丰富了世界的文学殿堂。
有许多研究者对她们都很倾心,进行过大量地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有的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有的从人物心理角度分析,还有的从人物体现的作家心理来研究。
女性作为与男性相对的“他者”而言,在男性的作家心理是有不同意义的。
这种不同意义既可以从女性人物本身体现出来,也可以从作家在故事情节中对女性人物的设置看出来,更可以从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表现出来。
本文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罪与罚》中女性地位的转变、女性形象在小说结构中作用以及宗教意义三方面分析索尼娅这一人物形象。
在小说《罪与罚》中索尼娅是退职九等文官马美拉多夫的大女儿。
她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去当妓女。
房东嫌弃她所从事的职业,不允许她住在家里。
没有办法,她只有每星期偷偷地回家一次,看看弟妹,把自己受侮辱得来的钱交给继母,以维持家人的生命。
就是在这种生活中,索尼娅竟然还试图去帮助有罪的拉斯科尼科夫,帮助他摆脱精神的折磨。
在性格上,索尼娅恭顺、忍让、情愿受苦并富有牺牲精神。
对任何羞辱她都加以理解和宽恕。
她的理想是“对任何人小心、和气、顺从是可以消灾灭祸的”,为此她从不抗议,不怨天尤人,表现出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索尼娅可说是陀氏宗教受难思想的体现者和代言人。
一、从索尼娅形象看女性地位变化1,从受压迫到救赎他人的转变在《罪与罚》的小说世界中,从纯洁美好的代表( 如索尼娅、杜尼娅) 到罪恶的化身( 阿廖娜) ,她们作为“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女性,全都是男权社会中受压迫的对象,置身于苦难、压抑的广漠社会背景之中。
小说中着力塑造的女性索尼娅,美丽、仁慈、对上帝无比虔诚,却深受命运的苦难,因为家庭的贫困而不得不沦为妓女以补贴家用,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面对社会的压迫她表现出极度的听凭和忍耐,企图用基督信仰消解一切苦难。
我们应该看到,索尼娅对于拉斯科尼科夫的救赎过程,也是女性争取主动地位的过程,充满着艰辛,这在他们针锋相对的对话中有所体现。
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

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摘要:《罪与罚》是一部伦理叙事风格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期望通过小说表达的主题是在苦难中呼唤爱以及在犯罪后救赎自我,这样的题材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就伦理观方面进行研究学习。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伦理观;《罪与罚》作为俄国文学三巨头之首,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深度刻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揭露。
从小生活在彼得堡的陀氏亲眼见证了底层社会的苦难和肮脏,也见过许多底层人物为生计垂死挣扎、苟延残喘地活着。
一、作者的生平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陀氏出身低微,来源于他生活中的种种景象都变成了他日后写作的素材。
他选取的角色都是出身在社会底层的人物,社会地位卑微,精神世界贫瘠,甚至是一些苦难的人生,但最终通过自我救赎以及他人救赎重获新生。
1.作者的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他童年体会最多的便是穷人因为疾患而痛苦的呻吟声和哀号声。
一方面他接受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福音书教育,母亲具有文学天赋,从小就很看重培养他的宗教思想;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阶级地位,他从小深入社会、深入人民,了解人情冷暖。
2.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19世纪中叶是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但是农奴制的废除并没有为人们带来好的期望,专制主义依然是强有力的武器。
旧式封建农奴制刚刚被撼动,新生的政权尚未站稳脚跟,底层人民还在飘摇的社会里挣扎着。
尤其是西伯利亚的犯罪环境对他的伦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相信既然选择接受上帝,也就应选择接受这整个世界,上帝创造了恶;恶深藏在人性中,外部暴力没办法解决它,只能凭人性本身的自我完善去自然而然地得到克服。
二、《罪与罚》中的伦理观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一生的时间来思索贫穷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贫穷不是罪恶,但是赤贫就是罪恶。
穷人的血泪故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直接呈现给拉斯柯尼科夫的,贫穷成为摆在拉斯柯尼科夫面前最迫切也是最难解的问题。
关于《罪与罚》人物的思考

关于《罪与罚》人物的思考金宇慧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情节与人物的心理入手,对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罪与罚和索尼娅的生活、工作良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做一个粗浅分析,并探讨小说《罪与罚》的主题。
关键词:罪罚爱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他的所有作品,都致力于剖析人类灵魂善恶,揭示心灵最深处的真实。
《罪与罚》尤为深刻地刻画了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犯罪心理以及杀人后受良心惩罚的心理,使读者莫不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罪”是小说的开头,仅占一章,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全是“罚”。
一.拉斯科利尼科夫两种意义上的“罪”小说中的罪,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刑事犯罪的杀人罪;一种是道德罪恶。
拉斯科利尼科夫确实有杀人的行为,他操起斧子杀死了贪婪无耻的老太婆阿廖沙。
而另一种罪,即道德罪恶,则是这种刑事犯罪的根源。
拉斯科利尼科夫特殊的犯罪理论以及“超人”的哲学思想是他犯罪行为的潜在动力。
他的文章——《论犯罪》中的言论体现了他特殊的犯罪理论。
其大致内容是:所有的人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
平凡的人活着必须惟命是从,没有犯法的权利。
而不平凡的人却有权允许越过自己的良心这道障碍和其他障碍,有权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而犯法。
平凡的人“是低级的人……是一种仅为繁殖同类的材料”,而不平凡的人是“具有天禀和才华的人”,这种人为数不多,是“未来的主人”,以致于他们后来成为“人类的恩人”、被崇拜的对象,就像拿破仑和默罕默德一样。
拉斯科利尼科夫把自己归到不平凡的人里。
而现实社会使他狂妄自大的心理得不到施展和满足。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虱子”而是拿破仑,证明自己是一个勇敢的男人,而不是靠母亲和妹妹的救济而贫苦度日的窝囊废,他那变态的、被扭曲了的心就更亲近于用杀人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超人”思想。
其次,残酷的现实堵住了他的出路,母亲与妹妹的困境、马尔梅拉多夫悲惨的生活、被奸污了的少女,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的一切都使他心生反抗的浪潮。
罪与罚

《罪与罚》和《罗亭》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描写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善于思索满怀理 想的青年罗亭,缺乏必要的实践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当纯洁勇敢的姑娘爱上他时,他却顾 虑重重,临阵脱逃,可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罪与罚》和《罗亭》的相同点:时代背景相同 《罪与罚》中的
罗佳和《罗亭》中的罗亭,都处在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人类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 出来,获得绝对自由,崇尚空谈,做事不切实际。 双重性格《罪与罚》中的罗佳一 方面具有正义感,而另一方面却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罗亭》中的罗亭一方面 胸怀改革大志,另一方面却对贵族少女的爱情犹豫不决,两人行事都是一种华而 不实的空谈。 《罪与罚》和《罗亭》的不同点:社会地位不同《罪与罚》中的 罗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大学生,而《罗亭》中的罗亭是出身于破落的贵族 家庭。 对待爱情的方式不同《罪与 罚》中,罗佳咱索尼娅的救赎下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而在《罗亭》中,罗亭却 在面对娜塔莉亚的爱慕下顾虑重重,临阵脱逃,最终在巴黎卷战中阵亡。
《罪与罚》
文化沙龙
邀请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罗璇怡 被邀请人:列夫 托尔斯泰——王瑞彤 屠格涅夫—————黄雅娴 阿谢多利宁————陈红 助手:丹夫斯基————潘丹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 вский,1821~ 1881)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国莫 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 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 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 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 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 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 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 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 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群魔》、 《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被侮 辱与被迫害的人》、《地下室手记》
解脱与救赎——浅析《罪与罚》的人物形象

44解脱与救赎——浅析《罪与罚》的人物形象杜欣遥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罪与罚》是一个罪犯的忏悔录,也是一部解脱与救赎的心理小说经典。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欧洲没落”的时期,借《罪与罚》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毒害,也凸显了“罪与罚”主题的深层含义。
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拉斯科尔尼科夫;人物形象;思考;“罪与罚”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
描述了一个穷苦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饱受贫穷的折磨,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他的生活费都是靠母亲和妹妹一点点节省出来的,他的内心极度痛苦,在这种现实经济与心理的压力下,他产生了“非凡理论”,打算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可以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因此他用斧子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贪婪老太太阿里拿伊夫诺和无意发现他罪行的阿里拿伊夫诺的妹妹威里。
在杀人后,他饱受良心和道德的折磨,恐惧是他无法在感受世界的美好,于是他来到了索尼娅处,渴望得到心灵的慰藉。
在索尼娅的劝诫下,他主动去警局投案自首,被判处去西伯利亚服刑八年。
最后索尼娅陪同他一起去了西伯利亚,在爱的感化下,拉斯科尔尼科夫得到了解脱,精神与肉体都得到了救赎。
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他具有双重的性格,一方面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有时爱他人甚至超过自己的有正义感的青年。
就比如在困难面前他想到的先是他人,后是自己,他在自己也很拮据的情况下,却拿出仅有的钱去帮助马尔美拉陀夫一家办葬礼,即使那钱来之不易,是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拿出来帮助拉陀夫一家,可见他是一个善良的青年。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阴郁、内心扭曲、持有类别论的青年。
他认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仅仅算得上是生物,是这世间的浮游,如虱子一般。
而另一种,则是这世界的主宰者,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看来,这个世界需要一个主宰者来为人们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他自己就是主宰者的一员。
《罪与罚》:罪恶与道德的抉择

《罪与罚》:罪恶与道德的抉择1. 引言1.1 概述在人类社会中,罪恶与道德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罪恶代表着人们所谴责的不道德行为,而道德则是一种基于社会普遍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准则。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牵动着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对于抉择、后果以及个体自由意志的思考。
本篇文章将以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为切入点,探讨罪恶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主要人物角色在面临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探讨:首先,我们将定义罪恶和道德,并讨论它们在社会价值观念中可能产生的冲突。
其次,我们将深入分析小说《罪与罚》中主要人物角色在道德抉择面前所面临的困境,包括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和反派索尼娅·明尔文等。
然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社会背景下的道德抉择与个人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压力、内心挣扎和坦然面对后果的意义。
最后,我们将通过总结得出一些关于罪恶与道德的思考和启示,并探讨《罪与罚》作品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性和警示,为个人在面对罪恶与道德时提供一些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罪恶与道德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并以《罪与罚》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通过对主要人物角色及其道德困境进行分析,我们将思考个体在面临抉择时所面临的压力以及对后果的负责态度。
同时,本文还将进一步讨论社会背景下的道德限制对个体行为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平衡个人自由意志与社会法规之间复杂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罪恶与道德态度和行动建议方面的思考,并希望能够从杜斯妥也夫斯基所揭示的人性真相中获得一些启示。
2. 罪恶与道德的关系2.1 定义罪恶和道德:在探讨罪恶与道德的关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
罪恶是指违背道德准则或法律规定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地伤害他人或违反社会公认价值观的行为。
而道德则是指个人和社会对于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涉及人类行为中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
《罪与罚》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09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唐凯 0961010204 《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与1866年,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标志,也是欧洲情节小说向心理小说转变开始成熟的表现。
小说讲述了俄国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受贫穷的折磨,并因此而产生了“非凡的理论”,并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以实施,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妇人,并在行凶时因为被发现,还杀死了老妇人同父异母的妹妹,之后一直备受良知与道德的惩罚,在自首与否之间纠结,最后在一个妓女的感染下投案自首的故事。
在小说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者苦心塑造的一个形象,他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学生,这是他的灵魂承受煎熬的一个必要条件——知识分子。
俄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告诉他,杀人是罪过的,你没有权力去结束别人的生命;然而,尽管如此他还是难以放下他把所有的人都分为“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的理论,并最终让台球馆的所见所闻刺激着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俄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他是恶的代表,违反了东正教的基本教义(这与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他身上也有传统的东正教教徒的仁爱与善良。
1.一个善良的人。
罗季卡是一个受俄国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的人物形象,在他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善的一面,他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并且乐于助人,毫不考虑自己。
他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尽其所能的帮助身患肺病的贫困同学,在这位同学死后又去照顾他那体弱多病的父亲,在这位老人生病时把他送进医院,在他死后又为他办了丧事;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烈火熊熊的房子救出两个年幼的孩子,以至自己被烧伤;在自己痛苦不堪、极其贫困的情况下,依旧慷慨解囊,讲所有的钱都用于资助与自己仅一面之缘的马尔梅拉多夫的遗孀,“从那个晚上开始,我们就成了朋友······现在请允许我······聊表心意······以便对我的亡友略尽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与罚》主要人物关系
A
阿玛莉娅·费奥多罗夫娜·莉佩韦泽。
马美拉多夫的房东。
阿廖娜·伊凡诺夫娜。
放高利贷的,一个老太婆。
阿凡纳西·伊凡诺维奇·瓦赫鲁申。
借钱给主人公母亲的商人。
B
彼特·彼特罗维奇·卢任。
杜尼娅的未婚夫,玛尔法·彼特罗夫娜的远亲。
波琳卡,波莉亚娅,波列契卡。
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的长女。
D
达丽娅·费兰措夫娜。
告密索尼娅无证卖身。
杜尼娅,又昵称:杜涅奇卡,名:阿芙朵佳。
拉斯柯尼科夫的妹妹
杜什金。
开小酒店的老板。
K
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
马美拉多夫的后妻
卡佩瑙莫夫,裁缝,索尼娅的房东。
L
拉斯柯尼科夫,名:罗吉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尼科夫,昵称:罗佳。
故事主人公,大学生
娜斯塔霞,昵称:娜斯塔休斯卡、娜斯钦卡。
拉斯柯尼科夫房东的女仆。
拉祖米欣,名:德米特里·普罗柯费奇。
拉斯柯尼科夫的大学同学。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
放高利贷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同父异母妹妹。
尼柯吉姆·弗米契。
警察分局局长。
莉多契卡,莉达,莉吉亚。
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的幼女。
M
马美拉多夫,名:谢苗·扎合雷奇。
主人公酒馆遇见的九等文官。
玛尔法·彼特罗夫娜。
斯维里加洛夫的妻子
米柯拉,昵称:尼柯拉什卡,名:尼古拉。
油漆匠。
米特里,昵称:米季卡,名:德米特里。
油漆匠。
P
普拉斯科维娅·巴甫洛夫娜,昵称:巴珊卡。
拉斯柯尼科夫的房东。
普莉郝丽娅·拉斯柯妮科娃。
拉斯柯尼科夫的母亲。
S
索尼娅,又昵称:索涅奇卡,名:索菲娅·谢苗诺夫。
马美拉多夫的女儿。
斯维里加洛夫,名:阿尔卡季·伊凡诺维奇·斯维里加洛夫。
杜尼娅去做家庭教师的男主人。
Y
伊凡纳谢维奇。
一个大官,给马美拉多夫介绍了一个差事。
伊利亚·彼特罗维奇。
警察局中尉。
Z
扎梅托夫。
警察局办事员。
佐西莫夫。
医生。
柯赫、佩斯特里雅科夫。
杀死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