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代诗文第1章第5节)
短歌行翻译全文 《短歌行》译文(优秀5篇)

短歌行翻译全文《短歌行》译文(优秀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的诗呢?作者整理了5篇《短歌行》译文,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短歌行翻译全文。
《短歌行》译文篇一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
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
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较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
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
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
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
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
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
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短歌行》译文篇二《短歌行》是较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5节文言文专题综合演练

第5节文言文专题综合演练一、(2012·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劝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①者不化,召师②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也。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④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吕氏春秋·劝学》,有删节)【注】①往教:指老师去找学生,这是有失师道之尊的。
②召师:指把老师叫来。
《韩诗外传》: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
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
”与此同。
③堇:草药名,有毒,能毒死人。
④畏:通“围”。
下文的“孔子畏于匡”即“孔子围于匡”。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得好)B. 圣人生于疾.学疾:努力,奋力C.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兑:通达D. 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硾:使物下沉解析C项,兑,通“悦”,喜悦,使动用法,使人欢喜,让人感兴趣。
《中庸》:第一章原文翻译

《中庸》:第一章原文翻译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释翻译】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声律启蒙】分段解释之一先原文及翻译

一 先1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
山川对草木,赤壁对青田2。
郏鄏鼎,武城弦3,木笔对苔钱4。
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5。
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珠缀花梢,千点蔷薇香露;练横树杪,几丝杨柳残烟6。
[译文]晴空和雨天相对,大地和天空相对,天地和山川相对。
山川和草木相对,赤壁和青田相对,郏的宝鼎,武城的琴弦,木笔花和笞钱相对。
三月,金城的杨柳婀娜多姿;九月,玉井上的莲花争芳吐艳,早春时节,明哩的风景最好,秋夜谁家月亮最圆。
露珠点缀在蓓蕾花梢,像洒上千点的蔷薇香露,一条白色的熟绢横挂在树梢,几丝低垂的杨柳如云雾般绵软轻柔。
[注释]1一先:平声字因为数量较多,所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先”是韵目代表字,“一”是表示先韵的次序在卷下中排在第一位。
2赤壁:见卷上十三元注。
青田:山名,在今浙江省青田县西北,林泉优美,道教称之为青田大鹤天,为二十六洞天之一。
3郏鄏鼎:郏鄏,地名,即周朝的东都雒邑,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鼎,名词用作动词,定鼎,即建都的意思。
全句指周成王命周公营建东都雒邑,周平王正式迁都雒邑的事,参见卷上十四寒注。
武城弦:武城,地名,春秋时鲁国的一个城邑,故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弦,弦乐器,代指音乐,此处用作动词,用音乐教化百姓。
据 《论语》中 《雍也》和《阳货》的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宰,孔子到武城时,听到弦歌之声,孔子说这是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
子游解释说:我听您说过,君子学了道(此处指音乐)就仁爱,小人学了道就容易指挥。
孔子认为子游说得对,就承认以前的话是开玩笑。
4木笔:又名辛夷,花名,属木本类观赏植物,开紫白色花,因花苞形状像毛笔笔尖而得名。
苔钱:苔藓的别名。
同其形状呈圆形像铜钱,故有此名。
5金城:地名,故址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北、黄河北岸。
汉朝始设郡。
玉井:井的美称。
“玉”有美好的意思。
唐朝韩愈《古意》诗有“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的诗句。
九秋:秋季共三个月九十天,故称九秋。
6练:一种白色的熟绢,此处指白色的雾气。
翻译(古代诗文 第1章 第5节)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第5节题组1 考点针对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萧颖士傲物自侮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xiònɡ)无与比(自认为没人赶得上他)。
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
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童避雨于此。
颖士见其散冗(普通平常的样子),颇肆陵侮。
逡巡(一会儿),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前呼后拥)而去。
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
”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
明日,具长笺造门谢。
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夷(斥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语出《论语》,意为父亲教训子女)之耳。
”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选自《唐摭言》)1.(1)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
在郊外寻找美景,偶尔在旅店休息。
(2)颖士常造门,未之面。
萧颖士曾经好几次前去拜见,未见到王尚书。
(3)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你依仗文才之名,如此骄傲,做一个进士就到顶了吧!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之宋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子路怒,奋戟将下斗。
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
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
”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节选自《说苑·杂言》)2.(1)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
(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3)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花云,怀远人。
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0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译文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
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
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
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
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
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
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
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3]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
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
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
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
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
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
《梅花岭记》全祖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梅花岭记》全祖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
作品原文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江都围急2。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3,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4。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5,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6:“我史阁部也7。
”被执至南门8。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9。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10:“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11。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12,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13。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14,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15,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16,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17,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18!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19,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20为作传、铭、哀词。
《无衣》原文及译文

《无衣》原文及译文《无衣》原文及译文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衣》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无衣》原文:佚名〔先秦〕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无衣》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无衣》赏析: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第5节
题组1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xiònɡ)无与比(自认为没人赶得上他)。
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
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童避雨于此。
颖士见其散冗(普通平常的样子),颇肆陵侮。
逡巡(一会儿),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前呼后拥)而去。
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
”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
明日,具长笺造门谢。
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夷(斥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语出《论语》,意为父亲教训子女)之耳。
”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选自《唐摭言》)
1.
(1)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
在郊外寻找美景,偶尔在旅店休息。
(2)颖士常造门,未之面。
萧颖士曾经好几次前去拜见,未见到王尚书。
(3)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
你依仗文才之名,如此骄傲,做一个进士就到顶了吧!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之宋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子路怒,奋戟将下斗。
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
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
”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节选自《说苑·杂言》)
2.
(1)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
(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3)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
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花云,怀远人。
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兵至,遂克滁州。
太祖渡江,云先济。
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
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
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
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
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
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
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
”云被执,郜赴水死。
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
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
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①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逾年达太祖所。
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
”赐儿名炜。
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3.
【答案】C
4.
【答案】B
5.
【答案】B
【解析】
“谒太祖于临濠”
“在临濠拜谒太祖”,属介词结构后置。
A.太祖在太平建立行枢密院
C.花云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祀
D.他的五世孙向明世宗请求”
B.军队陷入山中洼地长达八天
题组2 考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曹锡宝,字鸿书,一字剑亭,上海人。
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
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
大学士傅恒知其欲以甲科进,乃不为请迁,二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以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
三十一年,散馆①,改刑部主事,再迁郎中。
授山东粮道。
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以大学士阿桂奏令入四库全书馆自效书成以国子监司业升用。
居三年,上以锡宝补司业无期,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
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
锡宝将论劾,侍郎南汇吴省钦与锡宝同乡里,闻其事,和坤方从上热河行在,驰以告和珅,令全毁其室,衣服、车马有逾制,皆匿无迹。
锡宝疏至,上诘和珅。
和珅言平时戒约严,或扈从日久渐生事,乞严察重惩。
乃命留京办事王大臣召锡宝问状.,又令步军统领遣官从锡宝至全家察视,无迹,锡宝自承
冒昧。
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坤“杜渐防微”,乃有此奏。
复谕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覆询,锡宝又承“杜渐防微”语失当,请治罪。
下部议,当左迁。
上手诏略言:“平时用人行政,不肯存逆诈亿.不信之见。
若委用臣工不能推诚布公,而猜疑防范,据一时无根之谈,遽入人以罪,使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断无此政体。
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
姑宽其罚,改革职留任。
”五十七年,卒。
仁宗亲政,诛和坤,并籍全家,乃追思锡宝直言,谕曰:“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坤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赀丰厚。
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赀产至二十馀万。
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
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锡宝,一士从子,再世居台省,敢言名。
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注】①散馆:明清时期庶吉士学习期满称“散馆”。
6.
【答案】B 第:副词,只是,尽管。
7.
【答案】D
8.【答案】C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
这样(看来),曹锡宝所弹劾的内容没有虚假,应该加以优待奖赏,来表彰他的敢于直言。
(2)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曹锡宝的)家里有个瓮,(用来)焚烧谏书的草稿,曹江曾经向那些能够写文章的人请求(给曹锡宝)写诗歌,(这些诗歌)被传诵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