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一

初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一
初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一

初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一>

——七年级《思想品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秋季起在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验工作,同时印发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为了使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驾驭课程的能力,我们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结合选定的教科书和我市的教学实际,组织部分一线骨干教师首先对七年级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解读与细化。

解读与细化内容采用表格形式表述,由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四部分组成。

“课程目标”和“具体内容标准”采用《课程标准》的表述,展示相关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标依据。

“学习要求”提出了学生学习相关部分内容所应达到的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建议”对教师教学相关部分内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落实课标中相关的活动建议;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方面的建议;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建议等。行为主体是教师。

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我们采用数字符号对每一框的内容进行了编排,现举例说明:如“七上—1.1”意为“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教师在使用中多提批评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最后,向参与此次编写工作的冯雪芹、张瑞丽、申巧凤、李剑楠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七上——1.1 新学校新同学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积极与同学朋友

交往,养成热情开

朗的性格。

1.了解自己学习环

境的变化。

2.提高交往能力,能

够在新的环境中建

立新的友谊。

通过实地考察、观看学

校宣传片、召开主题班

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

己的学习环境的变化,

增强彼此相互了解,促

进友谊。

七上——1.2 创建新集体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了解建立共同目标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自觉融入新的集体,与同伴团结合

作,创建优秀的班

集体。

1.组织学生讨论优秀班

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2.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

特长。

3.展示一些整体大于局

部的典型案例。

七上 ——2. 1 学习新天地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了解初中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 2.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1.比较不同学习方式的

优缺点。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

高学习效果。

七上——2. 2 享受学习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1.辩证地看待学习生活中的苦和乐。 2.明确学习是为未来积存力量。 1.列举通过拼搏获得成功

者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学

习带来快乐是终生的。

2.比较改革开放前后学生

学习条件的变化,让学生

珍惜学习机会。

七上—— 3.1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七上——3.2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体会生命的可贵。 1.了解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2.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理解生命之间需要相互关爱。 1.分小组收集一些生命的图

片实物、音像制品等,引导

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2.与学生一起探讨生命之间

应该如何协调相处,引导学

生关爱自然。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正确对待生命。 1.懂得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2.理解人类智慧的作用。 1.比较人与其他生命的不同。 2.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特点

与优势,培养全面、辨证分析

问题的能力。

七上——3. 3 珍爱我们的生命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1.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理解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1.给学生介绍一些保护生命的措施。

2.列举一些名人事例让学

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在于对

社会的奉献。

七上—— 4 .1 走进青春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常识。 2.了解青春期的心

理变化常识。

调查学生的心理矛盾,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调控手段。

七上 ——4 .2 感悟青春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1.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 2.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1.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2.能够与异性正常交往 3.理解青春的内涵。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对待男女生的交往。

2.提供一些图片和文

章,通过阅读让学生

感受青春的活力和生

机。

七上——5 .1 日新又新我常新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1.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 2.明确认识自己的几种途径,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 1.激发学生努力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信。 2. 引导学生不要受思

维定势的过分影响,要

能用新的、客观的眼光

重新审视自身。

七上——5.2 发现自己的潜能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

性,客观地认识、评价

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

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

象。

1.学会用发展的眼

光看待自己。

2.了解人的潜能是

多方面的,掌握发掘

潜能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

长。

2.制定个人的潜能发掘计

划。

七上——5.3 自我新形象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了解自我评价的重

要性,客观地认识、

评价自己的优缺

点,形成比较清晰

的自我整体形象。

1.对自我有正确的理

想期待。

2.掌握确立和实现个

人成长目标需要注

意哪些方面?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

追星观。

2.通过案例使学生懂得

制定人生规划的方法

及其重要性。

七上——6.1 丰富多样的情绪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知道情绪对人的生活的作用。1.知道情绪分四种。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

积极情绪,并克服消极

情绪。

1.知道情绪的四种类

型。

2.了解情绪与人的生活

的关系。

3.认识情绪具有神奇的

作用。

4.学会在生活中要培养

积极情绪,发挥积极情

绪的积极作用,克服消

极情绪。

通过分析一些不同情绪

表现带来不同后果的案

例:高兴时积极情绪产

生的积极作用,痛苦时

的消极情绪产生的消极

作用,使学生在生活中

培养积极情绪,调节不

良情绪。

七上——6.2 学会调控情绪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培养乐观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针对不良情绪能掌

握调控情绪的具体

方法。

1.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易于波动、

不稳定的特点。

2.掌握调控情绪的一些有效的方

法。

3.学会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绪,保持

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4.知道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关注

他人的感受,关爱他人。

1.通过了解自己或他人排解

情绪的事例,讨论个人情绪

的表达与周围人的关系,从

而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时同

时关心他人。

2.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在讨

论中指导学生总结得出观

点。

七上——7.1 情趣与兴趣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趣。主动锻炼个性心理

品质、陶冶情操,

形成良好的学习、

劳动习惯和生活态

度。

1.了解情趣、兴趣

的含义。

2.体会到情趣的意

义和作用。

3.认识到高雅生活

情趣的积极作用和

庸俗生活情趣的危

害。

1.通过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做的感兴

趣的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心理体验。

2.个别有庸俗生活情趣给自己带来

的危害,在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高

雅生活情趣的积极意义。

七上——7.2 追寻高雅生活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培养高雅生活情趣1.知道乐观、幽默

的生活态度是追求

高雅生活情趣的重

要条件。

2.培养学习和劳动

习惯是追求高雅生

活情趣的重要途

径。1.知道乐观、幽默生活态度的意

义。

2.正确对待好奇心和从众心理。

3.意识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对追

求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

4.学会在追求高雅生活情趣中

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分析一些有高雅生

活情趣人的表现,发现

有高雅生活情趣的人乐

观、幽默,有高尚情操。

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生活

情趣,指导组织学生做

好总结。

七上——8.1 身边的诱惑

七上——8.2 对不良诱惑说“不”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拒绝不良诱惑。1.自觉抵制不良诱

惑。

2.掌握战胜不良诱

惑的方法。

1.认识到不良诱惑

可以战胜。

2.掌握战胜不良诱

惑的方法:(1)联

想前景与后果的方

法;(2)求得别人

的帮助。

1.列举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总结形成

逻辑性较强的文字。

2.对不良诱惑的案例进行分析,针

对案例找出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七上——9.1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了解身边存在的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知道法律对青少年具有特殊保护。1.了解家庭保护、

社会保护、学校保

护的基本内容。

2.学会运用法律维

护自己的合法权

益。

1.了解青少年受到

侵害的原因。

2.知道青少年受到

来自多方面的侵

害。

3.掌握青少年自我

保护的途径和方

法。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

生观察和了解侵犯青少年的行为

表现,掌握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方

法。

2.收集生活中存在侵犯青少年合

法权益甚至生命安全的种种行为

的事例,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

行为训练,模拟自护情景,体验自

我保护的重要性。

七上——9.2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初步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1.学习在日常生活

中自我保护的方法

和能力。

2.树立自我保护意

识,能够运用法律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

斗争。

1.了解保持高度警惕是避

免侵害的前提。

2.学会在面对不法侵害

时,采用机智灵活的方法

保护自己。

3.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4.遇到伤害需冷静,学会

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

1.给学生提供案例,设计讨

论提纲,将学生展示的方法

归纳总结,并强化在现实生

活中的应用。

2.针对青少年受侵害的案

例,展现自我保护的方法,

分析不同情景的不同特点,

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同一个

案例,可提供多种可行的自

护方法。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1.了解“黄、赌、

毒”和“法轮功”

邪教等不良诱

诱惑。

2.知道不良诱惑的

危害。

1.认识到金钱的诱

惑。

2.知道游戏机的诱

惑。

3.知道黄赌毒与邪

教的诱惑。

1.组织学生搜集不良诱惑给未

成年人造成的伤害的案例。

2.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

及社会带来的危害。

七下——1.1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培养自尊精神 1.懂得自尊和知耻。 2.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1.了解自尊的含义和表现。 2.懂得一个没有自尊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3.理解真正有自尊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 4.知道要自尊,就要克服虚荣心理和自傲心理。 1.对学生情况做好摸底调查,了解青春

期学生自尊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如香港回归祖国

资料。

3.组织学生调查一些丧失自尊心(自尊

心较弱)的人或有强烈自尊者的典型

事例,让学生发现有自尊的人才会更

快乐,引导学生树立自尊。

4.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研讨时间,为

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七下——1.2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培养自尊精神 理解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1.感受他人经常呵护与关爱我们的自尊,知道我们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懂得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 2.理解自尊与尊重他人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3.学会关注他人尊严,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 4.尝试与他人同享自尊的快乐。 1.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重要他

人”对自己的影响。教师要结合

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分

析,帮助学生理解“重要他人”

这一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会、角色表

演等形式进行活动,教师要注意

活动结果的总结与利用。

3.教师要注意把握活动的方向,

注意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七下——1.3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培养自尊精神 1.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 2.彼此尊重,共同在自尊中成长。 1.理解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懂得彼此尊重,就要宽容大度。 3.懂得自尊要适度。 4.知道尊重他人的表现。 5.懂得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1.把第一目的两个活动结合进行,让学

生结合实例读历史故事,教师要总结

维护人格的意义。

2.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帮助

学生学会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尴

尬、侮辱、批评等情况。

3.组织学生写赠言,教师要事先给班级

的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以防止有的学

生没有赠言。

七下——2.1 “我能行”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养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1.客观评价自己。 2.培养自信的生活态度。 1.明白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和力量。 2.知道自信的含义。 3.理解自负、自卑、自信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4.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负,不自卑。 1.在填写“我能行”时,要尽量按照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拓展范围,避免局限在某一方面,对“我能行”的内容

不要有高低、对错、好坏、美丑等评

价。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

色表演明确自负者、自卑者、自信者

的区别,促使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

卑,走向自信。

七下——2.2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养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1.客观评价自己。 2.培养自信的生活态度。 1.知道自负和自卑都以自我为中心。 2.明白自负和自卑都远离成功。 3.理解并逐步培养自信者的品质,乐观、好奇、专注。 4.认识到自信有助于成功,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1.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负与自卑两种不正确的心理,在分析自负者的各种心理活动时不要对学生贴

标签,要注重对自负、自卑与失败之

间逻辑关系的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

2.自信有助于成功这一目,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要多举一些自信者成

功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主人公成

功的最主要条件是自信,一定要引导

学生进行透彻的分析。

七下——2.3 唱响自信之歌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养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1.客观评价自己。 2.培养自信的生活态度。 1懂得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信心与实力。) 2理解民族自信是个人自信的根基。 3.在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自信的中国人。 1.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行为落实,让学生将树立自信的活动拓展到课外,延续到自己今后的生

活,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2.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跨

栏冠军的故事,让学生在分析、回忆

和比较中思考,对信心、成功、失败

间的关系有所感悟。

3.要引导学生设计图表,记录自己的变

化,发现自己的进步。

4.引导学生做问卷采访。

七下——3.1 自己的事自己干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培养自立精神 1.知道自立的含

义。

2.了解自立的表

现。

3.树立自立的积

极生活态度。1.知道自立的含义—自

己的事情自己干。

2.了解自立的表现(个

人生活、家庭、集体、

社会生活等方面)。

3.懂得人生需自立(自

立的必要性)。

(1)我们终究要离开家

庭、学校的呵护,走进

社会。

(2)自立锻炼我们的生

活能力、心理和道德品

质。

(3)不自立,难以在社

会立足。

1.第一目结论是本框重点,教学中教师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

对自己自立状况的认识和分析,一方

面帮助他们从理论上认识自立;另一

方面也经历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激

发学生自立自强的愿望。

2.第二目教师课前要给学生布置作业:

用你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或你最崇拜的

一个人为题,说一说“劳动能够培养

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注重家庭

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课上交流,

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立与人生的关系,

从而理解人生需自立。

3.要设计好辩论规则,对相关法律问题

引导说明。

七下——3.2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培养自立精神 1.了解培养自立

的方法。

2.运用培养自立

的正确方法,初步

形成自己管理自

己学习和生活的

能力。

3.树立自立的积

极生活态度。

4.培养正确的人

生观。1.认识到依赖思想有

害,我们要告别依赖。

2.知道告别依赖的重要

表现是独立生活。

3.要学会处理好自立与

自主的关系。

4.掌握自立的方法,立

足自己当前学习、生活

实际,从小事做起,多

实践,多锻炼,培养自

立能力。

1.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对自立含义

的理解,多借助学生自己的实例,让

学生体验依赖的危害,自立的重要。

2.要帮助学生辨证地看待老师、家长对

自己的管理,处理好关系。

3.要对学生适当进行理财方法、科学消

费等方面的教育。

4.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价值观教育,使

他们明确自立是从小事做起,自立是

需要实践和锻炼的。

七下——4.1 人生自强少年始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培养自强精神 1.知道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 2.了解自强精神的主要表现。 1.知道什么是自强。 2.了解自强精神的主要表现。 3.感受自强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意义重大,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明确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1.由于自强的含义包含多种优秀的道

德品质,学生易产生疑惑,教师要讲

清、讲透。

2.可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在自强方

面的现状。

3.鼓励学生走访一些自己身边的成功

人士与具有自强品质的人物,体会自

强的重要,汲取他们自强的经验。

4.准备一些成功人士自强进取的故事

和相关寓言故事。

七下——4.2 少年能自强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培养自强精神 1.知道培养自强精神的主要方法。 2.掌握一些培养自强品质的方法,尝试做自强少年。 3.逐步培养自强的生活态度。 4.明确自强要从少年始。 1.认识到要自强,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自强者的共同特点。 2.感受自强的人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战胜自我,才会进步,才能自强。 3.理解要想自强与成功,就要扬长避短。自强的人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4.明确自强要从少年始。 1.第一目教学中,可将小辉的事例

同“相关链接”中提供的资料结合

起来使用,更能相辅相成地说明理

想的重要。

2.第二目教学内容紧扣学生现实

生活,要引导学生多分析自己,寻

找培养自强品质的好方法。

3.第三目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通过阅读实例、寻找关

键词语、讨论等形式来展开教学。

七下——5.1 人生难免有挫折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正确认识挫折 1.理解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2.懂得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结果。 1.了解挫折的含义。 2.懂得造成挫折的原因。 3.能正确认识挫折。 4.懂得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结果。 1.让同学们分组发言谈论各自

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和挫折,及自己是怎样面对的。

2.用生动的、激情的语言激发学

生,有效地组织学生,做好点

评和总结。

七下——5.2 挫折面前也从容

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1.理解挫折的作

用。

2.掌握战胜挫折的

方法。

1.能够客观分析挫折

的作用。

2.学会寻找有效的应

对挫折的方法。

3.能初步形成自我调

适和应对挫折的能

力。

1.组织学生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

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

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2.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

3.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

动。

七下——6.1 让我们选择坚强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懂得选择坚强的原因1.理解意志坚强人

的四种表现。

2.懂得坚强意志是

实现人生目标的保

障。

1.了解意志坚强人

的四种表现。

2.理解坚强意志的

含义。

3.懂得坚强意志的

重要作用。

1.让学生分组讨论保尔、张海迪、洪

占辉、刘翔在意志品质方面有哪些相

同之处。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坚强意志。

2.教师有效组织学生活动,并点评、

引导和总结。

七下——6.2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坚强意志。1.主动锻炼个性心

理品质。

2.把握如何磨砺意

志,学会坚强。

1.必须树立理想。

2.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

做起。

3.要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

成长。

4.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

锻炼自己。

1.让学生谈论自己在生活中是

如何磨砺坚强意志的,从而明

确坚强意志的培养不是一蹴而

就的事情。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点

评,告诉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

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细微之

处做起。

七下——7.1 走进法律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社会生活离不开

规则。

2.掌握法律的特

征。

3.理解法律与其他

规则的不同。

1.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

规则。

2.掌握法律的特征。

3.理解法律规范人们的

行为。

4.懂得法律具有保护作

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

益。

1.组织学生讨论道德、学生守则、

国家法律的适用范围,靠什么发

挥作用,从而全面认识法律。

2.列举典型事例,使学生深刻了解

法律与其他规则的不同。

七下——7.2 法不可违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1.知道违法行为的

类别及异同。

2.掌握犯罪的基本

特征及刑罚的种

类。

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

2.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和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理解犯罪的含义、掌握犯

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

含义及种类。

1.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违法行

为的类别。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刑罚的

种类和特点。

3.通过表格和案例使学生系

统掌握本节所学内容。

七下——7.3 防患于未然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1.了解犯罪的危害。

2.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1.了解我国法律对未

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2.知道不良行为和严

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

为犯罪,自觉抵制不

良诱惑。

1.理解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

支配的。

2.懂得犯罪的危害。

3.学会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4.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

为对青少年危害很大。

1.联系现实生活,让学

生分组讨论,应怎样加

强自我防范,防患于未

然。

2.教师有效组织学生讨

论,并及时点拨总结。

七下——8.1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

校保护、社会保护

和司法保护的基本

内容。

1.懂得国家对未成年人进

行特殊保护的原因。

2.了解我国专门保护未成

年人的两部法律名称。

3.把握对未成年人的四种

保护。

搜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典

型案例,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

人的特殊保护。

七下——8.2 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

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

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

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

罪行为作斗争。

1.懂得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

是法律。

2.了解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3.懂得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非诉讼手段

和诉讼手段。

4.理解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

不容辞的责任。

5.把握青少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行之有

效的方法。

联系社会现实分

组讨论当自己合

法权益遭到非法

侵害时自己的对

策是什么、为什

么,从而明白面对

不法侵害既要敢

于斗争又要善于

斗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0 一、课程性质1 二、课程基本理念1 三、课程设计思路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2 一、总目标2 二、分类目标3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3 一、认识自我3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6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9 第四部分实施要求与建议14 一、教学建议14 二、评价建议15 三、教材编写建议16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

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

第一部分前言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

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完整word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 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 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 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 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 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 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 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 会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

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

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概述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其次说明了“新课标”修订的总原则及两项具体原则。第二部分全面对比了新、旧课标的不同,帮助教师全面认识“新课标”,从课程实施方面更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逻辑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教师在“新课标”引领下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提供帮助,第三部分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的特征及任务、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实施、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操作。在此部分,围绕“新课标”的实施,介绍了思想品德课的三个特征及五项任务;结合“准、活、实”、教材的二次开发、整体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并结合案例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新课标”中开发教学资源的要求,特别结合教师实际需要,重点介绍了“案例”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选用策略;介绍了“新课标”中关于评价的精神,也特别结合教学需要,重点说明了“成长手册”评价方式。本课程内容凸显了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案例典型、设计巧妙。相信可以帮助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灵活运用评价方式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修订的背景及原则 (一)修订的背景 1.国内国际大形势变化为课标修订提供了大背景 (1)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文化多样多元,中国社会每日每时发生着深刻变化。 (2)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突出,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成为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 2.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成效为课标修订奠定了基础 (1)坚持传统(战略重视、思想明确、队伍整齐、积极作为、注重实效); (2)不断改革(贴近实际、丰富内容、改进方法、创新形式、理论研究);

2018年高中政治新课标修订情况解读

2018年高中政治新课标修订情况介绍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二、基本理念 1.注重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 2.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3.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建立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三、学科核心素养 相对于现行课标从三个维度陈述课程目标的方式,根本的变化在于以核心素养的陈述来表达课程目标。这种陈述,分为两步展开。 首先,表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明确每个素养的内涵,阐述其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表明每个素养对于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有多么重要。 然后,以每个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来陈述。 “◆具有政治认同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具有理性精神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珍重人生价值,展现人生智慧,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 ◆具有法治意识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解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具有公共参与的素养,学生应能够: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获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具备公共交往中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6 四、课程结构 遵循课程方案的规定:

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

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 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 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 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 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 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 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