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秦说秦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秦说秦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苏秦拘于魏,欲点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
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①,而秦不必也。
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
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
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
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材料二: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赢滕履跨,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经,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日:“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J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节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鸟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号为武安君。
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日: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酶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楼枢之土耳,伏轼搏街,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承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注】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五国伐秦无功》(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五国伐秦无功》(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
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齐弗欲。
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戈矣。
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
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
秦王贪,魏冉妒,则陶不可得已矣。
君无构,齐必攻宋。
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
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
得陶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
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
使臣守约,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
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
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
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
复合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
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
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
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陶。
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疆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信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而君必不得陶。
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曹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救与秦争战也;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 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陶。
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胜焉。
秦起中山与胜,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陶?故曰君必无讲,则陶必得矣。
’奉阳君曰:善。
’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陶。
”(节选自《战国策·赵四》有删改) 【注】①奉阳君:战国时赵国的政治人物,是赵惠文王时期的相国,他对外主张合纵,曾与苏秦协力,发动五国联兵攻秦。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史记 苏秦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
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渐,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说燕文侯曰:“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
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从之。
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
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待取食。
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①,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威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燕易王卒,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
齐王使人求贼,不得。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①蒲服:同“匍匐”,爬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B.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C.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D.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是爵位中的一个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往往因时而异。
苏秦游秦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游秦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苏秦游秦,秦不用之而归,金尽裘敝。
至家中,妻不下机,父母不与言。
秦及夜出书读之。
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一年而学成,遂为六国相。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
合纵:战国时东方的齐,赵,燕等六国联合起来抗秦。
连横:秦国用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个击破东方六国
(2)说(shuì):劝说,游说。
秦惠王: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11年在位
【翻译】
苏秦到了秦国游说秦国君,秦君终不任用他,苏秦离开秦国,一路上钱用光了,裘袍(衣服)又破又旧。
回到家中,妻子没有离开织机去迎接他,嫂子没有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后来苏秦到晚上就拿出书(太公阴符)苦苦钻研,到深夜打瞌睡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学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出游,于是后来就成为六国的宰相。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
秦及夜出书读之。
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答案)苏秦连夜翻出书本苦读。
到了深夜(读书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意思正确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12.你如何看待苏秦在学习方面“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的做法?(2分)
(答案)要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熬夜学习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以锥刺股也是对身体的伤害,但苏秦奋发图强、勤奋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意思对即可,2分)。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属(zhǔ)文半晌(shǎnɡ)罪愆(qiān)繁文缛节(rǔ)B.罗绮(qǐ)连累(lěi)汗涔涔(cén)连辟公府(bì)C.纶巾(guān)廪食(lǐn)刽子手(kuài)风靡(mǐ)一时D.孱头(càn)旃毛(dān)揾泪(wèn)前合后偃(yǎ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烦燥精粹礼尚往来归根结蒂B.要挟辨认人才备出良辰美景C.暮霭仓皇乍暖还寒残羹冷炙D.自诩脉膊落拓不羁插科打诨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B.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或许就是这种心态,能淡然面对一切得失,即便前途渺茫,理想陨落,也能安之若素。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称,各大商业银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宝网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套现可能产生的呆坏账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B.相较于大型国有企业,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除了外部需求放缓,还面临着借贷成本升高、工资快速增长和投入成本增加。
C.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要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D.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
二、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①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二)史记原文: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今后世得以观择焉。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秦破赵,迁卓氏。
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
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
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民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
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宛孔氏之先,粱人也,用铁冶为业。
秦伐魏。
迁孔氏南阳。
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
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率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
故曰“宁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
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
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译文:请让我简略说明当代千里范围内那些贤能者之所以能够致富的情况。
以便使后世的人得以考察选择。
苏秦的统一战线工作

苏秦的统一战线工作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合纵家,与当时著名的连横家张仪齐名。
一、合纵拒秦相传苏秦曾到齐国跟鬼谷先生学习。
后来,出外游说了几年,遭受到很多困难、挫折,只得回家。
兄弟嫂妹妻妾都暗地嘲笑他说:东周人的风俗,都治理家里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十分之一二的盈利,他却丢掉根本而去从事耍舌头,还不应贫困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感到惭愧。
于是发愤读书。
过了一年,他揣摩出当时国君的心意,便到秦国,以连横之策说秦惠文王。
当时,秦国刚杀了商鞅,妒恨游说的人,苏秦得不到信用。
他又游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的人向来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听信他的话。
苏秦周游到燕国。
过了一年多,才促成燕跟赵合纵。
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去赵国说赵肃侯,请合韩、魏、齐、楚以抗秦。
赵供给苏秦以更多的车马,财物。
苏秦便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终于定下合纵盟约,他被任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权倾一时,如日中天。
苏秦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送纵约书给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
(《中国通史》节选)二、轻财苏秦回赵国时,中途经过洛阳,车辆马匹辎重以及各诸侯国派使者护送他的,为数很多,气派跟国王差不多。
周显王听说很惊恐,于是清扫道路,派人到郊外进行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嫂,斜着眼不敢抬头看苏秦,都俯伏在地,侍候他用饭。
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嫂说:为什么先前傲慢而现在却这样恭顺呢?(前倨后恭的典故)嫂嫂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季子地位尊贵,财物很多。
苏秦深有感慨地叹息说:“同样对待我这,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这么敬畏我;贫贱的时候,却轻视鄙薄我。
何况对其他一般境况悬殊的人呢?假如当初在洛阳有两顷良田,我现在又怎么能佩上六国相印呢?”于是他施散千金,以赐同族的人和朋友,普遍地报答了所有曾经给他好处的人。
(《史记苏秦列传》节选)三、苏秦与张仪相传张仪跟苏秦都事鬼谷子先生为师,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
胡注通鉴

資治通鑑卷第三周纪三(起重光赤奋若(辛丑),尽昭阳大渊献(癸亥),凡二十有三年。
)慎靓王〔讳定,显王之子也。
此复谥也。
以谥法言之,谥法:敏以敬曰慎;柔德安众曰靖。
靓,疾正翻。
〕元年(辛丑,公元前三二零年)①卫更贬号曰君。
〔显王二十三年,卫已贬号曰侯;介于秦、魏之间,国日以削弱,因更贬其号曰君。
更,居孟翻。
贬,悲检翻。
〕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①秦伐韩,取鄢。
〔春秋"晋败楚师于鄢陵",既此鄢也。
班志作"傿陵",属颍川郡。
鄢,音谒晚翻,又于建翻,师古音偃。
史记正义曰:许州鄢陵县西北十五里有鄢陵古城。
〕②魏惠王薨,子襄王立。
〔索隐曰:系本曰:襄王,名嗣。
今按系本即世本,司马贞避唐讳,改"世"为"系"。
考异曰;史记魏世家云: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
襄王十六年卒,子哀王立。
哀王二十三年卒,子昭王立。
六国表,惠王元辛亥,终丙戌;襄王元丁亥,终壬寅;哀王元癸卯,终乙丑。
按杜预春秋后序云:太康初,汲县有发旧冢者,大得古书,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皆用夏正,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
哀王于史记,襄王之子,惠王之孙也。
古书纪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记误分惠成之世以为后王年也。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諡,谓之"今王"。
裴駰魏世家注引和峤云:纪年起自黄帝,终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
按太史公书,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曰襄王,襄王子曰哀王。
惠王三十六年卒,襄王立十六年卒,并惠、襄为五十二年。
今按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
太史公书为误分惠成之世以为二王之年数也。
世本,惠王生襄王而无哀王,然则"今王"者,魏襄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
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
”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请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
齐,韩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谓危也。
不如伐蜀完。
”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
[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
魏国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
②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一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乃倍从约倍;背弃B.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C.齐,韩之与国也与:给予D.贬蜀王,更号为侯贬:降低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明张仪具有“卓越辩才”的一组是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被刺杀后,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魏襄王果然在张仪蛊惑下背弃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盟约,倒向了秦国。
B.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
司马错主张趁机出兵讨伐蜀国,并与张仪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C.张仪反对秦国对蜀国用兵,主张应与魏、楚交好,然后兵出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打周王朝,这样才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业。
D.司马错主张要取得大业.先要树立德望,并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认为讨伐蜀国同时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小题4: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4分)
译文:
(2)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张仪归,复相秦。
(3分)
译文
(3)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3分)
译文: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1)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
(2)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
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3)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各诸侯国。
小题: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实词的理解能力。
所选四个实词都属于“常用”范围,此题考查目的重在对课内文言词汇的迁移和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
此题中的“与”就是“亲近”的意思
小题:此题考查筛选和辨识重要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需要先对所给句子逐句加以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选项。
③为魏王违背合纵盟约,单独与秦国媾和,派张仪向秦国献媚的举动;④是说秦惠王犹豫不决;⑥是司马错分析攻打蜀国的利弊得失小题:此题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事件过程、人物关系、叙述的顺序等都是这类试题命题的着眼点。
A项“张仪从秦国到魏国”无中生有,此时的张仪就在魏国为相。
从“‘……且赐骸骨。
’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张仪归,复相秦”可知。
B项“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张冠李戴,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
D项司马错并不主张攻打韩国。
从“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
而未必利也”可知
小题:(1) (关键词“从”、“盟”、“坚”各1分.大意对1分)
(2) (关键词“因”、“成”各1分,大意对1分)
(3) (关键词“属”、“轻”各1分,大意对1分)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文言翻译的能力,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文意的理解,二是现代汉语的表达。
翻译过程的难点:一是关键词语,二是文言句式。
参考译文: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苏秦,杀死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防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
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
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
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那么魏国也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就谈不上联合抗秦,没有合纵抗秦那么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
”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
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
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
司马错建议他仍旧出兵伐蜀。
张仪却说;“不如去征讨韩国。
”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
”张仪便陈述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因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
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
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
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
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
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
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
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因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
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
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
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
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
所以,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
”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境。
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
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