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红和萧军的那些事
萧红和萧军ppt课件

作品记叙了“我”参加哈尔 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活动的 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
“我”在事件的不同阶段,表现怎 样?心理状态如何?
• 第一天:被动参加,懵懂,内心恐惧又兴 奋。
• 第二天:积极主动,热情高涨,自告奋勇, 亢奋又慌乱。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时间 第一天 (请愿 )
少了些惨烈与血腥,多了些幼稚、 困惑与恐惧,笔调幽默,又具有讽刺 意味,么感情?
抒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反 映了在那个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 里,学生们的幼稚、压抑和无奈之情。
第二天 (示威)
以后
事件
攫人
游行 请愿 演讲 示威
看报
感受
侮辱 愤怒
严肃 光荣 幼稚
不满
佩服 崇敬 茫然 狼狈 崇敬
最后事情结果如何,这说明什么?
• 那条铁路到底完成了。说明在帝国 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爱国学生采 取的游行示威的斗争方式是无法取得 预期的效果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你觉得本文与你以往了解的 记叙学生运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萧红

萧红,她只是一个真实的女子。
先生,你的灵魂在天堂还好吗?那里没有繁杂的生活,放得下一颗纯净的心灵。
天堂必将因为你而美丽,只是遗憾的是你不再用笔写作了,我们再无法看到更多的关于你的文字。
对于我们的遗憾和悲伤对于你而言或许又将会是另一种的希望,你不再经受苦难,不再饱受折磨,你裸露着的灵魂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
上帝曾创造了这样的一个你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幸福。
出于怜爱和疼惜,他又从我们的身边把你带走。
好在你留下了充满热情和活力的文字,苦难在你的文字中竟不再像是苦难了,它变得如此真实,是真真切切活着的证据。
它人经受的,我们必将也会经受。
你用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你用自己高洁的灵魂创造了自己伟大的人格。
现在已经六月初了,我在《呼兰河传》写在前面的文字上聚到这样写你的句子: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不少红男绿女罢,然而躺在哪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在生命的最后萧红依旧坚持着用笔写下文字,坚持用书写这样一件伟大的事情把那些年的里呼兰河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透过你的文字,我看到那缓缓流淌着的呼兰河里的水,看到你少年时爽朗的笑声,在你的文字里分享着你的那一份落寞和孤寂。
在《呼兰河传》里你用着寥寥数语就把少年时的寂寞深深地刻画,像是一把钢刀插进每一个读者《呼兰河传》而流泪的人。
这是一个高大的灵魂,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灵魂。
她不属于凡尘俗数,她是天界花朵上不小心滚落到人间的水滴。
记得《呼兰河传》谁敢用这么寂寞凄凉的开场?萧红可以,这样坚决的女子可以。
她在这本书里写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寥寥数语,渗透着的人说不尽的人世间的沧桑和艰辛。
在我的眼里萧红是一个坚强的女子,有着自己的坚定的信念,有着自己的选择,在生与死之间看到的是隐匿在生命中不容易被察觉到的希望。
她用笔书写,用灵魂歌唱。
平凡的躯体里住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灵魂不死,这是我在萧红的身上所看到的,也是最值得人庆幸的感动的一幕。
爱国诗人萧红的生平资料

爱国诗人萧红的生平资料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萧红的人物生平资料吧! 萧红的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
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
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5万)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现代著名女作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本名张乃莹(又写做张乃莹)。
张乃莹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不关心她,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
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孤独、敏感、矜持、倔强的一面。
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9岁的张乃莹进入小学读书。
1927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一女子中学读书。
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祖父去世,张乃莹失去了家中唯一的保护人。
父亲就为张乃莹订下了一门亲事,并取消了张乃莹女中的学籍,迫使她回家。
这年夏,为反对父亲包办其婚姻,19岁的张乃莹离家出走。
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至北京,过着飘泊无定的生活,期间几经颠沛。
1932年,受骗上当的张乃莹回到哈尔滨,欠了旅馆一大笔钱,旅馆威胁将其卖入妓院。
在这种情况下,身怀六甲而走投无路的张乃莹,向当地的报馆写信求助。
当时报社青年编辑、后来的著名作家萧军对苦难的张乃莹充满同情,帮助她在暴风雨的黑夜逃出旅馆。
从此张乃莹结识了对她有重大影响的萧军。
两人开始了贫穷但能相依为命的生活。
这段时间是张乃莹最怀念的时光。
跟随着萧军,张乃莹结识不少进步文人,也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张乃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这时张乃莹使用悄吟这一笔名。
1933年她和萧军合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跋涉》。
1934年,他们辗转漂泊到青岛。
在这里,张乃莹完成被誉为“中国文学界打响了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的第一枪”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的这本书的文稿。
同年,他们来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
在鲁迅的支持下,《生死场》得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禁令而出版。
就是这本书张乃莹开始用萧红做笔名,并从此以萧红而扬名文坛。
萧红的相思豆

版、
会后 , 党组 织 根据他 多年 的实际
表 现 , 为他 的历 史 问题 作 出结
论 , 接 收他重 新入 党。 随着 改革
开 放带来 的文艺复兴 , 他 以前 的
作品 像 出土 文物般 引起 全 国 重
视 而一 ,
篇篇新作潮涌般喷发 不
说。
文 革 “
”
结 束后 有一
阵汪 曾
祺 心 情低落 , 放弃写作 , 他又 劝
汪 写 小 说 , 我们 要 等他 一 起 出选
集 ; 中国 作
协理 事 , 调任作协书记 处书记 ,
在北 京文联欢送会上 , 庆贺声 中
唯 有他 直 率地说 : “ 调 他 去 当书
止 , 掀起一 次次 斤澜热。 被选 为
北 京文联副主 席 , 又 当上 了 d t
京 文学) 的主 编 。 处境 与从 前 虽
有天 地 之 差 , 他 的为人 却一 成 不
变 , 不 钻 名 利之 网 , 只 以雕 文 为
乐 , 只 求做 闹市 中散 淡 的 人 。
他在公开 场合常常以笑代
言 , 但好友之 间交流则有话 直
19 38 年1 月 , 山西 临汾 民族 革命大学创始人 李公 朴 , 呼吁 各 界 人 士前往该校任教 , 萧军决定 参加 , 萧红 和 端木也 随之 前往 。 2 月 底 , 日机 开 始 轰炸 临汾 , 民 族革命大学 迁往延 安 , 萧军决定 只 身前往 山西 北 部调 查 抗 日情 况 。 萧红 再 次 屈服 。 她尾 随萧 军 来到 了 山西 运 城 , 在 民大的第三
193 8 年4 月 的一 天 , 萧红 和 端木蕻 良, 在 武 汉 的 大 同酒 家 , 举行 了婚礼。 婚 礼之后 , 萧红 曾 送给端木一 个橘黄色的丝 袋 , 里 面 装着鲁迅 和许广平送她的两 粒 相思 豆 。
历史趣谈:民国四大才女之萧红的三个男人 是创作灵感源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大才女之萧红的三个男人是创作灵感源泉
导语:简介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1905年1月至1913年为呼兰府,2004年后划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
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1905年1月至1913年为呼兰府,2004年后划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
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生平
萧红的童年并不美好,生母早亡,父亲张廷举续弦后,继母梁亚兰与萧红姐弟感情并不亲密。
据黑龙江大学萧红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君介绍,父亲张廷举在当时,担任过呼兰小学校长,通俗出版社社长,省
生活常识分享。
萧红的爱情故事

萧红的爱情故事萧红从理论上来讲,萧红的婚姻是有两段的,但是因为她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可以说她是经历了两段半婚姻。
因为她的第一段感情,只是一个关于婚姻的半成品,并没有真正的明媒正娶,连一张结婚证明都没有。
萧红的第一段感情谈的曲曲折折,更像是她在现实打击下的屈服。
他本来是她的未婚夫,她看不上他,就逃了。
在她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出现了,她就跟了他。
后来,他让她怀孕了,却不管她了。
而她,已经成了家乡的笑柄,再也没有脸回去。
下面就是第一段婚姻。
在萧红怀著别的男人孩子的时候,存有一个男人说她说道我嫁给你。
萧红讨厌这个男人,因为他存有才,她真的他们存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而这个男人身上存有一种北方男人的担负起,那就是萧红须要的安全感。
“小小红军”,从此,她就是白,他就是军。
最出色的时候那么不好,最糟的时候,翻脸不认人,公说公有理,不晓得到底就是谁脱轨,谁就是先背弃的那一个。
至了最后,也就可以说一句只是性格不合。
最后一段婚姻,是大诗人端木蕻良。
他可以写很深情的情诗,可以知道很多的历史典故,可是他还是像个孩子一样。
他的性格中有懦弱的成分,需要女人的保护。
萧红虽然母性情怀很多,可是有时候脆弱极了就会想起萧军。
当初端木为了她的病四处借钱,她想要见到自己的丈夫都见不到,很可怜。
那时候萧红与萧军感情浪漫,虽然生活困苦,到处飘泊,但是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反而使二人的感情更加浓厚,于是为了纪念两人的感情和革命理想,萧红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萧红,与萧军一道,共同组成了“小小红军”,这既是他们深厚感情的寓意,也始终如一了他们二人追求理想的决意。
后来萧红以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生死场》一炮而红,迅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部作品得到了鲁迅等文坛大家的极力推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知名的女作家,从此奠定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也正因为此,萧红就更加钟爱她这个笔名了,于是就舍掉她其他的笔名,从此萧红这个名字就沦为中国文坛上一个靓丽的符号,并且充斥了她的一生。
萧红的故事介绍

萧红的故事介绍一半骨灰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先生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先生正在接受审查,行动不自由,竟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以示心迹。
这篇题为《纪念萧红,向党致敬!》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第一次告诉读者,萧红出生于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认为不吉利而说成是阴历初八生日。
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而不是被人误传的11点。
至于萧红尚有另一半骨灰留在香港的事,端木先生只对好友、广东著名作家秦牧先生讲过,后,端木先生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根本无法辨认。
因身体原因,端木先生委托香港大学教授小思女士等去女校找寻,小思来信,说后山前几年已被校方翻耕修整过,没有什么发现,端木先生非常担心,认为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1995年3月,苏珊娜·浩女士邮寄来包括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端木先生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先生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1996年10月5日,端木先生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萧红和萧军的那些事
关于萧红和萧军的那些事
看完电影《萧红》,深深感觉对不起今天被我祸害的朋友们,我曾因喜欢萧红多次向他们推荐这部电影,当我看到敬爱的鲁迅先生屁颠屁颠地拿着写好的序,当着许广平的面满脸淫笑地对萧红说:“你该拿什么来感谢我呢,”并且这句话翻来覆去重复了两次。
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见活生生的鲁迅居然是这个样子,这给我强大的心灵留下了多大的阴影导演你知道不,
很多人认为许广平不待见萧红,就觉得鲁迅跟萧红有关系,作为一个资深的鲁迅八卦爱好者,我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鲁迅不但没有偷看弟媳妇洗澡,和萧红的关系也十分地纯粹。
其源头无非是萧红遗言想将自己的骨灰葬在鲁迅墓旁,萧红一生孤苦,只有她祖父和鲁迅对她好,让她感到温暖,这又何尝不可呢~
说实话,看过海多纪念鲁迅的文字,只有萧红的文字最终压卷。
其关键之处,是把鲁迅作为一个人来写的,其它人要么则是把鲁迅作为一个神写的,要么干脆拉倒抹黑无限妖魔化,好像不去捧捧或者踩踩就无法证明自己的高明似的。
捧鲁的有个叫房向东的,看过你才知道什么叫做肉麻无比脑残粉,骂鲁的则多了,韩石山真正做到了人不无耻,天诛地灭。
扯远了,还是回到电影里去吧~小宋佳长得比萧红漂亮,这点还不算糟蹋,但有次萧红向端木说起自己的梦想,捧着高脚酒杯,其间眼波流媚,很像是上海滩四马路出来卖得导演知道不,萧红临死前在纸上写过一句:“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话难道是被导演吃了么,
萧红是民国时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
和她相比,冰心、苏青、丁玲、张爱、白薇、凌叔华,甚至林徽因这种顾影自怜的文艺范至今都有传人,她们可能比现在的一些美女作家漂亮,家庭出身好,多才艺什么的,但那根接力棒至今都还有人传承着。
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如沈从文的《边城》一样,都是文学史上的特例。
再来说说萧军,萧军可是拍着胸脯说老毛最多只配当他大哥的铁血真汉子~他有次去延安过路,老毛准备巴结他召见他,他回绝说不了,可以说是当时延安几个不臣老毛的人,后来还有次把老毛灌醉套出了不少真话,都完整地记录在他的日记里。
英雄如此之豪,又有几个呢,电影里只身去救萧红,咋这么娘呢~晚年时红卫兵要去斗萧军,萧军说:“我活到这把年纪,已经是超期服役了,如对我进行武斗,我年轻时在讲武堂当过武师,下面的话就用不着我说了,希望你们珍惜自己的青春。
”红卫兵听完就傻眼了,从此只敢对他文斗了。
萧军自称是个性格暴烈的人,在电影里却像一把鼻涕被几个女人甩来甩去,导演你烦不烦~
萧红死后,传闻端木和骆宾基把人埋了后,痛快地打了一架,然后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
在骆宾基的回忆录里,只承认萧军才是萧红真正的丈夫。
本来很简单的故事,三人各持一端,最后搞得像罗生门一样。
我觉得在萧红的眼里,萧军有侠气未免粗暴,且爱处处留情;端木够温柔不够担当,遇事总是退缩;这就是萧红的苦恼。
你们帮她选好了吧~不过萧红临死前还对骆宾基说:三郎若是知我病重,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救我……这话让人觉得惨然~
关于《萧红》,导演整体结构还是不错,最关键的一点是不懂萧红,估计丫连《呼兰河传》都没读过,所以根本不能理会萧红圣徒似的拼命写作,是源于对故
乡对土地的深深热爱。
其实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就有这种感觉,现在却忘了老本,搞得自己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对现实过于妥切,手忙脚乱仅余浮躁二字。
这只能说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环境气候极其恶劣,除了田壮壮贾樟柯少数电影人还有些许职业操守外,其它人差不多都是拍个电影侥幸成红,再用这个作为敲门砖理所当然地向主流投怀送抱了。
好电影不能上座,烂电影层出不穷,票房这东西纯粹是个假大空,连泰囧这样烂成渣的电影都有人追捧,真是滑天下之稽~
不过最后我还是被《萧红》有些地方感动了,尤其是火车快开时,萧军给她买了两个梨子,这也是本来就有的。
梨者离也,不管他们以后见没见面,我的鼻子有点酸,想必眼睛有点红。
年纪大了,泪点和尿点都是这么低,甚至分不清煽情和感动的区别,倒是笑点却是和血压一样不由自主地高了,长期以往,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
正如中国足球的沦落一样,中国电影产业的没落,乃至中国文化的断层和缺失,这些烂账都可以统统归到体制身上。
如果中国将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脑残,一个个走在街上,就像灌足了气的充气娃娃一样。
一遇到什么事,可笑不可笑,好玩不好玩,先爆了再说,正如我现在丢下工作,一个劲儿地只顾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