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风的资料

合集下载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当地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俗文化报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2、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3、云南风俗有哪些?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一、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

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

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二、四川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康定转山会: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

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民风民俗资料]民俗民风

[民风民俗资料]民俗民风

[民风民俗资料]民俗民风民俗民风篇1:六年级关于民俗民风的作文(共三篇)篇一:元宵节也称灯节。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害人,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

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看了非常高兴。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人们都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20225年的正月十五,我们一家来到上海参观豫园灯会。

灯会入口处,一眼看去,满街挂的都是色彩鲜艳的各式彩灯,非常漂亮。

整个豫园就像灯的海洋。

各种各样的彩灯,大的从几米到十几米的都有,小到星光闪闪的小星星,造型奇特,形象逼真,色彩斑斓,活灵活现,真像来到了童话世界。

我喜欢这流光溢彩、令人沉醉的灯会!篇二:踏上苗族人居住的土地,那里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你仿佛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苗族人的生活里,到处都是色彩,充满了美的生机,今天我——牛通社的小记者,就要来采访苗族姑娘。

“你好!苗族姐姐,请问你们苗族有多少种服装”我疑惑不解地问。

“你好,我们苗族服装不下200种,是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呢!” 苗族姐姐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我不禁发出慨叹:“啊,真是服饰最多的民族啊!件件都是清新素雅、做工精致、古朴端庄。

那你们的服装是怎么做的呢”“苗族服装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

主要体现在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

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我们民族艺术特色。

”“说到‘服’,让我不得不想到‘饰’。

那你们苗族的银饰有什么特点呢”“这让我好好给你讲讲:苗族妇女的银饰民族风情浓郁,分为粗细两类:精件为实心的项圈、项链、手镯等,用银料多,加工简单;细件为银花、银冠、银锁、银角等,用银料少,制作精细,工艺讲究。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 语言:汉语有很多方言,如北方话、河南话、吴语、闽南话、客家话、广东话、湖南话、潮汕话等。

虽然这些方言的发音有很大差异,但并没有影响汉族人的认同感。

- 文字:汉字是汉族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全世界现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这是所有汉族人的骄傲。

- 服饰: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人的祖先轩辕黄帝时期,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汉人穿汉服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

- 饮食:至少在4000年前,汉族人发明了筷子(叉子也是汉族人发明的),后来筷子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用筷子吃饭成为了东亚人特有的方式,而西方人则是用刀叉吃饭,印度、东南亚、西亚、非洲则是用手抓吃饭。

- 节日:汉族有很多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各有特色。

汉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一、民风民俗的概念民风民俗是指某一地域内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风俗习惯,它代表了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的国家,各地方的民风民俗各有特色,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下面将逐一介绍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二、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

在北京,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统。

例如,每年农历新年期间,北京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汉服,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观赏民间艺术表演。

此外,北京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蜡染等,这些都是北京独有的民风民俗。

三、上海的民风民俗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

上海的民俗文化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十里洋场”。

在上海的老城区,可以欣赏到众多的老建筑、老弄堂和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的小吃店。

此外,上海市区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庙宇和祠堂,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庙会和民俗活动,如庙会、祭祀等,这些传统活动都是上海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成都的民风民俗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川西地区的交通中心。

成都的民俗文化以川剧、川菜和蜀绣著称。

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唱做搭配和脸谱变化独特而著名。

川菜则以麻辣味道而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

此外,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绣工精细、图案别致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成都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广州的民风民俗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广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的民风民俗以粤剧、客家菜和喜庆活动为特色。

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唱腔婉转动听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而闻名。

客家菜则以清淡、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广州还有许多传统的喜庆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六、西安的民风民俗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民风民俗资料

民风民俗资料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

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

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

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

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

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

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

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

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

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民俗知识大全

民俗知识大全

民俗知识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领域,涵盖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传统习惯、信仰、仪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俗知识:
1. 年俗: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也称为过年。

春节期间有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包饺子、送红包等。

这些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寓意着吉祥、团圆、和谐等美好愿望。

2. 婚俗: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各地都有独特的婚俗习惯。

如中国的传统婚礼包括订婚、结婚、回门等程序,其中有许多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独特的婚礼习俗,如泼水节婚礼、火把节婚礼等。

3. 丧葬习俗:人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信仰,因此各地都有独特的丧葬习俗。

如中国的传统丧葬习俗包括停尸、报丧、入殓、守灵、出殡等程序,其中有许多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如天葬、水葬等。

4. 节日习俗:除了春节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食品,如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等。

5.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信仰现象,包括各种神祇、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

这些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以上只是民俗知识的一部分,实际上民俗知识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如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等。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1. 民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因此各地的民风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

民风是指某一地区或群体的人民在生活方式、言语举止、行为规范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1.1 北方的民风特点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风以豪爽、朴实为主要特点。

北方人民多数生活在广袤的平原地带,他们勤劳、勇敢,有着独立自主、坚毅不拔的性格,对待客人热情好客。

北方人民饮食偏向于以面食、饺子等为主,干馍、炒面等都是北方人民的特色食品。

此外,北方人还有众多的特色民间艺术形式,如山东鲁剧、北京京剧等。

1.2 南方的民风特点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风较为温和,南方人民喜欢和顺、友善、宽容。

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他们注重家庭和睦、谦让礼貌,并以粤菜、鲁菜等著名的地方菜系享誉全国。

南方还有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如粤剧、越剧等,丰富了南方人的文化生活。

2. 民俗民俗是指某一地区人民在传统节庆、婚丧嫁娶、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中国各地也有各种各样的民俗特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2.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舞龙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各地的庆祝方式略有不同,如南方地区的“迎神赛龙船”等。

2.2 婚丧嫁娶婚丧嫁娶是中国社会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其民俗也因地域和民族而有所不同。

例如,闽南地区有所谓的“过大礼”婚俗,新娘要进门时,必须经过门坎的考验。

而在西南地区,葬礼时举行的“唢呐送葬”则是一种特色的风俗活动。

2.3 农历节日中国的农历节日也是中国各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历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赏花灯、包粽子、扫墓等。

3. 结语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这些民风民俗不仅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宝藏,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民俗都有其特色,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欢迎阅读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篇一潮州的民风民俗及文化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

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

潮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

潮戏承袭了古傩之遗风“吹击管鼓,郁香洁之。

”潮人笃于戏曲之风,延及今人。

潮州民风、民俗及民谣潮州民间喜唱俗曲。

其俗曲、民谣与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灯谜等民间文艺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展现了潮州民俗艺术的丰蕴内涵。

纵观潮州历代歌谣、童谣、诗歌、民谣,莫不涉及民风、民俗。

归其大要,可列为如下数类:1.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

这是请神仪式歌之一。

“请神”又叫“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

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

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

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

2.婚礼葬礼中的仪式歌谣:《出嫁前拜司命公》这首歌谣,表达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贵添才丁”和“富禄全”的愿望。

《出嫁前坐桌》、《青娘为众人分菜肴》二首,则描述了潮洲婚姻仪式之特色。

此外还有《新娘踏轿门》、《开轿门跨火烟》、《拜天地》和《搅泔缸》等各种仪式的歌谣。

这些歌谣,形象地再现了新娘出嫁前之全过程。

潮洲葬礼仪式的歌谣主要有《巡坟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民风的资料
关于民俗民风的资料有哪些的呢。

看看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可以借鉴的哈。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

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
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

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

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
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

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

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

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

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

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

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

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

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
街瑞气,喜气洋洋。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

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

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

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

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

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