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民众抢购的确良”排队几小时挤碎柜台

合集下载

七十年代百货公司服务员态度

七十年代百货公司服务员态度

七十年代百货公司服务员态度六七十年代的那些服务员,本身文化水平并不高,为何还那样傲慢?商店和超市的服务员,在如今都属于职业社会的最底层。

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工作轻松,技术含量很低,从业者以低学历者居多,因此心里瞧不上他们。

不过,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国营和集体单位的“服务员”工作却非常吃香。

但是有网友表示,那个时期的服务员,态度非常傲慢,经常用鼻孔看人。

当年的服务员的学历,看上去还不及如今的超市工作人员,他们凭什么傲慢呢?其实这种现象和学历毫无关联。

当年的普通人没有关系,是不太容易挤进国营商店当“服务员”的。

一部分服务员的确有“狗眼看人低”的情况。

当然,这属于本身的素质问题,和学历无关。

另外,那个时代中国还没有市场化,商业竞争不激烈。

“服务员”的工资和绩效不挂钩,没有人督促、监督他们去提高服务质量,也是一个原因。

一、六、七十年代的服务员不“普通”说实话,本人出生的时间晚了一点,所以没机会见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服务员,只见过八十年代的服务员。

印象当中,中国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的。

在1984年以前,中国连个体户都没有。

可想而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人就业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

普通人可以从事的,一般就五个工种,要么当工人,要么当农民,要么当教师,要么当公务员,再有一个就是“服务员”了。

这里的“服务员”,专指在国营、集体办的商店里面,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员。

前述五大类职业中,“服务员”是唯一的服务从业人员。

当时很少有人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去当服务员的,更多的人是通过合适的关系,“顶替”父母的工作,或者因为别的原因得到“照顾”,才去当“服务员”的。

假如有一个人,完全是凭自己考试当上了服务员,那么他一定非常优秀,绝对不是很多网友想象中的“文化水平也不高”的学渣。

我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这是因为,我有一个亲戚,就当过集体企业的“服务员”。

亲戚是一个中专生,因为家里人的关系,才通过“顶替”,进了水果店工作的。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感悟作文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感悟作文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感悟作文示例文章篇一:《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哎呀,你们有没有发现,咱们中国人好像特别热衷于抢东西!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对吧?就说过年的时候,那超市里打折的年货,一上架就被大家抢个精光。

我和妈妈去买的时候,我都惊呆了!那场面,就跟打仗似的。

大家推着购物车,眼睛紧紧盯着货架,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立马伸手就拿,生怕晚了一步就被别人抢走了。

我就问妈妈:“为啥大家都这么着急抢啊?”妈妈说:“宝贝,这便宜的东西不抢就没啦!” 可是,真的是不抢就没了吗?还有啊,每次新手机发布的时候,那店门口排的队老长了。

我同学的哥哥为了抢一部新手机,提前好几个小时就去排队。

我就奇怪了,晚几天买难道不行吗?非得这么着急去抢?这新手机又不会跑掉!再想想那些热门景点,一到节假日,那简直是人挤人。

大家都抢着在这个时候去玩,结果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别人的后脑勺。

这不是花钱找罪受吗?我就想问问大家,为啥不能换个时间去,非得在人最多的时候去抢着凑热闹呢?还有更夸张的,听说有的地方楼盘开盘,好多人半夜就去排队抢房子。

房子是很重要,可也不用这么拼命吧?难道晚一点就买不到合适的房子了?这让我想起了在学校里,每次老师发奖品,同学们也都抢着要。

其实奖品每个人都有份,只是有的好一点,有的稍微差一点,可大家还是抢着要最好的。

这是不是和大人们抢东西有点像呢?我觉得吧,中国人热衷于抢,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怕错过好机会。

就像在沙漠里行走,看到了水源,就赶紧去抢,生怕晚了就没水喝了。

可是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反而忽略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呢?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总觉得不抢就会落后,不抢就会吃亏。

但这样抢来抢去,真的能让我们更快乐吗?我看未必!有时候,我们应该慢下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去抢。

反正我觉得,抢要有个度,不能啥都抢,也不能为了抢而抢。

不然,我们的生活就只剩下抢了,那多累啊!你们说呢?示例文章篇二:《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哎呀!你们有没有发现,咱们中国人好像特别热衷于“抢”!这到底是为啥呢?就说买东西吧,一到商场大促销,那场面,简直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大家都争着抢着去买那些打折的商品。

抢抢抢!中国人怎么就这么爱抢呢!

抢抢抢!中国人怎么就这么爱抢呢!

涂料十大品牌 抢抢抢!中国人怎么就这么爱抢呢!
抢抢抢!小到口罩,大到黄金,都曾经引发过抢购狂潮。

咱们国人怎么老是爱抢呢!跟着小美来回顾一下几十年来全国性的“抢购”事件吧!
抢口罩
2003年,一场非典让全国处于紧张状态。

机场、车站、学校……所有公共场所,一旦发现发烧人员,立刻隔离!在这样的严峻的形势下,全国的口罩几乎一夜被卖光!
抢食盐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核电站损毁严重,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一条小道消息称海盐将被辐射,然后,然后盐就被抢没了……
抢黄金
2013年5月,金价疯长,中国大妈以1000亿人民币,瞬间扫空300吨黄金,完胜华尔街金融大鳄!什么钻石、翡翠,都弱爆了!那个时候只有穿金戴金,才叫品味!
抢油漆
2014年5月,美涂士官方旗舰店聚划算,引起了全网的抢漆狂潮,超高性价比的墙面漆被众多消费者热捧,热卖千桶,创造历史!
抢iPhone6
2014年9月,iPhone6新品发布,虽然没有把中国大陆列为首发区域,依然抵挡不住果粉的步伐,iPhone6在香港也一度被炒到10000元一台!并因此被网友戏称为“肾6”。

事过境迁……
那一年托尽关系买到的口罩,一天换一个,到今天还没用完;
那一年的核辐射还没漂到东海岸;
那一年抢来的矿泉水也没做几顿饭;
那一年350元1克买进的黄金,如今只卖250;
那一年卖个肾换的iPhone6,现在都tm可以充话费送了;
还好,那一年错过的抢漆,又回来了!
5月29日-6月2日,天猫年中大促家居总动员,美涂士刷新房子,我有1套!你怎么能不来一桶呢!。

抢购食盐时代回忆

抢购食盐时代回忆

抢购食盐时代回忆自2011年3月11日起,因为日本核电站泄露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盐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场抢盐风波。

17日中午,我午睡时隐隐约约听见同事们在校院议论什么盐的短缺。

我便起床,在院子里向厕所走去的途中,有人便问我, “你家有盐吗,给我留一袋……”(因为我家有一门市部)。

我边走边应: “可以,随便”,解手结束,我去和同事们唠嗑,才知四堵墙之外,大江南北、在城里、在乡村、在超市、在电话里时不时能听到买盐的话题。

网络上就诞生了“盐如玉”、“盐上爷”之类的话题。

我回到宿合给做买卖的妻子打电话,妻子说: “咱家就只有两三件盐,不到半个小时叫亲戚和熟人莫名其妙的抢购走,不过价钱还挺不错,我着忙就给咱家留了件。

”原来,如狂风过境般的“买盐潮”,也让细巷街上小摊点的盐在17日1上午八九点一扫而光,无盐一对。

下午,食盐代理商和转手倒卖的食盐已经涨到3元一袋,并传言可能要涨到10元一袋的“天价”。

下午放学,我在回家的路上就见用大车合载一半车一半车的、摩托超载往家运盐的好多人。

人们的脸上露出惊奇与紧张的表情。

自16日起,“抢盐”风潮洲在全国大中城市几乎被“通知”过一般上演。

人们感叹,连最普通的食盐都变成“盐王爷”了。

朋友过后才说,17日早晨,静宁城人们先把超市盐抢购一空后,就排队在盐业公司抢购盐。

午后,公司不知为什么,就干脆把门关了,停止营业。

18日早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与众多权威部门的解释和辟谣之后,兴风作浪的“盐王爷”咸昧变淡。

如今许多人从闹剧中恍然大悟。

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已经从中获取了暴利。

见报上的分析师直言:完全是游资疯狂的炒作。

许多人盲目跟风,抱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上当,在谣言面前意无判断力,凸显出一些人的科学常识不足。

1。

七十年代民众抢购“的确良”排队几小时挤碎柜台

七十年代民众抢购“的确良”排队几小时挤碎柜台

七十年代民众抢购“的确良”排队几小时挤碎柜台七十年代民众抢购“的确良”排队几小时挤碎柜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开始走俏,进而成为人们告别传统棉布衣裤,提升时代形象的重要标志。

也有人说,“的确良”的出现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

据称“的确良”还是由广东人最先喊起来的,它是粤语的音译,原本叫“的确靓”,因为“靓”被广东人视为时尚和漂亮的含义。

北方人对粤语缺乏理解,便随其发音误将“的确靓”读成白话“的确凉”。

后发现这种布料并非凉快,就改写成“的确良”了。

其实,“的确良”是一种涤纶纺织物,化学成分叫聚酯,学名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有纯纺的也有混纺的,通常用来做衬衫。

它的最大特点是色彩纯正不褪色;耐磨易干不走样;挺括滑爽好清洗,所以对一贯身着粗布服装且色调灰暗单一的大众来说,“的确良”真是令人眼前一亮。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谁要穿一件的确良衬衫,立刻显得特有档次,特有派儿。

记得那时最早穿上“的确良”的都是些家境好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什么的,一开始见到这种服装时觉得非常新奇,周身没有一点“死褶”,还以为是天天拿熨斗熨的呢,以后才知道那是一种特殊面料。

最早是“的确良”军便服特别受宠,许多年轻人甚至就为了那身国防绿的“的确良”而当兵的。

战士的上衣是两个口袋;排级以上干部的上衣是四个口袋,因而人们对穿四个口袋军装的人都刮目相看。

军人在百姓心目中极为神圣,受到大批青少年的崇拜,很多适龄女青年择偶均以选择军人为荣,哪个姑娘要是与身穿“的确良”军装的军人逛街,肯定迎来一串串羡慕的眼神。

后来,高干子弟跟着抢风头。

“的确良”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买布必收布票的年代,“的确良”属于少有的非控制商品,只要有钱,穿得起,就可以享受这种特殊待遇,虽然它比传统棉布贵很多,但百姓们还是喜欢赶浪潮,感受新东西带来的变化。

尤其姑娘身着一件“棋子格”或小碎花儿的“的确良”衬衫别提多漂亮了,洋溢着不尽的青春活力。

见过“百货大楼”吗?七十年代购物经历

见过“百货大楼”吗?七十年代购物经历

见过“百货大楼”吗?七十年代购物经历其实七十年代没有“商店”之称,小的门头都叫“门市部”,除了全县唯一的一家“百货大楼”外。

当时,城里的物资供应由“商业部门”负责,商业部门是国营的;农村的由“供销部门”负责,供销社是集体性质的;有食品站,专门买猪肉的,收购生猪,可能属于农业部门管理;公社只有一家饭店,也是供销系统的,买油条包子之类的食品,没有粮票的人买不出来。

这些商业部门,完全是垄断性经营,官商不分。

服务人员一般都是国家干部,也叫“售货员”,顾客一般进去都称“同志”,如“同志呀,给拿瓶酒吧!”他们就会懒洋洋地从高高的柜台后面把商品取出来给你。

当时的商店没有一家是开架的,如果像今天的超市一样开架,就会被哄抢,会被偷走换走。

那时的货物,如果出了柜台,一般是不可以更换的,如果买了劣质物,只能算你倒霉。

那时的食品也没有保质期。

那时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根本不敢恭维,对顾客不理不睬。

售货员们常常聚在一起拉呱,顾客来了,他们不抬眼皮。

“顾客是上帝”这句名言好像还没有诞生。

顾客经常与售货员发生纠纷或吵架,售货员们往往互相帮腔,一起跟顾客吵架。

农村供销社的门市部里有很不丰富的几种商品,只是些生活必需品。

里面的售货员很有优越感,因为他们是挣工资的,尽管工资也不高,但地位要比“社员”们高出一大截子。

社员们买东西,要讨好他们。

如果跟他们比较熟悉,就会把一些紧缺物资,如暖瓶胆、自行车、缝纫机等物资给你留下。

买猪肉的食品站更是大爷,虽然猪肉经常断货,而且农民手中也没有肉票,但要买点能吃猪油的肥肉必须得找他们走关系。

饭店主要做包子油条之类的面食,也不经常供应。

他们用脚板合面的,面团用光脚板蹬出来的,今天看来严重违规的。

城里才有国营理发店,五分钟理一个头,用碱面给顾客洗头。

村里的门市部每个月都关门不营业,盘点一两天,也就是统计一下这个月卖了多少货物收了多少钱,两者必须核对起来,把结果向上级交差,工作效率很低。

那时,算账全部用珠算,珠算差的售货员很吃亏。

中国靠什么解决14亿人口的穿衣问题

中国靠什么解决14亿人口的穿衣问题

中国靠什么解决14亿人口的穿衣问题作者:张国宝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5期从穿补丁到成为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毛主席曾专门打听“的确良”原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曾长期在纺织工业部工作。

他生前给我不止一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毛主席到地方视察都是乘火车专列,到了一个地方晚上也住宿在专列上,但允许身边工作人员进城观光购物,回来向他讲述见闻。

有一次,一位女工作人员回来较晩,毛主席问她为什么回来晚了?她说,今天遇到百货商店卖的确良裤子,她排队买了一条,买的人多,所以回来晚了。

毛主席问,的确良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买?她说,的确良洗了不发皱,裤缝不用熨就有,还耐磨耐穿。

毛主席回到北京后找周恩来总理说,听说有一种的确良的衣服,老百姓都喜欢买,为什么不多生产点?周总理回答,我们国家还不会生产。

毛主席问,买人家技术和设备来生产行不行?周总理说,那可以。

后来,国家集中了当时十分宝贵的外汇,进口了生产维尼龙化纤的设备,1972年开始了中国的化纤生产。

四川维尼龙厂、南京化纤厂等都是那个时期建设的项目。

陈锦华主任说,他没法核实这个故事的真伪,但很快纺织部收到了一份国务院文件,这个文件里很多篇幅谈到的确良,所以陈锦华主任认为,这个故事还是可信的。

后来陈锦华主任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出了一本书,书名是“国事记述”,书中记载了以上的故事。

这本书出版后他赠给我一本,我给他回信也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我任国家计委投资司副司长。

有一次到安徽去,安徽省政府的一位秘书长跟我讲说,在80年代初,穿衣问题还十分困难,多数人都穿打补丁的衣服,纺织原料仍以棉麻天然纤维为主,化纤是紧俏的产品。

当时,从日本进口的化肥用完后,将尼龙的包装袋清洗一下,染成蓝色,做成劳动布裤子,由于尼龙耐磨,这样的裤子也只能是公社干部才能买到,8块一条。

农民有气,编了个顺口溜:“乡里大干部,八块买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裤裆含氮百分百,屁股净重四十五。

”(尿素一袋45公斤,包装袋染后字迹仍依稀可见)这可能是个段子,但反映了当时穿衣问题的困难。

“价格闯关”: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的民间记忆

“价格闯关”: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的民间记忆

“价格闯关”: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的民间记忆“街坊二大妈一嗓子,把我没给急疯过去——过两天副食品要涨价啦!”老急一着急,醋,打了一洗澡盆;酱油,打了两水缸;味精,买了两抽屉……”这是1989年的春节晚会上,姜昆、唐杰忠合说的相声《着急》里的台词,生动而又夸张地讲述了主人公老急在1988年国内发生的全民抢购风中的经历……抢购大量日用品“现在看起来荒唐,但那时候,人人都是老急啊!”已经60多岁的新疆乌鲁木齐公交公司退休调度员张凤仙说,“当时,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取钱、买大量东西,谁也不知道第二天物价会涨成啥样。

”1988年3月,“价格闯关”首先在上海开始,很快蔓延至全国范围,进而演变成疯狂的抢购风。

“从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三大件开始,盐、肥皂、毛线、卫生纸,大家基本上是见啥买啥,就怕今天不买明天涨价。

”张凤仙说。

那一年,正在南开大学上学的王新鹿,放暑假回家,惊讶地看到乌鲁木齐也出现了和北京、天津一样的抢购场面,“商场里都是人,货架上的东西都卖空了。

”王新鹿说,“当时,我哥刚满20岁,父母就为他抢购了一台雪莲牌电视机,说是给他以后结婚预备的。

”盐囤积上十几袋,毛线一买就是十几公斤,火柴整箱往家搬,缎子被面先买上几套放着,连卫生纸也会备上几大包……对经历过1988年抢购风潮的人来说,相声中的笑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妈天天往家搬东西,”今年已40岁出头的郡霞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还小,觉得很奇怪。

”“这些都是过日子必须的东西,吃的、穿的、盖的,以后反正要用,一时放着也坏不了,就多买一些。

”张凤仙说。

在这次抢购凤中,张凤仙下了“狠手”,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花3180元买了一台中意牌电冰箱。

“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100多元,”张凤仙说,“现在3000多块也能买个不错的电冰箱吧。

但那时候买这冰箱,还得托熟人帮忙,不然有钱也买不上。

”储存货用了多年在郡霞记忆中,1988年抢购风之后的两三年内,母亲卢玉琴还常常这样叮嘱她:“千万别买肥皂,用肥皂,就到妈家里来拿,妈的床底下堆的都是肥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年代民众抢购“的确良”排队几小时挤碎柜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开始走俏,进而成为人们告别传统棉布衣裤,提升时代形象的重要标志。

也有人说,“的确良”的出现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

据称“的确良”还是由广东人最先喊起来的,它是粤语的音译,原本叫“的确靓”,因为“靓”被广东人视为时尚和漂亮的含义。

北方人对粤语缺乏理解,便随其发音误将“的确靓”读成白话“的确凉”。

后发现这种布料并非凉快,就改写成“的确良”了。

其实,“的确良”是一种涤纶纺织物,化学成分叫聚酯,学名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有纯纺的也有混纺的,通常用来做衬衫。

它的最大特点是色彩纯正不褪色;耐磨易干不走样;挺括滑爽好清洗,所以对一贯身着粗布服装且色调灰暗单一的大众来说,“的确良”真是令人眼前一亮。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谁要穿一件的确良衬衫,立刻显得特有档次,特有派儿。

记得那时最早穿上“的确良”的都是些家境好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什么的,一开始见到这种服装时觉得非常新奇,周身没有一点“死褶”,还以为是天天拿熨斗熨的呢,以后才知道那是一种特殊面料。

最早是“的确良”军便服特别受宠,许多年轻人甚至就为了那身国防绿的“的确良”而当兵的。

战士的上衣是两个口袋;排级以上干部的上衣是四个口袋,因而人们对穿四个口袋军装的人都刮目相看。

军人在百姓心目中极为神圣,受到大批青少年的崇拜,很多适龄女青年择偶均以选择军人为荣,哪个姑娘要是与身穿“的确良”军装的军人逛街,肯定迎来一串串羡慕的眼神。

后来,高干子弟跟着抢风头。

“的确良”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买布必收布票的年代,“的确良”属于少有的非控制商品,只要有钱,穿得起,就可以享受这种特殊待遇,虽然它比传统棉布贵很多,但百姓们还是喜欢赶浪潮,感受新东西带来的变化。

尤其姑娘身着一件“棋子格”或小碎花儿的“的确良”衬衫别提多漂亮了,洋溢着不尽的青春活力。

有一个阶段,新婚男女的服装必须添置“的确良”面料的衬衣,新郎是纯白色的,新娘是粉红色的,两个新人并肩站在一起,映衬得又水灵又白净。

“的确良”时兴初期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有的商店事先贴出告示,有的商店从内部透出风声,于是引来大批市民抢购,有时为买一块“的确良”得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长队,甚至发生挤碎柜台的险情。

有资料显示,1976年至1979年间,我国大量进口化纤生产设备,涤纶产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的确良”面料渐渐普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