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知识点汇总归纳

合集下载

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需要记忆与理解相结合的科目,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整理清楚,掌握常考的知识点,以此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本文将对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历史知识。

一、古代史常考知识点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需要熟记夏、商、周的建立、灭亡、社会制度、文化成就等。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乱、百家争鸣的时期,需要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兴衰并掌握战国七雄的决战和并未历程。

3.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了中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需要了解秦朝的统一战争、实行的改革,以及汉朝的兴衰。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迁徙大规模的时期,需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建立、历史事件以及文化成就。

二、近代史常考知识点1.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爱国运动,需要了解运动的起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政治的覆灭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3.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需要了解战争的起因、进程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

4.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进行的一场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现代史常考知识点1. 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部分需要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造成了深远影响,需要了解大革命的起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需要了解改革开放的起因、进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高考历史50条中国历史常识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50条中国历史常识知识点汇总!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1.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特征之一。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通过封爵制度来管理统治国家的一种制度。

2.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主要包括皇帝、王公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的人。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王公贵族是统治者的亲属,士人是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农民是生产者,奴隶是为贵族服务的人。

3.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家族的血缘关系和封地的分封制度。

4.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兴盛于宋明两代,直到清朝灭亡。

2.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和文论等。

3. 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并通过考试来检验考生的学识和才能。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但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死记硬背而忽视实际能力、容易导致腐败等。

三、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1.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动物。

2. 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以农村为主,社会结构以农民为基础。

3. 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培养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4. 农耕文明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比如农业技术、工艺制作、交通运输等。

四、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1.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

它连接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

2.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终点是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

3.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

同时,中国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进了外来的文化、物品和技术。

4.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也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2个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2个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42个高频考点一、中国的政治文明【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及重点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及重点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及重点一、秦朝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分封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等制度,修筑了万里长城等伟大工程。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字统一,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将中国推向了独特的历史轨道。

二、汉朝的兴起与辉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朝代之一。

刘邦建立了西汉朝,实行了征地并肩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与此同时,汉朝推行了博士、太学等制度,加强了文化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

汉武帝时期还进行了西汉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都城迁移,将都城迁至长安,推动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三、三国时期的分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斗与混乱的时期。

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斗,最终导致了统一的破裂。

曹操、刘备和孙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

他们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四、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朝代。

唐太宗时期实行了开元盛世政策,推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艺术,并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的开放与多元文化的交流。

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国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唐朝特有的文化氛围。

五、宋朝的兴起与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朝代。

与北宋时期强调文化的发展不同,南宋时期更加注重经济的繁荣与民生的改善。

宋朝的科技成就在当时也是举世瞩目的,梁家河是其代表之一。

此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陆游为代表的文化人物,他们在文学与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六、明清两代的变革与闭关锁国明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王朝的结束与大一统王朝的新起点。

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有很多变革,比如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加强,行宪制度的探索等。

清朝,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强调民族优越感和对外贸易的局限。

中国经历了这一时期的封闭,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七、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变革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学科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各个地区的高考历史考试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历史学科的高频知识点还是有一些共同的。

下面将对历史学科的高频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古代史(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黄河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等。

(2)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兴衰更替,思想家的著作与思想。

(4)秦汉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统一帝国的建立。

(5)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6)唐宋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二、近代史(1)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尤其是朝代更替的原因。

(2)鸦片战争及其后果,近代中国对外关系与积极应对的原则。

(3)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选择。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现代史(1)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世界多极化等。

(2)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只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高频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考生进行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当然,在准备历史考试的过程中,考生还需要深入学习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熟悉题型和考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考生保持长期的积极性和耐心。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历史不仅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对社会、国家和人类有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加油!。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及其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秦统一六国和秦朝的建立4. 汉朝的六个时期及其特点5.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6.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7. 宋朝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8. 辽金夏的兴起与覆灭9.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10. 明朝的兴起、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11. 清朝的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对外侵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1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13.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二、世界史知识点1. 远古史时期的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内容2. 古代文明(如伊尼干、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等)的兴衰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教士统治4. 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5. 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革命6.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 英法工业革命及工业化的全球扩散8. 近代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包括殖民体系的建立与扩张)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1. 冷战与两极格局12.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3.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4. 辛亥革命及其意义5. 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权的统治6.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7. 北伐战争及国共合作8.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政权建设9. 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期战争与人民抗战胜利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四、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2. 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革命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4.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与战后秩序的形成6. 冷战与两极格局7. 美国的对外扩张与全球跨国公司的兴起8.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与发展道路9.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发展受阻的原因10.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展五、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关系1. 近代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联系2.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的相互影响3. 世界历史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4. 中国近代史对世界现代史的启示以上是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历代赋税制特征、演变原因及作用2、水利建设及作用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就及经验教训。

(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巨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价。

(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1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宽容、尊重、合理吸收。

12、用眼光审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整,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促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混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就,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质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合理等,国际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知识点汇总归纳(必修Ⅰ)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郡县制的特点和评价
3.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P14,全面评价)
4.科举制的评价(P15,积极四层,局限两层)
5.军机处的特点及评价(P18,概括)
6.清朝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7.鸦片战争的国际、国内背景(梳理阶段特征)
8.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9.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在华取得的特权
10.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结合阶段特征)11.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实质、影响
12.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13.日本在沦陷区加强殖民统治的表现(全面概括)
14.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的表现
15.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表现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梳理)
17.抗战胜利的意义
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和意义(P52)
19.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综合)
20.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和意义
2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
22.国民革命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失败原因
23.八七会议的内容
24.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
2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
27.1954年宪法的特点、原则、类型与意义
2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31.《告台湾同胞书》内容
32.香港《基本法》制定的原则
3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34.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表现(梳理)
35.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背景(结合阶段特征)36.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和意义
37.中苏结盟的评价
3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背景和意义
39.日内瓦会议的意义
40.“求同存异”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41.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
4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背景
43.中日建交背景及其影响
44.新时期中国的重要外交活动(课前提示2、3)45.影响古希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46.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7.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概括)
48.《十二铜表法》的特点、影响和地位
49.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概括)
50.古罗马自然法思想的概念、代表人物和地位51.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概括)
5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53.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概括)5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评价
55.《德意志帝国宪法》背景及评价
56.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时间、特征和影响
5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58.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
59.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60.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
61.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62.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的意义
63.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64.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主要表现
6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必修Ⅱ)
1.“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含义、表现和影响
2.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和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3.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整理概括)
4.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方针及一五计划基本任务
5.《论十大关系》发表的背景和意义
6.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背景和意义
8.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9.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10.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11.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1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综合概括)
1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综合概括,梳理阶段特征)
14.英国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
1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概括阶段特征)
16.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