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第二框 杜绝不良行为 教学设计

第九课第二框 杜绝不良行为 教学设计
第九课第二框 杜绝不良行为 教学设计

第九课第二框杜绝不良行为教学设计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宋纪连

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李国珑

附教学设计中补充的素材:

1.新型毒品的危害、吸毒的成因与承担的法律责任。

①新型毒品的危害。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吸食新型毒品如K粉、冰毒等和吸食鸦片、海洛因一样,不仅会成瘾,还可能致命。以冰毒为例,冰毒即“甲基苯丙胺”,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强烈,吸食后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错觉,从而引发暴力行为,还会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为筹集毒资,走上盗窃、抢劫的犯罪之路。

②成因。据北京某劳教所统计,吸毒的成因,38%是好奇,12%是受亲友影响,26%是精神空虚、追逐时髦,24%是被引诱上钩。

A.家教──家长对子女娇惯、溺爱、迁就、护短,或家庭不和、家长本身品质低劣,都会让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造成心灵的阴影。

B.交友──交友不良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很大。交上坏朋友之后他们在交往中相互传播教唆,互相感染,很容易同流合污,在哥们义气支配下结成团伙,进行吸食毒品的违法活动。

C.减压──青少年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身体的发育,特别是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常常令许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躁动不安。另外,青少年时期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无法排遣生理变化给他们带来的烦恼,以及诸如家庭破裂,学业失败等压力,毒品就成为青少年自我治疗的“良药”。

D.好奇──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吸毒多数是出于好奇心。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吸毒行为受原始“里比多”(人性冲动)的控制和快乐原则的支配,而根本考虑不到吸毒的实际后果。

E.叛逆──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时期,强烈的独立意识,容易使他们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常常以非正常的方式──诸如吸毒、群居等超过社会规范的行为表现出来。

③吸食毒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不负刑事责任,但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非法持有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二)向他人提供毒品的;(三)吸食、注射毒品的;四)胁迫、欺骗医务人员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

──摘自《青少年毒品犯罪的成因》(有删节),参见

第一,坚定信念,立志成才。坚定信念,立志成才就是我们最大的正义。认真做好你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最最现实的正义。人生大势,成败与否,在乎一心,只有坚定信念,立志成才,违法和犯罪者两个恶魔才会怕你,才会彻底离你而去。

第二,无知变有知。要求我们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青少年,让愚昧无知滚远一点吧。

第三,除了忍耐还是忍耐。忍耐得“忍”。“忍”怎么写?心头上一把刀,痛啊!是的,忍耐是痛苦的,忍耐象征着毅力。你忍不住也要忍,忍住了,你就实现了由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忍不住,你永远就是一条人人讨厌的毛毛虫。

我们不仅要忍住诱惑,还要忍住自己的情绪。现在有些青少年岁数小,但脾气倒特大,动不动就大喊大叫,目中无人,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以示抗议,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报复发泄。这是非常危险的。记得著名笑星郭冬临有一个小品,里面有一句经典话语:冲动是魔鬼。是的,我们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理性,有理智。教你一个克制冲动的办法,如果你感到冲动的时候,请你先从1慢慢数到30,然后再决定做事。不信,你可以尝试一下。

第四,交友要慎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交友一定要交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的朋友。快乐能互相分享,痛苦能互相分担,有困难时能帮你,你做错事时能直言相告,平日里能相互理解,这样的朋友值得交往。但是“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不是朋友,而是恶魔;经常带你做不干净事情的,不是朋友,而是毒蛇。希望同学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择良友而交之。

第五,经常想想父母、亲人与朋友。大家想一想为了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目睹父母日夜操劳,却不思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甚至有的人在别人面前还要装阔,背后埋怨自己没有出生在好的家庭。久而久之,内心会产生不平衡,责怪社会不公平,最后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摘自《莫流悔恨的泪──预防犯罪法制讲座》(有删节)3.杜绝不良行为的名言警句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徵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教学设计使用说明:“教学过程”中各部分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同步进行。可参见本课表格式教学设计(点击下载)。

本课教学课件下载:杜绝不良行为课件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教学设计 张金涨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教学设计 萩芦中心小学张金涨教学目标: 1、不良行为的认识。 2、不良行为的表现。 3、不良行为的分类。 4、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怎样与法律渗透。 重点:哪些是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难点: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怎样与法律渗透。 教学方法:讲解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学生早退,迟到是什么行为?出示图片,分析图片的内容。 二、授主题活动 1、出示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2、让学生了解现在中国违法犯罪的记载,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犯罪总人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青少年犯罪人数高达15万人数。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数的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3、分析违法和犯罪的内涵,并加以区别。违法:是公民个人或者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它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守法义务,超越法定行使权利的界限,对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破坏和侵害。社会危害性是一切违法行为的根本特征。 犯罪:是指严重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三、师生互动交流

1、大家谈:问题 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2、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讲解。 严重不良行: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非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中度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未成年人不得有以下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成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的行为;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案 鲁教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知识: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的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四、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搜集由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案例? 2、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

板书设计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一、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课堂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加强品德修养,防微杜渐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大错不犯,小错尽量少犯没关系 D.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2.“钱还没汇吗?”我那个帐号失磁不能用了,我重新给你发一个工商银行银行的帐号:622202170xx25****黄某某”就凭着这条短信,福建籍的许某在短短4个月中,竟跨省诈骗8.53万元。2009年12月29日,济南市历下区法院对此短信诈骗作出了一审判决,罪犯许某判刑4年。对这种诈骗行为及处罚方式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般违法行为批评教育B.不道德行为舆论谴责 C.犯罪行为刑罚 D.恶作剧行为不予追究 3.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下列说法能体现这个道理的有()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③守法朝朝了,违法日日愁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④ 4.为了赌博四处无果,23岁的李某上演了一出“逗你玩”,哄骗不满两岁的侄儿,将其戴在娃娃手上的金手镯拿走。xx年1月,犯罪嫌疑人李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南京检方依法提起公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 B.李某拿自家侄儿的东西,是个人家私事C.李某的行为仅是不道德的行为D.李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 5.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法律特征的是() A.路人纷纷谴责李某乱闯红灯B.公司制定员工考勤制度 C.法院判处林某有期徒刑三年 D.学校处分违反校纪学生

必修三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教案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 ? ? ? ? ?

【板书设计】: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怎样提高文化竞争力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D)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A)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等国家在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问题上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技术和设备流入中国。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应该(C) A、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B、尽快改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C、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D、立足于自力更生,努力开发所有的高科技技术,以免受制于人 4、“综合国力的增强靠经济,经济实力的增强靠科技。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这句话主要揭示了(D) A、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B、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D、科技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5、前几年美国根据我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改编动画片在我国掀起热播狂潮,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给我们的启示是:(B) A、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 B、充分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 C、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D、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3级9班:曾利梅 一、班会课召开的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校规班纪和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纪律及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中学生。 二、活动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三、召开班会活动的形式:情景剧、快板、抢答、讨论、观看视频、讲故事等。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 (1)落实: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提前安排好情景剧、快板的排练。 五、活动过程: 班会前播放《少年犯主题曲》,营造班会气氛。 (一)班会主题导入(5分钟) 情景剧--《看看他们俩》 场景一:周日返校教室里疲倦归来 场景二:周六晚上寝室里胜利大逃亡 场景三:周日中午网吧里恋恋不舍 主持人:请同学们判断这两位同学是合格的中学生吗?从而导入班会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二)根据情景剧内容学生活动(5分钟) 1.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违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哪些条例,请选择: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 ②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③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④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 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纸屑; ⑦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⑧不与社会上行为放荡分子来往,不上网,打游戏机; ⑨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⑩不迟到、早退、旷课; 2.如果让你去帮助这两位同学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你有何高招?请大家讨论,然后自由发言!主持人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过度:尊规守纪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那么,请同学们做好下面的抢答准备。 (三)抢答题:下列现象是对还是错(5分钟)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2) 不入二厅是指不入游戏厅和舞厅;

遵纪守法,杜绝不良行为教案

法制教育课教案 遵纪守法远离不良行为 红旗中心校陈东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授新课 常言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养成坏习惯或者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是非常合适的。就像厚厚的冰层不是一天冻成的一样,坏习惯也不是一天养成的,而是从小的不良行为开始,任其发展,以致越来越严重,最后才走上法嘴的道路。今天的法制课,我们就来讲讲不良行为。 1.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出示灯片2、3 2.学生说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3.我们看两个案例灯片4、5 这些同学身上都有不良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4.你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吗?灯片6 不良行为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中度的不良行为,现在我们看看轻度不良行为的表现,再看看中度不良行为的表现。 5.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6.怎样纠正这些不良行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四课《学会合作》第二框 教案

第四课学会合作第二框学会与人合作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与活动,使学生认识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锻炼合作能力与技巧,形成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与活动,使学生形成宽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胸怀,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养成关心集体、重视集体、为集体作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与技巧,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后记:整合知识,引领参与。以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场域整合学习主题,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真正感悟社会、体验人生的开放对话平台。建构知识,认知社会。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强化国家/公民意识,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建构良好品性、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互动坐标。 教学过程: 请大家欣赏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 深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精诚合作、互相帮助、彼此关怀的重要性,形成对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向往 教师总结: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从书本、文具、服装、粮食到航天技术,从一场足球比赛到一部电影等等,可以说无一能离开人与人的密切合作。在这个世界上,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一个人无力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学会与人合作,你所有的努力都将会事半功倍。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所以,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善于利用别人的智力、能力和才干,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学会与人合作 出示课题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出“神六”发射的场景,投放出三个画面:主发射场、着落场、远望三号测量船。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各自承担着什么任务? 学生:发射场是负责把飞船送上太空的,着落场负责回收的,远望三号是负责测量的。 教师总结:载人航天工程包括七大系统近百个分系统,由于他们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从而保证了这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效运转,推动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学会与人合作就必须做到:1、合理分工,科学计划(板书)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目的】 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学生对不良行为习惯的高度重视。 【教学手段】 案例分析、集体讨论、谈感想、集体宣誓 【教学流程】 一、主题引入 首先请各位同学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参加我们主题班会的各位老师。我宣布13计算机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甲:亲爱的同学们,当今,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 主持人乙:“民以食为天”,有《食品安全法》来保证我们一日三餐的食品安全健康; 主持人甲:我们出行,秩序井然,是因为有《道路交通法》来规范; 主持人乙:我们中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指导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主持人甲:其实,违法以否,有时只是一念之差。知法、懂法我们才能避免触碰法律的底线,我们才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持人乙:那么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主持人甲: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述一下案例一的情况 同学甲讲述:据新华社珠海2014年9月13日专电,珠海市公安局高新分局近日通报了一起学校不雅视频事件。9月5日中午,珠海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食堂学生在就餐时,食堂内安装的电视机突然播放不雅视频,时长约5分钟。有学生将此情形拍了下来,并将照片和视频上传至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传播。学校为此做了报警处理。民警于10日下午找到了涉嫌播放不雅视频的该校两名高三年级男生。警方证实两名学生分别为18岁和17岁,他俩承认,当日中午,他俩出于“好玩”“恶搞”的心态,利用智能手机的无线连接功能,在学校食堂与一台电视机建立连接,并通过电视播放不雅视频。 主持人甲:谢谢甲同学给我们的讲述,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案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案中的同学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 主持人甲:下面我们来为大家公布处理结果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闻30分”节目里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播放新闻视频:“ 2013年5月27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周喜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17098.5元。” (1)结合材料说明刑法是怎样的一部法律? (2)周喜军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3)周喜军受到的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吗? (4)在判决书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情景四:大结局 在以后的时间里,小聪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而弟弟小明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后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过两次。为了搞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持刀抢劫,刺伤受害人,导致其死亡,抢得人民币1000多元。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小明有期徒刑十年,并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若干年后,小聪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守法精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小明却在监狱中服刑。但是小聪没有忘记自己弟弟,经常到监狱看望小明…… 问:(1)小明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小明受到的处罚哪些是纪律处罚?哪些是行政处罚?哪些是刑事处罚?确的法制观和人生观,防微杜渐,知法守法。

iSKiTA 刑审违就行为 厲罪抒为) 严巫危M1* 利爭违法性 : 刑罚当罚性 圭刑(§种) PPT 展示知识 结构,直观形 象。 有一个留学生,在乘坐的飞机上,笑嘻嘻地递给空中小姐一张纸 条,写着:“我身上有炸弹,我要劫机。”空姐笑了笑,取走了纸条。 当飞机降落时,地面上许多警卫人员荷枪实弹把飞机层层包围。虽然 那个学生大喊:“我只是开个玩笑,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作证 但是没有用。他被押上警车,并要面对法律的裁决。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请你 畅谈 (3)看了聪明兄弟的故事后,我们应从中吸取什 么教训? 师:《法不可违》这一课学完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谈收获,交流 心得。 知识内化,互 伴成长。 不违讓歸人ffJ 拧为的底 變 整理课堂笔 记。 整理思路,形 成体系。 刑罚 阳拥刹<3?>) 课堂 练习 教师 寄语 组织学生完成基训选择题部分,及时查漏补缺。 完成基训选 择题。 有人这样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习 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 命运。让我们相互提醒,一起努力,严格自律,防微杜渐,做一个知 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巩固新知 情感态度价 值观升华。 (作业) (1)开玩笑犯法吗? 法不雷 緊辭民事违滦行为 课后探 究 课后辩论 结 、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法制教育课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马书明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马书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二、授新课 名词解释: 违法—— 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 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I:不良行为类型及形成原因 请同学们思考: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教案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二、杜绝不良行为(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方式、原则及重大意义; (2)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重大意义; (3)了解常见的严重不良行为的种类及其危害; (4)在实际生活中,要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 3.运用 学会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和他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能自觉抵制吸毒、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从理论上看,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课教材第二课时占用了很大篇幅,占据很重的分量;从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来说,严重不良行为会诱发犯罪,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大严重不良行为,是对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诱因的科学总结。它的提出是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上的一种警示,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青少年的保护。在实践中,把严重不良行为上升到法律层面,是从国家层面来加强未成年人对犯罪的预防;在实际生活中,对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诱因和不良侵害的自我防范,是从未成年人个体角度来预防犯罪,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所以该内容是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问题,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1)由学生阅读教材中该部分的相关链接内容,明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学会判断实际生活中,什么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2)充分认识三大严重不良行为的特点和危害性。吸毒不仅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传播疾病,而且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提供了市场,诱发暴力、凶杀、黑社会以及其他刑事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历来为国家法律严厉禁止。毒品是全人类的公害,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涉及,而当前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的最大受害群体,有的未成年人开始涉足毒品,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危害。所以要坚决杜绝吸毒。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淫秽性,格调低下。它会导致青少年意志消沉,无法安心学习,诱发多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赌博和变相赌博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不仅会助长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投机思想,造成因嗜赌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且会诱发盗窃、抢劫、诈骗、甚至图财害命等犯罪,所以为国家法律所禁止。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四课公民义务第2框依法履行义务教案

依法履行义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难点:法定义务须履行。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他们的做法对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提示:不对。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权利义务相统一 活动一:有权利也有义务 设计意图:通过对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具体行为进行剖析,聚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引导学生感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会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引领学生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思考。 1.阅读教材第51页“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围绕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展开讨论,另一组围绕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探究。 4.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 5.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 活动二:辨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学生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澄清错误认识,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1.阅读教材第52页“探究与分享”栏目。 男生:权利与义务如影随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女生: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我享受了多少权利,就应履行多少义务。 2.请两位同学进行现场模拟,一位同学扮演“权利”,另一位同学扮演“义务”,通过二者之间的

冲突与协调,感受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3.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以上两种观点说明你的看法。 提示:男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首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再次,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女生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绝对化。认为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 活动三:如何挑“担子”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漫画呈现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权利与义务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将两种情形加以对比,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1.阅读教材第53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图示表明,如果找准了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能在人生之路上大踏步前进。否则,只重视权利而轻视义务,人生之路就会磕磕绊绊。 3.结合两幅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一起交流应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 提示: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4.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就某一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展开交流,避免泛泛而谈。 归纳总结: 目标导学二:法定义务须履行 活动四: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 设计意图:力求设计开放的情境,围绕“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的认知冲突,采用网上跟帖的形式,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1.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学生对三位网友的观点进行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指导学生围绕“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展开课堂小辩论。 提示: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一个方面;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捡到失物要归还,否则丢失东西的人该多么着急呀!捡到失物及时归还原主是一种法律义务,不归还有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知识链接: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行为还有:爱护公共财产;已被确诊为恶性传染病患者的,应接受隔离、及时就医;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必须保守国家秘密;公民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公民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活动五:抢劫财物做不得 1.阅读教材第55页“探究与分享”栏目。 2.小斌等人因触犯刑法身陷牢狱,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警示? 提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案例分析:2017年6月2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依法处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课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案

第四课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案 一、通过图片/视频引出权力需要监督 提问:看视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贪污腐败问题? 引导:首先,是人的思想上出现了问题,他手中握着权力,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却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的是个人的私利,个人的享乐,这是他自身的原因,导致了贪污腐败的问题; 其次,为什么贪了两亿多才被发现,为什么没有能够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被发现——没有人举报、监督 接着引导:看看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是什么,权力的监督——所以出现这样的贪污腐败问题,它的外部原因就是缺乏监督。 师: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的是对政府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为什么要进行监督?怎样进行监督? 二、问题探究 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 (一)根本原因:国家性质+政府宗旨、原则 引导: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政府的性质)。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二)必要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引导:就权力这个东西的本质来说的,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可以造福于人民,如果滥用就会危害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对掌握权力的主体进行制约和监督,不能任其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说到网络、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说手机啊、网络啊,如果能够好好运用,就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交流方式等等,但是如果我们运用得不好,它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反问学生)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暴力等等,更严重的是它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以及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会带去不好的影响。 既然手机、网络运用不当会带来那么坏的影响,老师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它消

杜绝不良行为说课

《杜绝不良行为》说课稿 邻水县合流职校吴从军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来自邻水县合流职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绝不良行为》。 本课节选自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由陈中山、李小燕、周云琪主编的《职业道德与法律》P116第四章《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中项目一《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课题三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设计思想和教学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委员会专家推荐教材,全书立足于中职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按照“案例——理论——实践”的思路编写,既注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本课内容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进而增强自控力,自觉杜绝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不仅违背社会公德,严重的还触及法律,涉及到了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的内容,为学习项目二《自觉预防犯罪》做铺垫。因此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对象是2014级机械班学生, 24名学生来自本县各乡镇,其中女生1人。比较“团结”,犯错误的时候具有从众的特点,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偏差,自控力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尤其个别留守学生沾染了偷盗、吸烟、赌博等不良习气,说得上几进派出所,这些事儿对班级学生触动很大。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具体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哪些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充分认识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制订班级公约,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自我防范的能力。 德育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在内心筑起防线,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4、教学重、难点: 现在很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了一些不良行为,缺乏辨别能力不

第一课第二框 让别人悦纳我们 教学设计

第一课第二框让别人悦纳我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主体意识和交往规则意识。 运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自觉遵从并践行交往礼仪规范,让别人悦纳我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难点: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16;《教师教学用书》P7~20有关内容;《学习指导》P2~15有关内容;PPT课件,人教网本课程的有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课前印发材料“交谈礼仪七字口诀”、“接打电话的注意事项”、“做客进餐举止”。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交往礼仪有关的资料;阅读探究活动材料,做好表演、讨论准备;将探究活动“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改编成小品剧本并选4位学生排练,作好课上表演的准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教学内容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2.教师活动 1.问:个人礼仪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接着用PPT出示辨析题:掌握了个人礼仪的要求就能塑造出良好的自我形象。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评、纠偏(用PPT出示判断:此观点不全面),明确塑造良好形象还须学习交往礼仪等方面内容。设问导入:什么是交往礼仪?交往礼仪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板书:遵从交往礼仪、让别人悦纳我们。 3.学生活动 观看PPT认真思考辨析,如学生有分歧意见可将学生分成两组辩论。 (二)研习新课(70分钟) 第一目: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20分钟) 1.教学内容 (1)对朋友要以礼相待。 (2)交往礼仪的内涵及其作用。 (3)遵守交往礼仪的要求和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 组织学生表演小品,根据情景逐一设问讨论、归纳、板书。 用PPT出示问题:①小王交了新朋友,小刘疏远了小田,这是为什么?②遵守交往礼仪,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③同学之间是否应该讲究交往礼仪?如何讲究? 对学生的表演及讨论赏析性点评、归纳,导出交往礼仪的内涵,强调我们待人要尊重、友好,明确遵守交往礼仪是让别人悦纳我们的通行证(PPT出示: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从而使我们朋友遍天下。 板书:交往礼仪、行为规范、待人处世;精神外现、和谐需要、成功条件;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网络礼仪、做客待客礼仪。 (2)知识运用:用PPT出示图片和《学习指导》第7页第2题要点(感想),适当点评学生回答,强调珍惜人格就要讲究交往礼仪以展示良好形象,从而赢得尊重。 引入名言“敬人者,人恒敬之”,观察学生反应,在学生抢答基础上简要介绍。接着用PPT 出示问题要点(要求)观察学生反映,进行抢答,然后出示PPT。 3.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的四位学生上台表演小品“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王、小葛和小田,一位学生旁白。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感受直观形象,并思考、讨论。 第一、二、三组学生分别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不回答问题时倾听并做笔记。 (2)知识运用:认真阅读《学习指导》第7页第2题“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思考、讨论,然后由第四组学生代表谈感想。 看PPT,分别抢答理解名言和说要求,理解遵守交往礼仪的意义。 倾听、思考,并做好笔记。 第二目:善于与他人交谈。(22分钟) 1.教学内容 (1)遵守交谈礼仪的作用。 (2)交谈礼仪的内容与要求。 2.教师活动

第四课第二框我诚信教学设计

第四课第二框我诚信,我公道教案设计 一、教案目标 认知:了解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内涵,掌握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观念:懂得遵守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重要意义,培养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品质,树立“讲诚信、重公道”的作风。 运用:辨析社会生活中关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不同思潮,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做到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二、教案重点与难点 重点: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内容、要求以及如何践行。 难点:辨析社会生活中关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不同思潮,做到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三、教案方法 案例探究法、调查研究法、讨论法、游戏法等。 四、教案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44~48;《教师教案用书》P44~62相关内容;《学习指导》P16~33相关内容;PPT课件。 五、教案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进行有关案例资料的搜集;印发材料:诚实守信的回报、信任搭档、诚实守信产生“零缺陷”;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布置他们在课前从网络、报纸等渠道搜集有关“三鹿”奶粉事件的资料(第一小组重点搜集“问题奶粉”案发前三鹿集团及主要负责人情况;第二小组重点搜集“问题奶粉”案发的过程及其后在业界引起的连锁反应;第三小组重点搜集案发后三鹿集团及主要负责人承担的后果、整个乳品行业遭受的损失及今后的命运;第四小组重点搜集网民和公众对此事件的反应),并要求他们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组内交流、整理、制作成PPT,准备上台展示和讲解;安排一位学生准备讲故事“诚实守信的回报”。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身边诚实守信和公道的有关案例;按照教师的要求分小组搜集“三鹿”奶粉事件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制作成PPT准备上台展示和讲解;一位学生做讲故事的准备。 六、板书设计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初中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A、班会时间: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下午第7、8节课,全校同时进行,教师不得利用 当天7、8节课上课,学校对班会情况进行检查,对组织得好的班级进行拍照,并通报表扬。 B、组织人:各班班主任。 C、班会形式:班主任讲解;学生发言;学生分组讨论;班主任总结;学生宣誓。 D、要求:1、各班在11月30日之前布置班会任务,要求学生做好发言准备;2、在开班会时 做到人人要发言,班班有掌声。 E、班会目的:1、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 会的稳定发展。3、树立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观念。 F、参考资料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是法制观念淡薄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青少年犯罪比例之大、增长速度之快可谓触目惊心。据专家预测, 11岁至13岁将是违法行为高发年龄段。14岁至16岁将是第一个犯罪高发年龄段。17岁至18岁将是另一个犯罪高发年龄段。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是法制观念淡薄,根本不知道其行为是犯罪行为。 二、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我们通常所讲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所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下列违法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如果未成年人具有上述违法行为,且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犯罪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也是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第三,犯罪是依照法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劳教)。 三、要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如:迟到、早退、讲粗话脏话、穿奇装异服、染发、戴首饰、男生留长发等各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四、违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一)携带管制刀具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强簧刀或其他管制刀具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警告。这些刀具之所以禁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携带管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 (二)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三百元以下罚款;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多次偷窃。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五)款: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五)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三干元以下罚款;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吸食、注射毒品。

《杜绝不良行为》的教学设计

《杜绝不良行为》的教学设计 安吉职教中心沈凤玲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未成年人拥有的权利; (2)了解国家和社会从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3)知道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 (1)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3.运用 分辨不良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国家和社会从多个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的成长。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主要靠未成年人自己,只有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自我防范,自己抵制社会不良影响,杜绝不良行为,自觉矫治严重不良行为,才能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教学难点 认清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做到防微杜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智力发展不成熟,在面对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容易受骗、上当、犯错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未成年人懂得哪些是不良行为,懂得不良行为对自身的危害,树立抵制不良行为、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此难点方法有:一方面用大量的事实、案例警示学生;另一方面从法律的角度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常见的不良行为的

特征,并设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结构线索 教材从分析未成年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为了保护未成年,国家出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从法律层面保护未成年人。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是未成年人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成年与未成年的边缘,身心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主见,心智又不成熟。部分中职生文化课成绩差,内心容易苦闷和烦恼,容易受到诱惑。一方面,多数同学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身心发展的限制,缺乏抵制不良行为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融入社会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社会充满期望。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会学生认清哪些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有哪些不良影响,如何自觉杜绝不良行为,增强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案例 十多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是佛山一帮少年却相互称兄道弟,甚至以东方广场一带为地盘进行抢劫。2009年5月6日,禅城区法院对备受外界关注的“东方兄弟”青少年团伙抢劫犯罪案进行一审宣判,在18名被告人中,多次参与抢劫的年满18周岁的朱某、钟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11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至七年不等。另有5名未成年人获缓刑。18名被告人全是清一色的男性,脸上都稚气未脱,他们的年龄都仅仅在15--20岁之间,可是就在一年多前,抢劫、泡吧、咳药,流连在外,却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宝贵的青春不得不在监狱里度过,真是让人痛心。”检察官分析称,“东方兄弟”之所以走上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