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中国实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扮演着重大角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势必对环境等产生影响,而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质量的优劣无疑应成为评价生活质量是否提高的标准之一。同时,保证资源具有可持续的支撑能力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资源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规划的作用与地位与日俱增。将环境规划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是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发展历程

社会或区域规划按规划所涉及的对象,可分为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专项规划是专门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某一关键问题而制定的规划。它可以是某些产业的规划,某些区域的发展规划,也可以是解决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某一“重大课题的规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到现在已经制定和实施了11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改革开放前,国家或地区发展规划的内容是用“国民经济计划”这一术语涵盖的,国民经济或地区被定义为“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体”。“国民经济计划”虽然涵盖内容很广,但主要是关于“经济发展”的,即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或很少考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从而对我国的环境、资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实际上“五五”计划之前的规划内容也确实如此。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范围远远超越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原来主要指物质生产活动的“国民经济”概念似乎难以表达国家发展现划的内容范围。于是从“六五”计划开始改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意思是国家发展规划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民经济”(物质生产活动),而且涵盖“社会发展”(非物质生产活动),又由于其中科学技术发展的特殊性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特殊重要作用,所以又将之从“社会发展”中独立出来。这样,国家或区域发展规划的内容范围体系就归结为包括经济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样所谓“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之后,由于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以及越来越明显的资源可提供能力对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约束,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国家的发展走上健康、良性、持久的发展道路。

“六五”计划第一编第一章基本任务第十条提出:加强环境保护,制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发展,并使一些重点地区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并且第三十五章“环境保护”明确了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的具体内容。“九五”计划明确提出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在“十五”计划中,“人口、资源和环境”自成一篇,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三部分内容,并且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利发展和能源发展包括在十个专项规划之中,成为其中的三个专项规划。在“十五”计划中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利发展和能源发展包括在十个专项规划之中,成为其中的三个专项规划。

二、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1、目标

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而设定的未来的理想状态,它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方向要求和数量要求,同时也是选择相应实施措施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处于前提和核心的地位。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大体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两类。宏观经济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目标、增加就业目标、稳定物价目标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等;社会发展目标则主要包括人口控制目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目标、环境与资源保护目标和保持社会稳定目标等。

2、内容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下是不同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计划内容侧重于生产和建设,主要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积累等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方面,而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内容则反映较少,一般只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内容。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但与此同时,社会发展的内容也在不断得到加强,这在“九五”、“十五”以及正在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人口控制、教育事业发展、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生活消费、社会保障、环境和资源保护、城市建设与管理、国防科技等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对规划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空间内涵并强化空间均衡和指导功能,在内容上,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都强调了空间布局和分区引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规划体系和规划指标体系具体体现。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和规划指标体系,是顺利实现规划任务的重要条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反映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活动的规划所组成,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依靠这个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规划网络即规划体系,才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国家规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一定的系列,形成一定的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比较重要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1)按规划涉及的社会领域分为:经济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规划,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经济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科技的发展又是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个内容完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