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老年人选择性停止的策略》

合集下载

(完整版)历年全国自考心理学试题

(完整版)历年全国自考心理学试题

全国2009 年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1.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现象称为()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D.首因效应2.当个体处于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并能意识到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时的意识状态是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B.白日梦状态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D.有意识状态3.强调研究个体意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A.构造主义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行为主义心理学D.人本主义心理学4.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A.随意注意B.有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5.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A.推理B.习惯C.偏好D.功能固着性6.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接受学习,二是()A.知识学习B.技能学习C.发现学习D.社会学习7.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称之为()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认知能力D.模仿能力8.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被称之为()A.信度B.再测信度C.效度D.内容效度9.“人逢喜事精神爽”形容的是()A.激情B.心境C.应激D.美感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A.主导动机B.内在动机C.需要D.诱因11.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反应比较快,但由于急于求成,因此精确性差。

该生的认知方式属于()A.沉思型B.场独立型C.同时型D.冲动型12.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是()A.双生子研究B.社会文化因素研究C.家庭环境因素研究D.自然物理因素研究13.由于单位规定调离者需退掉住房,而导致员工不敢跳槽的现象,是因为()A.正性力量B.负性力量C.群体规范D.社会助长14.学生服从教师,病人服从医生等服从行为,可以用来解释的原因是()A.责任转移B.合法权力C.从众行为D.群体思维15.相对而言,更惧怕死亡的人群是()A.中年人B.老年人C.年轻人D.少年儿童16.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进行研究,易采用的方法是()A.横断研究法B.群体序列研究法C.实验研究法D.纵向研究法1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出现是在()A.19 世纪60 年代B.19 世纪70 年代末期C.20 世纪初期D.20 世纪20 年代18.推理通常分为二类,一是归纳推理,二是()A.演绎推理B.三段论推理C.线性推理D.条件推理19.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是()A.控制变量B.因变量C.反应变量D.自变量20.短时记忆的容量为()A.5±2 个组块B.6±2 个组块C.8±2 个组块D.7±2 个组块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3 分,共12 分)21.不随意注意22.言语沟通23.成就动机24.流体智力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 小题,每小题5 分,共30 分)25.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

教案01-老年心理学(1)

教案01-老年心理学(1)

教案编号:01第1周教案编号:02第2周教案编号:032感觉(sensation):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剌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基本特征:1绝对感受阈限与绝对感受性2差别感受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三、感觉的种类:内部感觉与外部感觉(一)视觉(获得80%的信息)1视觉的生理机制2视觉产生的过程:可见光——视网膜——化学反应——神经冲动——视觉中枢——视觉2视觉的基本现象:明度、颜色、饱和度、视敏度(视力)色觉缺失:包括色弱与色盲色弱:刺激光较弱情况下,分不清任何颜色色盲:全色盲、部分色盲3其他视觉现象:视觉对比、视觉适应、视觉后像视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的叫正后像(视觉暂留现象);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视觉疲劳现象)。

举例说明视觉后像(二)听觉(获得11%的信息)1适宜刺激:16-20000Hz的声波,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生理机制3听觉现象:听觉适应与听觉疲劳;声音的掩蔽(三)嗅觉和味觉1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2嗅觉的适应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思考:为何有人对香水情有独钟?3味觉: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教案编号:04第4周教案编号:05第5周教案编号:06第6周教案编号:07第7周教案编号:07第7周教案编号:9第9周编号:10 第10周编号:11 第11周编号:12 第12周教案编号:13第13周教案编号:14第14周教案编号:15第15周教案编号:16第16周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和身体上的虚弱现象。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即健康指个体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而新增加的道德健康指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

最新《老年人慎用药物指南》[2018年版]

最新《老年人慎用药物指南》[2018年版]

老年人慎用药物指南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老年人慎用药物指南》分为三部分,老年人忌用的不当药物,老年人应避免使用的不当药物和老年人慎用的不当药物,共计包括了 53 种(类)药物,主要根据治疗药物分类和器官系统进行分类。

第一部分主要根据治疗药物分类,显示了34 种忌用的可能不合适的药物和类别,以避免老年人使用。

第二部分主要根据器官系统进行分类,总括了老年人应避免使用的不当药物,以避免可能来自药物加重老年人某些疾病和证候的作用。

第三部分列出了老年人慎用的 14 种药物。

《老年人慎用药物指南》主要使用者是临床医生。

指南制定的意图是改善临床医生对老年患者处方药的选择,评估老年人群体内用药的模式,教育临床医生和老年患者使用适当的药物,并评估健康结果、保健质量、成本和利用率等。

老年人慎用药物指南的详细说明,见另文。

第一部分老年人忌用的药物1. 抗胆碱能类药物(不包括TCA)1. 1 第一代抗组胺药(单药或为复方药的组分):扑尔敏、苯海拉明(口服)、异丙嗪、卡比沙明、氯马斯汀、赛庚啶、右溴苯那敏、右氯苯那敏、多西拉敏、盐酸羟嗪、曲普利啶。

理由:高度抗胆碱能;随着年龄增长,清除率下降,用药时催眠,耐受性增强;有更大的意识模糊风险,有口干、便秘和其他抗胆碱能作用和毒性。

用药推荐:避免。

证据质量:高,来自羟嗪和异丙嗪。

推荐强度:强。

1. 2 溴苯那敏理由: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苯海拉明,如严重过敏反应、紧急治疗时可适当应用。

证据质量:中。

2. 抗帕金森病药物:苯海索、苯托品理由:不建议用于预防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仅在治疗帕金森病更有效时可用。

用药推荐:避免。

证据质量:中。

推荐强度:强。

3. 解痉药物:颠茄生物碱、东莨菪碱、克利(利眠宁)、双环维林、莨菪碱、普鲁本辛理由:高度抗胆碱能,但效果不确定。

用药推荐:避免。

除外短期姑息治疗以减少口腔分泌物。

2024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慢病管理指南(全文)

2024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慢病管理指南(全文)

2024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慢病管理指南(全文)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其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BPH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影响男性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

为规范BPH的评估、干预、管理流程,提高中西医协同慢病管理水平,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发起编制了《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慢病管理指南》,参考了国内外最新关于BPH、下尿路症状(LUTS)的相关指南与最新进展,结合中医中药关于本病的相关论著与名家观点,重点阐述疾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规律、评估方案与内容,从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心理、药物包括中医中药、手术及预后的全链条管理上进行了详细归纳总结。

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强度基于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E)方法。

医脉通整理其中要点如下。

一、评估1 健康状态综合评估以LUTS为主诉就诊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首先应该考虑BPH的可能。

健康状态综合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如年龄、婚姻信息、心脑血管疾病情况、既往史和药物史,了解患者目前或近期是否服用了影响膀胱出口功能的药物等。

2 疾病分层与危险因素评估主要包括病史询问,即LUTS的特点、持续时间及其伴随症状。

目前关于BPH引起LUTS的临床评估主要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QOL)。

I-PSS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判断BPH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最佳手段(A1)。

I-PSS是BPH患者LUTS严重程度的主观反映,它与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以及前列腺体积无明显相关性。

QOL可了解患者对其目前LUTS水平的主观感受、受LUTS困扰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忍受,因此,QOL又叫困扰评分。

(点击进入医学计算公式小程序,解锁I-PSS及QOL)3 疾病进展与并发症评估BPH引起LUTS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疾病本身进展较慢。

疾病评估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尿流率或尿动力学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插画)老年人睡眠障碍-优秀课件PPT

(插画)老年人睡眠障碍-优秀课件PPT

PART 06
失眠及其治疗
Sleep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human body, spendingabout one-third of one's life in sleep
失眠的定义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 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 间超过30min;(2)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 早醒;
临床治疗失眠的目标为:
(1)缓解症状: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 间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
(2)保持正常睡眠结构; (3)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药物
01 SREP
(一)苯二氮卓类: 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主要特征有:(1)非选择性拮抗γ氨基丁酸苯二 氮卓(GABA BZDA)复合受体,具有镇静、肌松和抗惊厥的三重作用;(2)通过改变睡眠结构延长 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
01 02
(三)褪黑素:褪黑素参与调节睡眠 觉醒周期,可以改善时差症状和睡眠时 相延迟综合征(DSPS),不推荐作为催眠 药 物 来 使 用 。Ramelteon作 为 一 种 褪 黑素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已在美国被 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结果显示,该 药物能缩短入睡时间和增加总的睡眠 时间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术、硬腭截短术、颏前移及下颌前徙 术、鼻内镜手术、舌体或舌根切除手 术、下颌骨前移、口咽腔扩大等
OSA治疗方法
CPAP适应症:
XXXX年国际睡眠呼吸指南:①中度以上OSAHS患者;②轻 度患者,伴有日间嗜睡、认知功能异常或合并有心血管 疾病者;③轻度患者,一般治疗无效者;④手术前后和手 术失败者
CPAP 治 疗 注 意 事 项 :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三)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三)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学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麻醉联盟SUMMER加速术后康复(ERAS)是围手术期医学临床实践及路径管理的重要进展。

术后早期下地活动与早期摄食摄饮是其重要的转归目标,该目标的前提需要确保术后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以及有效的镇痛管理。

老年患者由于增龄及疾病相关的脆弱肠道功能以及阿片类药物镇痛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单纯依赖阿片类药物控制术中疼痛及术后疼痛应激会显著影响术后ERAS 进程。

因此,在老年患者中应实施以下措施:(1)局部麻醉(局麻)药物为主的椎管内、外周神经阻滞以及伤口浸润镇痛,以控制切口痛;(2)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围手术期炎症相关的炎性痛;(3)阿片类药物控制围手术期疼痛应激,特别是使用kappa受体激动剂控制内脏手术相关的内脏痛,以达到围手术期有控制疼痛应激的前提下,达到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最小化;而预防性多模式镇痛更有益于该目标的实现。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正是基于这样的临床理念和老年患者特点而制定的。

05疼痛管理SUMMER老年患者生理机能脆弱,重要器官功能储备下降,药物治疗安全窗窄,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个体差异大,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应成立专门的急性疼痛服务(APS)小组负责老年人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其管理目标是:有效缓解疼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加速术后功能恢复,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同时降低费效比。

多模式镇痛是指联合应用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中不同靶点及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以获得相加或协同的镇痛效果,减少药物剂量,降低相关不良反应,达到最大效应/风险比。

预防性镇痛是指在整个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阻断伤害性刺激信号的传递,增强术后镇痛疗效,减少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防止中枢和外周神经敏化,降低远期慢性疼痛的发生。

解析成功老龄化的新角度——毕生控制理论

解析成功老龄化的新角度——毕生控制理论

解析成功老龄化的新角度——毕生控制理论950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2008,31(4):950—952解析成功老龄化的新角度——毕生控制理论单玲玲陈国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要本文介绍了成功老龄化研究领域中Heckhausen等人提出的毕生控制理论以及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的最优化模型.该模型综合了Batte~s的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以及Rothbaum的控制理论.文中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及研究展望.关键词:成功老龄化毕生控制理论初级控制次级控制1引言大多数成功老龄化的模型往往仅关注人的后半生发展,主要强调中老年的丧失,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_1.它们对于理解早期的发展调节没有太大用处(此时主要是机能的发展).相反,儿童发展理论却强调机能的成熟和获得,对老年期常见的机能下降涉及甚少.只有Baltes及其同事提出的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可以解释从婴儿期到老年的发展.他们关注的是,个体和环境如何应对机遇以及资源的限制[.尽管儿童和成人发展理论有些部分互相重叠,有些互为补充,但仍然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譬如,生命的不同阶段中,补偿和选择哪个更为重要?是什么推动了补偿和选择?人的一生中,补偿和选择是如何达到最优化的?毕生的成功发展与青少年和老年期的成功发展有什么不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Heckhausen&Schu~提出了毕生控制理论,以提供毕生发展的调节模ydJ~.3j.2毕生发展的调节模型"控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尽力调节自身的发展,一个是适应发展中的限制和制约.这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了Rothbaum提出的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l4J.初级控制指向外部世界,以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而次级控制则指向内部世界. Heckhausen【5,6j等人进一步深化了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理论,将控制引入毕生发展过程中,把成功老龄化定义为个体整合生物潜能,生物结构,社会因素等因素,获得长期的一级控制潜能的境况.他们认为,初级控制在机能上处于首要地位,而次级控制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初级控制的动机资源7_ Bakes在其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中提出了选择和补偿作用,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加,补偿和选择会越来越多【8】.首先,人类毕生的发展使得选择的作用日益重要,发展的轨迹表明了更大的异质性,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另外,对补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选择的增多,也出现了更多失败的可能;另…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遭遇到越来越多的丧失.这样,基于控制理论和Balms的带有补偿的选择'最优化模型,Heckhausen提出了毕生控制理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讯作者:单玲玲.E.mail:ring850@163con1二维的模型一一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的最优化模型(OPS). g#发展的调节一方面包含了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另一方面也包含了选择和补偿过程I6J.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都要满足人类行为的两个准则:选择和补偿.人类需要做出选择,因为一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太多可能的选择.同样,由于人类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失败(实际上我们都是从失败中习得经验的),我们必须进行补偿,应对随失败而来的沮丧及其对自尊和动机资源造成的威胁.失败对自尊和动机资源造成的消极影响很严重,它会损害个体长期的机能.该模型包含了四种不同的控制策略:选择性初级控制,选择性次级控制,补偿性初级控制和补偿性次级控制.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将会使用不同的发展策略.选择性初级控制(selectiveprimarycontro1)策略,指为实现目标而投入的时间,努力,能力等内部资源,它是直接指向目标达成的行动.当个体的内部资源不足以实现目标时,就需要启用补偿性初级控制(compensatoryprimarycontro1)策略,这种策略小孩以及虚弱的老人可能会用到.包括征用外部资源如他人的帮助或技术辅助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2J. 另外,采用新的,不常见的方法来替代丧失也是一种补偿性次级控制策略,例如失聪的人可以通过读唇语来沟通.选择性次级控制(selectivesecondarycontro1)策略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以增加对目标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即对目标的意志投入,而忽略那些不想要的目标和刺激.典型的例子是提升目标的价值和酸葡萄效应.补偿性次级控制(compensatory secondarycontro1)策略用来减少失败对个体的自尊和动机资源造成的消极影响.为了适应失败和年龄相关的制约,需要采用补偿性次级控制策略.包括不投入目标,保护自己免受消极评价的影响,如向下作社会比较及归因偏见等.四类策略受一个更高级的调节策略指挥,那就是最优化.根据发展的机遇与限制对四种策略进行平衡,从而达到最优化,进而达到增强,保持和保护初级控制的长期潜能的目的.毕生发展过程中,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一起通过选择和补偿来实现发展的最优化.如图1所示,初级控制在该模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驱动作用,促进并调节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同时,这种交互作用既受初级控制的驱动,也受选择过程的指引.反过来,选择过程又受到能力和动机资源的调控.一定的行为可能导致积极的结果,如目标达成,也可能是消极的结果,如失败.目标的达成会增强能力和动机资源.单玲玲等:解析成功老龄化的新角度——毕生控制理论951 囤1毕生控制模型3毕生控制的发展Heekhausen&Sehulz的发展模型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成功的发展就是发展和维持初级控制.那些能够影响或作用于环境的时间最长的人是最成功的.实际上,毕生过程中,初级控制的发展呈一种倒U曲线.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的发展见图2.控制笺略的使年龄图2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各个领域以及过渡阶段,都会给发展的调节带来很多挑战.这种挑战与随年龄增长而来的生理和社会角色领域的制约和丧失有关【l7],在过渡时期尤其突出【2ol.尽管存在个体差异[9j和一定的可塑性[10j,但对每个人来说,随着年龄而来的丧失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由于女性的闭经(与年龄有关)而带来的社会角色的制约(没有机会再做母亲),个体很难避免,但是却可以采用补偿性次级控制策略来应对.如不再考虑生育的问题,而转向其它没有受到年龄影响,并能够满足老年期独特发展任务的繁衍行为(如教学).同样在工作领域中,许多职业也为晋升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年龄限制【6J.此时,个体就必须考虑是进一步努力争取,还是转移目标.个体会根据机遇和限制调整自己的控制策略.例如,wa,№ns—Wemer对患有AMD的老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确诊之后,补偿性初级控制急剧上升,然而补偿性次级控制策略的使用与日常生活中功能的丧失显着相关.即补偿性次级控制在患者面临机能丧失时起着关键作用【18-19l. 本质上讲,老人和年轻人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老年人面临更多的制约,丧失多于获得.如果可能,个体仍然努力维持初级控制.只有在受到很大的限制时,个体才会放弃原来的初级控制而转向可能的初级控制.因此,随年龄而来的挑战会引发补偿性的控制策略,尤其是补偿性次级控制.然而,初级控制仍然存在.老年人的次级控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会选择那些与年龄相应的发展任务,如保健或者参与公共事业【1ll,二是选择性初级控制会避免丧失,而不是追求获得[12l.研究表明,老年人接受了那些随年龄而来的丧失,他们对目标的达成不再盲目乐观,但是也不会放弃那些自己仍然可以达成的目标.实际上,他们是在使用选择性初级控制策略来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目标.他们也会遇到不可避免的丧失,但是却不至于很伤心.这是因为他们动用了补偿性次级控制.他们对现状的满意度提高;不再片面强调成长,而是尽量避免丧失.总之,个体会动用一系列的控制策略来进行选择和补偿.该策略有助于个体舍弃那些无法达到的目标,去追求可能的目标,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的发展调节过程,Heekhausen等还对其它控制情境,如失败的风险,发展的最后期限等等进行了研究.生物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发展目标作了一些限制,有时甚至有一个年龄期限(如妇女的更年期).这可以看作是随年龄而来的正常的下降.快到最后期限的时候,个体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成目标.一旦错过了期限而目标尚未达成,就需要放弃原来的目标,而去选择一个新的目标.这种从选择性初级控制到补偿性次级控制的转变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证明.譬如,Heekhau,sel'l等1999年和2001年分别研究了两种发展的最后期限.一是关于同居和分手的研究.分手后,年轻人仍然继续努力寻找新的伴侣,这样有助于提952心理科学升主观幸福感;而中年后期,形成新的同居关系的可能性减小,个体倾向于转向其它目标,这样则有助于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分手的人更多的采用次级控制策略来保护自己的动机和情绪资源【13J.其二是关于年龄在30岁左右妇女的生育问题研究.发现处于最后期限之前和之后的被试,对生育和抚养孩子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I14J.4评述用控制来诠释个体的毕生发展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控制概念及理论已被应用在多个研究领域,如智力,健康以及社会性行为等等.其次,控制理论关注生命历程的各阶段,如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老年期的发展.第三,控制的适应性或功能性问题也已得到相当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控制行为对个体的适应性意义.以往关于补偿和选择过程的问接证据很多,直接的证据却很少.直到1997年,Heckhausen等人编制了控制策略问卷,才开始对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中的补偿和选择行为进行直接的测量.目前,关于成功老龄化毕生控制理论的相关实证研究主要强调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运用控制策略的差异, 涉及两类问题:(1)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选择投入发展的领域不同;(2)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青年,中年和老年)在婚姻,人际关系,健康和财务活动等具体的生活领域中运用控制策略的差异.然而,该理论也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首先,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不同,心理学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跨文化差异.在西方社会文化中得到认同的理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是否适用?成功老龄化毕生控制理论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15]?有研究表明,东柏林和西柏林被试的控制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社会历史原因,东柏林人民更多使用选择性初级控制和选择性次级控制_7J. 其次,尽管关于最后期限的一系列研究表明,的确存在目标转移的现象,但是这种转移的过程还没有得到进一步验证.目标的转移取决于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并没有对客观的以及主观感受到的可能性作进一步区分.为了进一步研究目标转移过程,还应该对个性,心理调整以及控制的相互作用做一个纵向研究,以了解连续的变化过程.此外,还有一些领域亟待研究.一个是研究极端情况,即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无法弥补个体的失败或下降的情况【16].例如,许多老人临终之前会生病,有机体损伤,机能丧失.补偿机制在这些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效果如何?补偿和选择是否存在个体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另外,成功老龄化的标准是分层次的,包括生理的,认知的以及行为的层面.那么,对高层——如生理机能的威胁,是否会引发更强烈的补偿反应?如果补偿无效,是否消极影响也更大?这些也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5参考文献1RoweJ.W.,&Kahn,R.L.Humanaging:Usualand successfu1.Science.1987.237:143—1492Marsiske,M.,Lang,F.R.,Baltes,P.B.,&Bahes,M.M.Sclectiveoptimizationwitheompemsation:Life—spanperspectives onsuccessfulhumandevelopment.InR.A.Dixon&L.Backman (Eds.),Psychologicalcompensation:Managinglossesand promotinggains.Flillsdale,NJ:Erlbaum,1995:35—793Hecldmusen,J.,&Schu~,R.Alife—spantheoryofcontro1. PsychologicalRenew,1995,102:284—3044RothbaulYl,F.,Weisz,J.R.,&Snyder,S.S.Changingthe worldandchangingtheself:Atwo—processmodelofperceived contro1.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2,42:5—375Hecldmusen,J.Developmentalregulationinadulthood..Age normativeandsociostructuralconstraintsaSadaptivestrategies. Unpublishedhabilitationthesis,FreeUniversityofBerlin,19956Hecldmusen,J.,&Schulz,R.Optimizationbyselectionand compensation:Balancingprimaryandsecondarycontr01inlife—spandevelopment.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3,16:287—3037Heckhausen,J.,&Schu~,R.Primacyofprimarycontrolasa universalfeatureofhumanbehavior.Paperpresentedat13th Biennial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 BehavioralDevelopment,Amsterdam,TheNetherlands,19948Baltes,P.B.,&Baltes,M.M.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n successfulaging-,Themodelof,selectiveoptimizationwith compensation.InP.B.Baltes&M.M.Baltes(Eds.), Successfulaging:Perspectivesfromthebehavioralsciences.NewY 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1—349Nelson,E.A.,&Dannefer,D.Agedheterogeneity:Factor fiction?Thefateofdiversityingerontologicalresearch.TheGerontologist,1992,32:17—3210Kliegl,R.,Smith,J.,&Baltes,P.B.Onthelocusandprocess ofmagnificationofagedifferencesduringmnemonictraining. 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0,26:894—90411Numai,J.一E.,Pulliainen,H.,&Salraela—Am,K.Age differencesinadults'controlbeliefsrelatedtolifegoalsandconcelTis.PsychologyandAgmg,1992:7:194—19612Heckhausen,J.Developmentalregulationacrossadulthood: Primaryandsecondarycontmlofage—relatedchallenges. 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7,33:176—18713Wrosch,C.&Heckhausen,J&Lachman,M.E.Contmlprocess beforeandafterlSsingadevelopmentaldeadline:activationand deactivationofintimaterelationshipgoals.JournalofPersonality andSocialPsychology,2000,77:415—42714Heckhausen,J.,Wrmeh,C,&Fleeson,W.Developmental regulationbeforeandafterpassingadevelopmentaldeadline:The sampleeaseof''biologicalclock"forchild—bearC~.Manuscript submittedforpublication,199815Gould.Steph∞J.AcritiqueofHeckhausenandSchulz's(1995) life—spantheoryofeontmlfromacro~s—cultural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Review,1999,106(3):59716Schulz,R.,Musa,D.,Staszewski,J.,&Siegler,R.S.The relationshipbetweenageandmajorleaguebaseballperformance: Implicationsfordevelopment.PsychologyandAging.1994,9~.274—286(下转第945页)刘伟等:前瞻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94545679CareyCL,WoodsSP,RippethJD,ata1.ProspectiveMemoryinHIV一1Infection.JournalofCIiniealExperiment Neuropsychology.20o6,28(4):536—548EinsteinGO.~IcD耐dMA.NormalAgingandProspective Memor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Cognition,1990,16(4):717—726EinsteinGO.MIdidMA.RetrievalProcessesinProspective Memory.TheoreticalApproachesandSolveNewEmpiricalFin~osIn:BrandimonteM,EinsteinGO,McDanidMA (Eds.).ProspectiveMemory:TheoryandApplications.HiUsdale Y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96.1一.15142McDanielMA,EinsteinG0.StmtegicandAutomaticProcesses inProspectiveMemoryRetrievahAMultiproce~Framework. i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200o,14:127—1448.EinsteinG O,asRuthann,MayfieldSara,eta1.MultipieProcessesin ProspectiveMemoryRetrieval:FactorsDeterminingMonitoringV ersusSpontaneousRetrieva1.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General,2005,134(3):327—342SimonsJS,Sch61vinckML,GiIBertSJ,eta1.Differential ComponentsofProspectiveMemory?EvidencefrcrnfⅣⅡI. Neuropsychologia,2o06.44:1388—139710JulieD.Henry,MairiS.MacLe~,LouiseH.Phillips,ata1. AMeta—AnalyticReviewofProspectiveMemoryandAging. PsychologyandAging,2004,19(1):27—3911LoftusEF.MemoryforIntentions:1_heEffectofPresenceofa CueandInterpolatedActivity.PsychonomicScience,1971,23:315—31612KvavilashviliL.RememberingIntentions:ACriticalReviewof ExistingExperimentalParadigms.i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1992,6:507—52413KvavilashviliL.RememberingIntentions:TestingaNewMetl~ofInvestigation.i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1998,12:533—55414HallWang,MatthiasKliegel,ZhiLiangY ang,eta1.Prospective MemoryPerformanceAcrossAdolescence.TheJournalofGeneticPsychology,2006,167(2):179—18815RichJB,SvobodaE,BrownGG.Diazeparn—inducedProspective MemoryImpairmentandItsRelationtoRetrospectiveMemory,Attention,andArousa1.Humanpsychopharmaeology,2006,21(2):101—108 AbouttheExperimentalMethodsofProspectiveMemoryResearchLWi.WngLijuan(DepartmentofPsychology,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DepartmentofPsychology,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Ai~IraetExperimentalmethodsofprospectivemenaorycanbedividedintothenaturalparadi gm,labparadigmandsituationsimulationparadigm.Eachofthemhasspecificfeaturesandfitscorrespondingresea工℃hesdependingonaimsandcontentsrespecfivdy. Theauthorsthinkthatthesituationsimulationparadigmcanbeflexiblymanipulatedinecolog icalvalidityandaccuracyandisa paradigmpotentiallymorecapableofdevepment.Keywords:prospective,methodsofresearch,naturalparadigm,labparadigm,situationsimu lationparadigm(上接第952页)17Wrosch,C.,Schulz,R.,&Heckhausen,J.Healthstressesand depressivesymptomatologyintheelderly:Theimportanceofhealthe~gagementcontrolstrotegies.HealthPsychology,2002,21:340——34818Ham—WemerWahl,StofanleBecker,DavidBumaedi,andOliverSchilling.Theroleofprimaryandandarycontrolinadaptation toage—relatedvisionloss:astudyofolderadultswithMaenlarDegeneration.PsychologyandAging,2004,19(1):235—23919Wahl,Hans—Werner,Schilling,Oliver,Becker,Stofanie.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ndchangeinpsychologicalcontrol: Roleoftimesincediagnosisandfunctionalability.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B:PsychologicalSciencesandSocialSciences.2o07,62B(2):90—9720Poulin,MichaelJ.,Heekhausen,Jutta.Stressfulevents compromisecontrolstrivingsduringttmajorlifetransition.Motivation&Emotion,2007,31(4):300—311 TheLifespanTheoryofControl:ANewApproachtoSuccessfulAging ShanLingling,C_henGuopeng(DepartmentofPsycholog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Thearticleintroducesthelife-spantheoryofcontrolandthemodelofoptimizationin primaryandsecondarycontro1.The modelintegratesselectiveoptimizationwithcompensationandthecontroltheory.Itintroduc esthelife-spandevelopmentofcontrolstrategies.Thispaperalsoevaluatesthecontroltheory.Keywords:SUCCeSsfulaging,life-spantheoryofcontrol,primarycontrol,secondarycontr ol。

老人提高活力7建议

老人提高活力7建议

老人提高活力7建议
作者:暂无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年第8期
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却能帮老人提高活力、激发思维,改善生活质量。

近日,美
国《读者文摘》杂志对此进行了总结。

1.照看孙辈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表明,花适当的时间照顾孙辈者,比不照看孙辈者头脑更敏锐。

这可能
是因为社会参与影响到大脑功能敏锐度。

2.用明亮的光线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发现,暴露在明亮灯光下的啮齿动物完成任务更出色,而在昏暗灯光
下的啮齿动物的海马体能力丧失了30%。

3.亲近大自然
美国犹他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发现,身处大自然能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50%。

人们在自然界中能恢复注意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勤性爱
英国考文垂大学心理学家发现,每周发生性行为的老年人有更好的语言流畅性和视觉空间
能力。

这可能是因为性生活中释放的多巴胺或催产素对神经化学物质产生积极作用,并影响大
脑的工作方式。

5.手写笔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手写笔记者思考时间更多,对写下的内容有更多的选择性。

6.看体育比赛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即使只是观看比赛,也有助于大脑提升语言处理的能力。

7.晒太阳
美国肯塔基大学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浓度高,认知功能、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更好,而晒太阳就是提高维生素D含量最好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刺激选择性停止策略1.简介响应抑制是指当不再需要或处于危险中时,能够抑制已经激活或正在进行的响应;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

因此,检查这种关键行为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保持、恶化或改变是(Logan&Cowan,1984)。

在停止信号范式中,参与者通常被呈现为需要快速左手和右手响应(选择)的刺激。

在一些试验中,在刺激开始后几百毫秒(如150-600毫秒)内偶尔出现一个停止信号,这种信号不可预知,表明应该抑制这种响应。

该范式中的停止速度(停止过SSRT),最好是在抑制和响应概率等于0.5的解剖点(GO RT分布的中位数),从中减去停止信号的延迟(Band, van der Molen, & Logan, 2003)。

根据独立赛马模型,停止信号范式可以被建模为由go刺激触发的go过程和由停止信号表示触发的stop过程之间的“赛马”。

在信号存在性试验中,当stop过程在go过程之前结束,并且不发出范应时,响应抑制成功。

当go过程在stop过程之前结束时,响应抑制不成功,并且错误地发出响应。

使用这个概念,Logan(1981)提出可以估计stop过程(例如SSRT)的“不可观测的”延迟。

基于这一思想,大多数停止信号研究主要集中于SSRT作为抑制性控制的指标(也称为反应性控制)。

虽然文献中描述的绝大多数停止信号研究都支持独立赛马模型(Verbruggen&Logan,2009a),但研究还表明,从一些停止信号情景中收集的经验数据,如选择性停止信号任务(Bissett&Logan,2014(Verbruggen&Logan,2009a,2015)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违反独立赛马模型的预测,挑战传统SSRT估计的有效性。

1在一个简单的停止-改变任务中,参与者被指示停止最初计划的go响应,然后每当信号出现时就执行另一个“改变”响应(Verbruggen & Logan,2009a,2015);而在一个选择性停止变更任务中,参与者被进一步要求辨别如果其中一个信号发生(有效信号),则确定是否停止和改变计划的go响应,或者如果另一个信号发生(无效信号)则执行计划的go响应。

选择性停止变化的复杂版本是指停止信号规则经常变化的情况(在Verbruggen和Logan,2015中称为变化映射条件)。

在简单的停止变更任务中,不违反独立性假设。

选择性停止范例(这里我们具体指“刺激”选择性停止任务,2 SST)不同于简单的停止信号范例(即,当停止信号发生时停止所有响应;这里我们指的是全局停止任务,GST)涉及两个停止信号。

2在包括本研究在内的一些停止信号研究中,选择性停止信号涉及在不止一个呈现的停止信号(即,在一个有效停止信号和一个无效停止信号的感知水平上;Sharp等人,2010;Van de Laar 等人,2010;Van de Laar等人,2011)之间的区分。

相反,一些停止信号研究指的是反应选择之间的区别(即,在运动水平:一些反应应该被抑制,而不是其他反应; Aron&Verbruggen,2008; De Jong等,1995;van de Laar等,2010)。

一个停止信号告诉参与者停止响应,而另一个停止信号告诉参与者忽略该信号并继续响应。

Bissett和Logan(2014)发现,在刺激选择性停止任务中,年轻人在任务执行策略上可能者在决定停止之前对信号进行区分。

比塞特和洛根(2014)后来区分了这一策略的两个变体:(1(2在这种模型中,前进和停止过程是独立的(Logan & Cowan, 1984)。

与此相反,依赖判别然后停止这种变体违背了独立赛马模型的假设,该模型要求判别停止和忽略信号与go过程相互作用,并在信号出现时延长go RT。

第二种策略是“停止然后区分”,即参与者在信号出现时抑制响应,然后区分信号以决定是响应还是持续(De Jong, Coles,& Logan, 1995)。

就我们所知,没有关于衰老的研究(例如,Bedard等人,2002;Van de Laar,van den Wildenberg,van Boxtel,&van der Molen,2011)直接研究了是否使用Bissett和Logan(2014老年人可能比年轻人更频繁地使用更快的非选择性停止机制(停止然后辨别策略)来促进他们的抑制。

大多数关于衰老的文献通过简单的停止信号任务检查了老年人的抑制功能,其中SSRT估计基本上与独立赛马模型的预测一致(Anguera&Gazzaley,2012; Kramer,Humphrey,Larish,Logan),&Strayer,1994; Kray,Kipp,&Karbach,2009; May &Hasher,1998; Ridderinkhof,Band,&Logan,1999; Williams,Ponesse,Schachar,Logan,&Tannock,1999)。

因此,(但请参阅Verbruggen&Logan,2015,以便在讨论中详细阐述不同的观点)。

然而,这种简单的停止信号任务并不像日常生活场景中那样捕获自适应控制过程(Aron,2011)。

一个代表性的场景是驾驶。

例如,意外的道路状况(例如水池与物理障碍物)要求驾驶员快速决定是继续驾驶还是停车。

这种适应性控制行为取决于激活和抑制控制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与非选择性、全停止抑制相比具有更灵活的抑制过程。

实验室的刺激选择停止信号任务需要额外的识别停止信号,而不是忽略信号。

因此,与简单的停止信号任务相比,它可能在生态学上更有效并且对衰老更敏感。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研究通过选择性停止范式来检验与年龄有关的抑制。

此外,这些研究(Bedard et al。

,2002; Van de Laaretal。

,2011)没有采用个体主体方法对绩效战略进行分类。

因此,这项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

本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根据个体- 受试者行为RT水平的分析来区分不同年龄组是否对刺激- 选择性停止- 信号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策略分布。

Bissett和Logan(2014)关注从刺激选择性停止信号任务中收集的三种行为测量,以描述这三种策略:(1)无信号RT; (2)未能停止RT; (3)忽略RT。

年轻的成年人很少使用辨别然后停止策略,在进入和停止之见选择。

因此,研究老年人是否有比年轻人更相似或不同类型的表现策略是有趣的。

除了检查与年龄相关的反应控制和基于RT模式的绩效策略分类之外,我们还检查了与年龄相关的主动控制。

Braver(2012)利用其他任务范式(如AX版本的持续绩效任务,AX- cpt3)提出了在老龄化研究中同时检查反应性和主动性控制的重要性,在这些任务范式中提出了控制框架的双重机制。

3在AX-CPT中,向参与者呈现提示 - 探针对,并指示对X探针进行目标响应,但仅在其遵循A-cue时。

Braver和他的同事们观察到,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反应性控制和主动控制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

特别是,他们观察到老年人更喜欢对主动控制策略采取反应(Paxton,Barch,Racine,&Braver,2008)。

然而,Braver(2012)也指出,由于主动控制和反应控制之间的互补计算权衡,一些变量和因素可能会偏向控制策略的选择。

例如,如果任务事件之前的预期持续时间很短(AX-CPT任务中的提示- 探测间隔),则可以实现任务目标的持续维护(主动控制)。

如果持续时间很长,那么持续的目标维护可能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老年人可能并不总是更喜欢对主动控制策略采取反应。

因此,通过停止信号任务研究年龄相关反应抑制的研究还应考虑除了反应性控制之外的主动控制,以描绘在Braver(2012)提出的双模式控制系统中是否存在年龄相关差异。

虽然之前一些使用停止信号任务的研究表明,虽然反应性抑制控制与年龄有关,但主动抑制控制并不一定与年龄有关(Kleerekooper et al.,2016;Smittenaar等,2015;Vink等,2005;Zandbelt & Vink, 2010)。

相反,Van de Laar et al.(2011)则显示了不同的结果。

他们证明了与年龄相关的主动控制的增加。

鉴于年龄相关控制的差异,研究是否存在年龄相关的无主动性和/或反应性抑制控制是很重要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三个任务块来检查主动和被动控制过程。

虽然SSRT直接指示了主动控制功效,但主动抑制控制功效是指纯选择RT(CRT)任务块中的RT与具有停止信号的任务块中的RT相比。

本研究中检查了GST和SST任务块。

在停止信号实验中,指示参与者不要等待停止信号发生。

先前的研究表明,当停止信号插入CRT区块时,参与者倾向于延迟其反应(Logan&Burkell,1986)。

这表现为主动控制(例如预期停止)(Kleerekooper等,2016; Verbruggen&Logan,2009b; Verbruggen,Stevens,&Chambers,2014; Vink等,2005)。

2.方法2.1.参与者二十四名年轻成年人(11名女性和13名男性;年龄范围20至30岁;平均年龄= 23.04±2.52岁)和24名老年人(11名女性和13名男性;年龄范围61至76岁;平均年龄= 66.04±3.84岁)参加了这项研究。

最初,有31名老年人,但由于在忽略的信号试验中遗漏率很高(N25%),其中7人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轻人15.54±1.22岁,成年人为14.08±2.25岁(见表1)。

所有参与者均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 Nasreddine等,2005)和Beck抑郁量表(BDI-II; Beck,Steer,Ball,&Ranieri,1996;截止评分为13)。

他们在MoCA的平均得分为年轻成人27.42±2.02和老年人26.83±2.56。

他们对BDI-II的平均得分为年轻成人3.33±2.90,老年人5.42±3.64。

2.2.设备和刺激停止信号程序由安装在PC兼容计算机上的E-Prime 1.0软件(Psychology Software Tools,Pittsburgh)生成。

刺激呈现在17英寸CRT屏幕上。

参与者坐在一个舒适的椅子上,在一个声音衰减的房间里,面对一个电脑屏幕,距离屏幕大约1米。

通过键盘记录参与者对go 刺激的反应。

go刺激由在屏幕中央呈现的白色字母“O”或“X”与深灰色背景组成。

指示参与者在呈现“O”时通过使用他们的右手指按下“/”按钮,并且当呈现“X”时使用他们的左手指按下“z”按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