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摘要: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 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 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 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 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 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 次年九月得旨, 命将三儒一并入祀。
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 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 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然同处于明末清初, 在思想学术上也都是极有建树的大儒 ,身后的声望却各有沉浮, 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史实。
光绪初年以后 , 三人先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 但是接连被驳 , 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而且每次请祀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一次请祀更是聚讼纷纭, 成为清末朝堂之上的一大掌故。
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所可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
影响孔庙祀典的因素极其复杂 ,可能会牵涉到学术和政治的许多方面。
因此,对先儒从祀过程的研究, 不仅可以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 ,更可以借此观察到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某些面相。
顾、黄、王从祀争论发生的三十年 ,也是晚清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三十年 , 他们的著作、思想与个人形象都被赋予了某些“现实意义” , 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力量与重要表征。
学界对三儒从祀事件早有注意 ,直接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有数篇① ,有关孔庙的学术著作也常有涉及② 。
但是, 由于在材料的搜集与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疏漏, 一些重大关节仍未清晰,误解与缺环所在多有。
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关于此事的官方文件汇编———《三儒从祀录》 , 提供了大量尚未被学者使用的新材料,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与此事有关的原始档案,足可使我们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高中论述类阅读:诗人的心态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
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
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
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
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
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
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
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
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
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
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
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
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
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
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
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
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
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
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
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鲁人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4单元课外自读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

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上的反抗;另一 方面沿袭明代以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诱使 知识分子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并特设“博学鸿 词”科,笼络名儒学者做官。同时还大力提倡 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非朱子之 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的文化专 制局面。 清政府的这些政策,虽然部分地达到了目的, 但也激起了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更强烈的反抗。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1.写法归纳 传神的白描 看周进:直到巳牌时候,周先生才来。听得门外 狗叫,申祥甫走出去迎了进来。众人看周进时,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 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 瘦面皮,花白胡子。申祥甫拱进堂屋,梅玖方才 慢慢的立起来和他相见。
周进就问:“此位相公是谁?”众人道:“这是 我们集上在庠的梅相公。”周进听了,谦让不肯 僭梅玖作揖。梅玖道:“今日之事不同。”周进 再三不肯。众人道:“论年纪也是周先生长,先 生请老实些罢。”梅玖回过头来向众人道:“你 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 友序齿的。只是今日不同,还是周长兄请上。” 作者用极省简的语言“画”出了一个穷困、落魄、 谦让,身心极受压抑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2)缘故· 缘由 缘故:原因。仅指某一种原因。 缘由:原因;由来。强调“起因”“根由”“原 委”等意义。
缘故 例:①不知什么________又停电了。 缘由 ②他这样做不是没有______的。
(3)光景· 境况
光景:①风光景色。②境况;状况。③用在时间
或数量词后,表示同这个数值相差不远,相当于
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 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 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 能可贵。 【思考】 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评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
”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邪?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邪?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
选自顾炎武《亭林遗书》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限6处)2.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3.作者为什么不同意称韩愈为“近代之泰山北斗”?1, 【答案】1.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邪?2.黄宗羲王夫之3.因为韩愈没有谢绝写“一切铭状”(应酬性文字),写了一些追风随俗的文章。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注意连词“便”“以”,“所以”是用来……的意思,结合句意断句。
句意:我自从一读到这话,便谢绝了(一切)应酬之言,用来培养自己的器量、见识而不使自己堕落到“文人”的地步。
并把这牌子(指谢绝应酬文字)悬挂在屋内,来拒绝别人的邀请,这是大家所看到的,你是还不知道呢。
点睛:我们可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
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许多马和骡子随行,用来装书。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解释】(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
先生,指顾炎武。
(2)厄塞:险要的地方。
(3)曲折:详细情况。
(4)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5)坊肆:坊:街肆:商店、店、客店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6)对勘:核对校正。
(7)径行:直接行走。
(8)诸经注释: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
(9)熟:仔细认真。
【阅读训练】1、解释:(1)以:;(2)询:;(3)或:;(4)发:;(5)足:;(6)诸: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询问;(3)有的';(4)打开;(5)值得;(6)各种2、翻译:(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
《黄宗羲传》阅读答案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
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
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
至则逆阉已磔①,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
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
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
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
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
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
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
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
即欲归,当遣官送之。
”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
乞审正而后定。
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
朱彝尊②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
然诸人隐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和艺术 1.文学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屈原(创作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 辞,代表作《离骚》);先秦诸子散文;孟子(辩 论见长)、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代表作品 《秋水》《逍遥游》)。 (2)秦汉:汉赋、乐府诗。 (3)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田园山水诗、民歌。 (4)唐诗(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们的作品分 别反映了盛唐时期和唐朝衰落的状况)。
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
1
百家争鸣思想 儒学的发展演变 哲学思想、宗教
古代思想、 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史学成就 书法、绘画
docin/sundae_meng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①他思想体系的 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 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 政 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②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 无类”,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③相 传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 《易》和《春秋》五doc部in/s书und,ae_就men是g 后来的儒家“五经”。
2.古代的史学著作 (1)春秋时期:《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是我 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尚书》是夏商周三代一些 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相传也由孔子编订。
docin/sundae_meng
(2)两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东汉班 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记述西汉 一朝的历史。 (3)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 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3.汉字与书法 (1)中国古代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 字,中国原始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后来逐渐 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到商朝,文字已成 体系。汉字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行书的脉络发展,总doc体in/s趋und势ae_是men由g 繁到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文言文阅读《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风如松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
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
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
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
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
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
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
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
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
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
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
即欲归,当遣官送之。
”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
乞审正而后定。
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
朱彝尊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
然诸人隐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注]: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
被:覆盖
B.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
狱:坐牢
C.明亡,益自韬晦。
韬晦:收敛锋芒,隐蔽行迹
D.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克:成功
6.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在明亚亡后在政治上都采取了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这一态度的一组是(3分)(
)
敦促就道,再辞以免
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荐辟皆以死拒
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
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终于为父昭雪。
B.王夫之拒绝与张献忠合作,自伤肢体,救出被扣为人质的父亲。
参加明王政府,为国事弹劾王化澄,几乎被杀。
明亡后,避居衡阳之石船山。
C.顾炎武参加过鲁王军队,事情不利后对于国事心灰意冷,转而经商,最终累致千金。
D.黄宗羲虽然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但清修明史,他仍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被采纳;顾炎武认为做学问的前提是做人,清廷征他修明史,他誓死不从。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朱彝尊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3分)
(2)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4分)
(3)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3分)
5.B(官司)
6.B
7.C(“心灰意冷”不对)
8.(10分)
(1)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
(3分,关键字词“书”、“示众”、“去”。
每句1分)
(2)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
(4分,关键字词“辟”、
“交口”、“行”。
每句1分)
(3)顾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
(3分,每句1分,关键字“自负”、“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