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理解
古诗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套)

古诗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套)古诗文阅读10.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10.(2分)D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8、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推荐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 思有弗得()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4分)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11.(1)得到,获得(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13.(4分)C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
三年级小古文阅读理解

三年级小古文阅读理解三年级小古文阅读理解篇一有三鸡,曰黄、白、黑。
黄鸡飞,白鸡鸣,黑鸡斗。
黄鸡欲飞,白鸡欲鸣,黑鸡欲斗。
三鸡相争,皆欲胜。
于是,黄鸡飞而折翅,白鸡鸣而聋耳,黑鸡斗而伤爪。
三鸡皆不乐,皆自怨。
题目:1. 这篇小古文讲了哪三种颜色的鸡?它们都在做什么?2. 黄鸡为什么会折翅?白鸡为什么会聋耳?黑鸡为什么会伤爪?3. 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 这篇小古文讲了黄、白、黑三种颜色的鸡。
它们都在做不同的事情:黄鸡想要飞,白鸡想要鸣叫,黑鸡想要战斗。
2. 黄鸡因为太想要飞了,所以飞得太高,折断了翅膀;白鸡因为太想要鸣叫了,所以叫得太响亮,导致聋了耳朵;黑鸡因为太想要战斗了,所以打得太过激烈,伤到了爪子。
3. 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过于争强好胜、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让自己受到伤害。
三年级小古文阅读理解篇二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季氏欲以力伐之。
”孔子曰:“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是季氏之过也。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阅读题目:1. 文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于颛臾”是什么意思?2. 孔子对于攻打颛臾的想法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来?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虎兕”和“龟玉”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含义?4. 孔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阅读答案:1. “有事于颛臾”指的是攻打颛臾。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常)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shé)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选择()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
[2]王戎凭借什么断定“此必苦李”?(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②,天雨墙坏③。
其子曰:“不筑④,必将有盗⑤。
”其邻人之父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宋:宋国。
②富人:富裕的人。
③坏:毁坏,损坏。
④筑:修补。
⑤盗:偷盗。
⑥亦云:也这样说。
⑦暮:晚上。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雨墙坏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家/甚智其/子。
B.其家/甚智/其子。
C.其家甚/智/其子。
D.其/家甚/智其子。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如果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C.这个富人家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D.偷盗之人是富人的邻居。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人们()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家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画线诗句是说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_______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_______也感到心惊。
九年级古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古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根据所给问题选择正确答案。
骆宾王《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呼童烹小豆,射杨瘦磬。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儿琴瑟调。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春风不度玉门关,二月山城如画。
千里垂杨一派,万里桃花如雪。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艳,而不久长。
1. 以下句子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迷茫B. 无奈C. 希望D. 愁绪2. 古文中描述的景象主要是在哪个季节?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3. “呼童烹小豆,射杨瘦磬”表达了何种意境?A. 安静祥和B. 忧愁懊恼C. 忙碌繁忙D. 纷扰混乱4. 古文中有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话,这是在描写什么?A. 故乡B. 高山C. 西北D. 花期5. 整篇古文描绘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态度,下列词语表达了这种态度的是:A. 鲜艳B. 明媚C. 不久长D. 美好答案:1. D2. C3. A4. C5. C二、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文选《爱莲说》白浪滔滔,千山飞鸟,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这篇古文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思想?2. 下列哪一句描述的是渠给人的感觉?3.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什么意思?4. 古文中描述的景物和情感有何联系?5. 古文中的主题是什么?答案:1. 荷花2.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意指渠能保持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注入。
4. 描绘的景物与孤独、自得和寂寞的情感相联系。
5. 主题为荷花的美丽、孤独和清澈。
三、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唐·岳飞豪情须借胸中怀,何事更难忘?我为武夫志气豪,立志天下状元郎。
饮马长城窟行遍,悲愤今日思悠悠。
优游荡子宜乡居,王事非我莫相扰。
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

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一、《劝学》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C. 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D. 用心躁也躁:浮躁,不专心2.下列句子中“而” 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尝终日而思矣B. 锲而舍之C. 吾尝跂而望矣D. 顺风而呼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二、《师说》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2)名显诸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有何标准。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释:①孝公:秦孝公。
②卫鞅:人名,即商鞅。
③虔;人名。
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2.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2分)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分)1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答案:8.(1)到、靠近(2)的 (2分。
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
每小题1分)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11.C(2分)1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分。
画对后3处得2分,画对后3处中的2处得1分,画对后3处中的1处不得分)1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
(2分。
全句连贯、顺畅得1分,“怪”字翻译正确得1分)14.取信于民。
(1分。
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观月(有删改)◆张孝祥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
(3)童隶:书僮仆役。
(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8.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6、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7、宜:适合是:此、这 8、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9、八月之望[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答案:8、B 9、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三)罴(①)说柳宗元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
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①罴: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
②貙(chū ) :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
③寂寂:悄悄地。
④罌火:用瓶子装着火。
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
⑤捽(zuó):楸住。
⑥搏:搏击。
⑦挽:拿来。
14.用“ /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 ( 3 分)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 ( 2 分) 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C 、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点燃) D、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 分)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意思:17、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分)答案:9 、“数重围”、“残兵千骑”“独(领)”10 、“碎”、“独”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二)( 10 分)11、①偏爱②指责③(受)蒙蔽④使……听到;传12 、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受什么可说的了。
13 、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三)( 10 分)14 .走而虎至 / 愈恐 / 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15 、B16、那人害怕了,就模拟老虎吼叫的声音来吓唬貙。
17、: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芳容至孝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
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
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
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
次日,病不能起。
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
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
”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
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
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
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
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芳容泣而志.之(2)药.之可以即愈(3)且吾有大事未了.(4)闻言色.动9.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告之于帝B、贤于材人远矣C、仓鹰击于殿上D、万钟于我何加焉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1分)(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2分)11.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答案:8.(4分)(1)记:记住(2)给……吃药;吃药;用药治(3)结束;完;了结(4)脸色;神色;面色9.(2分)C10.(3分)(1)(1分)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得分点:岂)(2)(2分)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
(得分点:为:“当告以故”句式)(句子翻译基本通顺,看得分点)11.(2分)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