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玻璃结构及性质
第1章玻璃的结构和组成汇总

第1章玻璃的结构和组成汇总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无定形固体,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的结构和组成是决定其性质和用途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玻璃的结构和组成进行综述。
在微观层面上,玻璃的结构是一种无序的固态结构,没有长程的周期性。
这是与晶体不同的地方。
晶体具有有序排列的原子或分子,可以形成晶格结构。
然而,玻璃的结构是由成千上万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无序网络。
这种无序性导致了玻璃的特殊性质,如透明度和断裂特性。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氧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由一个中心的硅原子和四个周围的氧原子组成。
硅氧四面体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是玻璃形成的基础。
除了硅氧四面体,其他元素的添加也可以改变玻璃的性质和组成。
玻璃的组成可以根据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硅酸盐玻璃是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成分是硅氧四面体。
具体来说,硅酸盐玻璃是由四氧化硅(SiO2)和其他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铝等)形成的。
不同金属的加入会改变玻璃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另一种常见的玻璃是硼硅酸盐玻璃。
硼硅酸盐玻璃中,硅氧四面体和硼氧四面体交替排列。
硼氧四面体由一个中心的硼原子和三个周围的氧原子组成。
硼硅酸盐玻璃具有低的熔点和低的热膨胀系数,常用于热力学应用。
另外,还有氧化物玻璃和非氧化物玻璃。
氧化物玻璃是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如硅酸盐玻璃。
而非氧化物玻璃是由非金属元素(如氟、碳、氮、硫等)形成的,常见的非氧化物玻璃有氟硅酸盐玻璃和硫化物玻璃。
非氧化物玻璃具有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热学性质,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和光学器件等领域。
此外,玻璃的制备过程也会影响其结构和组成。
常见的玻璃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熔融法是最传统的制备方法,即将玻璃原料加热到高温熔化后冷却。
溶胶-凝胶法则是将溶胶经过凝胶化处理形成固态玻璃。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气态前体沉积到基底上形成玻璃薄膜。
总之,玻璃的结构和组成是多样化的,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玻璃工艺学复习资料

玻璃⼯艺学复习资料第⼀章玻璃的定义与结构1、解释转变温度、桥氧、硼反常现象和混合碱效应。
转变温度:使⾮晶态材料发⽣明显结构变化,导致热膨胀系数、⽐热容等性质发⽣突变的温度范围。
⾮桥氧:仅与⼀个成⽹离⼦相键连,⽽不被两个成⽹多⾯体所共的氧离⼦则为⾮桥氧。
桥氧:玻璃⽹络中作为两个成⽹多⾯体所共有顶⾓的氧离⼦,即起“桥梁”作⽤的氧离⼦。
硼反常性: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极⼤值和极⼩值,这现象也称为硼反常性。
混合碱效应:在⼆元碱玻璃中,当玻璃中碱⾦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种碱⾦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是出现明显的极值。
这⼀效应叫做混合碱效应。
2、玻璃的通性有哪些?各向同性;⽆固定熔点;介稳性;渐变性和可逆性;①.各向同性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总的来说都是⽆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向都是相同的。
这⼀点与液体类似,液体内部质点排列也是⽆序的,不会在某⼀⽅向上发现与其它⽅向不同的性质。
从这个⾓度来说,玻璃可以近似地看作过冷液。
②.⽆固定熔点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成固体是在⼀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的,(从固态到熔融态的转变常常需要经历⼏百度的温度范围),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③.介稳性玻璃态物质⼀般是由熔融体过冷⽽得到。
在冷却过程中粘度过急剧增⼤,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形成晶体,因⽽系统内能尚未处于最低值⽽⽐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的能量。
还有⾃发放热转化为内能较低的晶体的倾向。
④.性质变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到固体状态的过程是渐变的,其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其中有⼀段温度区域呈塑性,称“转变”或“反常”区域。
3、分别阐述玻璃结构的晶⼦学说和⽆规则⽹络学说内容。
答:(1)玻璃的晶⼦学说揭⽰了玻璃中存在有规则排列区域,即有⼀定的有序区域,这对于玻璃的分相、晶化等本质的理解有重要价值,但初期的晶⼦学说机械地把这些有序区域当作微⼩晶体,并未指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对玻璃结构的理解是初级和不完善的。
玻璃工艺学玻璃的物理化学特性

3 热历史对密度、粘度、热膨胀的影响
• T提高未达到Tg ~Tf区时,快冷玻璃的热膨 胀系数和慢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变化相同, 快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较大;
• 当通过Tg ~Tf区时,快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变化较小,慢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产生了突 变;
• T继续提高时,快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先升 后降,慢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继续升高或下 降。
• 2二元系统玻璃生成规律 1 形成范围与R的半径、电价、极化率、场
强、配位数等有关
结束
2 RmOn-B2O3系统玻璃的生成规律
①同价R半径越大成 玻范围越大。
②半径相近,电荷越 小成玻范围越大。 Li+>Mg2+>Zr4+
成 玻 区 50 域 40
30
Pb
2+
Na
K
mol%
20 10
+ Li
2+
结束
要掌握的玻璃结构
• 硅酸盐玻璃:石英玻璃、R2O-SiO2 系统玻璃和R2O- RO- SiO2系统玻 璃
• 硼酸盐玻璃:B2O3玻璃、碱硼酸盐 玻璃和钠硼硅玻璃
• 磷酸盐玻璃: P2O5玻璃
结束
1.1.4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与作用 1 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
• 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是依据元 素与氧结合的单键能的大小和能否 生成玻璃,将氧化物分为:网络生成 体氧化物、网络外体氧化物、中间 体氧化物。相应的阳离子分别称为 网络生成离子、网络外离子、中间 离子。
1 硅酸盐熔体的结构 硅酸盐熔体倾向形成形状不规则、
短程有序的大离子聚集体
2 硅酸盐熔体的结构特点
①熔体中有许多聚合程度不同的负离子团平衡共存,
玻璃培训资料

玻璃培训资料第一章:玻璃基础知识:1、玻璃的定义:一种较为透明的液体物质,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
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
2、玻璃的分类:2.1 :玻璃简单分类主要分为平板玻璃和特种玻璃。
平板玻璃主要分为三种:即引上法平板玻璃(分有槽/无槽两种)、平拉法平板玻璃和浮法玻璃。
浮法玻璃由于厚度均匀、上下表面平整平行,再加上劳动生产率高及利于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浮法玻璃正成为玻璃制造方式的主流。
2.2 :按厚度可分为:3.2、4、5、6、8、10、12、15、19mm等。
2.3 :按玻璃的透光率可分为普通透明玻璃和超白玻璃两种。
2.3 按颜色可分为:F绿、H绿、本体蓝、欧洲灰等。
2.4 深加工后的玻璃可分为:钢化、半钢化、夹胶、磨砂(或喷砂)、彩釉、中空、镀膜、热弯等。
第二章:玻璃深加工内容:1、钢化及半钢化1.1、钢化:钢化玻璃是将普通退火玻璃先切割成要求尺寸,然后通过钢化炉加热到接近的软化点,再进行快速均匀的冷却,在其表面形成均匀的压应力,而内部形成张应力,使其机械强度提高,有效的改善了玻璃的抗风压和抗冲击性能。
钢化玻璃相对于普通平板玻璃来说,具有两大特征:1)前者强度是后者的数倍,抗拉度是后者的3倍以上,抗冲击是后者5倍以上。
2)钢化玻璃不容易破碎,即使破碎也会以无锐角的颗粒形式碎裂,对人体伤害大大降低。
1.1.1、钢化玻璃可分为水平钢化和弯钢化两种。
一般我们所提及的钢化均指水平钢化。
弯钢化玻璃是指玻璃在经过钢化炉后,还未冷却前,将玻璃弯成规定的形状,但形状必须是圆的一部分。
1.2、半钢化:半钢化玻璃与钢化玻璃的工艺方法相近,只是冷却速度较慢,因此表面应力小于钢化玻璃,其强度只是普通玻璃的2倍。
其相比较钢化玻璃,不易发生自爆,有相对较好的平整度。
2、夹层玻璃。
夹层玻璃一般由两片普通平板玻璃(也可以是钢化玻璃或其他特殊玻璃)和玻璃之间的有机胶合层构成。
第1章玻璃的结构和组成

晶子学说
❖ 玻璃由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是具有晶 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无定形介质 中,从“晶子”部分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 渡的,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强度 I
➢X-ray衍射图
气体 熔体
玻璃 晶体
sinθ/λ
玻璃体的结构存在着近程有序的区域。
2)瓦连可夫等对Na2O-SiO2二元系统玻璃进行x-ray 散射实验:
1.2 玻璃的通性
一、各向同性 二、介稳性 三、无固定熔点(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过程是可逆
与渐变的) 四、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
变化的连续性和可逆性
一、各向同性
均质玻璃其各方向的性质如折射率、硬度、弹 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都相同(非均质 玻璃中存在应力除外)。
玻璃的各向同性是其内部质点无序排列而呈现 统计均质结构的外在表现。
Si(1s22s22p63s23p2) : 4个sp3杂化轨道构成四面体, 与O原子结合时,可形成π-σ键叠加Si-O键 。
Si-O键具有高键能、方向性和低配位等特点
1.4 常见的单元系统玻璃——
(1)石英玻璃
键强106kcal/mol,硅氧四面体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之间以顶角相连形成 三维架状结构 —— 粘度、机械强度大、热膨胀系数小、耐热、介电性能 和化学稳定性好。
冷却速率对Tg影响:快冷时Tg较高,而慢冷时Tg较低
举例:(Na2O-CaO-SiO2玻璃)
冷却速度 0.5 1.0 5.0 9.0
(℃/min)
Tg(℃) 468 479 493 499
结论:玻璃组成一定时,Tg是一个随冷却速率变化的 温度范围,低于该温度范围,体系呈现固体特 性,反之则表现出熔体特性。即:玻璃没有固 定熔点。
玻璃工艺学复习材料

玻璃工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狭义的玻璃定义为:玻璃是一种熔融物冷却、凝固的非结晶(在特定条件下也能成为晶体)无机物质,是过冷的液体。
广义的玻璃定义是: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的、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具有如下的特性:1、各向同性;2、无固定熔点;3、亚稳性(介稳性)4、变化的可逆性;5、可变化性。
晶子学说是由门捷列夫于1921年提出的。
晶子学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解开了玻璃是我微观结构不均匀性和近程有序的结构特性。
无规则网络学说:其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重复,因而其内能大于晶体。
无规则网络学说宏观上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排列的连续性,统计均匀性和无序性。
晶子学说以玻璃结构的近程有序为出发点,而无规则网络学说则强调了玻璃结构的连续性、统计均匀性和无序性。
准晶是具有准周期平移格子构造的固体,其中的原子常呈定向有序排列,但不做周期性平移重复,其对称要素包含与晶体空间格子不相容的对称(如5次对称轴)。
液晶:在一定温度范围出现液晶相,在较低温度为正常传晶的物质。
从宏观物理性质看:液晶既有液体的可流动性、粘滞性,又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
从微观结构上看,晶体具有一定的长程有序性,即分子按某一从优方向排列,这是其物理性质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然而,液晶又是平移无序或部分平移无序的,因而也具有某些类似液体的性质。
网络形成体(玻璃形成体)氧化物能单独形成玻璃。
网络外体(玻璃整体)氧化物不能单独形成玻璃。
网络中间体(玻璃中间体)氧化物一般不能单独生成玻璃。
第二章玻璃的主要性质粘度是度量流体粘性大小的物理量。
粘度的物理意义是指面积为A的两平行液层,以一定的速度梯度dv/dx移动时需要克服的摩擦力。
石英颗粒的溶解、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玻璃的快速形成。
在璃的澄清过程中,气泡在玻璃液中的上升速度与玻璃液的粘度成反比。
在玻璃的均化过程中,不均质体的扩散速度也与玻璃的粘度成反比关系,因此玻璃粘度的降低,可加速不均物质和气泡的扩散,加快玻璃液的均化过程。
第一章 玻璃的结构与组成

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组成1-1\名词解释1、硼-氧反常:在一定范围内,碱金属氧化物提供的氧,不像在熔融石英玻璃中的作为非桥氧出现于结构中,二十是硼氧三角体【BO3】转变成为完全由桥氧组成的硼氧四面体【BO4】,导致B2O3玻璃从原来两维空间的层状结构部分转变为三维空间的架状结构,从而加强了网络,使玻璃的各种物理性质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相应的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硼氧性反常”。
2、硼反常:硼酸盐玻璃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其性质随R2O或RO加入量的变化规律相反,这种现象称硼反常现象。
“硼反常现象”是由于玻璃中硼氧三角体【BO3】与硼氧四面体【BO4】之间的量变而引起性质突变的结果。
3、硼-铝反常:“硼-铝反常”体现在一系列性质变化中,如折射率、密度、硬度、弹性模量。
在介质常数与膨胀系数变化曲线中显得很模糊。
色散、电导与介质损耗等则不出现“硼-铝反常”。
4、积聚作用:由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合物,相互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物,同时释放出部分Na2O,这个过程称为缩聚,也即聚合。
5、解聚作用:在熔融SiO2中,O/Si比为2:1,[SiO4]连接成架状。
若加入Na2O则使O/Si比例升高,随加入量增加,O/Si比可由原来的2:1逐步升高到4:1,[SiO4]连接方式可从架状变为层状、带状、链状、环状直至最后断裂而形成[SiO4]岛状,这种架状[SiO4]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分化过程,也即解聚。
6、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一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
这一效应称为混合碱效应,过去称为“中和效应”。
7、压制效应:在含碱硅酸盐中随RO增加,是R+在扩散中系数下降。
8、逆性玻璃:如果玻璃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而且它们的大小和所带的电荷也不相同时,情况就大为不同。
即使Y<2也能制成玻璃,而且某些性能随金属离子数的增大而变好。
玻璃的结构和组成

论据:①玻璃的X射线 衍射图一般有宽广的 (或弥散的 )衍射峰, 与相应晶体的强烈尖 锐的衍射峰有明显的 不同,但二者峰值所 处的位置基本是相同 的。
② 把晶体磨成细粉,颗粒度小于0.1μm时,其X射线 衍射图也产生一种宽广的(或弥散的 )衍射峰,与 玻璃类似,而且颗粒度越小,衍射图的峰值宽度越 大。
三度空间网络发生解聚,出现与一个硅原子键合的 非桥氧,碱金属离子处于非桥氧附近的网穴中,中 和过剩电荷。
原因:碱金属氧化物的加入使氧硅比值相对增大。 结果: [SiO4]网络失去原有的完整性,结构减弱疏
松,导致一系列性能变坏。
1.3.3 钠钙硅玻璃结构 CaO的加入使钠硅玻璃结构加强,一系列性能变好,
一、晶子学说
提出:1921年列别捷夫研究光学玻璃退火时,发现 折射率随温度变化曲线上520℃附近有突变,认为 这是玻璃中石英“微晶”晶型转变所致。
内容:认为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是 尺寸极其微小、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 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 没有明显的界限。
三角形结构。B-O键是极性共价键,共价性成分约 占56%,键强略大于Si-O键,约为119cal/mol。整 个[BO3]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不带极性。
根据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的研究,证明B2O3玻璃 是由[BO3]组成的,但连接方式尚未彻底弄清。
由于B2O3玻璃密度与六角形结晶态的B2O3差别较 大,故不能把结晶态的结构推广到玻璃中。
玻璃结构的无序性主要是由于Si-Si距离(即Si-OSi键角)的可变性造成的。
[SiO4]之间的旋转角度也是无序分布的。所以[SiO4] 之间不能以边或面相连,而只能以顶角相连。
石英玻璃是[SiO4]之间以顶角相连,形成一种向三 度空间发展的架状结构,内部存在许多空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呈现统计均质 结构的外在表现。
二、 介稳性
热力学——高能状态,有析晶的趋势
动力学——高粘度,析晶不可能,长期保
留高温时的结构而不变化。
A
VQ
过冷液体 B 液体
快冷
K
M
F
慢冷
E
C
玻璃态
晶体
D
Tg
TM
三、 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1012 ~ 1013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是可逆的与渐变的,
四、常见玻璃结构
➢氧化物玻璃:通过桥氧形成网络结构的玻璃称为氧化物玻 璃。
➢典型的形成玻璃的氧化物是SiO2、B2O3、P2O5和GeO2 等
硅酸盐玻璃
➢典型氧化物玻璃
硼酸盐玻璃 磷酸盐玻璃
1、硅酸盐玻璃
这是实用价值最大的一类玻璃,由于SiO2等原料资源丰 富,成本低,对常见的试剂和气体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硬度高,生产方法简单等优点而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实用价 值最大的一类玻璃。
石英玻璃密度很小,d=2.20-2.22g/cm3
2、硅酸盐玻璃
在石英玻璃中, [SiO4]四面体以顶角相连
而组成的三维网络, O/Si=2。
而把R2O、RO等氧化物引入石英玻璃,形 成二元、三元甚至多元硅酸盐玻璃时,由
于O/Si比增加——三维骨架破坏——玻璃
性能改变。 特点: 1) 以硅氧四面体为骨架,加入碱金属或 碱土金属氧化物。 2) O/Si>2 3) 硅氧四面体组成的网络发生部分断裂.
三、 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是可逆的与渐变的, 这与熔体的结晶过程有明显区别。
2)几个重要温度
A
VQ
过冷液体 B 液体
快冷
K
M
F
慢冷
E
C
玻璃态
晶体
D
Tg(玻璃形成温度,或称脆性温 度): a) 对应1012 ~ 1013 粘度泊的温度 b) 是玻璃出现脆性的最高温度.在 这个温度下可以消除玻璃制品因 不均匀冷却而产生的内应力,也 称为退火温度上限。
第 一 玻章
璃 结 构 及 性 质
第一章 玻璃结构及性质
石 英 晶 体
晶体内部的质点的排布是有序的,在不同 方向按确定的规律重复性地排列,造成晶 体的各向异性。
非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是无序的、无规律 的
石
英
非晶
玻体
璃
第一章 玻璃结构及性质
引言
4 玻璃相是非金属材料,尤其是陶瓷材料的重要组 成部分。研究陶瓷材料必然涉及到玻璃的相关知识。 5 晶态有成熟的理论,而非晶态理论则不成熟。
晶子大小估计在0.7~2.0nm之间波动,含量只占10% ~20%。0.7~2.0nm只相当于1~2个多面体作规则排列。
2)晶子的化学成分还没有得到合理的确定。
三、两种学说的比较与发展:
无规则网络学说
无规则网络学说着重于玻璃结构的无序、连 续、均匀和统计性。
优点:强调了玻璃中离子与多面体相互间排列的均 匀性、连续性及无序性等方面结构特征。这可以说 明玻璃的各向同性、内部性质的均匀性与随成分改 变时玻璃性质变化的连续性等基本特性。
Tg
TM
三、 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3)冷却速率与熔融温度范围
冷却速率会影响Tg大小,快冷时Tg较慢冷时
高,K点在F点前。Fulda测出Na-Ca-Si玻璃:
A
VQ
过冷液体 B 液体
(a) 加热速度(℃/min) 0.5 1 5 9
Tg(℃)
468 479 493 499
快冷
M
慢冷
K F
(b) 加热时与冷却时测定的Tg温度应一致。 实际测定表明玻璃化转变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
第一章 玻璃结构及性质
引言
andalusite的显微结构
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
第一节 玻璃的通性
一、各 向 同 性 二、 介稳性 三、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过程是可逆和渐变的
四、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 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一、各向同性
均质玻璃其各方向的性质如折射率、硬度、 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都相同。
E
玻璃态
晶体
D
C
Tg点上,点,玻璃加热变为熔
Tg
TM
体过程也是渐变的、可逆的。
三、 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玻璃转变温度Tg是区分玻璃与其它非晶态固体的重要特 征。
★传统玻璃:TM>Tg 传统 玻璃熔体与玻璃体的转变是可逆 的, 渐变的。
★无定形物质:TM<Tg 二者的转变不可逆。用气相沉积等方 法 制得的Si、Ge、Bi等无定形薄膜在加热到Tg之前就会产生 析晶相变,宏观特性上也有一定差别。
四、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 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性
质
Tg
Tf 温度
第一类性质:玻璃的电导、比容等
第二类性质:玻璃的热容、膨胀系数、折射率等
别按照固体和熔体的变化规律。
c) 在Tg和Tf温度范围内是固态玻
Tg
Tf 温度
璃向玻璃熔体转变的区域,由于
结构随温度急速的变化,因而性
质随之突变。
四、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 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2) 冷却速度不同,熔体达到Tg
性 质
和Tf温度的时间不同,因此原子
调整自己位置的机会不同,玻璃
配位数为2,Si-O键长为0.162nm,O-O键长为
0.265nm
θ
石英玻璃和方石英晶体里Si-O-Si键角()分布曲线
Si-O-Si键角为1200—1800的范围内中 心在1440
θ
石英玻璃和方石英晶体里Si-O-Si键角()分布曲线
与晶体石英的差别:
玻璃中Si-O-Si键角有显著的分散,使石英 玻璃没有晶体的远程有序。
Tg
Tf 温度
状态典型性质的温度。相当于粘度
109Pa·S,也是玻璃可拉成丝的最低温度。
四、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 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1) 性质—温度曲线:
性
a) Tg以下的低温段和Tf以上的高
质
温段其变化几乎成直线关系。
b) Tg以下为固体状态, Tf以上为 熔体状态,它们随温度的变化分
部分氧离子只和一个Si4+离子相结合,两个 相邻的[SiO4]四面体之间出现了缺口。这 时的O2-离子起到断网作用,位于缺口处的 O2-离子称为 “非桥氧”离子。
2、硅酸盐玻璃
以Na2O加入到石英玻璃来说明硅酸盐玻璃的结构 2) “非桥氧”离子
• 加入Na2O对结构的影响: 1)纯玻璃中,每个离子都是氧桥离子。 2)加入Na2O后, Na2O中的O2-进入网络起断网作
特定条件下某种性质的测量而间接获得的。 • 4)至今尚未提出一个统一完善的玻璃结构理论。而是以各种假说提出。 • 5) 近代关于玻璃结构的理论主要有:晶子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五角
形对称学说,高分子学说等。 • 6) 较为流行的、也是争论最大的是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一、晶子学说(在前苏联较流行)
二、 无规则网络学说(Zachariasen 扎哈里阿森,1932年)
1、无规则网络学说:
1)该学说对硅酸盐玻璃比较适用
2)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与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
离子多面体(四面体或三角体)构筑的一个三维空间网络。
a 晶体: 配位多面体有规律连接形成的三维网络。
b 玻璃: 配位多面体无规律连接形成的三维网络
1、实验:
(1)1921年列别捷夫在研究硅酸盐玻璃时发现,玻璃加热到
573℃时其折射率发生急剧变化,而石英正好在573℃发生αβ型 的转变。硅酸盐玻璃进行退火或淬火后于520-595 ℃折射率有突 变,热膨胀率在520-595 ℃也有突变。
因此列别捷夫提出了如下观点:玻璃是一种不连续的原子集合体—— “晶子”高度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的固体;或玻璃是由无定形物质连接 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不同于一般微晶,它是带有晶格畸变的 有序排列区域。晶子与无定形介质之间无明显界线。
O2
2、硅酸盐玻璃
Na2O加入石英玻璃后的硅酸盐玻璃结 4)构网络修饰离子
网络修饰离子: A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如Na+,Li+, Ca2+,Mg2+等 B 与O2-形成的化学键较弱 C 对应的氧化物称为网络修饰体。
如Na2O ,MgO,CaO等 D 网络修饰体在网络中起断网作用
c 玻璃的特点: 1)无规律连接 2)配位多面体只能为四面体或三角形
举例
➢石英晶体:[SiO4]有着 严格的规则排列。
➢石英玻璃:各[SiO4]都 通过顶点连接成为三维空
间网络,而且[SiO4]的 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
性和周期性的重复。
由瓦伦的两个实验得出:
玻璃物质主要部分不可能以方石英 晶体的形式存在,而每个原子的周 围原子配位对玻璃和方石英来说都 是一样的。
用,网络中部分氧成为非氧桥离子。 3)非桥氧电价不饱和,把Na+拉在附近饱和电价。 4)断网使网络结构变弱。
O2
2、硅酸盐玻璃
Na2O加入石英玻璃后的硅酸盐玻璃结 3)构网络修饰离子
这类会改变网络结构的离子称为网络 变性离子(它们的氧化物称为网络变 性体,也有称为网络修饰体的)。碱 金属及碱土金属离子多属于这一类。
三、两种学说的比较与发展:
两种假说各具优缺点,两种观点正在逐步 靠近。统一的看法是——玻璃是具有近程有 序、远程无序结构特点的无定形物质。
晶子假说
晶子假说着重于玻璃结构的微不均匀和 有序性。成功地解释了玻璃折射率在加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