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论文

合集下载

高二作文话题:议论文两篇——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由隆美尔之死

高二作文话题:议论文两篇——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由隆美尔之死

高二作文话题:议论文两篇——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由隆美尔之死“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起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等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爱一个人就会对他(她)好。

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如果是真的爱一个人,那么就算倾其所有也不舍得让对方难过,就算伤害自己也不愿让对方受伤。

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坚定不移。

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离不弃。

然而周朴园对鲁侍萍所做的一切,只能充分说明那种感情绝不是爱。

他在她为自己生下第二个孩子的第二天,把她赶出家门,外面的雪刚好像鲁侍萍的心,被周朴园冷成了冰雪。

他为了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女人。

在过年的那天将她赶走。

这是伤害,是背叛,是无人道的。

而后来周朴园却说他记得鲁侍萍的生日,记得她最爱吃的菜,我却不明白他说这些毫无意义的话是在给谁听呢?这只能说明他不仅不负责任并且还假惺惺,还虚伪。

这样品行卑劣的男人的所作所为真是令人唾弃。

只是很可怜这个女人,她是有情的。

直到几十年后的见面她竟然还记得周朴园衣服上绣的“梅”字。

我觉得《雷雨》、《新不了情》两部剧有些相像。

鲁侍萍和刘敏的妈妈经历很相似。

后来刘敏唱了一首歌,歌词很贴切: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你的心中满是伤痕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你说你尝尽了生活的苦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因为爱情总是难舍难分何必在意那一点点温存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由隆美尔之死所想一个生命的终结并不是最令人悲伤的,而是在于他死前是否是幸福的。

如果是否,那他漂泊的灵魂怎么能不痛苦呢?你又如何能够不悲伤呢?最后一句话:隆美尔元帅的心是属于元首的。

这是一句悼词,我不知道如果死人真的有思想,那么埋在地下的隆美尔会怎么想,如果我是他,让我再重新选择一次,我不会再为希特勒效力。

同情鲁侍萍的作文200字

同情鲁侍萍的作文200字

同情鲁侍萍的作文200字篇目一:我想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

当年为了娶一位有钱的小姐,周朴园明知鲁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却没有说一句话。

如果说当时的周朴园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封建制度的压力二无可奈何,不得不干鲁侍萍离开,那么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更加印证了他对鲁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在他认出鲁侍萍之前,鲁侍萍问他说:“姥爷愿意帮帮他么 ?周朴园只是说“让我想想”。

如果他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怎么会在听了侍萍的悲惨遭遇之后只是淡淡地说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侍萍心存怀念和愧疚,难道不应该万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么?如果说这还是周朴园的克制和隐忍,那在他认出鲁侍萍的时候,全无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甚至仔细端详侍萍这样本能的动作都没有。

篇目二;有的只是戒备,只是一句严厉的质问,也许他那一刻顾念的只是自己的名声和利益。

做到如此绝情还能说周朴园是在克制自己吗?如果他对侍萍还有感情,为什么他连十年前的死都不愿侍萍提?我想这并不是他对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于抹去自己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污点。

后来他居然急于打发侍萍离开。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

”这表现出他急于撇清和侍萍的关系。

到最后他也可笑地想用钱解决他们之间恩怨。

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篇目三:当然,不可否认,周朴园的确在怀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欢的家具,还保留着她的生活习惯。

坚持了三十年实属不易。

这一切似乎在无言地告诉所有人周朴园还在还念着鲁侍萍,似乎还在证实着周朴园对她念念不忘。

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周朴园在怀恋自己未能得到的东西,这更像是周朴园贪恋的表现。

人总在觊觎。

心理学上有一种契可尼效应”一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好。

这种效应放在周朴园身上何尝不是一样。

他怀恋的只是他无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无疾而终的爱情。

所以所有的人都以为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有感情,也许周朴园自己也这样以为。

其实鲁侍萍只是他这种未得到的贪恋的寄托。

辩题: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

辩题: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

辩题: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我怎么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体会如下:乍一看甜蜜温馨,细思量冷酷无情;乍一看情意绵绵,细思量鬼话连篇;乍一看似有苦衷,细思量自欺欺人;枉费心装模作样,实则为欺世盗名;任他是羊皮披身,终难掩色狼原形!观点1: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年轻、美丽、贤慧的侍萍谁不爱?如果我是周朴园,我会比他更爱!所谓记住,所谓修墓,还有什么家具摆设的原样保存、物质补偿等等,都只不过是周朴园欺世盗名的伪举!真正爱一个人,哪还会考虑什么身份与地位?说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你相信这漂亮的谎言吗?爱美人可弃江山,不是吗?真爱,就只爱这个人,为了心爱的这个人,是可以抛弃一切的。

《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原始的畜生之情,绝不可能是真情。

此剧作者借道貌岸然的周朴园对待爱情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

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

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

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

浅析《雷雨》中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 是否真爱

浅析《雷雨》中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   是否真爱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否真爱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否真爱浅析《雷雨》的特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否真爱《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

它展示了人生的巨大悲剧和命运对人的残酷戏弄。

它是“中国戏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出于“情感的迫切需要”和“以同情的心情俯视这群人”,作者通过两个有着无数伦理血缘关系的家庭,分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层罪过。

其中,周朴园和吕世平已经纠缠了30年。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以了解周和陆是否真的相爱。

【关键词】周朴园鲁侍萍雷雨三十年真爱《雷雨》是作者的“情感的迫切需要”和“带着同情心俯视这群人”。

通过两个有着无数伦理血缘关系的家庭,作者分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层罪过。

当复杂的人性遭遇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时,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一场与三十年的爱与恨交织在一起的悲伤雷雨。

一般来说,《雷雨》是一部家庭剧,但它反映了社会和命运的许多悲剧。

年幼的爱情遭遇各种阻碍,产生悲剧的结果。

然而这种悲剧竟然蔓延了三十年直到两位主角再次遇见。

很多人从三十年后的再见中,周朴园的冷淡猜忌从而武断的认为周、鲁二人并非真爱,至少周朴园不过是年轻时期贪图侍女的美貌。

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很极端、很片面的,认真读《雷雨》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三0年前,无锡周府少爷周朴园第一次爱上了他的女仆梅世平。

他们过着严肃而幸福的生活。

虽然剧本中没有反映这一点,但两个孩子把他们纯洁的爱结晶了出来。

但是这种爱,就像中国许多悲伤而美丽的爱情故事一样,遭到了少爷的反对。

周氏家族的首领强迫周朴园与相配的女士结婚,因此我们看到了中国许多悲伤而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结局。

那个无情的男人抛弃了女佣,娶了那位年轻的女士。

于是,我们开始责怪周朴园。

但是细心想想是不是当时的社会中年轻人在大家庭里真的没有一点自主权,而且在文中三十年后的鲁侍萍也亲口说出是周朴园的母亲逼迫她离开。

我们可以看到整件事情并不是周朴园的意愿,但是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让他难以违抗。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没有爱的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没有爱的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没有爱的,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她娶千金,但是当周朴园把鲁侍萍抛弃之后,心里肯定会有愧疚自责,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在他的记忆里,会慢慢忘记她的不足,她在他心中的形象也会越来越完美,把她最完美的形象保留在心中,对他而言这也是一种寄托,所以保留了她喜爱的房间,保留了他们之间美好的回忆。

但是 30年之后鲁侍萍来找到了周朴园, 30年间的变化她经历了很多折磨和痛苦阅历已经把当初一个纯情貌美的女子,摧残成一个冷酷无情的老女人。

所以当这个女人突然地站在他面前时,他心中那个完美的形象完全被打破了,现实使他看清了真实的鲁侍萍。

所以如果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爱,那么三十年前他是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她的,如今他对她更是没有爱,不想在牵扯进关于她的任何事,就想到了拿钱打发他离开。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
他对鲁侍萍(即鲁妈)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像他后来的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子当时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很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了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剧本第二幕中,鲁侍萍有这样两句台词:“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在这里不用“你”,而用“你们”,就包含了这个意思。鲁侍萍被赶走后,经过30年的变迁,周朴园的地位变了,人也变得凶狠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侍萍的感情。所以,他保留了她的照片,牢记着4月18日是她的生辰,客厅的摆设仍保持着30年前的老样子。这不是虚伪的,而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诚的怀念。 根据作者的解释,可以认为,周朴园属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早期留洋的学生,在德国自然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还可能接触过社会主义思潮,因此能够破除封建的门第观念,大胆地爱上一个地位低下的丫环。然而由于当时封建传统势力太强,民主力量太弱,周朴园在持强硬态度的父母面前屈服了,被迫抛弃所爱的侍萍,与一富家小姐结婚。周朴园屈服于封建礼教后,内心感到对不起侍萍,有一种负罪感,为了怀念,也是忏悔,保存了与侍萍相爱时的家具,保持原有的摆设。这不能说是虚伪。虚伪是为了隐瞒真情,做假借以欺骗别人。周朴园与侍萍相爱是30年前的事了,住处也由无锡搬到了北方,现在已无人知晓当时的真相。周朴园完全没有必要做假以欺骗他人。作者这样安排并非表现周朴园的虚伪,相反是写周朴园的真情。 相认。持虚伪论者主要依据是周、鲁相认后,周朴园便露出了凶狠的面目,又一次把侍萍一家赶走,可见以往的“怀念”是虚情假意。对这一变化,曹禺也有过前后矛盾的解释,以下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 周朴园印象里的鲁侍萍,是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如今站在面前的鲁侍萍却已经老得使他从美好的记忆回到了现实。 在剧本中确有这样的描写,当侍萍表露自己的身份后,周朴园“不觉的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经过一番比较、思索后,他态度变了,“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30年前周朴园还年轻,既无多深的社会阅历,也无多高的社会地位,看重的是感情;30年后他的社会地位高了,感情的重点也转移了,更看重自己的阶级利益、社会地位和名誉。侍萍在未坦露自己的身份前就试探着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连说:“不,不。”侍萍问“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周却说“让我想一想”。待相认后,他很快就意识到承认了侍萍就有损于自己的名誉、地位、家庭中的尊严,于是像30年前一样,感情又一次地屈服于势力。他想以5000元为代价了却这段姻缘,再一次把侍萍一家人(包括四凤、鲁大海、鲁贵)赶出周家。作者写了周朴园感情的反复,应该说是合乎情理的,是按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描写人物的,揭示了周朴园性格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论文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论文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观话剧《雷雨》有感吉安市第十二中学朱升30年前的周公馆,一对青年男女相识、相知、相恋,周朴园,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大少年,单纯热情,涉世未深,现再上留学归来,受新思想的感召,他大胆,执着地爱上了美丽温柔,如春花一般绽放着青春气息的丫头—梅侍萍,两人朝夕相处,耳髻厮摩,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真实吗?这一切让人致信吗?话剧《雷雨》自上演以来,经久不衰,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历来是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而主要人物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天就暂且让我们将话题锁定于此,深入探究一下,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疑点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往事如过眼烟云,无论是30年前周朴园还是30年后的周朴园,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有其真实存在的一面。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过感情的,30年来他一直生活在忏悔中,尽管当年鲁侍萍的离去并非完全出自本意;30年来他一直记着侍萍的生日,一直使用侍萍用过的家俱,保留着侍萍生孩子后夏天也不开窗的习惯,并把她当作周家正式太太来悼念;30年来他从未忘记打听侍萍的下落,并准备为她修筑坟墓。

这些不是以说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场的情念是虚伪的,仅仅是周朴园为了弥补自已的罪过,为了掩盖不甚光彩的过去,维护周家的体面而冠冕堂皇的,但凭心而论,30年过去了,周家几次搬迁,周朴园---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体面家长,他要伪装给谁看?吃饱了没事干吗?况且伪装一时容易,可要伪装几十年多难啊!中国有句古话:“曾经沦海难为水”,周朴园后来几次婚姻的不如意,也不恰好验证了梅侍萍在他心中确实占有着极大的空间吗?疑点二: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过真实的爱情吗?如果说周朴园对梅侍萍是有感情的,那么当年的梅侍萍是否也琴瑟和鸣,连理枝头呢?发挥一些想像力;30年前的周朴园和梅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幸福的二人世界,30年前的周公馆某个角落,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正专注地绣着梅花,身旁一位俊秀少年静静地看着她,含情脉脉。

高中语文 1.2《雷雨》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2《雷雨》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曹禺先生的《雷雨》第二幕被选为中学课文已有几十年了,理解这段戏的最大难点在于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概念去硬套人物形象,给人物形象硬贴上标签,而无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种现象体现在对周朴园的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敢承认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真实性,认为一旦承认了这里的真实性,那么周朴园就不再具有资本家的本性了,整个作品就够不上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了。

如今,这种概念化的分析应抛弃了。

长期以来,人们把周朴园怀念鲁侍萍的种种表现视为虚情假意。

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分析。

当年周朴园作为周公馆的贵少爷,是受过他那个阶级的正统教育的,却与佣人私通几年,且生了两个孩子,成为当时无锡“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这在周公馆式的家庭中虽是屡见不鲜的,但在封建资产阶级的贵族名望来看,毕竟是“败坏门风”的不光彩“不规矩”的丑事,是不愿张扬的。

周朴园又何以要用虚情假意来展示他的“丑事”呢?如果说周朴园是想标榜自己“有道德”,那么他为何不摆出对“明媒正娶”的“正夫人”(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的“怀念”呢?显然“虚情假意说”不合逻辑。

应当说,周朴园不可能一生下来就具有资本家的一切本性,三十多年前,他还只不过是二十出头的青年,还不能排除他也有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他看上鲁侍萍,是因为鲁侍萍不但漂亮,而且“很贤慧,也很规矩”,鲁侍萍当时也确实全身心地付出,使周朴园饱尝了爱的甜蜜。

而周朴园与后来的两个太太的结合,一个是建立在“有钱有门第”的基础上,一个是建立在年轻美貌上,没有一点感情基础,她们对周朴园也毫无情感可言,周朴园因此而深感不如意,这不能不加深他对当年与侍萍相处那段生活的怀念和追忆。

所以他便用封建家长作风强行保留当年风貌,他可以从中重温旧梦,以弥补现在家庭生活上的寂寞与空虚。

那么,又怎样理解三十几年后当鲁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时,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一系列言行呢?这一系列言行的确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冷酷无情,但不能以此来证明他过去的怀念是虚情假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观话剧《雷雨》有感
吉安市第十二中学朱升
30年前的周公馆,一对青年男女相识、相知、相恋,周朴园,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大少年,单纯热情,涉世未深,现再上留学归来,受新思想的感召,他大胆,执着地爱上了美丽温柔,如春花一般绽放着青春气息的丫头—梅侍萍,两人朝夕相处,耳髻厮摩,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真实吗?这一切让人致信吗?
话剧《雷雨》自上演以来,经久不衰,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历来是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而主要人物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天就暂且让我们将话题锁定于此,深入探究一下,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疑点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往事如过眼烟云,无论是30年前周朴园还是30年后的周朴园,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有其真实存在的一面。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过感情的,30年来他一直生活在忏悔中,尽管当年鲁侍萍的离去并非完全出自本意;30年来他一直记着侍萍的生日,一直使用侍萍用过的家俱,保留着侍萍生孩子后夏天也不开窗的习惯,并把她当作周家正式太太来悼念;30年来他从未忘记打听侍萍的下落,并准备为她修筑坟墓。

这些不是以说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场的情念是虚伪的,仅仅是周朴园为了弥补自已的罪过,为了掩盖不甚光彩的过去,维护周家的体面而冠冕堂皇的,但凭心而论,30年过去了,周家几次搬迁,周朴园---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体面家长,他要伪装给谁看?吃饱了没事干吗?况且伪装一时容易,可要伪装几十年多难啊!中国有句古话:“曾经沦海难为水”,周朴园后来几次婚姻的不如意,也不恰好验证了梅侍萍在他心中确实占有着极大的空间吗?
疑点二: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过真实的爱情吗?
如果说周朴园对梅侍萍是有感情的,那么当年的梅侍萍是否也琴瑟和鸣,连理枝头呢?发挥一些想像力;30年前的周朴园和梅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幸福的二人世界,30年前的周公馆某个角落,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正专注地绣着梅花,身旁一位俊秀少年静静地看着她,含情脉脉。

多么温馨,多么美好,无锡就是这段生活的见证,而且很快这一对热恋,男女拥有了自己爱的结晶----周萍和鲁大海。

30年后,侍萍再次回到那个三十年前爱过,三十年来恨着的冤家时,一句“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忧愤哀怒,无限事情伤,对那个有负于自已的周朴园的复杂感情可见一斑。

如果还说这一切都不是出于自愿,是强扭的瓜,你会相信吗?
疑点三:30年后的周朴园对待鲁侍萍为何前后判若两人?
多么希望这一切能永远美好的继续下去,中国人不是常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吗?瞧,善良的读者们在作者苦心设置的“念旧”“恋旧”中已慢慢滋生谅解之情,可不,连鲁侍萍不在几乎被感动,软化了吗?如果这一切还值得我们怜悯的话,不妨就送他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是,30年后一个夏天的下午,同样也是周公馆,当周朴园终于意识到站在眼前的“下人”就是他“日思夜想”的侍萍时,美丽的“怀念”立刻如风中的肥皂泡一般不攻自破,周朴园的神情态度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请注意一些细节:先是“汗涔涔”,为什么冒汗,天气原因吗?继而深思“半晌”,想什么,要这么长---时间?“突然严厉”地质问:“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最后决定私了“开支票”以睹侍萍之口。

无数种老情人相见的情景都被否决了,这一切又该如何解释呢?也许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叶公好龙似的爱”。

古有叶公者,嗜龙如命,诚心感动上天,一日真龙降世,叶公惊骇不已险些送命,周朴园犹如叶公,他把他和侍萍这段恋情做为“龙”的形象牢牢地刻在记忆中,但此时壁上龙,梁上龙已经过周朴园脱胎换骨的故事新编面目全非了,“丫头”变成“小姐”;“不贤惠,不规矩”变的“贤惠”又“规矩”了,而曾经勾引了少爷的野女人摇身一变成正妻,一边是美化的鲁侍萍,一边是真实的鲁侍萍,周朴园画龙中是为了供自己灵魂空虚时填补,减轻30年来的负罪感受,以求心灵的好受些,一旦:“真龙”降临,苍老的鲁侍萍与年轻的鲁侍萍怎么也不能对应起来,他是断不会用这经旧船票重登当年的那条客船的,确定事实后的失望,失望于心中美好的理想女子如泡沫般幻灭了,接着是涌上心头的恐慌,潜意识地感到鲁侍萍的出现将危及其利益(社会地位、名誉、家族体面等),终于理智又一次战胜了情感,他立马撕去了温情的面沙,露出了其残酷、自私的本性。

爱情、利益犹如天平上的两头砝码,30年前周朴园为了利益放弃了鲁侍萍,牺牲了他们的爱情;30年后周朴园仍然是为了利益,再次抛弃了爱情。

一颗露珠是以展示太阳的光辉,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经过一场风花雪夜之后,死的死,疯的疯,呆的呆了,善良的四凤死了,天真无邪的周冲死了,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的周萍自杀了,繁漪也疯了。

这一切的一切向世人昭示了些什么呢?常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也许正是曹老先生创作这部作品的真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