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25课词五首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词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词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依据】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

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词五首》就是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学习本文的良好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

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中详细掌握与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3.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4.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态度情感价值观: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3.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方式]1.在词的欣赏中教师以引导为主,避免一言堂,应该是一位起纽带作用的主持人。

2.学生是本文学习的主体,从背景资料收集、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无不渗透着学生主体智慧的参与。

3.词的学习中,老师要鼓励活学生间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

通过同伴间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构思]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古词的准备;老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作引导。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老师作适当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25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5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5 词五首【课前小测】(2014年海珠区期末统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甲)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当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这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谓为信然时人莫之许.也A B谓.先主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先帝不以.臣卑劣躬耕于.南阳C D咨臣以.当世之事受任于.败军之际10、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遂许先帝以驱驰。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明白得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两段都写了“三顾茅庐”的故事,都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B.甲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C.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受命于危难之间”表明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耿耿。

D.乙文中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积存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的风格特点;二、能力目标:培育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明白得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育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育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

【导学方式】合作自学,商量探讨,体会诗中的人一辈子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学习重难点】重点:准确背诵词作,明白得词的思想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词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词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5 词五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学设想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词,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望江南》《武陵春》2.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望江南》情景激趣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诗词兼工。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望江南·梳洗罢》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

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探究生趣第一步,背诵《望江南·梳洗罢》,在背诵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独:独自,单一。

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斜晖:日落前的日光。

晖:阳光。

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

《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5 课词五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5)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5 课词五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5)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方法指导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用时25分钟)
四、




(4)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5)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4)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6)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7)公亦尝闻子之怒乎?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9)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
(10)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千里,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1)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2)唐雎不辱使命。
温馨提示:
限时5分钟





【知识梳理】
【收获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
学科
语文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探究
流程
具体内容
方法指导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




3、读课文,检查预习。
(6)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7)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词作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利用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词作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新版)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例如,可以准备毛泽东的词作手稿图片,以及与他相关的生平介绍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背景和作者情感。
②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自由。而在《沁园春·雪》中,他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形容北国的雪景,既展示了雪的壮丽,又表达了革命者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不拔。
③两首词都体现了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在《沁园春·长沙》中,他提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革命事业的思考;而在《沁园春·雪》中,他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表达了对祖国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或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诗词表演或朗诵,通过语音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词的美感,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诗词鉴赏讲座、研讨会或文化活动,与其他同学和专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心得,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重点题型整理
七、重点题型整理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词五首》内容,强调《词五首》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词五首》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

25. 《词五首》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第24、25课是是河南中招的必考篇目,其中24课在2014年中招已考过,25课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2009年考过。

据此,古诗文复习应立足于课本,明确考试范围,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答题技巧。

3.中招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学生在复习本单元时,对基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但是对于常考考点的答题技巧与答题格式还很陌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宋词是继唐诗后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学习目标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 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五)当堂训练《望江南》:用原文句子或词语填空1、《望江南》词中表达望眼欲穿、思念不尽的感情的句子_过尽千帆……水悠悠2、《望江南》写思妇盼夫未归失望极深的句子过尽千帆……水悠悠3、全词最能表现思妇心情的一句是:肠断白蘋洲4、“梳洗罢”表现了思妇急切心情,“独倚望江楼”表现了思妇孤单寂寞形象,“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思妇内心的失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 课词五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 课词五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学年)

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 课词五首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 课词五首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 课词五首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5课词五首学案导学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赏析词中的事或景,体味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感情。

4、背诵、默写,并会根据语境运用。

重点:赏析词中的事或景,体味作者的感情。

难点:赏读词作,体会景情交融的表现效果。

先学后教1. 给下列字注音。

筠()脉脉() 蘋( )倚( ) 塞( ) 嶂( )浊()燕()羌() 人不寐() 猎( ) 擎( ) 貂( )卷() 鬓( )挽()挑()麾() 炙() 弦( )塞 ( )的卢() 霹 ( )2.简介作者(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_,原名岐,字飞卿,________(朝代)诗人、词人.太原祁人。

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关于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2)、《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文学家、政治家,其中“渔家傲”是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首词选自_____________.《武陵春》作者________,南宋女词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词五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词五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5 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词的好词佳句、抒情言志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3.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4.利用想象、联想、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感悟词的能力。

5.感受词作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人创作了无数篇至今仍为世人赞叹的名篇佳作,也创造了各种便于表志抒情的文体,词,就是其中的一种。

这一单元选编了五首词作,让我们从此刻开始领略它们独特的魅力吧。

二、知识链接作者简介1.温庭筠(约812~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他是晚唐有名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

他又是大力作词的人,作的词也比较多,有《金奁集》等。

词人有专集自他而始。

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花间派词人把他列为唐代词的第一人。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

他的诗文能反映人民的疾苦,风格豪放。

《岳阳楼记》《江上渔者》《渔家傲》等分别是他的文、诗、词的代表作。

有《范文正公集》。

3.有关词的知识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有关知识如下:它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有词牌。

如“望江南”、“渔家傲”、“水调歌头”、“醉花阴”等,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就是词牌。

词牌规定了某一曲调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最初的词,词牌就是词的题目,因为那时词牌的内容和歌词内容常常是一致的。

后来随着词的发展,词牌的内容和歌词的内容逐渐不一致,于是词牌只标明曲调,另加确定内容的题目,两者从此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25《词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朗读与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一、学习《望江南》1、解题2、作者及背景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4、背诵5、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学习《武陵春》2、简介作者及背景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4、背诵第二学习后三首一、了解作者(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

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济南人,出生时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二、自主学习:通读这三首词,了解文章大意:《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三、背诵诗歌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沁园春·雪》学案一、基础知识1.略2.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折腰;鞠躬,倾倒。

妖娆:娇艳美好。

文采:与“风骚”同意,本指词藻。

文章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力业的人物。

二、理解探究1.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副雄伟壮观的雪景,使人并不感到冷,反而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

感受到作者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雄心壮志。

整首词情由景生,议由情发。

2. 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议论。

三、合作释疑1.第一层:“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第二层;“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第三层;“须晴日------分外妖娆”2.“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写出了一种雄浑的气象,豪迈的气势。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一座座披着白衣的丘陵;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前者舒展优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气势和竟争的活力。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夸张,对偶的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的手法“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运用了借代,拟人的手法。

4.本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下片评古论今,抒发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自豪之情。

全诗热情洋溢,风格明朗豪放。

四、课内精读1.《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才华2.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3.D4.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简述看法(略)5.“略”“稍”都是程度副词,“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五、拓展延伸1.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看山江天水 5.承上启下的过渡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

(能答出大意即可)达标测试一、基础知识1.qìnmǎnɡɡuǒzhéshūxùnhánzhāo2.装滔滔娇骄二、阅读1.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2.雄壮、豪放3.写景、叙事、南国雪4.行军、工农红军、祖国山河的壮丽、豪情壮志。

《雨说》学案一、基础知识1. 田圃.(pǔ)禁.(jìn)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2.略二、理解探究1. (1)探访四月的大地(2)雨轻轻地来了(3)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4)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5)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6)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7、8)教孩子们勇敢地笑(9)交代最终的归宿2.如:①“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

“丝缕”: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②“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③“当你们自由地笑了……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于不露声色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雨是在祝福孩子们收获成长的甜美,“快乐地安息”使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合作释疑1.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

诗对其他事物也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

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 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3.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

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课内精读1.一一照应2.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侧面写的轻盈、温柔。

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

4.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

5.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6.既是内容上的划分,又是“雨”这位“爱的使者”叙述情绪的递进7.用拟人手法写“雨”,将春雨塑造成一位充满爱心的天使形象,全诗是“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喃喃细语,这样写既符合儿童心理,也使这首诗具有轻柔、喜悦、亲切的风格。

8红旗象征国家。

春天象征青少年。

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愿望,祖国就有希望了。

五、拓展延伸1.C(诗中并未点明“夜半”的时间,也没有写出“恬静”的目的和要求。

) 2.D (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求、憧憬等。

)达标测试一、基础知识1.郑愁予“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2.D二、1.人生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2.这首诗表现的是人应该勇敢的承受人生的坎坷。

3.这一句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尽管人生坎坷艰险如大海,但心中对人生的航向不迷茫。

这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也是诗人给予读者的启示。

4.将你在读诗过程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写出来即可,答案略。

《星星变奏曲》学案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略2、示例:阳光普照的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二、理解探究1.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也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情。

2.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三、合作释疑网1.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 一是巧用象征营造意境。

象征是写作朦胧诗常用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中就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形象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僵硬的土地、吹落的星星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使得这首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令人回味。

二是巧用“变奏”构思全诗。

变奏是一种作曲技巧,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

这首诗就是借助音乐中变奏技巧进行构思。

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