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6.2 自然环境 教案7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二课时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2、了解亚洲主要国家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力目标1 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变化特点;2 理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2 亚洲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分析季风气候变化特点活动:读图P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1、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可以从亚洲所跨的经度广、面积大去分析。
)2、从图中找出亚洲从北到南有哪三种类型的季风气候,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P8 小结亚洲地域辽阔,东西跨166个经度,南北跨寒、温、热带,气候复杂多样,尤其以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季风气候在亚洲都有广泛分布,明显有别于其他大洲。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亚洲东部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
夏天大陆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天大陆气温低,海洋气温高,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活动P81、仔细观察图7.13和7.14,比较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有什么变化?联系你的亲身体验想一想,当风向改变后,气候特点有什么变化?冬季,上海盛行风,气候特点:夏季,上海盛行风,气候特点:2、东南亚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产地,这与哪个季节的季风密切相关?夏季风西北东南高温多雨寒冷干燥复习这节课的内容,下节课小测。
预习P9“人口、经济与发展”,完成P10的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自然环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掌握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案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问题。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案例,分析其特点和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提问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自然环境有什么认识?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详细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等要素。
呈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表或动画形式。
提问: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自然环境案例,从案例中总结出该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的PPT。
2.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实例材料。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组成。
2.呈现(10分钟)讲解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例中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汇报成果。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例,总结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下地理 《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下地理《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各个要素割裂开来,不能很好地理解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自然环境问题案例。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优质教案-学习文档

教案3: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内容来源: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主题:地形和河流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胡艳霞/巩义市小关镇第一初级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学习认识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本节深入学习认识大洲的自然环境。
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好的归纳亚洲地形、水系、气候的特点,体现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节内容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大部分。
3、学情分析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分析地形、水系、气候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
虽然上册书已经学习过世界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但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却很陌生。
所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前备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学习目标1、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地形特点。
2、阅读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
3、通过读图,讨论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1、阅读p7地图6.8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
达成目标12、阅读p7地图6.9地形剖面图,分析亚洲地势特征。
达成目标13、阅读p7地图6.8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流向。
达成目标24、读图讨论分析地形特征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达成目标3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国景观、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中国、亚洲、日本……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七下人教版)《6第2节 自然环境》word教案 (29).doc

《6.2 人文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
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
七年级地理下册6.2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亚洲自然环境》(第二课时)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教材安排在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河流之后开始学习显然是因为亚洲气候的形成与位置范围以及地形有直接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又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联系。
本节课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气候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结构分析』这节课教材主要通过地图与图片资料的呈现,以及一些突出亚洲的气候对人类活动、农业影响的资料个案,来分析亚洲的气候特点,从而突破重点。
我将亚洲气候的影响因素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利用“亚洲经纬度图”、“冬夏季风图”等几幅图和对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学会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尝试分析北美洲的气候特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有关世界的气候类型与分布的知识。
这一章以亚洲为案例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生活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有生活体验和感受,但对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没有感受,为了让学生对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直观的感觉,设计由“世界园艺博览会”弓I出亚洲各地系列景观图片,学生由景观可联系相应地区气候的典型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得出亚洲气候特点并简要分析成因。
掌握分析气候的方法(2 )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了解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联系家乡的实际思考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气候资料图,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北美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的气候,加强学生防灾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七年级地理下册 6.2 自然环境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学生对亚洲的地形掌握不够牢固,应巩固练习。
讲授
3.各种气候类型下的景观。
复杂的气候
1.根据亚洲气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3.根据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季风气候的利与弊:
景观有什么特点。
复杂的气候:
1.引领学生观察图6.13找出亚洲存在的气候类型。
4、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总结北美洲气候分布的主要特点。
对于气候类型的分布,很多同学觉得多而且乱,可以根据亚洲的位置特点来分析气候分布特点,尽量总结规律,减轻学生的负担。
精 习
学案的反馈部分及填充图册
1、完成反馈练习
2、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完成填充图内容。
1、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重 点
亚洲的气候特点及主要影响。
难 点
地理位置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复习
复习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地势和河流的特点。
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给予相应的提示。
2.根据亚洲的气候类型总结亚洲的气候分布特点。
3.利用视频资料引领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的利与弊。
4.根据不同气候的特点来分析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景观。
明确目标
1.使用教材和地图册来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问题。
2、认真听老师讲解难点知识,做好记录。
3、有问题和疑难的地方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和组长或老师一同解决。
章二节《自然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特点。
2.掌握归纳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读图法和讨论法学习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归纳总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特点。
2.掌握归纳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课堂检测题。
【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你了解亚洲吗?(亚洲自然风光集锦)
学生:观看,了解亚洲主要的地理事物及位置和特征,感受亚洲雄伟的高原山地,源远流长的大河,广阔的草原……
教师: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歌曲是《亚洲雄风》,这首歌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在歌词中提到的山、莽原、田野、河、树、风、云等,这些和我们地理学习中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有关,这些是自然环境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今天我们将从地形、河流两个方面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入,通过播放微视频及音乐背景,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了解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河流、湖泊等的位置和重要特征。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
探究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
1. 阅读课文,读亚洲地形图,完成学案内容一,认识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和山脉。
山脉: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地形区:F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
J____________ K____________ L____________ M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
2.检查订正:学生回答填写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读亚洲地形图,结合下列资料,
⑴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
资料一资料二
资料三
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占亚洲面积的比例
4.学生交流合作成果
5.学法指导: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学会归纳和描述某一区域的地形特征的方法。
阅读地形图:①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形分布等,分析地形特点;③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④地势起伏状况,分析地势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和填图,以及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的地形特点。
探究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水系特征
读图完成学案:
⑴填写亚洲主要的河流: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
⑵注入北冰洋的有___________;太平洋的有__________;印度洋的有_________。
(填序号)
⑶总结亚洲河流流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订正:学生回答
3. 小组合作探究:
⑴亚洲河流流向的特点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如何?
⑵阅读下列资料,分析说明为什么亚洲多长河?
归纳结论:Array
4.各小组展示交流探究成果
5.学法指导: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描述学习某一区域水系(主要河流)特征的方法:主要从源地、流向和长度三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填图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亚洲河流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分析相关资料,探究归纳,认识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认识一个地区地形、河流特点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思路,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课堂检测
1. 关于亚洲的地形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B.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C.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D. 亚洲地势起伏很大,山地较少,海拔较低
2.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部河流主要注入太平洋
B .高山多,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C .河流多,且短促
D .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
3.下列示意图能够正确反映亚洲河流流向的是( )
拓展演练:分析北美洲的
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学生读课本图6.11,完成下列活动。
⑴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 脉: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地形区: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
⑵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亚洲的地形与河流
地形特点
地形
地势类型齐全,复杂多样
中部高原,山地
河流海拔高,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海洋
发源地
放射状注入
影响
长河众多
西部:______ 中部:_________ 东部:______
⑶在图中描画出密西西比河及其流向,分析其流向与地形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对认识一个大洲地形和河流特征的方法的实际应用。
通过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训练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来实现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