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和谐发展的现实维度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遵循社会和谐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遵循社会和谐正方辩手观点: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要遵循社会和谐的原则。
首先,社会和谐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社会和谐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信任。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社会和谐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为了支持我的观点,我引用了名人的名言。
孔子曾经说过,“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这句话告诉我们,和谐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一样,而是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中寻求共同点,达到和谐。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像北欧国家等社会和谐度较高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非常不错,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遵循社会和谐的原则,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们的幸福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反方辩手观点:尽管社会和谐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在现实中,要完全遵循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首先,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冲突和竞争。
在一个完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变得懒惰和安逸,失去了进取心和创造力。
其次,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冲突。
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社会和谐可能会限制个人的自由。
为了追求社会的和谐,可能会对个人的言论和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为了支持我的观点,我引用了英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名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成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冲突和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社会和谐度较高的国家,其社会发展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更好,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盲目遵循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解读

2 01 3年 3 月
西 安 航 空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X i ’ a n Ae r o n a u t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31No.2
Ma r. 2 0 1 3
社 会 形态 和历 史 时期 。鉴于 这样 的社 会历 史条 件和 所 处 的历 史 阶段 , 就 必须 结合 实 际 把 马 克 思关 于人 的全 面 发展理 论 转化 为 当今 的具 体 目标 。笔者认 为 马克 思关 于人 的全面发 展理 论 的现实 维度 是人 的和
谐发展 。
生产活动 , 为了能够在社会 中生存 , 首先必须获得生 活资料, 这就注定了在 私有制 和社会分工下 出卖 自 己的劳动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必然选择。人类 的这种 存在状态是社会对人 的异化 , 失去了人 的发展状态 的原始丰富性 , 形成了人的发展状 态的异化性和片 面性 。正如陕西师范大学武天林教授所言 : ” 人从对
工, 有 人专 门从 事精 神 生产 活动 , 有人 专 门从 事物 质
完善 ; 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的显著特点 , 与马克思讲的 社会主义有较大差别 。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最大的 特点是无市场 、 无商品、 无货币、 无 阶级 、 无剥削 , 生 产力水平极度发达 , 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度文 明。而 我们 的社会主义是适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 , 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与马克思讲 的社会主义相差一个
是“ 人 以一 种全 面 的方 式 , 也 就是 说 , 作 为 一个 完 整
的人 , 占有 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 , [ 1 ] “ 由于人的本质是 建立在社会生产劳动基础上 的各种 社会关系 的总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摘要】在新时代,德性、自由和谐成为构建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德性是人们品德和品质的体现,是道德准则的指引;自由是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和独立思考的基础,需通过法治和民主体制实现;和谐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
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德性的提升促进自由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依赖于德性与自由的保障。
只有当这三者达到平衡与协调,美好生活才能真正实现。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德性、自由和谐的重要性,不断强化个人道德修养,推动社会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重要性、追求、实现方式、社会构建、维度相互关联、综合作用、建设、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了解德性、自由和谐的重要性了解德性、自由和谐的重要性是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德性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德性不仅关乎个人的内在修养,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缺乏德性的人往往会偏离正道,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秩序。
了解和弘扬德性的重要性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我们走向正义与善良。
自由是指个体不受任何外在的限制和干涉,能够按照自身意愿行动的状态。
自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前提。
了解自由的重要性就在于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由不是绝对的,需要在规则和法律的框架内行使,同时也需要考虑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自我实现和追求幸福的目标。
和谐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平衡。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
了解和谐的重要性就在于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在和谐中,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我们需要通过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建立和谐共处的意识和行为,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奠定基础。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发展?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发展?正方辩手:首先,社会和谐发展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因为只有当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国家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只有当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得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才能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全社会的发展只有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
”只有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再者,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当社会中存在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时,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只有当社会中的各个群体都得到平等对待,才能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时,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国家的发展。
正如毛泽东所说,“团结起来,就是力量。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团结一致,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繁荣。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因为它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可以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反方辩手:首先,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可能会忽视一些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过分强调社会和谐发展时,有可能忽视了一些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
只有当我们关注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
其次,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可能会导致对个人权利的忽视。
当我们过分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时,有可能会牺牲一些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正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说,“只有在自由的竞争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和谐。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享有自由和权利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再者,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可能会限制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当社会中的各个群体都过于追求和谐稳定时,就有可能忽视了一些创新和进步的机会。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全球化引起了自然概念的深度变化。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的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不一样的。
本文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人与自然,发展,全球化,和谐,可持续,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从原始社会,人们通常以族群的合作与分工实现物质需求,限于使用工具的条件,只能比较被动地适应自然,也就是说这种依赖性要远远大于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作用。
而在封建社会,人们有了种植技术,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也就是是说这个时候的自然已经是被人们深度改造过的自然了,比如开垦土地,建设房屋等等。
时至今日,人们所处的自然早已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所处的单一的自然界了。
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做过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说过:“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也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个持久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尊重的、相互支撑的。
这一理念提出了从人类利益和自然保护两个维度出发的以和谐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人的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忽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只关注短期经济利益。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经济的发展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认为人类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制自己的行为,以便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相互作用。
只有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持久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的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它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发展,降低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强化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建立起爱护动植物、推行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此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惩治,促进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责任共担的保护自然的氛围。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科学、可持续、平衡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与自然界密切相连,无法脱离自然的束缚。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期深入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人类更加积极地保护和尊重自然。
一、生态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和谐上。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空气、水资源、土壤和各种生物资源,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遵循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例如,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都是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必要举措。
二、资源利用的和谐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开采,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采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文化传承的和谐人类的文化是在与自然相互作用中形成和传承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通过文化体现出来。
各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其中蕴含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经验。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保护自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弘扬生态伦理观念,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可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科技创新的和谐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新的途径。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建设智能城市,开展生态农业等,都是科技创新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五、法律法规的和谐法律法规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障。
各个国家和地区应该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和规范人类对自然的行为。
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将从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路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社会和谐的发展能够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为每个人提供平等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道德、智力等多个方面,只有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有部分人的发展被限制或受到不公正待遇,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走上一条有序、平衡、可持续的路径。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公平正义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
个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原则,发扬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美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道德、智力等多个方面。
物质方面,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实现物质上的平等。
精神方面,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每个人都能实现个人价值,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道德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智力方面,要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智力素质的提高。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教育体制的,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的和谐发展的现实维度摘要:社会的和谐以人的和谐为依托。
人的和谐在本质上是人的关系的和谐和人自身的诸多方面的和谐,是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和迈向和谐的过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和谐四个维度。
关键词: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人自身人的和谐发展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现实追求和理想目标,然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的和谐,最终要落脚到人的和谐发展问题上,它是以人的关系的和谐和人自身的诸多方面的和谐为依托的。
本文拟就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人的和谐发展维度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人的和谐发展的核心内涵——多维度关系的协调有序发展什么是和谐?和谐是一种状态,有一定幅度和范围,是多种事物在保持特性差异和同种事物之间保持层次差别的基础上的符合一定“度”的统一,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状态。
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承认差别和多样性。
谈到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离不开对人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存在状态的考察。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为我们思考人的和谐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人是社会的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次,人是实践活动的人。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
”人的本质的实现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动态创造过程。
在此意义上,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质量(包括和谐)就是一致的、同一的。
人的和谐发展在本质上是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和谐,是状态,也是过程。
基于人的社会性而言,它体现为一种现实状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一种均衡态,是利益关系和要素关系的均衡,在社会的层面上表现为社会大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因而必然是尊重多样性,以多样性为前提的;基于人的历史性而言,它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进行自我创造和建构的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个人自身诸要素的由片面、不协调发展到均衡协调的发展过程。
因此,我们在思考现实中人的和谐发展问题时,就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四个关系维度来展开。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的和谐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前提和基础的,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全面地建构自身、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人安身立命的家园,人与社会的相互关联、交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现实的存在状态,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只有建立起彼此和谐的发展关系,在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人和社会才能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第三,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
反之,恶劣的人际生态,就会限制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必须自觉协调个人的本能及需要与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
第四,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个人的和谐发展应是个人所具有的一切素质(生理、心理、兴趣、能力、道德、思想观念等)的协调发展,是身心和谐的健康发展,是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及发展方向的发展。
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消除盲目性、混乱性,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们走彼此共存的多样性道路。
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也是有限结果与无限过程的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总是不断地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同自然界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必然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曾论述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他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不是简单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能量交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然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过多地强调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结果是自然对人类的侵害转化为人类对自然的侵害,如气温升高、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系统的失衡,从而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事实上,社会和谐、人的和谐都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也难以建立长久的和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更无从谈起。
无限制地掠夺自然,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活贫困和社会问题丛生,从而也会间接影响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Holderlin)认为:谁压迫自然,使之降为可利用耗尽的东西,谁就达不到爱,达不到自身与世界的美好统一。
不难想像,在生存都面临危机的自然之中,人类所谓的和谐或许只能在疲于奔命之中相互达成,因为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基础上。
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和选择。
三、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当然内涵人的和谐发展应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解放。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个性发展、解放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得以展开和实现的。
个性在社会发展中的要求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作为有个性的个人发生相互关系,社会尽可能提供条件满足人的个性发展,不是以被迫牺牲一些方面为代价而片面发展,也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对人的个性发展过程,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把它分为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人的自由个性发展三个阶段。
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发展着。
”人对他人、对群体的依赖性极强,个人发展不可能被提出来。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
”这种“物的依赖性”是指由于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与人在交换与分工中,在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中形成相互关系,这时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才被提出来。
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这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个人彻底摆脱了来自社会和其它方面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由于人的个性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这种现实展开,既可以是对社会的(表现为阶层、集团、单位、社群等),也可以是对其他个人的。
因此,人的和谐发展问题必然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二者相互关联、交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现实的存在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在社会现实层面上,作为社会的人,其个体不能脱离或超越社会而独立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即处于一定社会阶层和团体之中。
所以,人的和谐发展,就表现为不同社会阶层、团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利益关系得以正确处理,彼此协调。
这也就是与个人相对应的和谐的“民”。
人民包括各阶层和各群体,只有各方面的利益都兼顾到,而不是关心一方、排斥另一方,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层面意义上的人的和谐,才更能体现和显示“以人为本”的价值。
不同社会阶层、团体之间的协调发展既是人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和谐发展的条件。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
而那些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好逸恶劳、违法乱纪的人破坏了自身存在的人际生态,从而也就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看,必须自觉协调个人的本能及需要与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
由此可见,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是一个相互作用、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
人和社会、他人只有建立起彼此和谐的发展关系,在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才能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四、个人内在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需要通过人自身的和谐来实现。
人的生命存在总是以单独个体的人的存在为最根本形式,人的和谐发展最终也要落脚到个体的人的自身和谐发展。
就单个人而言,人的和谐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的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综合平衡的开发调动。
它包括个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能力(体力、智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等)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个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等等)的充分自由发展。
只有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的主体能力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整个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可靠保证和基础;只有每个人身心和谐,心理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社会成员显示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是由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构成,分别从自主性、广泛性、发展程度和发展状态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广泛上谈人的发展,它是指人的各种需要、各种素质、各种能力、各种活动和各种关系的整体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全部力量和才能的展示过程,也即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充实、拓展过程。
这种发展包括了个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对此,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性”。
马克思多次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个人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本质的基础。
人作为某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自身的特性一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象性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也蕴藏在他自身的内部结构之中,即人的个性发展中。
这就如同一个个结在树上的桔子,生命之源来自于社会这棵大树,在光亮的表皮下面,又布满了交织复杂的纤维,即使内部如此的复杂,却又以完整独立的个体形象映入我们的眼中。
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