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合集下载

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名动一时的《滕王阁序》,不仅是世人心中的文学经典,也让作者王勃名声大噪。

有人说,如果王勃不是英年早逝,那“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或许就是他了。

王勃是“天生的诗人”,其才情天赋,冠绝一时,奇思妙想,宛若天成。

虽然他的人生短暂如流星,但其风姿才思却足以惊艳千年。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勃出生于儒学世家,祖父王通乃隋朝大儒,深受天下读书人敬仰。

即便你对王通不熟悉,那么他的徒弟你一定不陌生,那就是有着“房谋杜断”之称的唐代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

当然,王通不仅徒弟教得好,子孙们也个个出色。

王通有三个孙子,分别是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都写得一手好文章,被世人称做“王氏三株树”。

其中,王勃更是出类拔萃的神童,他六岁便能作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九岁时,王勃在拜读大儒颜师古所著的《汉书注》后,很快便写出《指瑕》十卷,以此纠正颜师古书中的谬误,一时间名声鹊起。

明代李贽在《初潭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王勃家里来了客人,许诺重金想请他写个碑文。

但王勃磨好墨后,就脱鞋上床睡觉去了,这让客人一头雾水,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会儿,王勃起身,当着客人的面大笔一挥,顷刻之间便完成了一篇文采斐然的碑文,惊得客人合不拢嘴。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自古不乏天才少年,但却多如方仲永者,泯然众人矣。

这是从古至今,许多神童都难以逃脱的“怪圈”,但王勃却是“异数”。

他的才气非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反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王勃从来就不是一个靠“天赋”吃饭的人,他深谙“勤学砥砺”之道,即便自己已有“神童”之称,还是要勤奋向学。

于是,王勃开始遍阅各种典籍,还一度跟随京城名医曹元学习《易经》与《黄帝内经》,可谓“医卜星象,无不涉猎”。

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学业有成的王勃,自然也要积极寻求入仕之途了。

王勃十四岁时,正值宰相刘祥道巡行关内、考察官吏政绩。

悲天才,叹坎坷——《王勃传》助读《滕王阁序》

悲天才,叹坎坷——《王勃传》助读《滕王阁序》

知识文库 第02期23悲天才,叹坎坷——《王勃传》助读《滕王阁序》李春燕在高中必修五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老师和学生对《滕王阁序》既爱又恨。

爱其文采斐然、才气横溢;恨其典故极多,陌生又繁杂。

若先读《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的王勃传章节和《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王勃传的记载,再读近佶屈聱牙的《滕王阁序》,王勃身上的很多密码便迎刃而解。

笔者就以这两篇传记文章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有血有肉、有毁有誉的王勃。

1 读王勃的书香家族、绝世英才《旧唐书•王勃传》中开头就记载了王勃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儒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王通。

王通弟弟王绩是后代公认的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勃的父亲王福畤也是读书人。

由此,我们可以读出王勃生长在书香家族。

这位“神童”必定从小就受到祖父、父亲等人的儒学熏陶。

王勃在写作《滕王阁序》中,能一挥而就,想必与书香家族的熏染有一定的关系。

《旧唐书•王勃传》中记载王勃“六岁解属文”,而且“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

”句子点出王勃的绝异之才。

《新唐书•王勃传》还记载了他“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 《指瑕》以擿其失。

”少年才华初露。

这位少年才华初显时,就常被人热捧。

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他是“此王氏三珠树也。

”王勃没到弱冠之年,就考试中第。

他文才出众,受到武则天儿子沛王李贤重用,“召为沛府修撰, 甚爱重之。

”他的才华因李贤更加光芒闪耀。

这位英才除了有文学之才,还精通天文历法。

两篇传记都有记载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造诣。

当然,最能体现他绝世英才当属《滕王阁序》。

《新唐书•王勃传》对《滕王阁序》的创作经历的精彩记录就成为了一段佳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从《滕王阁序》读懂无常孤独和命运

从《滕王阁序》读懂无常孤独和命运

从《滕王阁序》读懂无常孤独和命运我没有出过远门,自然也就未曾到过江西南昌,去领略赣江边上那气势恢弘的滕王阁了,我对滕王阁的点滴认识都来自于王勃笔下的一篇《滕王阁序》。

王勃对自己的诠释很有特色,寥寥数语就把胸怀大志但始终忧郁帐懑的鲜活形象展现出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大体是说我王勃三尺男儿却只有卑微的命运,只是一个贫贱的书生,已到了终军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的二十多岁年龄,却无法寻到请缨报国的机会,只想有一天能投笔从戎,象宗悫那样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我之所以如此地喜爱这篇文章,就是觉得王勃笔下抒怀言志的优美文辞似乎都在替我说话,而且字字珠玑中充满着一种永不苟且的桀骜,这也是我在平素的行为举止中尤为重视的品格。

王勃是初唐时期一个有名的才子,据说他七岁就能写很好的文章,十四岁上“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

王勃曾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中又以王勃才气最高,成就最大,这些才气和成就也使得他饱经沧桑和忧患,甚至差一点被砍了头。

早在年不满二十岁时,心高气傲的王勃因看不惯皇亲国戚整日沉溺于斗鸡取乐玩物丧志,写了一篇题为《檄英鸡王》的游戏文章,未想一下触怒唐高宗,被遣出了王府。

往后他漫游蜀中,一度补任虢州参军,又因得罪同僚被革去职务,其父雍州司功参军王福畴也因此受牵连而被贬为交趾令。

《滕王阁序》又称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王勃往交趾省亲路过洪州,也就是现今的南昌时即席所作。

相传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因李元婴后被封为滕王而得名,王勃路过洪州,适逢当地官吏修葺滕王阁且于阁中大宴宾客,邀请他也“躬逢盛饯”,席间有人提出为修缮一新的滕王阁写篇骈文,使当时的空前盛况流传于世。

文人雅士们相互谦让,谁都想等着看别人的好瞧,推来让去到了王勃跟前,竟被他当仁不让地应承下来,当众磨墨挥毫淋漓渲泻,把身后的秀才举子们气得个够。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范⽂(通⽤8篇)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1也许命运总是那么不公,也许是天妒贤才,王勃⼆⼗六岁就离开了⼈世,更加戏剧的是,在写完《滕王阁序》兴冲冲地赶回家时,王勃坐的船遇难,这位伟⼤的⽂⼈终于还是让这篇断古绝今的奇⽂成了绝唱,空⾕传响,余⾳⾄今袅袅绕梁。

让我们回到公元676年,去看看⼀千三百多年前伫上滕王阁的他抒写了怎样的诗篇。

这是公元676年的⼀天,唐⾼宗在位,洪州都督阎公九⽉九⽇宴宾客于滕王阁。

王勃因省亲路过洪州,适逢其会。

会上长者贤者云集,王勃算是个⼩辈,原是连说话的权利也不曾有的。

⽽且,洪州都督早让⼥婿写好⼀篇,原想向众宾客炫耀⼀下⼥婿的才华。

于是假意推辞各前辈写,只见你推我,我推你,推到王勃跟前时,他居然“不识好⽍”,提笔写了起来。

阎公⽓得拂袖⽽去,临江远眺。

这时,正值⼣阳西下,天边氤氲出⼀⽚蒙蒙的霞光,江上泛起薄薄的轻雾。

远处群⼭脉脉,江⾯波澜不惊,⼏只⽔鸟,偶尔掠过天际。

孤帆荡漾,陶醉在迷蒙的暮⾊⾥。

阎公⼼情已舒畅了许多,这时,奴仆进来,报告了王勃写的情况,说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

”阎公拍案叫绝“好!”于是,那个毫不起眼的年轻⼈,执千⽄之笔,写下了《滕王阁序》。

⽐起它,《兰亭集序》“虽⽆丝⽵管弦之盛”太单薄;⽐起它,《醉翁亭记》“群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显得浮浅;⽐起它,《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显得空泛。

儒家讲“修⾃⾝”,兼济天下者是空想者,⽽修缮⾃⾝者才是理想者。

范仲淹⾃⼤,⽽王勃⾃达。

因为每⼀个⼈的追求构成了这个民族的追求,中国⼈⽽今被称为唐⼈也是因为继承过唐朝的诗魂。

勃,三尺微命,⼀介书⽣。

这是⼀个谦虚的灵魂,这是⼀张祥和的⾯孔,遥望着千年以后,不知这位诗⼈是怎样缄默地微笑着审视今天的⼀切,也许在他⼼中,还有太多未来得及写出的诗篇。

就像席慕容说的:⽆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2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章或作品产⽣兴趣。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辞章,被誉为中国古代辞章的典范之一。

这篇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内容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广为流传和传颂。

在阅读完《滕王阁序》后,我被其中蕴含的深意所深深打动,让我对人生、官场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滕王阁序》以言辞激昂的口吻和高亢的情绪,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演绎和思考。

文中的滕王阁被描绘成一个豪华壮丽的建筑,而滕王的一生则象征着人的一生。

通过对滕王生平事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短暂性和悲剧性的思考。

作者在文中写道:“枯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无情,人生如同一场梦幻,转瞬即逝。

文中还提到了官场的种种险恶和权谋之争。

滕王为了登上更高的官位,经历了种种纷争和考验。

这让我深思官场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官场总是被权力、地位和利益所笼罩。

这让我对当下的社会以及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滕王阁序》的艺术性和表达方式也令我钦佩。

王勃运用了华丽的辞藻和诗意的语句,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写作风格。

他运用夸张、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这篇文章仿佛是一副精美绝伦的画卷,将读者引入一个精神世界的旅程。

通过阅读《滕王阁序》,我不禁想起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道路。

人生如同滕王一样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追逐自己内心真正的梦想,而不是被世俗和利益所牵绊。

同时,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保持对权力和利益的警惕和思考,以免被它们所腐蚀。

总的来说,阅读《滕王阁序》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鼓励我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和美好。

同时,它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思考和反思,不被世俗和权力所束缚。

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篇杰作,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总结起来,《滕王阁序》通过运用华丽的辞藻、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艺术性,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官场的思考。

王勃千古奇文《滕王阁序》赏析

王勃千古奇文《滕王阁序》赏析

王勃千古奇文《滕王阁序》赏析唐初四杰中最为出名的当数王勃。

王勃,维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村)人。

他出身于望族,自小就聪敏好学,诗文出众,十四岁被推举出仕,十七岁就被授官朝散郎,到沛王府担任修撰。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勃千古奇文《滕王阁序》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因妙用一字而倍受后人称赞的事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等等。

但很少听说缺出来一个字不写,也同样受人称赞的事例,然而,却确确实实有这样的事。

很多朋友都读过唐代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在中国文坛留下了千古美谈。

而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缺了一个字却引起人们百般猜测、补充,最后竟以千金悬赏,却鲜为人知。

这话还得从王勃那次到南昌说起。

王勃到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

这首诗境界远大,文笔优美,实非一般诗可比。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王勃却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呈上序诗便扬长而去,直奔江边。

当人们慢慢欣赏这首诗时,却有人忽然叫道:“怎么结尾空了一个字没有写?”众人近前一看,果然看见诗末空了一个字。

阎公道:“只怕是我等轻慢了王郎,故空一字作难大家来猜,大家就猜猜罢。

”众人在赞叹之余也纷纷跃跃欲试。

有人便说是个“独”字,有人说是“船”字。

问到阎公的女婿吴子章,他冥想苦思了好久,说是个“水”字。

阎公面露不悦之色,说:“独字太浅,不合王郎诗境;船字太俗,不足论;水字太露,毫无诗意。

”众人琢磨良久,竟然没有想出佳句来。

阎公一边叹息一边若有所思地问:“此时王勃船到何处?”衙卫答:“最快可到丰城。

”阎公一听,面色一喜,急忙下令:“你快马先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

”衙卫得了都督之命,快马加鞭,追上王勃。

衙卫说明来意,王勃笑之,说:“王勃乃一介书生,岂敢戏弄都督大人!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上,你定要握紧拳头,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

”衙卫回到府衙,在阎都督面前伸开巴掌,竟空无一字。

高二语文《滕王阁诗》赏析

高二语文《滕王阁诗》赏析

高二语文《滕王阁诗》赏析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滕王阁序》看王勃的悲喜

《滕王阁序》看王勃的悲喜

《滕王阁序》看王勃的悲喜《滕王阁序》看王勃的悲喜导语:《滕王阁序》以其辞采华美、诗情画意、生动感人而传诵千古。

”其中“兴尽悲来”便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纵观全文,作者先“兴”后“悲”,脉络清晰。

“兴”有四喜一喜“躬逢胜饯”。

王勃去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洪州,小小年纪,能遇到如此盛会,这是难得的机缘,千载难逢,应是意外之喜吧。

二喜“高朋满座”。

这些人中,点出名字的都督阎公、刺史宇文氏、词综孟学士、勇武的.王将军,没有名字的也应是当时当地的名流。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便是与高尚的人谈话。

”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跟“胜友”“高朋”谈话,就是在读一本好书。

能结交当时当地有名望的人,与他们在一起谈笑,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焉能不喜?三喜景致美好。

三秋时节,秋水澄澈,层峦叠嶂。

水中,有鹤有凫,有舸有舰,青雀黄龙甚是好看;山上,有“桂殿兰宫”,有“绣闼” “雕甍”,“飞阁流丹”很是夺目。

傍晚,雾气弥漫,山峦呈现出紫色的光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满目好山佳水,美景秀色,感觉世间如此美好,心花自会怒放。

四喜佳乐盈耳。

“爽籁发而轻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音乐,是最能撩动人情感的东西,耳听美妙的音乐,人会和着节拍唱起来,舞起来;心也会乐起来,飘起来。

“四美具,二难并”啊,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畅怀?可当作者登高远望,感叹顿生,情感急转直下,连连悲叹。

“悲”有三叹一叹“关山难越”。

离开长安,越走越远,与帝王隔着千山万水,所见也多是“他乡之客”,想未来又遥遥无期,回故都不知何年何月,怎不令人肝肠寸断?二叹“命途多舛”。

有志报国,愿学终军,仰慕宗悫,可有谁会任用呢?恐怕要像冯唐李广那样,到死抱负不得施展;似贾谊梁鸿那样,长期被贬;如孟尝阮籍那样“空余报国之志”啊。

人生苦短,志不得展,怎不让人深嗟叹!三叹“盛筵难再”。

那兰亭的陈述呢?那金谷园的废墟又在哪里呢?这滕王阁集会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宇宙无穷”,人生苦短。

歌以言志,文以传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668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打败了高句丽。

从611年杨广征讨高句丽算起,这场战争经历了两个朝代、四位帝王,足足打了58年。

现在,终于打赢了。

第二,长安城外两个年轻人在告别。

两个年轻人的告别,能跟帝国大事相提并论?真的可以。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王勃,一个叫老杜。

王勃来到长安以后,交了很多朋友,老杜只是其中一个。

因为工作勤恳,老杜被擢升,前往四川担任县令。

今天,是老杜出发去四川的日子。

站在巍峨的长安城外,王勃满含深情的说:“老杜,去了四川少吃点火锅,那里的笋不错,记得给我寄点过来。

”老杜依依不舍的看着这个才华横溢的朋友:“嗯,知道了。

你在长安小心点,别太张扬了。

”王勃满不在乎地点点头。

在唐朝,凡是送别都要写诗。

这次也不例外,王勃当场写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有多好?它能与帝国大事相提并论。

1400年后,人们早已忘却了大唐帝国与高句丽的战争,却对这首诗朗朗上口。

王勃是个神童。

而培养出这位神童的王家,更是传奇。

在隋末乱世之中,有个美丽的地方叫白牛溪。

每天清晨,在清澈的水边、碧绿的草地上,王通都正襟危坐着,跟弟子们讲述学问。

做为王勃的爷爷,你或许以为他也是一位大诗人?实际上,他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先生,诲人不倦。

他的学生不多,有这么几个人:薛收,是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温彦博,后来做了唐朝的宰相——中书令;杜淹,唐朝的吏部尚书,他还有个侄子叫杜如晦。

王勃的叔爷爷王绩,恰恰与哥哥相反。

他11岁的时候,就成为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因为写出了风靡文坛的《野望》,一跃成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勃的哥哥王度,在20岁那年就考中了进士,妥妥的神童一枚。

王勃,更是将家族的优秀基因发挥到了极致。

6岁的时候,他就能够写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那年,在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提笔写下了《指瑕》,指出颜师古的错误。

这就好比,今天有个9岁的小学生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后,提笔写下了批判《相对论》的文章,并公之于众,你说厉不厉害?这么厉害的少年神童,让杜甫的叔爷爷杜易简逢人就夸:“我们邻居的儿子,太厉害了......”就这样,王勃的开挂人生在大唐帝国发出闪耀的光芒。

664年,15岁的王勃给当朝宰相写信,直截了当的说了对时局的看法:“打下那么多的土地,根本没什么用啊......”宰相一看,神童啊,立马向朝廷写推荐信。

666年,17岁的王勃直接给唐高宗写信,送上了自己新写的文章《乾元殿颂》,被授予“朝散郎”一职,由此出仕。

当多数人还在浑浑噩噩的时候,王勃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俯视众生。

在送走老杜之后,王勃回到王府,做了件大事。

踏入仕途后,王勃就被派到沛王府当修撰,常伴皇亲国戚,每天飞鹰走狗、喝酒烧烤,一群少年好不快活。

当时,唐朝贵族们都喜欢一种游戏——斗鸡,沛王和英王更是行家里手。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王勃身为沛王的身边人,自然得主动分忧。

第二天,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文章传遍街头巷尾,很不巧的是,这篇爆文被两位王爷的妈妈武则天看到了,顺嘴告知了孩子爹唐高宗。

“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

”唐高宗看到这两句话,再也坐不住了,他本能的想到自己的父皇在玄武门杀兄灭弟的故事,还有自己的哥哥李承乾和李泰打得头破血流的记忆,李治那根敏感的神经,瞬间被引爆。

王勃,到底还是阅历不足,不谙权谋。

就这样,做官没几年的神童先生,彻底成了无业游民。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王勃看着巍峨的大明宫,落寞的离开,只留下一个萧索的背影。

他漫无目的的走着,沿着汉中、剑阁,迈上了艰险的“蜀道”,来到充满火锅气味的四川。

王勃根本不用担心路费,不论他走到哪里,都有当地的粉丝包吃、包住、包玩,只为能跟自己的偶像亲近片刻。

在四川,王勃吃着火锅唱着歌,也为四川留下了美好的诗。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王勃送走一批热情的粉丝后,抬头看着那一轮明月:“长安的月亮,也是这么圆吧。

”他挥笔写下《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来到了四川,还没跟老杜吃火锅呢。

老杜,你还好吗?我想你的心情,唯有《寒夜怀友》才表达: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复合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渡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虽然他因用词不当被赶出朝堂,但毕竟人脉还在。

于是,有朋友对他说:“你不是懂医药嘛,虢州那地方药材多,正适合你啊。

”王勃一听:“好啊,好啊,你快举荐我。

”很快,他就担任了虢州参军。

天才,往往是学术上的巨人,人情上的侏儒。

王勃上任之后,因为心软而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奴隶。

但在某次喝酒之后,他想到世间还有“律法”二字,私藏奴隶是犯法的呀。

那怎么办?自首?不行。

报官?那不就暴露了嘛。

酒后的王勃,心一狠就把这个奴隶杀了。

彻底完了,天才少年成杀人犯了。

在这一刻,所有的交情、人脉全部作废,有谁会和一个杀人犯做朋友呢?王勃被投入了大牢,幸好因为唐高宗大赦天下,才捡回了一条命。

经过这一波折,不仅自己的前途尽毁,还连累父亲被贬交趾,从此远离肉夹馍,与海鲜为伍。

今大人上延国遣,远宰边邑。

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

嗟乎!此皆勃之罪也。

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经过这一番打击,王勃再也不敢触碰仕途,而是认真的思考了人生,觉得活着才是大事。

出狱一年以后,朝廷下令恢复他的官职。

但是王勃决定:不干了,我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675年,南昌城里正在举行一场大集会。

主办者是当地都督,地点就在新修建的滕王阁。

他打算利用这次机会,大力推荐自己女婿,将来好继承自己的地位。

王勃正好路过南昌,也被当作特约嘉宾被请来参加。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都督感觉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于是,号召大家为滕王阁做序。

玩套路,大家都是老江湖了,谁也不会真正去扫兴的。

可偏偏就是有愣头青。

表演到王勃面前的时候,他抬头:“好啊,我来写。

”啥?大家都傻眼了,哪冒出来的愣头啊?做人会不会?装傻充愣会不会?什么人啊这都是。

王勃喝了点酒,回忆起了自己的人生。

当初少年轻狂,为了斗鸡而触犯了皇帝的逆鳞。

当初少不更事,身为官员而私下杀人。

当初清高气傲,出身世家不知人间疾苦。

当初枉为人子,身犯重罪却连累父亲受苦。

手中拿着饱蘸墨汁的笔,王勃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一生,经历了、看见了、想通了,也就明白了。

笔走龙蛇、思绪飞舞,在经历挫折与反思之后,一篇千古奇文就此诞生。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塌。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当初就是太轻狂了,人呐,要谦虚。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抬眼看看窗外,只见天高云淡,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台楼阁错落其间,这世界好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向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时的王勃,早已不是当初的长安少年。

他见识过地位最高的皇帝,也私藏过逃跑的奴隶,结交过飞鹰斗鸡的王公贵族,也认识了为生计奔波的升斗小民,曾经因才华横溢名满长安,如今落魄之身流落天下。

人,活在天地间,不过微小如尘埃,不自贱、不气馁,只要向死而生。

一颗狗尾巴草,也要开出一朵花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一口气写完这篇文章,正是他长期压抑的自我释放。

不是他不懂人情世故,而是他实在是憋不住了。

17岁就是大唐帝国的天之骄子,原以为即将青云直上,可十年后的今天,却再也看不到半点希望。

路过南昌,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好了,就这样吧。

今天能给我这个表现机会,都是各位前辈大度,来来来,敬大家一杯:“我干了,大家随意。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676年,长安的唐高宗也读到这篇《滕王阁序》。

“此人真是有才,让他回长安吧,朕要重用他。

”旁边的老太监很为难,“陛下,王勃在南海溺水,已经去世了。

”一篇《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的所有心力。

他只活了27年,却留给世界一千年。

十点君说看完这篇文章,你有没有觉得,那些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人和事,背后其实有更多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十点君深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王勃这样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人,也感觉到看人物故事非常有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学习别人的智慧。

为了更方便大家看到这些人物故事,十点君和好朋友小志合作开办了一个专门“读人”的公众号——十点人物志。

在这个公众号里,我会带你关注那些名人大咖背后的故事,他们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和辛酸苦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