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五 中国现代史第一讲 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览(1949年至今)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览(1949年至今)

高三第二轮复习导学案(主题型)★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览(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确立)。

]2.经济建设: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49—52年)。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53—57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一化三改造。

3.外交方面:建国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下的三大方针政策及成果,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及其成果。

4.思想文化: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双百方针的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教育方针的提出以及教育措施]二、探索、曲折(1956—1976)1.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对民主的破坏;新中国电影业。

2.政治(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文化:“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文化、教育的凋零。

三、新时期(1976-21世纪初)]1.经济:(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时尚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2.政治(1)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进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在国家和社会生活方面已经基本有法可依。

[vip专享]【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

[vip专享]【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2-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对应学生用书P227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

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

依据所学判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B.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析 D 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时代背景,正确选项为D项。

2.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

”这首歌谣创作于( ) 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 D “端掉‘大锅饭’”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事情,再结合“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可以判断,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可知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

3.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 D 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奥多·舒尔茨是对“小农的经济行为”进行的评价,A、B、C三项都是在农村中实行集体化或合作经营,与材料不符,排除。

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相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符合材料。

4.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归纳起来有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给农民经营权——给农民补贴。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8)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一、温故知新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统一潮流回归,海峡两岸解冻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0年代:与许多国家建交,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主要成就 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权利,与美国改善关系并建交,中日建交八九十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1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1、土地制度: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保护富农经济。

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把分给农民的土地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从此丧失了对土地的所有权。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农民连单独使用土地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只能参加集体劳动。

这种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农民虽仍未获得土地所有权,但毕竟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006年年初,收取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也废止了。

2008年,土地流转改革进一步深入。

2、经济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生产,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1956年召开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失惨重。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2-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对应学生用书P229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陈云曾说过:“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①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②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经济运行中逐步建立的③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由陈云等领导人主导④统购统销的体制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 C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全面确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的1956年,①错误。

陈云“说过”不等于“主导”,故③错误。

2.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解析 A 解答时,首先把握1952~1956年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再通过数据比较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粮食与棉花属于农产品,钢、煤和原油属于工业产品,从数据上看,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率明显大于农产品,因此,A项是错误的。

3.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

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解析 D 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阶段。

A、B、C三项都符合,而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50年代末以后。

4.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

高考二轮提优导学案-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含答案)

高考二轮提优导学案-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含答案)

课堂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 (2013·江苏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 (2013·汕头一模)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A. 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B.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D. 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3. (2013·佛山二模)下表为(中国)国民经济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以%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项目重工业38.7 54.9 48.0轻工业 6.8 6.5 4.1农业7.6 11.4 18.4其他………………A. 19531957年轻工业、农业投资比重接近是因为实行了农轻重协调发展政策B. 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比重大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的结果C. 19631965年农业投资比重加大与解决三年经济困难的经验教训有关D. 19531963年轻工业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是因为其他工业品丰富4. (2013·揭阳二模)195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这篇文章( )A. 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B. 是反右斗争中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C. 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D.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的领导地位二、非选择题5. (2012·湛江二模)下列是某国的大事年表(节选):1776年诞生1787年制定第一部宪法1861年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1879年该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1898年与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交战1900年伙同他国发动了侵华战争1922年伙同他国重新瓜分了中国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从该国爆发1933年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1945年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50年伙同他国威胁中国边境,爆发战争1979年与中国正式建交请回答:(1) 据大事年表概括1945年以前该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因素。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目的、过程
特点及影响的把握;二要联系国内国际背景、新时期的外 交政策等方面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对外 开放的特点及影响。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深化必备】 综合分析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则及特点
1.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到 “ 1979 年 12 月,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 ” 变
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A、B、D三 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考向感悟】
(1)高考注重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背景、特点及成就及与之
相关的思想观念、对外贸易的变化等角度的考查。命题形 式上,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会链接考查;从考查角 度看,主要是利用图文材料,考查对新时期经济现象的分 析、理解能力。
第8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
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978 ~至今 ) 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 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 .政治上: 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台海关系的理解能力。 1979年元旦全国
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 针。 B 项叙述错误,没承诺放弃武力; D 项九条方针后来成为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对应学生用书P247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做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指(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A ③发生于1971年,④“恢复自由市场秩序”发生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的时间信息不符。

2.《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对此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C.制定了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解析 A B、C两项是1954年宪法确立的,D项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立的,A项符合题意。

3.“这部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解析 D “这部宪法”指的是1954年宪法。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D项正确;A、B、C三项均属于1954年宪法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应排除。

(四川专用)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排查 通史重构 第1部分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四川专用)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排查 通史重构 第1部分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通史坐标通史综述史学界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一、过渡时期[史实要点]阶段时间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选修建国初1949~195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次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布拉吉和列宁装婚姻自由、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毛泽东1.时间: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2.关键词: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3.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我国建国以来各项工作搞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新某某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政治上,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

这一时期,《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某某监督的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外交领域,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3·江苏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2. (2013·汕头一模)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
A. 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
B.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D. 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3. (2013·佛山二模)下表为(中国)国民经济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以%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531957年轻工业、农业投资比重接近是因为实行了农轻重协调发展政策
B. 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比重大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的结果
C. 19631965年农业投资比重加大与解决三年经济困难的经验教训有关
D. 19531963年轻工业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是因为其他工业品丰富
4. (2013·揭阳二模)195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这篇文章( )
A. 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B. 是反右斗争中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
C. 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D.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的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5. (2012·湛江二模)下列是某国的大事年表(节选):
1776年诞生
1787年制定第一部宪法
1861年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年该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
1898年与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交战
1900年伙同他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1922年伙同他国重新瓜分了中国
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从该国爆发
1933年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5年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50年伙同他国威胁中国边境,爆发战争
1979年与中国正式建交
请回答:
(1) 据大事年表概括1945年以前该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因素。

(2) 大事年表呈现出20世纪上半期该国与中国关系的主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该国与中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3) 在我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该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
专题五中国现代史
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 A
2. B
3. C
4. C
5.
答案:(1) 主要因素:
政治: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完成了国家统一。

经济:重视科技,完成了工业革命;推行新政,对资本主义进行适时的调整。

军事:多次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提高了国际地位。

(2) 主线:战争(或侵略与反侵略)。

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国内经济出现“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调整战略;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国家利益的需求。

(任答其中三点即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3) 历史经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深化改革;重视科技进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位。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