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给水处理期末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最新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资料《给水排水管道工程》习题一、名词解释1.长度比流量:假定沿线流量均匀分布在全部配水干管上,则管线单位长度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长度比流量。

2. 本段流量:从管段沿线街访流过来的污水量称为本段流量。

转输流量:从上游管段或旁侧管段流过来的污水量。

集中流量:从工业、企业及大型公共建筑物流出来的污水量。

3. 最小覆土厚度:指的是管道外壁顶部到达地面的距离。

埋设深度:只管到内壁距离地面的距离。

4. 经济流速:求一定年限t(称为投资偿还期)内,管网造价和经营管理费用之和为最小的流速。

5. 降雨历时:指的是降雨的连续时段,可以是一场雨整个降雨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也可以是其中某个连续的降雨时段。

集水时间:流域内最远点的雨水流到雨水口所需要的时间。

6.时变化系数:最高一小时用水量与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清水池有效容积确定后尚需复核必要的消毒接触时间,加氯消毒一般不低于30 m i n,且清水池个数一般不少于2个,并能单独工作和分别放空,若因条件特殊亦可采用1个,但需分格,以便清洗或检修时不间断供水。

2. 排水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收集污水并输送到合适的地方并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者重复利用。

3. 管道衔接方式通常有水面平接和管顶平接。

4. 污水管道中污水流动的特点是重力流和均匀流。

5. 给水管道的水力等效简化的原则是:经简化后,等效的管网对象与原来实际对象具有相同的水力特性。

6. 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300mm 相应的最小坡度为0.004 。

7. 排水管渠的清通常用的方法为水力清通和机械清通。

8. 给水管网的连续性方程组与能量方程组组成描述管网模型水力特性的恒定流基本方程组。

9. 给水管网平差计算中,基环(本环)的校正流量公式可统一表达为:常见的给水管网附件有:阀门、消火栓、排气阀、泄水阀等。

三、简答题1.什么是给水管网计算中的控制点?确定控制点有什么作用?答:控制点为供水最不利点,通常在离供水泵站最远,且较高处供水泵站使该点水压满足要求,则管网中其余各点水压均可满足要求,具有这样特性的供水点称为控制点。

《水质工程学(2)》-排水工程(下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结课考试复习

《水质工程学(2)》-排水工程(下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结课考试复习

《水质工程学〔2〕》排水工程〔下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期末复习1.污水: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被污染的降水的总称。

工业废水:生产污水≥60℃生产废水<60℃2.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出路有3:①排放水体;②灌溉田地;③重复使用:直接复用、间接复用〔补充地下水〕。

3.氧垂曲线〔DO和有机物的变化〕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DO,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DO逐步得到恢复。

所以耗氧与复氧是同时存在的,河水中的DO与BOD5浓度变化模式见图。

污水排入后,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故称为氧垂曲线;BOD5曲线呈逐步下降状,直至恢复到污水排入前的基值浓度。

氧垂曲线可分为3段:第一段a~o段,耗氧速率>复氧速率,水中DO含量大幅度下降,亏氧量逐渐增加,直至耗氧速率=复氧速率。

o点处,DO量最低,亏氧量最大,称o点为临界亏氧点或氧垂点;第二段o~b段,复氧速率开始超过耗氧速率,水中DO量开始上升,亏氧量逐渐减少,直至转折点b;第三段b点以后,DO含量继续上升,亏氧量继续减少,直至恢复到排污口前的状态。

4.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5.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

6.沉砂池沉砂池的功能是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沉砂池一般设于泵站、倒虹管前,以便减轻无机颗粒对水泵、管道的磨损;也可设于初次沉淀池前,以减轻沉淀池负荷及改善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条件。

常用的沉砂池有:①平流沉砂池;②曝气沉砂池;③多尔沉砂池;④钟式沉砂池。

7.沉淀池按工艺布置的不同,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初次沉淀池是一级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处理构筑物,或作为二级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构筑物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前面。

水质工程学期末复习

水质工程学期末复习

水质工程学期末复习第三章1.絮凝机理2.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1)水力条件的影响(P61)水力条件包括:水力强度,作用时间混凝过程:快速混合,絮凝反应水的混合条件:1快速混合:短历时,强度大;2絮凝反应阶段:随水流速度的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小(2)PH 温度第四章1.根据司笃克斯克斯公式解释沉降方向、速度:据司笃克斯(STOKES)在1851年的研究结果指出,球体微粒在静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微粒的半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的粘滞系数成反比2.平流沉淀池(P95)理想沉淀池的基本假设:①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②水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并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③颗粒沉到底就被认为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④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3.概念截留速度:恰好能让杂质颗粒在池中沉淀下来的颗粒的沉速(P96)水中造粒:利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混凝过程中,由体系外部供给一定能量,在某些条件下生成的密实的颗粒状絮凝体(P115)第五章1.滤料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P129):①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②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③具有用户要求的颗粒尺寸和粒度组成④外形接近于球状,表面粗糙而有棱角⑤能就地取材,廉价。

2.图5-10 快滤池的最优工作条件(P137)主要考图的含义及其如何影响滤速,水质周期和滤层的关系3.幅流沉淀池用于污水处理的二沉池或者污水浓缩,适用于悬浮物浓度高,沉淀池量大的水处理。

4.滤层的反冲洗大阻力配水系统和小阻力配水系统的优缺点,区别(P161)第六章1.吸附(P179)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不同:物理吸附①易在较低温度下进行②物理吸附可逆③没有选择性④物理吸附可形成单分子吸附层或多分子吸附层;化学吸附①作用力是化学键,其吸附热较高②不可逆③具有一定选择性④只能形成单分子吸附层第七章1.氯消毒和折点加氯法的概念、过程(P211)图7-5 曲线中各段所表示的意思2.臭氧-生物活性炭(P221)优势:消毒能力强,缺陷:作用及生产不方便,生产臭氧耗能高及运行成本高,不能持续消毒3.消毒副产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前期产物(P212)第十三章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1.曝气池: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反应场所;2.二沉池:a)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b)浓缩污泥;c)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水质工程学名词解释

水质工程学名词解释

流速过小:淤塞,影响过水能力
调节的功能
调节水量;均化水质;同时调节水量、均化水质。

调节的目的
削弱水质水量波动对废水处理工艺的影响,利于或保证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保
证稳定的处理效果。

调节方式
在线调节:全部废水均流过调节池,对废水的流量和水质可进行大幅度调节。

离线调节:只有超过日平均流量的那部分废水进入调节池,对废水的流量和水质
的调节幅度较小,并需另设提升泵,操作复杂,不常采用。

调节池的类型
均量池;均质池;均化池;
9。

水质工程学2复习题汇总-题

水质工程学2复习题汇总-题
道客巴巴文档豆丁文档在线文档共享文档资料文件模板论文考试试题调查报告期刋杂志律师公务员建造师会计师毕业设计宗教音乐艺术职称等等内容广精值得下载打印分享或收藏
第2章 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
• 1. 污水的污染指标有哪三类?各类包括哪些指标?
• 2. 什么是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和挥发性固体?英文缩写是什 么?分析污水中的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 性固体、灰分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 3.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 含义是什么?单位、英文缩写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 4. 污水中含氮化合物有哪四种?常用检测指标有哪些?分 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5章 活性污泥法
• • • • • • • • • 8. 何为活性污泥的合成产率与表观产率?它们与污泥龄之间的关系? 9. 活性污泥法有哪些主要运行方式?简述各种运行方式的工艺流程 及特点。 10. 画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工序示意图,简述各工序的 作用。 11.画出AB活性污泥法的工序示意图,简述各段工序的功能与特征 。 12.氧化沟主要有哪几种类型?氧化沟主要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12.请画出氧转移双膜理论的示意图,并对影响氧转移速率的因素 进行分析。 13.现行的曝气方式有哪些?提高氧的转移效率有哪些方式? 14. 掌握氧的转移与供气量的计算方法以及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方 式的设备选型。 15. 鼓风曝气系统的组成和空气扩散装置的类型?
第3章 水体污染与自净
• • • 1. 谈谈你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理解及其造成的危害? 2. 简述水体的自净机理。 3. 氧垂曲线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4. 氧垂曲线的意义,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写出氧垂
曲线的公式,并画图说明什么是氧垂点。 5. 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有哪些典型 方法。

水处理工程知识点总结

水处理工程知识点总结

水处理工程知识点总结水处理工程知识点总结如下:1. 水的物理性质:水是由氢、氧、氮三种元素组成的无色、无味、无臭的流体。

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水的口感、气味和化学性质。

2. 水处理技术:水处理技术包括预处理、过滤、沉淀、吸附、还原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杂质、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使水符合饮用、工业、农业等用水的标准。

3. 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包括混凝、絮凝、过滤、吸附等。

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较大的有机物污染物,降低后续处理的难度。

4. 过滤技术:过滤技术包括机械过滤、膜过滤等。

过滤技术的特点是去除率高、操作简单、可靠性好,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设备资源。

5. 沉淀技术:沉淀技术是通过重力作用将水中的颗粒悬浮物和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沉淀下来。

沉淀技术的特点是去除有机物污染物效率高,操作简单,但需要较大的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

6. 吸附技术:吸附技术是利用吸附剂将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在吸附剂上,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吸附剂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多孔吸附剂等。

7. 还原技术:还原技术是利用氧化剂将水中的污染物氧化还原为水分子或离子,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臭氧、氯气等。

8. 水处理设备:水处理设备包括滤池、过滤器、沉淀池、活性炭、反渗透、离子交换剂等。

不同类型的设备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

9. 水处理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处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规划、材料采购、设备调试、运行监测、事故处理等环节。

项目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和稳定性。

10. 水处理工程的安全和环保:水处理工程需要考虑的安全和环保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水电气等能源安全隐患、人因工程等方面。

在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中,需要注意安全环保问题,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给水工程下册各章节内容考试复习重点

给水工程下册各章节内容考试复习重点

给水工程下册各章节内容考试复习重点1.给水处理的任务:用不同的方法与装置改变原水的主要质量指标以满足用户的要求,提高水的质量,解决原水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矛盾.2.原水中的杂质:(1)悬浮物:尺寸较大,易于在水中下沉或上浮.(2)胶体杂质:颗粒尺寸很小,在水中长期静置也难下沉;天然水中的胶体一般带负电荷. (3)溶解杂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3.(1)水质标准是用水对象所要求的各项水质参数应达到的指标和限值.(2)水质参数指能反映水的使用性质的量,但不涉及具体数值.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2)毒理学指标(3)微生物指标(4)放射性指标5.给水处理方法概述:水处理方法应根据水源水质和用水对象对水质的要求确定.①悬浮杂质:沉淀法去除②胶体状态存在水中的杂质:混凝沉淀过滤去除③离子、分子状态存在水中的杂质:生成沉淀物将这种杂质去除④有机物:用活性炭吸附⑤微生物、细菌等:消毒方法----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采用的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6.(1)澄清工艺通常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处理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2)消毒是消除水中致病微生物的致病作用.7.除铁、除锰和除氟(第19章):主要针对地下水而言.----常用除铁、锰的方法是:自然氧化法和接触氧化法.----当水中含氟量超过1.0mg/L时,需采用除氟措施:a.投入硫酸铝等使氟化物沉淀;b.利用活性氧化铝等进行吸附交换.8.软化(第21章):处理对象主要是水中的钙、镁离子.-----软化方法有: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9.生活饮用水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主要处理对象是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处理原理:吸附、氧化、生物降解、膜滤.第15章混凝一、混凝机理1.(1)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2)凝聚: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3)絮凝:脱稳胶体相互聚集.----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4)胶体稳定性: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胶体稳定性分“动力学稳定”和“聚集稳定”两种.-----动力学稳定:指颗粒布朗运动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强.)-----聚集稳定:指胶体粒子之间不能相互聚集的特性.包括:①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体);②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注:在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者之中,聚集稳定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2.DLVO理论:PPT6,P255.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于排斥势能与吸引势能,分别由静电斥力与范德华引力产生.3.混凝机理:(1)电性中和作用机理:①压缩双电层:----要使胶体脱稳,相互碰撞结合,必须消除或降低排斥能峰,即是消除或降低ζ电位. ----有效措施:投加混凝剂→压缩扩散层→微粒间相互聚集.----混凝剂是正离子→进入胶体的吸附层和扩散层→压缩其厚度→ζ电位减小→胶体脱稳,相互粘结.:②吸附-电性中和:这种现象在水处理中出现的较多.主要是指胶核表面直接吸附带异号电荷的聚合离子、高分子物质、胶粒等,来降低电位.----其特点是:当药剂投加量过多时,电位可反号.(2)吸附架桥:吸附架桥作用是指高分子物质和胶粒,以及胶粒与胶粒之间的架桥.----高分子絮凝剂投加后,通常可能出现以下两个现象:①高分子投量过少,不足以形成吸附架桥;②但投加过多,会出现“胶体保护”现象,(3)网捕或卷扫:金属氢氧化物在形成过程中对胶粒的网捕与卷扫.所需混凝剂量与原水杂质含量成反比,即当原水胶体含量少时,所需混凝剂多,反之亦然.4.硫酸铝的混凝机理:不同pH条件下,铝盐可能产生的混凝机理不同.何种作用机理为主,决定于铝盐的投加量、pH、温度等.实际上,几种可能同时存在:pH<3 简单的水合铝离子起压缩双电层作用;pH=4-5 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pH=6.5-7.5 氢氧化铝起吸附架桥.二、混凝剂和助凝剂1.混凝剂:主要分为无机混凝剂和有机混凝剂.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的混凝剂应符合的基本要求有:混凝效果好,对人体健康无害,使用方便,货源充足,价格低廉.主要分为无机混凝剂和有机混凝剂.表15-12.助凝剂: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需投加某种辅助药剂以提高混凝效果,这种药剂称为助凝剂.助凝剂通常是高分子物质.机理:高分子物质的吸附架桥.作用:(1)调节和改善混凝条件,加速混凝过程;(2)加大絮凝体的密度和重量,使它迅速下沉;(3)在絮凝体之间起吸附架桥和沉淀网捕作用.----助凝剂可以参加混凝,也可不参加混凝.----广义上可分为以下几类:① 酸碱类:调整水的pH ,如石灰、硫酸等;② 加大矾花的粒度和结实性:如活化硅酸(SiO2·nH2O )、骨胶、高分子絮凝剂;③ 氧化剂类:破坏干扰混凝的物质,如有机物.如投加Cl2、O3等.三、混凝动力学1.基本概念.混凝动力学:研究颗粒碰撞速率属于混凝动力学范畴.颗粒相互碰撞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①颗粒在水中的布朗运动;②在水力或机械搅拌所造成的流体运动.异向絮凝:由布朗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同向絮凝: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所造成的流体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2.异向絮凝颗粒的碰撞速率可按费克(Fick )定律计算:28n dD N Bp π= υρπd KT D B 3= 式中:D B ——布朗运动扩散系数;K 为波兹曼常数,1.38×10-16;T 为温度; ν为水的运动粘度; ρ为水的密度.因此: 238KTn Np υρ=故Np 只与颗粒数量和水温有关,而与颗粒粒径无关.但当颗粒的粒径大于1m ,布朗运动消失.从上式可以看出,T ↑会引起Np ↑,所以在水处理不好时,可在原水中加入少量粘土,加大n ,使碰撞加剧,从而使Np 加大.3.同向絮凝(1)层流理论:颗粒的碰撞速率按下式计算: G d n N 32340= z u G ∆∆= G --速度梯度,s-1;△u --相邻两流层的流速增量,cm/s ;△z --垂直于水流方向的两流层之间距离,cm.在公式中,n 和d 均属原水杂质特性,而G 是控制混凝效果的水力条件.故在絮凝设 备中,往往以速度梯度G 作为控制参数之一.在被搅动的水流中,考虑一个瞬间受剪而扭转的隔离体△x ·△y ·△z ,设在时间△t内,隔离体扭转了θ角度,于是角速度△ω为:G:速度梯度;s-1p:单位体积流体所耗功率,W/m3; μ:水的动力粘度,Pa ·s.当采用机械搅拌时,p 由机械搅拌器提供.当采用水力絮凝池时,p 应为水流本身所消耗的能量,由下式决定:gQh pV ρ= QT V = 故采用水力絮凝池时: T gh G ·ν= (甘布公式) 式中:g--重力加速度,9.8m/s2; h--混凝设备中的水头损失,m ;ν--水的运动粘度,m2/s;T--水流在混凝设备中的停留时间,s. (2)同向紊流理论①外部施加的能量形成大涡旋;②大涡旋将能量输送给小涡旋;③小涡旋将能量输送给 更小的涡旋;④只有尺度与颗粒尺寸相近的涡旋才会引起颗粒碰撞. Gz u z t l t =∆∆=∆•∆∆=∆∆=∆1θωμp G =28n dD N Bp π=式中,紊流扩散系数 λλu D =,λu 为相应于λ尺度的脉动速度,为:得: λελv u 151= ε: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流体的有效能耗;υ:水的运动粘度;λ:涡旋尺度.4.混凝控制指标自药剂与水均匀混合起直至大颗粒絮凝体形成为止,工艺上总称混凝过程.相应设备 有混合设备和絮凝设备.混合(凝聚)过程:在混合阶段,对水流进行剧烈搅拌的目的主要是使药剂快速均匀分散以利于混凝剂快速水解、聚合、及颗粒脱稳.平均G =700 ~ 1000s-1,时间通常在 10~30s ,一般<2min.此阶段,杂质颗粒微小,同时存在颗粒间异向絮凝.絮凝过程:在絮凝阶段,主要靠机械或水力搅拌促使颗粒碰撞凝聚,故以同向絮凝为主.同向絮凝效果不仅与G 有关,还与时间有关.在絮凝阶段,通常以G 值和GT 值作为控 制指标.平均G =20 ~ 70s-1,时间为15 ~ 20min ,GT =1~104-105 . 随着絮凝的进行,G 值应逐渐减小.四、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1.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① 原水性质,包括水温、水化学特性、杂质性质和浓度等;② 投加的凝聚剂种类与数量;③ 使用的絮凝设备及其相关水力参数.2.水温影响水温低时,通常絮凝体形成缓慢,絮凝颗粒细小、松散,凝聚效果较差.其原因有: ① 无机盐水解吸热,低温水混凝剂水解困难;② 温度降低,粘度升高――布朗运动减弱;③水温低时,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妨碍凝聚;④水温与水的pH值有关.克服水温低效果差的措施:①增加混凝剂的投量,以改善颗粒之间的碰撞条件.②投加助凝剂(如活化硅酸)或粘土以增加绒体重量和强度,提高沉速.3.水的pH和碱度影响(1)水的PH对混凝效果影响很大,对一般的浑浊水,投硫酸铝的最佳PH范围为6.5-7.5.(2)三价铁盐水解反应同样受PH值的控制. (FeCL36H2O)三价铁盐混凝剂适应的PH值范围较宽,最优PH值大约在6.0-8.4之间.(3)使用 FeSO4·7H2O 时: Fe2+ + H2O<----> Fe(OH)+ + H+Fe(OH)+ + H2O<---->Fe(OH)2 + H+Fe(OH)2溶解度较大,且Fe2+只能形成较简单的络合物,混凝效果较差,因此要把Fe2+氧化成Fe3+,就和FeCl3一样了.(4)氧化的方法:----利用溶解氧氧化: 4FeSO4+O2+10H2O<---->4Fe(OH)3+4H2SO4要求:PH>8.5,这样氧化时间才能短,因此投 FeSO4 同时投加CaO提高原水的PH. PH<8.5时氧化过程缓慢,很难在净化构筑物内完成.----加Cl2氧化: 6FeSO4+3Cl2<---->2Fe(SO4)3 + 2FeCl3(5)从铝盐和铁盐水解反应式可以看出,水解过程中不断产生的H+必然导致水的 PH 值的下降,天然水中含有一定的碱度. HCO3- + H+<---->CO2 + H2O①当投药量较少,原水的碱度又较大时,由于水中的碳酸化合物的缓冲作用,水的PH 值略有降低,对混凝效果不会有大的影响.②当投药量较大,原水的碱度小时,水中的碱度以不足已中和水解产生的酸时,水的 PH将大幅度下降,以至降至最优混凝条件以下.这时便不能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为了保持水的 PH 值在混凝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优范围内须向水中投加碱剂,即对水进行碱化,一般投加CaO.AL2(SO4)3 + 3H2O + 3CaO = 2AL(OH)3 + 3CaSO42FeCL3 + 3H2O + 3CaO = 2Fe(OH)3 + 3CaCL2石灰投量按下式估算:[CaO] = 3[a] – [x] + [δ]式中 [CaO]:纯石灰CaO投量,mmol/L;[a]:混凝剂投量,mmol/L;[x]:原水碱度,按mmol/L,CaO计;[δ]:保证反应顺利进行的剩余碱度,一般取0.25~0.5mmol/L(CaO).一般石灰投量通过试验决定.4 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影响(见P271)杂质浓度低,颗粒间碰撞机率下降,混凝效果差.可采取的对策有:①加高分子助凝剂;②加粘土;③投加混凝剂后直接过滤.如果原水悬浮物含量过高,为减少混凝剂的用量,通常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如黄河高浊度水常需投加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作为助凝剂.五、混凝剂的配制与投加1.混凝剂的溶解和溶液配制(1)混凝剂投加分固体和液体投加两种方式.我国常用的是液体投加,即将固体溶解后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投入水中.当直接使用液态混凝剂时,不用溶解池.溶解设备决定于水厂规模和混凝剂品种.溶解池、搅拌设备及管配件等,均应有防腐措施或采用防腐材料.(2)溶解池设计要求:(见PPT)搅拌装置有:机械搅拌、压缩空气搅拌、水泵搅拌、水力搅拌等.⑥中小型水厂,常用自然浸溶,压力水经穿孔管淋溶或冲溶.(3)溶解池容积W1:W1=(0.2~0.3)W2式中W2为溶液池容积.(4)溶液池是配制一定浓度溶液的设施.溶液池容积W2:cn aQ cn aQ W 41710001000100242=⨯⨯= 式中:W2——溶液池容积,m3;Q ——处理的水量,m3/ h ;α——混凝剂最大投加量,mg/L ;b ——溶液浓度,一般取10%~20%;n ——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溶液池一般设二个,一用一备.2混凝剂投加(1)对投药设备的基本要求:① 投量准确、易调节.② 设备简单、工作可靠、操作方便.(2)混凝剂投加设备包括计量设备、药液提升设备、投药箱、必要的水封箱以及注入设备等.①计量设备有:转子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苗嘴;计量泵等.②投加方式:(1)泵前投加:安全可靠,一般适用取水泵房距水厂较近者,图中(P273)水封箱是为防止空气进入.(2)高位溶液池重力投加:适用取水泵房距水厂较远者,安全可靠,但溶液池位置较高.(3)水射器投加:设备简单,使用方便,溶液池高度不会受太大限制,但效率低,易磨损.(4)泵投加:不必另设计量设备,适合混凝剂自动控制系统,有利于药剂与水混合.六 混合和絮凝设备1.混合设备:我国常用的混合设备有三类:水泵混合、管式混合、机械混合.(见P276)2.絮凝设备:分为两大类:水力搅拌式、机械搅拌式.(1)隔板絮凝池:分往复式和回转式.----隔板絮凝池的设计参数:(见P278)----优点:1.适用于大型水厂,因为 Q 小 b 小,不便于施工和维护;2.构造简单、管理方便、效果较好,回转式比往复式效果好,水头损失小 3040%. ----缺点:1.絮凝时间长,容积较大,水头损失较大;2.流量变化大时,效果受影响.(2)折板絮凝池 (图见P280.)通常采用竖流式,它将隔板絮凝池的平板隔板改成一定角度的折板.折板波峰对波谷平行安装称“同波折板”,波峰相对安装称“异波折板”.----优点:①无论是同波还是异波折板间水流流动连续不断,可行成众多小旋涡,提高了颗粒碰撞絮凝效果.②在折板的每个转角处,两折板之间的空间可视为CSTR完全混合连续反应器,众多连续反应器串联起来就接近或相当于推流型(PF型)反应器.所以折板絮凝池接近推流型.③与隔板絮凝池相比,水流条件大大地改善,在总的水流能量消耗中,有效能量消耗比例提高.所需絮凝时间可以缩短,池子体积减小.----缺点:①因板距小,安装维修较困难;②折板费用较高,一般常用于中小型水厂.③采用波纹板缺点就更突出.3.机械絮凝池(图见P281)搅拌器有浆板式和叶轮式,按搅拌轴的安装位置分水平轴式和垂直轴式.水平轴式一般适用于大型水厂,垂直轴式一般适用于中小水厂.----第一格搅拌强度最大,而后逐步减小,G值也相应减小,搅拌强度决定于搅拌器转速和桨板面积.4.穿孔旋流絮凝池 (图见P284)----优点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可用于中、小型水厂或与其他形式的絮凝池组合应用.----缺点是受流量变化影响较大,故絮凝效果欠佳,池底也容易产生积泥现象.5.网格、栅条絮凝池图见P284网格、栅条絮凝池设计成多格竖井回流式.每个竖井安装若干层网格或栅条,各竖井间的隔墙上、下交错开孔,进水端至出水端逐渐减少,一般分3段控制.前段为密网或密栅,中段为疏网或疏栅,末段不安装网、栅.特点:网格絮凝池效果好,水头损失小,絮凝时间较短,但还存在末端池底积泥现象,小数水厂发现网格上滋生藻类、堵塞网眼现象.其设计参数见P285表15-3.第16章沉淀和澄清一、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1.水中固体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按水中固体颗粒的性质,沉淀分为三类:(1)自然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不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密度.(2)混凝沉淀:在沉淀过程中,颗粒由于相互接触凝聚而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密度,这种过程称为混凝沉淀.(3)化学沉淀:在某些特种水处理中,投加药剂使水中溶解杂质结晶为沉淀物,称为化学沉淀.2.给水处理中,常遇到两种沉淀:P288(1)自由沉淀: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颗粒互不干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2)拥挤沉淀:颗粒处于互相干扰的沉淀(网状沉淀).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3.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一般认为,悬浮颗粒与器壁的距离大于50倍颗粒的直径,同时体积浓度小于0.002时(5400mg/L),可认为自由沉淀,此时的沉淀速度称为自由沉淀速度.以球型颗粒为例,在水中作沉降运动时将受重力、浮力、摩擦阻力三种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gdF p)(36111ρρπ-=ρp及ρ1:颗粒及水的密度.阻力:422212duCF Dπρ•=CD:阻力系数,与雷诺数有关.得:246)(21331s d s s v d c d g dt dv m ρππρρ--= 颗粒下沉时,起始沉速为零,故以加速度下沉,随着vs 增加,阻力也相应增加,很快颗粒即等速下沉.dvs/dt=0 令上式左边为零,加以整理,得均匀下沉速度vs,简称沉速u. d C g u p D 1134ρρρ-= 上式为沉速基本公式,式中虽不出现Re ,但是,式中阻力系数cD 却与Re 有关. νud Re = ν—水的运动粘度.阻力系数cD 与雷诺数Re 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出,见图:(1)层流区Re ≤1: eDR c 24= 带入斯笃克斯公式得: 2)1(18d s g u ρρμ-=斯笃克斯公式的适用条件:①10-4<Re ≤1,颗粒d ≤0.1mm 适用;②浓度<5000mg/L,与容器壁间距大于50d ;③非絮凝颗粒;④对于非球形的颗粒,d 要乘球形系数( <1)(2)过渡区1≤Re ≤1000: e D R c 10=代入公式,得阿兰公式:<这个公式适用于d ≤2mm 的砂粒.>d g u s 3122)()2254(11⎥⎥⎥⎦⎤⎢⎢⎢⎣⎡-=μρρρ(3)紊流区1000≤Re ≤2500:<这个公式适用d >2mm 的砂粒.>此时CD 接近于常数0.4,代入前式得牛顿公式: dg u s1183.1ρρρ-=------给水沉淀池中的泥沙颗粒的沉淀一般属于层流沉降状况.给水处理主要研究对象是0.1mm 以下的颗粒的去除问题.在实际应用上,常常以沉速代表某一特点颗粒而无需求出颗粒的直径.沙粒粒径:d >0.1mm u >7.5mm/s 去除容易d=0.01mm u =0.075mm/s 不易下沉去除d=0.001mm 胶体,不能自行下沉 必须混凝去除4.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当大量颗粒在有限的水中下沉时,被排挤的水便有一定的速度,使颗粒所受到的摩擦阻力有所增加,颗粒处于互相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此时的沉淀速度称为拥挤沉速. 一般讲,当原水含沙量增到一定数量,泥沙即处于拥挤沉淀状态 ,含沙量再大时,在沉淀过程中会产生浊度相差悬殊的清水区和浑水区,两区交界面清晰可见,称为浑液面,该面缓缓下降,直至泥沙完全沉积为止.具体分析见P290-291.二、平流式沉淀池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经混凝的原水流入沉淀池后,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连续或定期排出池外.1.非凝聚性颗粒沉淀过程分析(1)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三个假定:①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即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干扰,不再凝聚和破碎,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不变,因此颗粒沉速始终不变.②水流沿着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在流动过程中,v 始终不变. ③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2)分析:原水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A-B 截面上其水平流速为: B h Q v 0= 考察流线III :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u0的颗粒从池顶沉淀到池底,称为截留速度(沉淀池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u ≥ u0的颗粒可以全部去除,u< u0的颗粒只能部分去除.又可得: 即: LB Q u =0 A Q u =0Q/A 一般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表面负荷在数值上等于截留速度u0,但含义不同.设原水中沉速为ui (ui<u0)的颗粒的浓度为C ,沿着进水区高度为h0的截面进入的颗粒的总量为QC=h0BvC ,沿着m 点以下的高度为hi 的截面进入的颗粒的数量为hiBvC (见图),则沉速为ui 的颗粒的去除率为:A Qu E i = 哈真公式.式中: E —沉淀效率.(3)理想沉淀池理论: 即哈真公式. 悬浮颗粒在理想沉淀池中的沉淀效率只与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水深、池长、水平流速、沉淀时间)无关.这一结论抓住了沉淀池的主要矛盾,阐明了决定沉淀效率的主要因素,反应了下列两个问题:①当E 一定时ui 越大,q 也越高,亦即产水量越大,或当Q 、A 不变时ui 越大、E 越高. ui 的大小与混凝效果有关.因此,生产上一定要重视絮凝工艺.② ui 一定,A 增加、E 提高.当W (容积)一定时,池深浅些,则表面积大些,沉淀效率可以高些,此即“浅池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的发展即基于此理论.(4)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i p dp u u p P i ⎰+-=000)1( 式中:p0—所有沉速小于理想沉淀池截留沉速u0的颗粒重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重量的百分率;u0—理想沉淀池的截留沉速;ui —小于截留沉速的颗粒沉速;pi —所有沉速小于ui 的颗粒重量占原水中全 部颗粒重量的百分率; dpi —具有沉速为ui 的颗粒重量占原水中全 部颗粒重量的百分率.(4)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实验分析.(P295.)2.凝聚性颗粒的沉淀实验分析.(P296)3.影响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1)沉淀池实际水流状况对沉淀效果的影响. 主要为短流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有: ①进水的惯性作用;②出水堰产生的水流抽吸;③较冷或较重的进水产生的异重流;④风浪引起的短流;⑤池内存在的导流壁和刮泥设施等.----水流状况的判别指标-----紊动性和稳定性①紊动性----雷诺数Re 判别.该值表示水流的惯性力与粘滞力两者的对比.υvR R e =v--水的流速; R--水力半径;υ--水的运动拈滞系数.一般认为,在明渠流中,Re >500时,水流是紊流状态,平流沉淀池中水流的 Re 一般为 4000~15000,属紊流状态. 在沉淀池中,通常要求降低雷诺数以利于颗粒沉降. ②稳定性----弗劳德数Fr.该值表示水流的惯性力与重力两者的对比.Rg r F 2ν=Fr高,惯性力作用相对增加,重力相对减少.水流对温差、密度异重流及风浪等影响的抵抗的能力强,使沉淀池中的水流流态保持稳定,一般认为平流沉淀池中Fr >10-5.-----在沉淀池中,降低Re和提高Fr的有效措施是减小水力半径R,平流沉淀池的纵向分隔及斜板、斜管沉淀池都能达到上述目的.(2)絮凝过程的影响(P300)实际生产性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和水深均影响沉淀效果.实际沉淀池也就偏离了理想沉淀池的假定条件.4.平流沉淀池的构造平流式沉淀池分为进水区、沉淀区、存泥区、出水区4部分.(1)进水区进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进水的截面上,并尽量减少扰动.一般在絮凝池和沉淀池之间设置穿孔花墙分布进池浑水. 配水孔眼直径取100mm左右,在沉淀区均匀分布,以求将浑水在宽度和深度两个方向上都能均匀分配.孔眼的总面积由孔眼中的水流速度决定,孔眼速度v大,配水均匀性好,但大颗粒絮凝体经过孔眼会被打碎,相反地,v选小,配水均匀性差,但絮凝体被破坏就轻些,所以v≯0 .15~0.2 M/S .(2)沉淀区采用导流墙对平流沉淀池进行纵向分格可以减小水力半径R达到改善水流条件的目的.沉淀池的高度与其前后有关净水构筑物的高程布置有关,一般约3~4米,沉淀区的长度L决定于水平流速和停留时间T,即:L= vT,其中:v=0.01~0.025m/s,停留时间T=1~3h(一般水为1~2h,高温高色度水位2~3h).沉淀池的宽度决定于流量Q、池深H和水平流速即:B=Q/Hv ,沉淀区的L、B、H之间互相关联,为获得良好的效果,沉淀池应具有合理的构造形式,一般认为狭长型较好.一般认为:长宽比不小于4;长深比宜大于10,宽深比不大于3-4,每格宽度宜在3-8m. (3)出水区(见PPT54)①溢流堰出水;②溢流堰出水;③不淹没孔口出水;④淹没孔口出水(4)存泥区和排泥措施(见PPT59)沉淀池排泥方式有:泥斗排泥、穿孔排泥管、机械排泥等.。

《水质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水质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水质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给水工程的规划应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进行设计。

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 )年,远期规划年限宜采用( )年。

A.5~10;10~20B.5~10;15~20C.5~10;10~15D.10~20;20~302.设计供水量应根据下列各种用水确定( )。

(1)综合生活用水(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3)消防用水(4)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5)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6)公共建筑用水A.全部B.(1)、(2)、(4)C.(1)、(2)、(3)、(4)、(5)D.(1)、(2)、(3)、(4)、(5)、(6)3.药剂仓库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一般可按最大投药量的( )天用量计算。

其周转储备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确定。

A.5~10B.7~15C.15~30D.10~204.设计沉淀池和澄清池时应考虑( )的配水和集水。

A.均匀B.对称C.慢速D.平均5.设计隔板絮凝池时,絮凝池廊道的流速,应按由大到小的渐变流速进行设计,起端流速一般宜为( )m/s,末端流速一般宜为0.2~0.3m/s。

A.0.2~0.3B.0.5~0.6C.0.6~0.8D.0.8~1.06.异向流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一般不宜小于( )m;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m。

A.1.0B.1.2C.1.5D.0.87.快滤池宜采用大阻力或中阻力配水系统。

大阻力配水系统孔眼总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为( )。

A.1.0%~1.5%B.1.5%~2.0%C.0.20%~0.28%D.0.6%~0.8%8.地下水除铁一般采用接触氧化法或曝气氧化法。

当受到硅酸盐影响时,应采用( )氧化法。

A.接触B.曝气C.自然D.药剂9.当采用氯胺消毒时,氯和氨的投加比例应通过( )确定,一般可采用重量比为3:1~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质与水处理概论1、天然水体中的杂质分类⑴按水中杂质的尺寸,可分为溶解物、胶体颗粒和悬浮物。

⑵从化学结构上可分为无机物、有机物和生物。

⑶按杂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杂质和污染性杂质。

2、水体富营养化:指富含磷酸盐和某些形式的氮素的水,在光照和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这些营养物质足以使水中的藻类过量生长,在随后的藻类死亡和随之而来的异氧微生物代谢活动中,水体中的溶解氧很可能被耗尽,造成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结构破坏的现象。

3、两个相关的水质指标描述水体的自净过程:生化需氧量BOD:该值越高说明有机物含量越高,水体受污染程度越严重。

水中溶解氧DO:是维持水生物生态平衡和有机物能够进行生化分解的条件,DO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少。

水体中BOD值和DO值呈高低反差关系4、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和限制:第四章凝聚与絮凝1、胶体的稳定性:从水处理角度而言,是指交替颗粒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状态的特性。

⑴动力稳定性;⑵带电稳定性;⑶溶剂化作用稳定性。

2、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⑴胶体的双电层结构: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胶粒所带电荷。

⑵胶体粒子在不停的做布朗运动。

3、胶体的凝聚机理:⑴压缩双电层作用:水处理所去除的胶体主要为带负电的胶体,常用的铝盐、铁盐混凝剂产生的带正电和的高价金属羟基聚合离子可以起到压缩双电层的作用。

高价电解质压缩双电层的能力优于低电解质离子,所以,一般选作混凝剂的多为高价电解质。

如:Fe3+、AL3+。

⑵吸附电中和作用:指胶体微粒表面吸附异号离子、异号胶体颗粒或带异号电荷的高分子,从而中和了胶体颗粒本身所带部分电荷,减少了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使胶体颗粒更易于聚沉。

⑶吸附架桥作用:指分散体系中的胶体颗粒通过吸附有机物或无机高分子物质架桥连接,凝集为大的聚集体而脱稳聚沉,此时胶粒间并不直接接触,高分子物质在两个胶体颗粒之间像一座桥一样将它们连接起来。

⑷网捕——卷扫作用:指投加到水中的铝盐、铁盐等混凝剂水解后形成较大量的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水合金属氧化物沉淀,当这些水合金属氧化物体积收缩沉降时,会像多孔的网一样,将水中胶体颗粒和悬浮浊质颗粒捕获卷扫下来。

4、絮凝机理:⑴异向絮凝:有布朗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异向絮凝。

⑵同向絮凝: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所造成的流体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同向絮凝。

5、影响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⑴客观因素:水温(适宜20°~30°)、PH值、碱度、水中浊质颗粒浓度。

⑵主观因素:混凝剂的种类及投加方式,水力条件。

混凝剂有干投和湿投两种投加方式(硫酸铝以稀溶液形式投加较好,而三氯化铁则以干投或浓溶液投加较好)6、混凝剂的种类及其优缺点:⑴无机盐类混凝剂:①硫酸铝:固体硫酸铝需溶解投加,一般配成10%左右的重量百分浓度使用。

采用硫酸铝作混凝剂时,运输方便,操作简单,混凝效果较好,但水温较低时,硫酸铝水解困难,形成的絮凝体教松散,混凝效果变差。

粗制硫酸铝由于不溶性杂质含量高,使用时废渣较多,带来排除废渣方面的操作麻烦,且因酸度较高而腐蚀性强,溶解与投加设备需考虑防腐。

②三氯化铝:其优点是易溶解,形成的絮凝体比铝盐絮凝体密实,沉降速度快,处理低温、低浊水时效果优于硫酸铝,适用PH值范围较宽,投加量比硫酸铝小。

其缺点是三氯化铁固体产品极易吸水潮解,不易保存,腐蚀性较强,对金属、混凝土、塑料等均有腐蚀性,处理后水色度比铝盐高,最佳投加量范围较窄,不易控制等。

③硫酸亚铁:通常是生产化工产品的副产品,价格低廉。

当硫酸亚铁投加到水中时,混凝效果不如三价铁离子,且水解的二价铁离子残留在水中使处理后水带色,若二价铁离子与水中有色物质发生反应后会生成颜色更深的溶解性物质,使处理后的水色度更大。

⑵高分子混凝剂:①聚合氯化铝(PCA):有名碱式氯化铝或羟基绿化铝。

具有很多优点:形成絮凝体速度快,絮凝体大而密实,沉降性能好,投加量比无机盐类混凝剂低,对原水水质适应性好,处理效果较稳定,最佳混凝PH值范围较宽,最佳投量范围宽,一定范围内过量投加不会造成水的PH值大幅下降,不会突然出现混凝效果很差的现象,由于聚合氯化铝的盐基度比无机盐类高,因此在配制和投加过程中药液对设备的腐蚀程度小,处理后水的PH值和碱度变化也较小。

②聚合硫酸铁(PFS):其优点有:混凝剂用量少,絮凝体形成速度快,沉降速度也快,有效的PH值范围宽,与三氯化铁相比腐蚀性大大降低,处理后水的色度和铁离子含量均较低。

⑶合成有机高分子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聚氧化乙烯PEO。

7、混凝过程:混凝剂的配制、计量、投加、快速混合、絮凝反应。

8、混合设施及方法:⑴水泵混合:混合效果好,不需另建混合设施,节省动力,各种类型的水厂均可采用。

以下情况不宜采用水泵混合:①当所用混凝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时,长期运行可能对水泵叶轮有腐蚀作用;②当取水泵房距离净水厂较远时不宜采用,因为原水在长距离的输送中,可能过早地在管中形成絮凝体,一经破碎难于重新聚集。

通常水泵混合用于取水泵房与净水厂之间的距离小于150m时。

⑵水力混合:构造简单,但难以适应水质、水量等条件的变化,占地面积大,目前已很少采用。

⑶管式混合:构造简单,无活动部件,安装方便,混合快速而均匀。

其缺点是水头损失稍大,流量过小时混合效果下降。

⑷机械混合:优点是混合效果好,且不受水量变化影响,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水厂;缺点是增加机械设备并相应增加维修工作量。

9、絮凝设施:⑴隔板絮凝池:通常用于大中型水厂,具有结构简单,管理方便的优点;缺点是流量变化大时絮凝效果不稳定,絮凝时间长,池子容积较大。

⑵机械絮凝池:优点是可随水质、水量变化而随时间改变转速以保证絮凝效果;缺点是因增加了机械设备而增加了机械维修工作量。

⑶折板絮凝池:优点是水流在同波折板之间曲折流动或在异波折板之间缩、放流动且连续不断,形成众多的小涡旋,提高了克里碰撞絮凝效果;缺点是安装维修较困难,且费用较高。

⑷栅条絮凝池:效果好,水头损失小,絮凝时间短,但存在末端池底积泥现象,或在网格上滋生藻类,堵塞网眼。

第五章沉淀和澄清1、沉淀的分类:⑴自由沉淀:适用于低浓度的离散颗粒,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变,颗粒之间无相互干扰,因此在沉降过程中颗粒沉降速度不变。

⑵絮凝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发生絮凝作用,颗粒絮凝长大,沉降速度逐渐增大。

⑶拥挤沉淀(受阻沉淀):因颗粒的浓度过高,颗粒在沉淀的过程中相互干扰,不同颗粒以相同的速度成层下降,并形成明显的固液界面。

⑷压缩沉淀:在颗粒浓度极高的情况下,颗粒在相互支撑的条件下受重力的作用被进一步挤压。

压缩沉淀主要用于污泥浓缩池的设计。

2、理想沉淀池:一般平流沉淀池前部为进水区,后部为出水区,下部为沉泥区,中部为沉淀区,中部沉淀区若符合以下规定,称为理想沉淀区:⑴进水均匀地分布于沉淀区的始端,并以相同的速度水平地流向末端;⑵进水中颗粒杂质均匀地分布于沉淀区始端,并在沉淀区进行着等速自由沉降;⑶凡能沉降至沉淀区底的颗粒杂质便认为已被除去,不再重新悬浮进入水中。

3、表面负荷:指单位沉淀面积上承受的水流量(q=Q/BL);对于理想沉淀区,表面负荷与截留沉速(也叫特定颗粒沉速)相等。

沉淀效率等于沉速与截留沉速的比。

4、斜管(板)沉淀池:在城市自来水的混凝沉淀池中,斜板、斜管的倾角多采用60°。

斜管(板)沉淀池对原水浊度适应性较平流沉淀池差;斜管(板)沉淀池是浅池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按照斜管(板)中的水流方向,斜管(板)沉淀池分为异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三种。

斜管(板)沉淀池具有停炉时间短、沉淀效率高、节省占地、适用范围广(在大、中、小型水厂均可用)等优点,但存在斜管费用较高,且需要定期更新等问题。

5、澄清池:颗粒在某时刻的浓度值与水中絮体的体积浓度有关,在给定Gt值的条件下,随水中絮体体积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如果能在池内形成一个絮体体积浓度足够高的区域,使投药后的原水进入该区域与具有很高体积浓度的粗粒絮体接触,就能大大提高原水中细粒悬浮物的絮凝速率。

澄清池就是按这个原理设计的。

补充:1、斜板(管)沉淀池的特点与工艺设计原理:由沉淀效率E=u i/u0=u i/(Q/A)公式可知:在原体积不变时,增加沉淀面积,可使颗粒去除率提高。

斜板(管)沉淀池与水平面成一定的角度(一般60°左右)的板(管)状组件置于沉淀池中构成,水流可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流动,颗粒沉于斜管底部,而后自动下滑。

斜板(管)沉淀池的沉淀面积明显大于平流沉淀池,因而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水量或提高沉淀效率。

优点:1.沉淀面积增大;2.沉淀效率高,产水量大;3.水力条件好,Re小,Fr大,有利于沉淀缺点:1.由于停留时间短,其缓冲能力差;2.对混凝要求高;3.维护管理较难,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斜板(管)2、澄清池分泥渣悬浮型和泥渣循环型两种脉冲澄清池:特点是澄清池的上升流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脉冲发生器引起的。

靠脉冲方式进水,悬浮层发生周期性的收缩和膨胀。

⑴有利于颗粒和悬浮层接触;⑵悬浮层污泥趋于均匀;⑶还可以防止颗粒在池底沉积;⑷处理效果受水量、水质、水温影响较大;⑸构造复杂。

3、机械搅拌澄清池优点:①处理效果好,稳定;②适用于大、中水厂缺点:①维修维护工作量较大;②启动时有时需人工加土和加大药量。

4、水力循环澄清池优点:不需机械搅拌,结构简单缺点:反应时间短,运行不稳定,泥渣回流控制较难,不能适应水温、水质、水量的变化,只能用于小水厂。

5、沉砂池主要作用:分离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减轻磨损;减轻沉淀池的负荷。

主要类型:平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多尔沉砂池、钟式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优点:截留无机颗粒效果较好,工作稳定,结构简单,排沉砂方便。

第六章过滤1、滤速: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上的过滤水量。

⑴水在慢滤池中的过滤速度一般为0.1~0.3m/h⑵快滤池的虑速可达5~10m/h。

2快滤池:主要用来过滤经过混凝以后的水。

⑴快滤池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过滤和反冲洗。

⑵配水系统:作用:1反冲洗时,均匀分布反冲洗水;2过滤时收集过滤水。

⑶承托层:作用:支持滤料,防止滤料层从配水系统流失;均匀布置反冲洗水。

⑷滤层:由滤料构成。

⑸冲洗排水槽:用以均匀排除反冲洗水。

过滤过程:过滤时,由进水管向池内滤层上不引入滤前水,水由上向下经过滤层过滤,滤后水由下部配水系统汇集后,经出水管流出持外。

过滤持续进行到滤层被堵塞,停止进水和排水,由反冲洗管向池内送入反冲洗水,经配水系统均匀分配后,由下向上对滤层进行冲洗,冲洗后的废水溢流入上部排水槽,再经排水管引出池外排入废水渠道。

反冲洗结束后,停止供应反冲洗水并关闭排水阀,恢复出水和进水,重新开始过滤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