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惊现全国规模最大红卫兵墓群 【猫眼看人】
红军烈士陵园介绍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2011年对陵园进行改建和扩建,将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
陵园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核心区、散葬墓区、纪念馆等部分组成,分布着铁血丹心主题雕塑、英勇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纪念墙、总医院旧址群、“赤化全川”石刻标语等景点。
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
四川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1990年,西昌市文管所在进行文物调查中发现了大洋堆遗址,后因当 地农民在遗址上取土改田对遗址造成破坏。
1993年10月,西昌市文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凉山彝族自治 州博物馆对大洋堆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剑南春酒坊遗址四川绵竹在历史上是一个酿酒大县。据史料记载,宋 代中央政府即在绵竹设酒务监官或酒务税丞管理酒税(《宋史·食货 志》)。绵竹县志记载,明代绵竹酒业凋蔽,清康熙年间复苏,有酿酒作 坊90余家,其中大曲作坊18家,“朱(天益)、杨、白、赵”四大酒坊最 为着名。至乾隆年间,“绵竹大曲”已经闻名遐迩。宣统三年(1911年), “绵竹大曲”获第一次商业劝工会头等银质奖牌,1922年,“绵竹大曲” 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1961年,绵竹大曲更名为“剑南春”。2003年4 月,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考古发掘正式拉开帷幕,由资深考古学 家陈德安担任领队,遗址面积为1.2万平方米。
老君山硝洞遗址拥有大兴洞、朝阳洞等硝洞遗址20余处,洞深几百米 至几千米不等,炼硝留下的硝渣、废料等堆积如山、保存了古代制硝工艺 流程原貌,经考察认定为古人大规模炼硝遗址。
老君山硝洞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硝洞遗址,该遗 址在中国火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矿冶开采具有极 高的价值。江油由此成功注册"火药之乡"。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象 牙等馆藏文物共223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6件(套)、二级文物 374件(套)、三级文物1429件(套)。
2007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 年10月,金沙考古遗址公园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2012年11月15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8年10月11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 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5月18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中国博物 馆协会授予“2020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2020年11月18 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特殊职能型:四川泸州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特殊职能型:四川泸州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东邻重庆市,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北接自贡市、内江市。
四川唯一处于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城市。
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
简介泸州历史悠久,古称“江阳”,别名江城、酒城。
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先后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等荣誉,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
泸州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凭两江舟楫之利,历史上泸州就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宋、明时期泸州即成为与成、渝鼎足而三的全国性商业城市和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泸州曾是川南人民行署公署(省级)所在地,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泸州是中国著名的酒城,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均出自于此,是全国重要的循环型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泸州市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诸多荣誉。
历史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
夏、商时属梁州之域。
周代属巴国辖地。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
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
西晋仍置江阳郡。
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
四川泸州纳溪: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承

四川泸州纳溪: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承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
近年来,一股股红色暖流激荡在50万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百姓心间。
这里曾打响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护国战争纪念馆记录了100年前老一辈革命家蔡锷、朱德在泸州的足迹;棉花坡战壕遗址再现了棉花坡战役浴血奋战的惊心动魄战斗场面……护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光阴荏苒,岁月更替。
护国战争的历史脚步已在春去秋来中渐渐远去,曾经在纳溪棉花坡弥漫的烽烟、惊心动魄的喊杀之声已随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护国战争纪念馆、棉花坡战壕遗址、护国公园、护国岩题刻、抗战小学、救民水火碑……一个个载体的鲜活呈现,让“红色文化”在纳溪人民心中不断漫延、升腾……纳溪区机关党员干部在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壕遗址开展战壕党课“绿色发展、红色传承、特色兴区”是纳溪区第十三届党代会提出的“3343”发展战略第一个“3”的重要内容。
纳溪区依托自身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借繁荣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乘“文化强省”之东风,挖掘红色文化,做响红色品牌,打造川南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护国战争纪念馆棉花坡战役战壕课堂护国公园抗战小学护国岩题刻随即,全国首个“护国战争纪念馆”、护国公园开园开馆,棉花坡战壕遗址实行重点保护,抗战小学全面整修……一个个曾经为新中国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在纳溪家喻户晓。
于是,一个以护国战争为主题,以棉花坡战役战壕、护国战争纪念馆、护国公园、护国岩题刻和护国人文学院为主要景点的红色文化经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悄然形成。
护国战争胜利100周年《铁血护国之青年朱德》开机仪式红色文化教育,搭建平台是关键。
纳溪区通过举办“走近护国战争”、“纪念护国战争胜利100周年、朱德元帅诞辰130周年”等系列活动,做活红色传承“软”文章;把本土作家的小说《川南游击队》《铁血护国》分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第一纵队》《铁血护国之青年朱德》搬上荧屏,如实再现纳溪在革命时期的历史画卷。
四川红军墓景点介绍

四川红军墓景点介绍
四川红军墓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境内,是为纪念红军烈士和革命先烈而修建的一处革命纪念地。
该墓坐落在石渠县城东约10公里处的石板滩山上,海拔约2600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革命纪念园。
四川红军墓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5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区内设有纪念碑、烈士陵园、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景点。
其中,红军长征纪念馆是该墓的核心景点,内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文字、实物和多媒体展示。
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展品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在烈士陵园中,有三座墓碑,分别是“红一、红四方面军烈士墓”、“红一方面军伤亡烈士墓”和“红二十五军伤亡烈士墓”。
这些烈士墓碑上铭刻着烈士们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是人们缅怀烈士、追思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内的展品也非常丰富,有红军长征时的物资、装备、生活用品、书籍、文献等,还有烈士们的遗物和手写笔记,是了解红军长征历史和烈士们生活的重要窗口。
四川红军墓是一处充满革命气息的景点,它见证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也是人们缅怀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 1 -。
泸州起义历史事件

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准备举行 南昌起义的同时,还积极组 织发动群众进行反对帝国主 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在中 国共产党四川党组织的领导 下,四川军阀刘湘部队驻泸 州的杨昭亭旅于1926年12月1 日举行了起义,这就是历史 上的泸州起义
泸州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在杨闇公、朱德、 刘伯承等人的组织和指挥下,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川地 方武装发动的反对封建军阀、 配合北伐战争的一次武装起 义
泸州起义历史事件
-
1 泸州起义的背景
目录
CONTENTS
2 泸州起义的组织和准备
3 泸州起义的过程
4 泸州起义的结果和影响
5 泸州起义的英雄人物
2
泸州起义历史事件
01
02
03
泸州起义,发生于1926年12 月1日的西南地区泸州,是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闇 公、朱德、刘伯承组织和领 导下,以打倒军阀,配合北 伐为旗帜发动的一场大规模 的武装起义
泸州起义历史事件
泸州起义的结果和影响
泸州起义的成功震惊了四川地区的军阀和全国的国民党政府。起义军在杨闇公、朱德、刘 伯承等人的领导下,坚持了数日,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撤退。但是,这次起义对全 国的革命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泸州起义历史事件
泸州起义的英雄人物
泸州起义历史事件
泸州起义的背景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1926年,四川军阀刘湘占据泸州,成为四川地区的军阀 头子。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正在全国 范围内蓬勃发展。为了打倒封建军阀,配合北伐战争, 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泸州发动起义
泸州起义历史事件
泸州起义的组织和准备
旅游地小册子

泸州忠山烈士陵园简介:四川省泸州市的市中心有一个烈士陵园,它建于1955年,这里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省民政厅,泸州市批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烈士陵园的后门,右手就是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泸州市烈士陵园共安放着64位烈士的遗骸,其中的一位是辛亥革命的烈士,其他的都是解放前后牺牲的革命烈士。
在烈士陵园的中央,就是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有革命老人谢觉哉的题词,“人民幸福日增长,烈士英明千古扬”。
烈士纪念碑的对面是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各个时期在川南地区牺牲的先烈们的事迹。
每逢清明时节,都有近五万名学生、军人和群众到这里进行扫墓,缅怀先烈,平时还有不少群体到这里进行入团入党仪式,追忆先烈。
可是我们可以看到,烈士纪念碑的左边,就是64位烈士长眠之地。
纪念碑结构:纪念碑为砖石结构,呈六方锥形,碑座每方宽3.25公尺,高2公尺,碑身总高为25公尺。
碑座下刻有原内务部长革命老人谢觉哉手书“人民幸福日增长,烈士英明千古扬”的题词,碑身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是泸州书法家王少溪先生所写。
八个刻在大理石上的金光闪闪的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据说是毛主席为女英雄刘胡兰烈士亲笔题词。
修建历史:泸州烈士陵园于1954年经经原泸州专署批准兴建,由政府拨专款两万余元,市政府民政局具体主持于1955年建成。
占地15.565平方公尺。
1957年又由政府拨款两万余元,按当时批准的烈士名单,将分散在市区牛市坎、泸县奇丰、宋观、福集、牛滩、风水岭等地的烈士遗骸46具(其中一名是抗美援朝负伤回国治疗的期间牺牲,其余均为解放初期征粮剿匪牺牲的烈士。
在纪念碑侧建成的一座长方墓台内安葬)1989年因修建烈士事迹陈列馆,对陵园建筑重新规划,将这座墓台一分为二,迁建在纪念碑两侧花圃内。
并将解放以后保卫国防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见义勇为、抗洪救灾牺牲烈士迁入其中供人瞻仰。
1990年建成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是缅怀先烈、启迪后人的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红卫兵公墓”想到……

从“红卫兵公墓”想到……高致贤从网文中看到,重庆沙坪公园后面隐藏着一个“红卫兵公墓”。
墓群已被杂草掩映,墓碑风化,有些碑文已严重毁坏无法辨认,有的坟墓已经坍塌,里面的棺木暴露在外面,整个墓园在沙沙的小雨声中倍感悲凉。
环顾四周,满目皆是“文革”时期那些熟悉的口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墓地中塑造的火炬,苍松,翠柏。
仿佛又让人回到那个喧嚣而又血腥的年代,令人不胜惶惑。
墓群无序的分布在树丛中,有人细心的对每一个墓碑作了编号,墓茔大约110余座,有独葬的,也有群葬的,估计人数在400人左右。
从火炬标志来看,大多是当时“八一五”派成员及部分平民。
也有不少不到二十岁的中学生。
望着这些墓葬者,我不禁悲从中来。
仿佛从中看出文革中国人自相残杀的那血雨腥风的武斗,仅重庆沙坪一个墓地里就葬了400多人,而这400多人仅是当时掌权派(姑且称之为“在朝派”吧)中的一小部分,与他们对立的非掌权派就属于“在野派”了。
在朝派有支左部队支持,属于强势一方,在野派属于弱势群体。
强势方死了能入公墓的就有400左右人,弱势方到底死了多少?肯定会大于这个数。
国外一场战争也死不了那么些人呀,国人真是自相残杀的“高手”!谁教他们残杀的?古有“杀人三千,自损八百”之说,那当然不是定数,仅是个比方而已。
如能按此比例来看,重庆那属于杀人者的在朝派都死了400多,属于被杀者的在野派起码要死1500多人吧?重庆一地如此,全国有多少人死于文革武斗之中!这400左右人的墓地里还立有“死难烈士万岁”的标志,杀害自己的同胞成为“烈士”,具有多强的讽刺意味啊!他们成为“烈士”了,被他们杀害的不就成为“敌人”了吗?这与那些所谓“共hg卫士”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已经证明被他们杀害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同胞了,他们还能成为“烈士”吗?可从某种角度看,他们也是受害者,年纪轻轻,书生意气,就被推上自相残杀的战场,当了掌权者的炮灰!倘若他们能按正常时代生存下来,不也是祖国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吗?呜呼,“死者长已矣”,文革已成为可耻的历史了,痛定思痛,痛何如斯?有记者发问:谁家儿女葬在这里?问得够揪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泸州惊现全国规模最大红卫兵墓群【猫眼看人】
[转帖]四川泸州惊现全国规模最大红卫兵墓群703 次点击
5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kicokiau 于2012-1-3 17:54:47 发布在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在四川泸州市城郊一处叫大龙山的墓群里,埋葬着近千名主要是“红联站”在“文革”武斗中的红卫兵死难者。
当时在泸州有两处埋葬武斗中死难者的地方,一处是城区的忠山麓,一处是现在的大龙山,文革结束后,忠山顶上的墓群和纪念碑被推掉,现在这处由于地处偏远,只抹掉了纪念碑文和题字,进出圆门、纪念碑及墓群基本保存了下来,其规模不亚于重庆红卫兵墓群。
一九六六年某月,波澜壮阔的“文革”浪潮从首都——北京波及泸州江城。
随着形势的发展,造反派内部发生分化,如也是较早起来造反的学生组织“红闯将”等组织加上打着“造反”旗号的所谓“保皇派”,共同成立了一个名叫“红色造反
者联络总站”的跨行业群众性组织,简称“红联站”。
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造反派又在市人民广场成立了“泸州红旗革命造反司令部”。
简称“红旗派”。
至此,文革这一阶段泸州的两派最终形成。
由于双方观点对立,都想把对方吃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1967至1968年双方对立升级到了武斗,双方都动用了除飞机、坦克、大炮、军舰以外的常规武器.因此双方武斗异常惨烈,死难者无数。
据今年74岁的当地村民杨瑞华老人介绍,这片地是他们生产队的,被“红联站”作为墓地后,仅仅补助了生产队100公斤大米。
据他估计,这片墓地占地20多亩,埋葬着“红联站”的死难者近千人。
近年来,当地的一些村民也选择这里作为墓地,20亩地只有多,不会少。
笔者在路人的引导下,在荒冢间穿行,到处野草萋萋,山花遍地,除了清明节当地有人到这里祭奠去世家人外,很少有人光顾这里。
这里的坟墓大都是土堆,当然也有石头垒起来的。
坟前都竖有石碑,名字后都分别标有“同志”、“烈士”等字样,落款有“某某厂红色职工”、“某某兵团”等,以示身份和单位。
“为有牺牲多壮志”“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等碑文也极具文革氛围。
在坟岗中穿行,有凉风袭来,不自觉感到有些毛骨悚然。
不管人们怎样去评判这段历史,这里都是一个值得追忆的地方!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它值得我们的历史
学家,哲学家去总结和研究!
=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 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600){this.height= 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 e.cursor='pointer';}">=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 *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 .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600){this.height= 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 e.cursor='pointer';}">=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 *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 .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height=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