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指导练(20)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化理解对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专题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1.农民阶级(1)实践: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其阶级属性决定了革命斗争只能是失败。

2.资产阶级(1)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

3.无产阶级(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深化理解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2025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0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含解析

2025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0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201.(202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陈独秀主见国民应当“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李大钊主见“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园、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当逐步废除”。

鲁迅主见:“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提倡文学革命解析:题干中陈独秀主见国民要“脱离夫奴隶之羁绊”,李大钊要打破“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园、阶级、族界”,鲁迅认为“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三者的共同点是打破束缚,获得人的解放,故选C项;民主科学是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题干提及的是个人与他人、家园、阶级的关系,解除A项;批判伦理纲常只是部分目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解除B 项;文学革命的提倡者为胡适,且题干未提及其内容,解除D项。

答案:C2.(2024·北京房山区一模)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成功》中指出:“这劳工的实力是人人都有的,劳工的事情是人人都能做的。

劳工主义的成功也是庶民的成功。

”1920年9月,陈独秀在《谈政治》中提出“用革命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

据此推断( ) 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运动亲密结合B.中国先进学问分子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C.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D.这一时期中国人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解析:依据材料李大钊在《庶民的成功》中指出:“这劳工的实力是人人都有的,劳工的事情是人人都能做的。

劳工主义的成功也是庶民的成功。

”陈独秀在《谈政治》中提出“用革命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

据此可知中国先进学问分子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运动亲密结合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解除A项;材料中主要探讨无产阶级的力气和如何建设新国家,没有提出建立的目标,解除C项;材料中只提及了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先进学问分子的言论,没有提及民众的反应,解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文科)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小题,60分)1.《佐传•隐公四年》记载: 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

石碏日:“王觐为可。

”由此可知A.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礼乐制度已经崩溃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秃”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4.“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5.“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7.学者王亚南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配套作业(二十)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配套作业(二十)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配套作业(二十)新人教版(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广东韶关二模)“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2.(2012·郑州模拟)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3.(2012·衡水模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一种“休养生息”政策,因为它( )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B.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C.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D.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习惯4.(2012·辽宁大连模拟)某资料记载了下面地名的变迁。

根据这一记载,不能推断出该地区( )1960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人民公社七里界大队第五小组;1983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乡七里界村第五小组;2001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石山镇七里界街道5号。

A.经济体制的改变 B.所有制性质变化C.产业结构的调整 D.城市化进程加快5.(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联考)有经济学者认为:“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力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6.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等几个并列的栏目。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专题二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

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

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

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专题三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的比较1.文明的拓展方式(1)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的形式(1)希腊:分散的城邦制。

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2)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实行总督统治。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1)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专题二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1.确立和发展(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它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人民主权说”。

(2)在17、18世纪,代议制通过英国、美国、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国家确立,主要包括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等。

2.代议制的统一性、多样性3.主要特点:议会民主、分权制衡、政党政治。

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控(防止绝对权力出现)与制约(最终目的:主权在民)。

4.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否定了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有效防止封建势力复辟,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3)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专题四 17、18世纪中西政治体制不同趋向及原因(2017·课标全国Ⅰ,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20-5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世界政治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20-5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世界政治的发展

第二十单元第五十二讲1.下列对东欧剧变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2.()①东欧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的领导人目标是建立“民主社会主义”②各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政局动荡③政治多元化壮大了反对派的力量④反对派通过大选掌握国家政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④②①D.②①③④解析: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囯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

共产党或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实行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使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D2.有关下列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的产物B.“柏林墙”是冷战时期德国分裂的象征C.摧毁“柏林墙”标志着德国的统一D. 摧毁“柏林墙”是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标志答案:D3.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1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2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葬送苏联的是戈尔巴乔夫,该题应选C。

答案:C4.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解析:军事力量削弱是在苏联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出现的,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是由戈尔巴乔夫改革所致,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答案:D5.20世纪最后30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解析:苏联、东欧与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出现不同的结局的原因在于东欧和苏联进行的所谓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即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练(20)
一、选择题
1、(2017·濮阳三模,2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答案 A
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

2、(2018·江西临考冲刺押题卷,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答案 A
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 项正确。

3、(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26)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

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

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

这反映出( )
A.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
答案 A
解析城隍祭祀由单纯的民间信仰转变为由封建最高统治者所扶植的官方信仰,联系城隍本身所代表的公正、无私等引申涵义,这很明显是封建统治者在利用神道为其政治统治服务,故A项正确。

4、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中“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并非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获取中国的原料和市场,题目中的“一些民众”并非代表中英贸易,故B项错误;反封建是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题目中并未提到地主阶级,故C项错误。

5、(2017·赣州二模,28)《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

”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
答案 C
解析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错误。

6、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参见下表),这一修改( )
A.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
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据题干中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故选A项。

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至今都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故B项错误;题干中宪法内容的修正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故C项错误;宪法内容的修正不能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

7、《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

”这一规定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
B.效益优先的原则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C
解析材料体现了保护债务,即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C项正确。

8、(2017·三明二模,30)“宇宙是一个完美的、以无数恒星为外壁、不动的大天球;太阳位于其中心起照明作用,其周围有一些透明的同心天球,行星和地球分别由这些同心天球运载着作匀速圆周运动。

”这一理论最早应出自( )
A.哥白尼
B.牛顿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太阳位于其中心起照明作用”可知,该学说是指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故A项正确;牛顿的成就主要是创立经典力学,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不是天文学成就,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 项错误。

9、(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34)20世纪60年代,有评论称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这主要是针对( )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
答案 B
解析创建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得了世界支付货币的手段,即“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的资格与权力,故B项正确。

10、(2017·怀化高三期末,24)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四幅作品反映出( )
A.文学流派演变历程
B.反传统思维深化
C.批判现实精神兴起
D.传统文学被淘汰
答案 A
解析《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苹果车》是现实主义的,《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的,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017·唐山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

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

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

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答案(1)原因:资产阶级本体变化,江浙集团支持袁世凯;袁世凯的“强人”形象,为中外所推崇;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日益疏远;多方面力量所合成的“总力”向袁世凯倾斜。

(2)评述:袁世凯统治期间,鼓励民族工业发展,使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袁世凯统治初期,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政党政治有所发展。

但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镇压革命,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解析(1)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概括归纳,注意要全面分析。

(2)联系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角度进行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