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计算书
配合比计算书

C15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石华线)一、砼配合比设计依据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二、设计要求1、设计砼强度等级:15Mpa;2、设计砼坍落度要求:30-50mm三、拟使用工程项目和部位垫层等四、原材料技术要求1、粗集料产地及规格:常山飞锥石场4.75-26.5mm碎石(4.75-16mm:9.5-26.5mm=50%:50%);2、细集料产地及规格:中粗砂;3、水泥厂家及规格:江山虎P .C32.5;4、水:符合饮用水标准;五、配合比设计过程:1、计算配制强度f cu,of cu,o≥f cu,k+1.645×σ=15+1.645×4 =21.6(Mpa)式中:f cu,k—砼设计强度;σ—均方差2、计算水胶比W/B水泥28天胶砂抗压强度f b =f ce=36.4(Mpa)W/B =(αa×f b)/(f cu,o+αa×αb×f b)=(0.53×36.4)/(21.6+0.53×0.20×36.4)=0.76式中:αa、αb—回归系数,按本规程第5.1.2条规定取值。
根据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及经验,确定水胶比W/B =0.61。
3、确定用水量m wo为满足施工要求,确定单位用水量为:m w0 = 168(kg/m3)4、确定水泥用量m b0m b0= m w0/ (W/B)=168/0.61=275 (kg/m3)5、确定砂率βs根据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为26.5mm,水胶比为0.61,查5.4.2表及根据经验确定砂率βs=35%6、计算粗、细集料用量(采用质量法:假设砼的湿表观密度为2400kg/m3)m s0+ m g0+m b0+ m w0=2400 (kg/m3)m s0/( m s0+ m g0)=35%所以,细集料用量:m s0=710 (kg/m3)粗集料用量:m g0=1210 (kg/m3)7、确定初步试验配合比:水泥:水:砂:碎石=298:182:710:1210 (kg/m3)=1:0.61:2.38:4.06经试拌,粘聚性和保水性良好,坍落度为80mm,满足坍落度70-100mm 的要求,砼湿表观密度为2410kg/m3与假设的砼湿表观密度2400kg/m3相差未超过2%。
SMA-16配合比计算书

营双高速沥青路面抗滑上面层 SMA-16目标配合比设计1、依据规范和要求1.《营双高速路面设计图纸》;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5、《营双高速路面施工作业指导书》2、混合料的类型1、沥青路面表面层混合料级配类型采用SMA-16型,属于中粒式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凝土。
3、上面层层位特点及设计重点1、表面层是与行车直接接触的层面,因此,抗滑性要求表面形成一定的构造深度,表面有一定的粗糙性;但从微观上看,表面层还必须有一定的封水性能,防止水从路表面渗入下层造成水损害,这就要求表面层表面平整、密实。
在一定程度上,密水性与构造深度是互相矛盾的。
因此,在保证混合料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同时保证构造深度与渗水满足设计要求,成为表面层配合比设计的重点之一;另外,本项目所处地区夏季温度较高、高温持续时间长,冬季很冷,有可能出现重载交通路段,如何提高抗滑表面层的抗车辙能力也是本设计的重点。
4、原材料试验优质的原材料是保证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路用性能的先决条件,为了满足气候环境与交通对路用性能的要求,必须做好原材料的选择。
主要通过测试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等材料的性能和技术指标来检测材料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从而完成原材料的选择。
1、沥青通过对该区域沥青路面发生早期损坏的情况分析,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是水损害问题,而改性沥青在提高与集料的粘附性、粘结力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本设计采用上海春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SBS改性沥青(I-D级),所检各项指标均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实测指标与技术要求见表1。
SBS改性沥青(I-C级)试验指标与技术要求及测试值2、集料集料是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材料之一,其力学性能是决定混合料强度特性的最重要因素,它的颗粒形状不仅影响混合料的构架,也直接关系到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与抗疲劳性能等材料特性,此外,集料与沥青的粘附等级对混合料强度的形成也起关键作用,因此选择优质的集料是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路用性能的重要保证。
C30配合比计算案例(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依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二、设计目的和要求(1)设计坍落度180±20mm;(2)混凝土设计强度为30MPa°三、材料(1)水泥:P.042.5,28d胶砂抗压强度48.6MPa,安定性合格;(2)砂:II区中砂,细度模数2.6;(3)碎石:最大粒径25mm,连续级配;(4)外加剂:聚竣酸高性能减水剂,固含量12%,掺量1.8%,减水率25%;(5)粉煤灰:F-H级粉煤灰,细度18.3%,需水量比99%;(6)粒化高炉矿渣粉:S95级,流动度比98%,28d活性指数101%;(7)拌和水:饮用水。
四、配合比设计计算(一)计算配制强度(fbu,O)由于缺乏强度标准差统计资料,因此根据《规程》表4.0.2选择强度标准差O为5.0MPa o表4.0.2C25-C45C5O-C55Σ 4.0 5.0 6.0根据公式fcu,02fcu,k+1.645B式中:fcu,0——混凝土试配强度(MPa)fcu,k ----- 设计强度(MPa)6 ----- 标准差,取5试配强度:fcu,0=fcu,k+l∙645σ230+1.645X5238.2(MPa)(二)混凝土水胶比(W/B)(1)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应根据《规程》中表3.0.5-1的规定,并考虑混凝土原材料、应用部位和施工工艺等因素来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
表最大掺量(%)采用硅酸盐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0.404535粉煤灰>0.404030粒化高炉矿渣≤0.406555粉>0.405545钢渣粉—3020磷渣粉—3020硅灰—1010≤0.406555复合掺合料>0.405545注:1采用其它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2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3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

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是局部粗集料窝 和含水量超限点应该铲除,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铺料时,严禁人为对钢丝绳干扰,造成摊铺出的水泥稳定碎石混 合料的忽高忽低。
影响摊铺机振动梁压实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振幅、频率和摊铺速度, 因此,应合理的选择摊铺机的振幅和振动频率,切实保证混合料的 密实度和平整度。
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要点
1
-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基层、底基层要求及分类
3
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
4
施工质量控制
5
施工现场检测
6
基层、底基层施工控制要点
2
-
培训目标
了解基层底基层的的技术服务步骤 掌握基层底基层类型及配合比设计 能够担负基层底基层施工技术指导任务
3
-
概述
❖ 路面结构分层及层位功能:按照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
为为7d条件允许应延长至14天,养生结束后,应将覆盖物清除干 净。 ➢ 用洒水车洒水养生时,洒水车的喷头要用喷雾式,不得用高压式 喷管,以免破坏上基层结构,每天洒水次数应视气候而定,整个 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表面湿润。 ➢ 养生期间封闭交通。
c30配合比计算书

C30配合比设计计算书一、执行标准:1、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2、DB33T999-2016 《公路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3、JTG/T F50-2011 《公路桥梁技术规范》,4、设计图纸。
二、原材料1、水泥:嘉善天凝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生产P.O 42.52、粉煤灰:平湖月松建材生产F类Ⅱ级灰3、外加剂:嘉兴宁春生产NC-1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25%。
4、细集料:洞庭湖产中砂,细度模数2.775、粗集料:上海产4.75-16mm、15-31.5mm碎石6、水:地表水二、配合比设计(一)、计算初步配合比1、确定混凝土的配置强度(f cu.0)已知设计强度f cu.k=30.0KPa,标准差σ=5.0MPa 即 f cu.o=f cu.k+1.645σ=30+1.645×5.0=38.2MPa2、计算水胶比(W/B)已知配制强度f cu.0=38.2MPa,水泥28d强度f ce=γ cf ce.g=1.16×42.5=49.3MPa,粉煤灰掺量为20%,超量系数为1.2,影响系数为γf为0.8,胶凝材料28d抗压强度f b=49.3×0.8=39.44MPa,回归系数a a=0.53,a b=0.20,则W/B=(a a×f b) / (f cu.o+a a×a b×f b)=(0.53×39.44)/ (38.2+0.53×0.20×39.44)=20.903 / 42.381 = 0.49设计图纸要求水胶比最大不能超过0.45,取W/B=0.453、选定单位用水量(m wo)已知要求塌落度为140-180mm,故设初始计塌落度应为160mm。
碎石采用4.75-31.5mm连续级配,根据JGJ55-2011,查5.2.1-2表选单位用水量为205Kg,由于实验用砂为中砂,故未掺外加剂时,单位用水量为:M wo=205+(180-90)×5/20=230 (kg)当掺减水率为25%的高性能减水剂NC-1,单位用水量为:M w=230×(1-25%) = 172 (kg)4、计算单位水泥用量(m bo)(1) 按强度要求计算单位用灰量:已知单位用水量M w=172(Kg),水灰比W/B=0.45,则M bo=M w / (W/B) = 172 / 0.45 = 382 (Kg)粉煤灰掺量为20%,超量系数为1.2,则粉煤灰用量M fo=m bo×20% = 382×20%×1.2 = 92 (Kg)则实际水泥用量m co=m bo-m fo = 290 (Kg)(2)按设计图纸校核水泥用量,计算的单位用灰量大于C30混凝土要求的最小用灰量(380Kg),符合要求。
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配合比计算书

5%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2、JTG E51-2009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3、JTJ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二、设计要求1、二级公路路面基层;2、水泥剂量5%;3、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3.0MPa,压实度≥98%。
三、原材料说明1、水泥:XX P.C 32.5复合硅酸盐水泥;2、碎石:XX料场;经筛分确定按大碎石∶小碎石∶石屑=40%∶25%∶35%;掺配,后级配满足设计要求,压碎值指标为13.7%;3、水:日常生活用水。
四、配合比设计步骤1、确定水泥剂量的掺配范围依据设计要求,水泥剂量为5%。
2、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将5%水泥剂量的混合料,按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T0804-1994)确定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其结果如下表(详细见后附表)3、测定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计算各材料的用量按规定制做150mm×150mm试件9个,预定压实度K为98%,计算制备单试件的标准质量m0:m0=ρd V(1+ωopt)K=2.378×2650.7×(1+4.7%)×98%=6467.6 g 考虑到试件成型过程中的质量损耗,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试件质量增加1%,即 m0'=m0×(1+1%)=6467.6×(1+1%)=6532 g每个试件的干料总质量:m1=m0'/(1+ωopt)=6532/(1+4.7%)=6239 g 每个试件中水泥质量:m2=m1×α/(1+α)=6239×5%/(1+5%)=297 g 每个试件中干土质量:m3=m1-m2=6239-297=5942 g每个试件中的加水量:mw=(m2+m3)×ωopt=(297+5942)×4.7%=293 g故配制单个5%水泥剂量的试件各材料的用量为:水泥:m2= 297 g 水:mw=293 g大碎石:G大=5942×40%=2377 g 小碎石:G小=5942×25%=1486 g 石屑:G屑=5942×35%= 2080 g2)制备试件按上述材料用量制做试件,进行标准养生。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书一、设计依据:1.工程设计图纸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3.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4.水泥及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5.通用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2007》6.公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7.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二、设计步骤: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的确定1.1材料的选用(1)水泥:P.C32.5,技术指标见表1:表1 水泥试验结果汇总表(2)俊源石场压碎值:22.5%;针片状:18.4%;液限:22.4% 塑限指数:3.6 表2 石料筛分和集料级配合成计算结果表1.2确定水泥剂量掺配范围依据隆三线设计图纸要求,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设计要求7d 无侧限饱水抗压强度为 3.0~4.0MPa,最大不能超过上限,水泥掺量为4.0~5.5%,最大不能超过上限,所以本次设计7d无侧限饱水抗压强度取中值,即3.5MPa为设计值,根据经验水泥剂量按3.5%、4.0%、4.5%、5.0%、5.5%五种比例配置混合料,即水泥比碎石为3.5:100、4.0:100、4.5:100、5.0:100、5.5:100。
1.3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首先对三种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做标准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3.5%)、中间剂量(4.5%)和最大剂量(5.5%),其余两个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按内插法确定,最后得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如表3表3混合料标准击实试验结果1.4测定7d无侧限抗压强度1.4.1制作试件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路面基层混合料强度试件制备,按现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的规定,采用150mm×150mm的圆柱体试件,每种水泥剂量按13个试件配制,工地压实度按98%控制,现将制备试件所需的基本参数计算如下:(1)配制一种水泥剂量一个试件所需的各种材料数量,成型一个试件按7000g混合料配制,取水泥和碎石的材料含水率为0,先计算水泥剂量为3.5%的各种材料数量:水泥:7000×3.5/(100+3.5)=236.7g集料:7000×100/(100+3.5)=6763.3g需加水量:7000×7.5%=525g(2)制备一个试件所需混合料的数量m=V×p d×k(1+w o)=1/4×15×15×π×15×2.320×98%×(1+7.5%)=6479gm—n%剂量时每个试件所需质量;V—试模体积(试模内劲尺寸为:150mm×150mm);P d—n%剂量时该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W o—n%剂量时该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K—工地预期达到的压实度(98%)。
沥青配合比、目标配合比设计计算书

苏州市悦泰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目标配合比设计(AC-13C)报告一、概述受无锡市锡山区先锋路工程项目的委托,我检测公司对锡山区先锋路工程5标沥青路面上面层AC-13C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进行设计。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原材料试验,并采用马歇尔击实仪成型试件,计算其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沥青饱和度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胶结料最佳用量。
依据目标配合比选定的最佳沥青胶结材料用量,用马歇尔击实仪成型两组试件,验证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和水稳定性(浸水马歇尔试验)。
二、试验方法标准及依据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三、原材料3.1、沥青,采用宁波镇海生产的70#石油沥青,试验结果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质量技术要求,详见表1:沥青的技术性质试验结果(表1)3.2、集料,采用浙江长兴生产的石灰岩,各档集料规格为1#料5~15mm、2#料3~5mm、3#料0~3mm,试验结果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质量技术要求,详见表2:集料的技术性质试验结果(表2)3.3、矿粉,产自浙江长兴,试验结果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质量技术要求,见表3:矿粉的技术性质试验结果(表3)3.4、集料、矿粉密度按AC-13C型沥青混合料设计要求测试了1#、2#、3#集料的表观、毛体积相对密度,矿粉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由表观相对密度代替,试验结果见表4:集料、矿粉密度试验结果汇总(表4)四、技术标准矿料级配、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标准设计。
4.1.、AC-13型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范围,见表5:矿料级配要求(表5)五、设计矿料结构和沥青含量5.1、经对各档集料、矿粉筛分的结果,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选择集料结构时,按控制点(最大筛孔、公称最大筛孔、0.075mm、2.36mm(通过率<40%)和4.75mm筛孔)调试出该混合料级配要求的级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书
一、依据主要技术规范、试验规程及设计文件
1.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2. JTG/T 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3.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4.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5.设计文件
二、原材料性质分析
1.水泥
本次配合比设计采用洮南北方水泥有限公司 P.O 42.5缓凝水泥,经检测其技术指标符合GB/T 175-2007要求,检测指标如下:
2.集料
2.1集料采用科右中旗双山碎石场0-4.75mm、4.75-9.5mm、9.5-19mm、19-31.5mm四档集料,检测指标如下:
细集料检测指标
三、组成设计
1.级配组成设计
根据各规格集料筛分结果,依据设计文件、规范要求及以往工程经验确定4条级配曲线,结果如下表:
材料比例
曲线2
0-4.75mm:4.75-9.5mm:9.5-19mm:19-31.5mm=20:25:27:28
筛孔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合成级配
曲线2
级配范围100 - 68~
86
- -
38~
58
22~
32
16~
28
-
8~
15
- - 0~3
根据规范及以往工程经验选择级配曲线1作为目标级配曲线
2、确定平均曲线及波动范围上下限
各档碎石从水稳拌合场料堆的不同位置分别取样筛分得出如下结果:
3.标准击实试验
根据设计文件,以水泥:碎石比例为6:94,按照平均级配曲线、波动范围上限、波动范围下限分别拌制混合料,采用重型击实法,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结果见下表:
3.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根据设计文件,以水泥:碎石比例为6:94,以相应的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的98%,静压方法成型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
每组制作13个试件,标准养护6d、浸水1d,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如下:
四、结论
(一)根据试验结果,集料比例为0-4.75mm、4.75-9.5mm、9.5-19mm、19-31.5mm=26:20:30:24的配合比7天无侧限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其级配波动范围上下限验证无侧限强度也均符合设计要求。
(二)相应最大干密度为g/cm3,最佳含水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