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瓷与建筑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日用陶瓷的工艺制做.

日用陶瓷的工藝制作日用瓷的烧成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坯体的烧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交错进行,变化复杂,一般可以将日用瓷的烧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 1、蒸发期;2、氧化分解和晶型转化期;3、玻化成瓷期;4、冷却期。
一般日用细瓷的最高烧成温度在1250-1350℃之间。
但是具体的各阶段划分,则须根据其配方、原料类别及其特色、烧成成温度、烧成范围、制品的形状、厚薄及窑炉的形式等来决定。
什么叫"一次烧成"和"两次烧成"?这两种方法都是瓷器烧成的方法。
1、一次烧成法。
就是将已经干燥的生坯掛釉以后(也有不掛釉的),装入窑内,进行一次烧成(也有叫本烧的),如景德镇的细瓷青花瓷,颜色釉(郎红,祭红,乌金等色釉瓷),青花玲珑等都是经一次烧成的。
2、两次烧成法。
有低火素烧和高火素烧两种。
前者即用低温将已经干燥的生坯烧成,然后掛釉,再入窑用高温烧成。
还有一种素烧是为了增加坯体的吸水性及其强度以便容易掛釉而不致于损坏(如有些薄胎瓷胎),只将生坯烧到700-960℃左右,也叫素烧。
将素烧过的熟坯掛釉后,再装入窑内,按照一次烧成法进行烧成。
世界各国硬质精细日用白瓷多采用此法。
后者是先将坯高温素烧(1260-1280℃),再进行低温釉烧(950-1050℃),如日用精陶和骨灰瓷等多采用此法。
素烧的作用是什么?国外陶瓷大部分都采用二次烧成,特别是出口瓷几乎全部经过素烧。
我国也有些瓷厂采用素烧,如景德镇的高白釉薄胎瓷和湖南的高级釉下彩瓷等。
素烧有以下作用: 1、坯体经过900℃左右的素烧,在900℃以下可以挥发的有机物质和水分,大部分都挥发了,部分盐类已经分解。
釉烧时,很少有挥发万分通过釉面导致生成桔釉、针孔、气泡、熔洞等缺陷而影响瓷器的色面,是提高釉面质量的重要措施。
2、素烧后的坯体强度大,施釉破损低,可制成薄壁产品。
同时吸水率强,施釉速度快且吸釉均匀,釉面平滑光润,并且釉可一次烧成。
陶瓷的概念及生产工艺

陶瓷的概念及生产工艺陶瓷(Ceranics)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它包含由粘土或者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类制品。
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与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
关于它的要紧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Silicate Industry)的范畴。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懂得为各类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
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迄今为止,陶瓷器的界说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者某些氧化物等为要紧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与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
表面可施釉或者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一致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者多种晶体或者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者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构成。
陶瓷工业是硅酸盐工业的要紧分支之一,属于无机化学工业范围.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从整个陶瓷工业制造工艺的内容来分析,它的错综复杂与牵涉之广,显然不是仅用无机化学的理论所能概括的。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构成,物理性质,与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全面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到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
常用的有如下两种从不一致角度出发的分类法:(一)按用途的不一致分类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
罐等。
2.艺术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类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1)建筑一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其等,(2)化工陶瓷:用于各类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与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3)化学瓷,用于化学实验室的瓷坩埚、蒸发皿,燃烧舟,研体等(4)电瓷: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
瓷砖生产工艺流程介绍怎么写的呢

瓷砖生产工艺流程介绍怎么写的呢
瓷砖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中,其生产过程涉及多个工艺环节。
下面将从原料准备、研磨成型、干燥、装炉烧成和包装出厂等方面介绍瓷砖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瓷砖的生产需要准备各种原料,包括瓷土、石英砂、长石和粘土等。
这些原料需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瓷砖的坯体。
接下来是研磨成型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原料经过研磨、混合、加水制浆等工序,最终形成了瓷砖的坯体。
坯体经过模具成型后,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随后是装炉烧成阶段。
坯体放入炉内进行烧结,经过高温处理,使瓷砖坯体结晶硬化,形成坚硬的瓷质。
烧成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确保瓷砖的质量。
最后是包装出厂环节。
烧成后的瓷砖需要经过检查和质量验收,合格的产品进入包装环节。
通常瓷砖会根据规格、颜色等分类包装,并在外包装上标明产品信息和商标。
总的来说,瓷砖生产工艺流程相对复杂,需要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保证产品质量。
只有经过每个环节的精心处理,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的瓷砖产品。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您对瓷砖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1。
陶瓷的制作工艺

陶瓷的制作工艺
一、陶瓷的概述
陶瓷是一种以高温烧制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磨、耐腐蚀、不导电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日用品、工业制品等领域。
二、原料的选择和准备
1.粘土的选择: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粘土,如白陶土、红陶土等。
2.添加剂的准备:根据产品要求添加各种助剂,如釉料、着色剂等。
3.原料混合:将粘土和添加剂按比例混合均匀,加入适量水进行搅拌,制成均匀的泥浆状物质。
三、成型工艺
1.手工成型:将泥浆倒入模具中或直接手工塑造成型。
2.机器成型:使用压力机或注塑机进行成型。
四、干燥和修整
1.自然干燥:将成型后的陶器放置在通风干燥处晾干。
2.人工干燥:使用专门设备进行快速干燥,以缩短生产周期。
3.修整:对干燥后的陶器进行修整,去除毛刺、瑕疵等。
五、釉料处理
1.涂釉:将釉料均匀地涂在陶器表面。
2.喷涂:使用专门设备将釉料喷涂在陶器表面。
六、烧制工艺
1.预烧:将涂好釉的陶器放入窑中进行预烧,使其达到一定硬度。
2.高温烧制:将预烧后的陶器放入高温窑中进行高温烧制,使其达到所需强度和质量。
七、包装和运输
1.包装:对成品进行包装,以防碎裂或损坏。
2.运输:使用专门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确保成品安全到达目的地。
完整版瓷砖生产工艺流程

陶瓷行业布局
? 生产基地以佛山为主 ? 新的生产基地目前在江西兴起
瓷砖分类
瓷砖
陶质砖
瓷质砖 炻质砖
内墙砖 地砖 外墙砖
抛光瓷质砖 瓷质釉面砖
渗花砖 微粉砖
? 我公司生产 的瓷砖品种
繁多,现以 地砖生产过
程为例对我
公司的生产
工艺流程做
个简单的介 绍。
瓷砖的分类原则
? 1、吸水率:用水加入砖底看水吸收快慢 陶质砖:E>10% 炻质砖:0.5%<E<10% 瓷质砖:E<0.5% ? 2、透光性: 陶质砖:不透光 炻质砖:透光性差 瓷质砖:透光
瓷砖生产工艺流程
陶瓷的定义
? 陶瓷的定义: 以粘土为主要原料加上其他天然矿物原
料经过拣选、粉碎、混练、煅烧等工序制 作的各类产品称作陶瓷。分为日用陶瓷、 建筑陶瓷、电瓷。以上陶瓷制品使用的主 要原料是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 长石、石英)所以又归属硅酸盐类及制品 范畴。
陶瓷发展史
? 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瓷生产有悠久历 史和辉煌成就。我国最早烧制的是陶器。 由于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经验, 在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窑炉的改进及烧成 温度的提高,釉的发展和使用有了新的突 破,实现陶器到瓷器的转变。陶瓷工业的 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
好,以便输送和储存。 ? 2、含水率要合适,确
保制粉过程中粉料产 量高,能源消耗低 。 ? 3、保证泥浆细度,使 产品尺寸收缩、烧成 温度与性能的稳定。 ? 4、泥浆滴浆,看坯体 颜色。
8 、过筛除铁入池陈腐
? 泥浆水份、细度达 到标准后放浆过筛、 除铁进入浆池内陈 腐备用。
陈腐:将泥浆放入浆池 一段时间,使其混合均 匀,达到生产标准。
对40目上粉料颗粒度合格率进行考核。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概况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概况陶瓷是指用粘土等原料经过成型、干燥和煅烧工序后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
陶瓷制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等多个领域。
陶瓷的生产工艺技术是指将原料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在适当的工艺参数下,通过烧制而得到具有一定形状、结构和性能的陶瓷制品。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处理: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石英、长石等。
原料的选择和处理对于制品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原料需要经过物理分离、筛分、磨细等工序,以获得适合成型和烧结的原料。
2. 成型:陶瓷制品一般经过成型工艺得到所需的形状和结构。
成型方式主要有手工成型、模压成型、注塑成型、挤压成型等。
不同的成型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陶瓷制品,具体选择要根据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来确定。
3. 粘结和干燥: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通过粘结或干燥工艺使其固化和稳定。
粘结一般可以通过加热和压力来实现,例如采用胶结剂或烧结剂将陶瓷颗粒粘结在一起。
干燥则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使陶瓷制品逐渐失去水分达到固化的目的。
4. 烧结:烧结是陶瓷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
烧结是指将干燥后的陶瓷制品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颗粒相互结合形成致密的整体。
烧结的目的是提高陶瓷制品的硬度、强度和致密度,同时改善其物理和化学性能。
烧结方式包括电热烧结、气氛烧结、真空烧结等,选用不同的烧结方式取决于材料和产品的要求。
5. 表面处理:陶瓷制品经过烧结后,还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外观和性能。
表面处理可以包括抛光、涂装、釉料涂覆等工艺。
这些工艺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光滑度和美观度,还能起到防腐、防水、耐磨等功能。
6. 检测和质量控制:陶瓷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检测和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测量、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等。
合格的产品需要进行标识和包装,以便于销售和交付给客户。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工艺学科,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经验。
瓷砖生产的流程是什么

瓷砖生产的流程是什么瓷砖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制造过程经过多道工序,需要精密的技术和设备来确保质量。
下面将介绍瓷砖生产的主要流程,使读者对其制作过程有个基本了解。
原料准备瓷砖的主要原料包括黏土、石英砂和长石等。
首先需要将这些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形成瓷糊状物料。
成型混合好的瓷糊通过挤压、压制或注入等方式投入到模具中,进行成型。
常见的瓷砖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六边形等,不同形状需要相应的模具来制作。
干燥成型后的瓷砖需要进行干燥,以去除大部分水分。
通常会在温度适中的干燥室中进行,以确保瓷砖在下一步工序中不会变形或开裂。
装饰在瓷砖的表面通常需要进行装饰处理,以增加美观性。
常见的装饰方法包括釉面处理、印花、喷绘等,这些工艺使得瓷砖具有多样化的外观。
烧制瓷砖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烧制。
将经过干燥和装饰处理的瓷砖放入窑炉中高温烧制,让原料中的各种成分充分融合,形成坚硬的瓷质结构。
检验经过烧制后的瓷砖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
检验包括外观质量检查、尺寸精度测试、强度评定等,只有合格的瓷砖才能出厂。
包装通过检验合格的瓷砖将会进行包装,通常是采用纸箱或木箱包装,以保护瓷砖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包装的外观也需符合市场需求,有时会根据客户要求定制。
上市销售最后,包装完好的瓷砖将被送往仓库等销售渠道。
瓷砖作为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地板、墙壁、台面等装饰,满足人们对于美观、耐磨、易清洁的需求。
总的来说,瓷砖的生产流程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精心配合和技术支持。
不同种类的瓷砖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工艺要求,但整体流程大致类似。
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和不断创新,瓷砖行业能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为建筑行业提供优质的装饰材料。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概况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概况第一节陶瓷生产及原料概况陶瓷是指用粘土、石英等天然硅酸盐原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过程而得到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强度的制品。
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电瓷等。
陶瓷的生产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传统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瓷发展到今天的氧化物陶瓷、压电陶瓷、金属陶瓷等特种陶瓷,虽然所采用的原料不同,但其基本生产过程都遵循着“原料处理一成型—煅烧”这种传统方式,因此,陶瓷可以认为是用传统的陶瓷生产方法制成的无机多晶产品。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详细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到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
整理汇编如下:一、根据陶瓷原料杂质的含量、和结构紧密程度把陶瓷制品分为陶质、瓷质和炻质三类1、陶质制品为多孔结构,吸水率大(低的为9%—12%,高的可达18%—22%)、外表粗糙。
根据其原料杂质含量的不同及施釉状况,可将陶质制品分为粗陶和细陶,又可分为有釉和无釉。
粗陶一般不施釉,建筑上常用的烧结粘土砖、瓦均为粗陶制品。
细陶一般要经素烧、施釉和釉烧工艺,根据施釉状况呈白、乳白、浅绿等颜色。
建筑上所用的釉面砖(内墙砖)即为此类。
2、炻质制品介于瓷质制品和陶质制品之间,结构较陶质制品紧密,吸水率较小。
炻器按其坯体的结构紧密程度,又可分为粗炻器和细炻器两种,粗炻器吸水率一般为4~/0—8%,细炻器吸水率小于2%,建筑饰面用的外墙面砖、地砖和陶瓷锦砖(马赛克)等均属粗炻器。
3、瓷质制品煅烧温度较高、结构紧密,基本上不吸水,其外表均施有釉层。
瓷质制品多为日用制品、美术用品等。
瓷器是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
它的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对液体和气体都无渗透性,胎薄处星半透明,断面呈贝壳状,以舌头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
二、陶瓷可简单分为硬质瓷,软质瓷、特种瓷三大类1、硬质瓷(hard porcetain) 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用瓷与建筑陶瓷生产
工艺流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日用陶瓷与建筑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建筑陶瓷是指建筑物室内外装饰用的较高级的烧土制晶,它属精陶或粗瓷类。
其主要品种有外墙面砖、内墙面砖、地砖、陶瓷锦砖、陶瓷壁画等。
第一节陶瓷的基本知识
一、陶瓷的概念与分类
陶瓷的生产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传统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瓷发展到今天的氧化物陶瓷、压电陶瓷、金属陶瓷等特种陶瓷,虽然所采用的原料不同,但其基本生产过程都遵循着“原料处理一成型—煅烧”这种传统方式,因此,陶瓷可以认为是用传统的陶瓷生产方法制成的无机多晶产品。
根据陶瓷原料杂质的含量、烧结温度高低和结构紧密程度把陶瓷制品分为陶质、瓷质、和炻质三大类。
陶质制品为多孔结构,吸水率大(低的为9%—12%,高的可达18%—22%)、表面粗糙。
根据其原料杂质含量的不同及施釉状况,可将陶质制品分为粗陶和细陶,又可分为有釉和无釉。
粗陶一般不施釉,建筑上常用的烧结粘土砖、瓦均为粗陶制品。
细陶一般要经素烧、施釉和釉烧工艺,根据施釉状况呈白、乳白、浅绿等颜色。
建筑上所用的釉面砖(内墙砖)即为此类。
瓷质制品煅烧温度较高、结构紧密,基本上不吸水,其表面均施有釉层。
瓷质制品多为日用制品、美术用品等。
炻质制品介于瓷质制品和陶质制品之间,结构较陶质制品紧密,吸水率较小。
炻器按其坯体的结构紧密程度,又可分为粗炻器和细炻器两种,粗炻器吸水率一般为4~/0—8%,细炻器吸水率小于2%,建筑饰面用的外墙面砖、地砖和陶瓷锦砖(马赛克)等均属粗炻器。
二、陶瓷的原料
陶瓷工业中使用的原料品种很多,从它们的来源来分,一种是天然矿物原料,一种是通过化学方法加工处理的化工原料。
天然矿物原料通常可分为可塑性物料、瘠性物料、助熔物料
和有机物料等四类。
下面介绍天然原料主要品种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在陶瓷工业中的主要用途。
1.可塑性物料——粘土
粘土主要是由铝硅酸盐岩石(火成的、高质的、沉积的)如长石岩、伟晶花岗岩、斑岩、片麻岩等长期风化而成,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和体。
粘土通常分为:
(1)高岭土——也称瓷土,为高纯度粘土,烧成后呈白色,主要用于制造瓷器。
(2)陶土——也称微晶高岭土,较纯净,烧成后略呈浅灰色,主要用于制造陶器。
(3)砂质粘土——含有多量细砂、尘土、有机物、铁化物等,是制造普通砖瓦的原料。
(4)耐火粘土——也称耐火泥,此种粘土含杂质较少,熔剂大多少于10%,在自然条件下其颜色甚多,但经熔烧后多为白色、灰色或淡黄色。
耐火粘土的耐火度在1580℃以上,为制造耐火制品、陶瓷制品及耐酸制品的主要原料。
2.瘠性物料
揉成可塑泥料的粘土,在干燥的过程中,由于水分排出,粒子互相靠拢而发生收缩。
烧制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也会引起收缩。
为了防止坯体收缩所产生的缺陷,常掺有无可塑性而在焙烧范围内不与可塑性物料起化学作用、并在坯体和制品中起骨架作用的物料,称为瘠性物料或非可塑性物料,如石英等。
3.助熔物料
助熔物料亦称熔剂,在焙烧过程中能降低可塑性物料的烧结温度,同时增加制品的密实性和强度,但会降低制品的耐火度、体积稳定性和高温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常用的助熔剂有长石一类的自熔性助熔剂和铁化物、碳酸盐一类的化合性助熔剂。
4.有机物料
有机物料主要包括天然腐植物或由人工加入的锯末、糠皮、煤粉等,它们能提高物料的可塑性。
在焙烧过程中,还能碳化成强还原剂,使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并与二氧化硅生成硅酸亚铁,起辅助助熔剂的作用。
若其含量过多,会使制品产生黑色熔洞。
三、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
在大量的建筑陶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陶瓷墙地砖。
以下以陶瓷墙地砖作为代表来简单介绍其生产工艺流程。
与其他建筑陶瓷一样,墙地砖是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要原料,经准确配比、混合加工后,按一定的工艺方法成型并经最后烧制而成的。
由于墙地砖产品的外形均为规则的薄板状,因而大多采用半干压法成型,故适于自动化流水作业线上生产,陶瓷墙地砖典型生产流程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