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广灯录

合集下载

西夏“寒山拾得”鎏金铜像解析

西夏“寒山拾得”鎏金铜像解析

摘 要:寒山、拾得为唐代诗人,亦是禅门达者,随着二人诗歌及其思想内涵的传播与影响,以寒山拾得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自五代逐步兴起。

宁夏博物馆藏有两尊西夏时期寒山、拾得鎏金铜造像,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寒山拾得铜像,也是我国传统雕塑中不可多得的世俗人物青铜造像。

从这两尊铜像可见,西夏时期造像能力及工艺技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结合西夏出土禅宗文献材料,亦可说明寒山拾得形象及其所承载的禅宗美学思想在西夏的盛行。

关键词:西夏;寒山;拾得;铜造像宁夏博物馆现藏寒山与拾得两身鎏金铜像(图1),此两身铜像于1986年在宁夏银川市新华东街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文殊、普贤、大势至菩萨造像三尊,韦驮、护世天王武士造像两尊。

专家通过地层检测,判定这批文物为西夏时期所造。

①寒山像高54厘米,宽26厘米,侧宽21.5厘米。

该造像赤脚立于六角须弥台上,短发凌乱,面部饱满,蓄有短须,呈大笑状;身着交领长袍,系腰带,左肩斜挎一囊袋,绳结串联5只葫芦;双臂上抬,右手持笔,已断,左手持一经卷。

拾得像高56厘米,宽25厘米,侧宽21厘米,与寒山造型相似,赤足立于六角须弥台上,发长及肩,大笑;身着袈裟斜挎一囊袋,系有5只葫芦;右手上举呈握状,左手下垂持一笤帚。

此两尊铜像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属西夏青铜造像中之精品,且诠释了“寒山捧卷,拾得执帚”②之经典形象。

一、寒山拾得之生平概况寒山与拾得是唐代著名诗人,对于寒山拾得生卒考证现已有不少相关文献,基本上可判定其为唐中晚期人物。

③“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

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④从《仙传拾遗》记载中可见时人不知寒山为何人,只知其隐居于山崖,好为作诗,对于具体的生平推测则多是从他的诗词中寻得。

“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少年寒山居于咸京一带,有着“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的“游猎”生活。

“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从此描述中可见寒山曾经经历科考,但年至三十仍无结果,后“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五灯会元》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五灯会元》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五灯会元》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五灯会元》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五灯会元》是佛教禅宗史著作。

道佛典籍与_封神演义_阐教_词语关系考

道佛典籍与_封神演义_阐教_词语关系考

・196 ・
宗 教 学 研 究
2008 年第 2 期
因隐青城山 , 不履城市五十余载 。 ……弟子数 ω λ 人 , 皆不以阐教为事 , 律门几至湮灭 。 ” 三 、佛教文献中的 “阐教”一词 首先 , 有史书对佛徒 “阐教”的记载 。唐高 祖李渊 626 年下了《沙汰佛道诏》 , 历数某些佛 教徒的罪恶 , 诏令 “释迦阐教 , 清静为先 , 远离 尘垢 , 断除贪欲 。所以弘宣胜业 , 修殖善根 , 开 导愚 迷 , 津 梁 品 庶 , 是 以 敷 演 经 教 , 检 约 ξ λ 学徒 。 ” 其次 , “阐教”一语更多地见于中国佛藏 《大藏经》中 。 《新华严经论》 ( 唐 ・ 李通玄著) 卷 8 有 : “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 : 一长科经意 ; ψ λ 二明经宗趣 ; 三明教体 ; 四明总陈会数 。 ” 《皇 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 ( 唐 ・ 静居著) : “经有六品 , 辨信者之心 , 佛应众 生 , 先现三业 。约身业以立称 , 则有如来名号品 约语业以阐教 , 则有四圣谛品约意业以警众 , 则 ζ λ 有光明觉品欲生正信 。 ” 《首楞严经疏序》 ( 北 宋・ 道斋东轩著) : “高制序引 , 恢阐教乘 , 永代 { λ 作程 , 长冥示炬 。 ” 《四教仪缘起》 ( 明 ・ 智觉 著) 云 : “乃云天台国清寺有寂法师善弘教法 , 必解此语 。王召法师至诘焉 。法师曰 : ‘此天台 智者大师妙玄中文 。时遭安史兵残 , 近则会昌焚 毁中国教藏残缺殆尽 。今惟海东高丽阐教方盛 。 全书在彼 。 ’王闻之慨然 , 即为遣国书贽幣使高 | λ 丽求取一家章疏 。 ” 《佛祖统纪》 ( 南宋 ・ 志磬 著) 卷 34 《考王》 : “佛灭后五百年 , 天竺国无 著出世阐教 。其弟天亲初造《小乘论》五百部 , 后因 ‘无著’开悟 , 复造《大乘论》五百部 , 世

宋代其他食品价格

宋代其他食品价格

宋代其他食品价格(肉类宋真宗大中祥符时,“永康肉五十斤”。

四川永康军的猪、羊肉,每斤50文(铁钱?)。

宋英宗治平末年,“长安钱多物贱……猪、羊肉三四十钱一斤”。

在陕西京兆府,l斤肉仅30至40文。

北宋中期,一位姓顾的官员肥胖如猪,有天伏案假寐,同僚苏轼开玩笑地大书案上曰:“顾屠肉案”,又以 30钱掷案上,曰“且快片批四两来!”似乎是30文钱可以买4两肉,若然,则是120文1斤。

大观年间,有臣僚言:“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直须百钱”。

一头牛价值5至7贯,出肉200至300斤,每斤卖100文。

这样的话,以一头牛肉重250斤计,可以卖25贯,超出牛价 5倍左右!因担心利厚导致民间多杀牛,希望朝廷规定:“凡倒死牛肉,每斤价直不得过二十文”。

自然死亡的牛肉,每斤只准卖20文以下。

则一牛只能卖5贯,大约是按当时一头牛的价格计算的,而且没有利润。

行政手段规定的价格,不知民间是否能真正落实?想必很难。

有的地方猪肉相当便宜,如北宋后期的淮南黄州,据苏轼说:“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猪肉价贱如土,显然是当地不喜爱食用的特殊情况造成的。

洪迈记载,福建建阳乡民家有出生仅20天的牛犊,“不疾辄死”,屠户来买时,主人要价2贯。

屠户笑道:“是有何所直?剥而尽货,岂不及此数!但有鬻牛之名,当先以酒及杯羹啖里正,又以饷四邻,乃取其赢。

今唯有八百钱,幸见付,否则已耳。

”遂成交。

卖此小牛犊的皮、肉钱,大约值2贯余,但因为牛是禁屠之物,一般屠宰前要报经官方批准,为避免麻烦,必须花钱买通里正和四邻,成本就高了,所以最终只卖了800文。

绍兴末,平江府“羊价绝高”,羊肉每斤900文:“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

”连薪俸低的小官员也不敢吃,寻常百姓更是消费不起。

淳熙年间,平江府有屠户豢养了数十头野生动物麖,每日宰杀1头。

因当地很少有麞,所以居民踊跃购买麖肉,“率一斤值钱一千”,每斤价值1 贯。

宋代临济禅宗安庆传灯考述

宋代临济禅宗安庆传灯考述
云、 洪琏往来密切 , 留下《 并 赠端禅师》 《 、 雪夜宿
孤传 , 临济宗却广传 四方 , 故禅林有 “ 临天下 , 曹 角” 之说 。宋代禅 宗发展的这个总体特征 , 在

当时的安庆表现得尤为明显 。宋代安庆一地 , 临
济宗遍布全境 , 对后世禅宗 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
响。


宋代 安庆 禅宗发 展概 况
阳、 建州 、 秦州、 建州等外省的计 1 人 , 4 其余 5 7位 籍贯不详。这 有力说 明了安庆禅宗 当时极 其兴
盛, 名寺和高僧吸引了国内僧人前往求证参悟。 我们仅临济宗高僧浮山法远为例。法远又称
圆鉴禅师、 远录公 , 声名远播禅林 , 以独特的眼 他 光和方式开 悟了许多僧人 。《 中靖 国续灯录》 建
为禅寺 , 仅临济宗高僧伏虎禅师就建了 7 ; 所 宿松 县有寺 2 所 , 9 建于宋代的 7所 ; 望江县有寺院 1 4 所, 建于宋代的 1 所 。有宋一代, 0 J 安庆禅寺不 但数量多 , 而且规模宏大 。潜 山天柱山、 桐城投子 山、 浮山、 太湖 白云山等地的禅 寺, 都是名扬 国内 的佛教道场O据传 , 当时太湖 白云 山海会寺 , 僧众 达三千余人 , 有水 田耕地千余亩 , 农禅一体 , 禅风 浓厚 。至今 , 间仍 流传 着 “ 鼓振 十里 , 马关 民 钟 骑 山门” 的故事 。 宋代安庆禅宗 的兴盛 , 时人 的一些诗文 中 从 可以得到印证 。王安石任舒州通判 时, 曾访 问潜 山、 浮山等地寺院 , 留下 了《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 泉穴》 《 、 自舒州追送朱 氏女弟憩独 山馆宿木瘤僧 舍明 日 、璨公信 心铭》 《 》《 、 浮山水帘洞》 等诗 作。 同时期的黄庭坚也 留有《 山谷石牛洞》 《 题 、 题山 谷大石》 《 、 大通 禅师真 赞》 等禅 诗 , 苏轼也写有 《 过浮山》 一诗。北宋名诗人郭祥正是一位居士, 曾任桐城 县令 , 广泛游于桐城和相邻 的怀 宁、 潜 山、 太湖等地 , 与当时安庆名僧守端 、 颐、 、 修 璞 惠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典籍562种提要1.【肇论】2.【宝藏论】3.【善慧大士语录】4.【心王铭】5.【无心论】2.【宝藏论】3.【善慧大士语录】4.【心王铭】5.【无心论】6.【观心论】7.【二入四行论】8.【少室六门集】9.【第六门血脉论】10.【绝观论】11.【信心铭】12.【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13.【王梵志诗集】14.【寒山诗】15.【最上乘论】16.【楞伽师资记】17.【传法宝纪】18.【修禅要诀】19.【大乘无生方便门】20.【大乘五方便】21.【真妄颂】22.【大乘北宗论】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24.【乐道歌】25.【六祖坛经】26.【曹溪大师别传】27.【永嘉证道歌】28.【证道歌注】29.【禅宗永嘉集】30.【永嘉禅宗集注】31.【神会禅话录】32.【神会和尚遗集】33.【显宗记】34.【马祖道一禅师广录】35.【顿悟入道要门论】36.【了元歌】3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38.【沩山警策】39.【沩山警策句释记】40.【沩山警策注】41.【沩山警策指南】42.【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44.【曹溪宝林传】45.【百丈丛林清规】46.【百丈清规证义记】47.【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48.【临济录】49.【赵州和尚语录】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51.【四家语录】52.【原人论】53.【禅源诸诠集都序】54.【禅门师资承袭图】55.【庞居士语录】56.【船子和尚拨棹歌】57.【北山录】58.【十玄谈】59.【洞山悟本大师语录】60.【洞山五位显诀】61.【宝镜三昧歌】62.【宝镜三昧玄义】63.【宝镜三昧本义】64.【宝镜三昧原宗辨谬】65.【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66.【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67.【雪峰义存禅师语录】68.【玄沙师备禅师广录】69.【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70.【宗门十规论】71.【禅月集】72.【五家语录】73.【祖堂集】74.【宗镜录】75.【万善同归集】76.【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77.【注心赋】78.【观心玄枢】79.【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80.【投子义青禅师语录】81.【空谷集】82.【宗门摭英集】83.【石霜楚圆禅师语录】84.【蒙山法语】85.【祖庭事苑】86.【禅林僧宝传】87.【补禅林僧宝传】88.【林间录】89.【石门文字禅】90.【冷斋夜话】91.【临济宗旨】92.【僧宝正续传】93.【罗湖野录】94.【云卧纪谈】95.【丹霞子淳禅师语录】96.【虚堂集】97.【真歇清了禅师语录】98.【自得慧晖禅师语录】99.【云门匡真禅师广录】100.【荐福承古语录】101.【法昌倚遇语录】102.【慧林宗本禅师别录】103.【吴山净端禅师语录】104.【慈受怀深广录】105.【入众日用清规】106.【人天宝鉴】107.【汾阳无德禅师语录】108.【禅苑清规】109.【杨岐方会和尚语录】110.【白云守端禅师广录】111.【黄龙慧南禅师语录】112.【黄龙四家语录】113.【晦堂祖心语录】114.【超宗慧方禅师语录】115.【死心悟新语录】116.【东坡禅喜集】117.【保宁仁勇禅师语录】119.【慈明四家录】120.【明觉禅师语录】121.【雪窦颂古直注】122.【云庵克文禅师语录】123.【圆悟佛果禅师语录】124.【开福道宁禅师语录】125.【佛眼清远禅师语录】126.【应庵昙华禅师语录】12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128.【大慧普觉禅师普说】129.【大慧普觉禅师年谱】130.【宗门武库】131.【禅宗杂毒海】132.【正法眼藏】133.【率庵梵琮禅师语录】134.【十牛图】135.【镡津文集】136.【传法正宗记】137.【雪堂拾遗录】138.【普庵印肃禅师语录】139.【瞎堂慧远禅师广录】140.【济颠道济禅师语录】141.【月林师观禅师语录】142.【传法正宗论】143.【传法正宗定祖图】144.【虎丘绍隆禅师语录】145.【自得禅师语录】146.【真歇清了禅师语录】147.【松源崇岳禅师语录】148.【破庵祖先禅师语录】149.【宏智正觉禅师广录】150.【天童颂古直注】151.【密庵和尚语录】152.【天童如净禅师语录】153.【天童如净禅师遗录】154.【虚堂和尚语录】155.【人天眼目】156.【丛林公论】157.【丛林盛事】158.【北涧居简禅师语录】159.【西山亮禅师语录】160.【大川普济禅师语录】161.【偃溪广闻禅师语录】163.【介石智朋禅师语录】164.【初物大观禅师语录】165.【元叟行端禅师语录】166.【痴绝道冲禅师语录】167.【柳塘外集】168.【五家正宗赞】169.【石屋珙禅师语录】170.【真心直说】171.【雪庵从瑾禅师颂古】172.【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173.【景德传灯录】174.【传灯玉英集】175.【天圣广灯录】176.【建中靖国续灯录】177.【联灯会要】178.【嘉泰普灯录】179.【五灯会元】180.【五灯会元补遗】181.【五灯会元续略】182.【古尊宿语要】183.【古尊宿语录】184.【续古尊宿语要】185.【佛祖正法直传】186.【碧岩录】187.【击节录】188.【从容录】189.【无门关】190.【请益录】191.【无门慧开禅师语录】192.【禅苑蒙求】193.【禅宗颂古联珠通集】194.【通玄百问】195.【青州百问】196.【初学记】197.【北涧居简禅师语录】198.【无准师范禅师语录】199.【石田法薰禅师语录】200.【拈八方珠玉集】201.【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02.【枯崖和尚漫录】203.【大觉禅师语录】204.【西岩了慈祥师语录】205.【希叟绍昙禅师语录】206.【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07.【兀庵普宁禅师语录】208.【无文道灿禅师语录】209.【虚舟普度禅师语录】210.【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语录】211.【大光明藏】212.【禅林宝训】213.【禅林宝训音义】214.【禅林宝训合注】215.【禅林宝训顺珠】216.【禅林宝训笔说】217.【禅林宝训拈颂】218.【雪峰慧空禅师语录】219.【龙源介清禅师语录】220.【宗鉴法林】221.【佛光国师语录】222.【长灵守卓禅师语录】223.【垂语百则】224.【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25.【清拙和尚禅居集】226.【曹源道生禅师语录】227.【佛法大明录】228.【禅门诸祖师偈颂】229.【横川如珙禅师语录】230.【运庵普岩禅师语录】231.【元明慧性禅师语录】232.【石溪心月禅师语录】233.【石溪心月杂录】234.【云谷祖庆禅师语录】235.【月江正印禅师语录】236.【古林清茂禅师语录】237.【破庵祖先禅师语录】238.【无准师范禅师语录】239.【无准师范禅师奏对语录】240.【断桥妙伦禅师语录】241.【环溪惟一禅师语录】242.【雪岩祖钦禅师语录】244.【剑关子益禅师语录】245.【绝岸可湘禅师语录】246.【因师集贤语录】(龙泉集)247.【愚庵智及禅师语录】248.【南石文琇禅师语录】249.【江湖风月集】250.【宗门千字文】251.【禅宗决疑集】252.【宗门统要续集】253.【高峰原妙禅师语录】254.【高峰禅要】255.【中峰和尚广录】256.【中峰和尚杂录】257.【拟寒山诗】258.【佛祖历代通载】259.【百丈清规】260.【天如和尚语录】261.【竺仙和尚语录】262.【禅门宝藏录】263.【了庵和尚语录】264.【月江正印禅师语录】265.【笑隐大诉禅师语录】266.【蒲室集】267.【楚石梵琦禅师语录】268.【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269.【了庵清欲禅师语录】270.【昙芳守忠禅语录】271.【穆庵文康禅师语录】272.【月涧文明禅师语录】273.【海印昭如禅师语录】274.【无见先睹禅师语录】275.【方山文宝禅师语录】276.【平石如砥禅师语录】277.【万峰和尚语录】278.【樵隐悟逸禅师语录】279.【石屋清珙禅师语录】280.【千岩和尚语录】281.【云外岫禅师语录】282.【无明慧经禅师语录】283.【了堂惟一禅师语录】284.【缁门警训】285.【禅林类聚】286.【续传灯录】287.【增集续传灯录】288.【禅宗正脉】289.【宗门玄鉴图】290.【宗门正灯录】291.【禅关策进】292.【道余录】293.【二隐谧禅师语录】294.【石雨禅师法檀】295.【密印禅师语录】296.【恕中无愠禅师语录】297.【无趣如空禅师语录】298.【元幻性冲禅师语录】299.【笑岩集】300.【密云禅师语录】301.【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302.【浮石禅师语录】303.【林野奇禅师语录】304.【费隐禅师语录】305.【古瓶山牧道者究心录】306.【古雪哲禅师语录】307.【朝宗忍禅师语录】308.【大方禅师语录】309.【天宁法舟济禅师语录】310.【湛然圆澄禅师语录】311.【三宜盂禅师语录】312.【石雨禅师法檀】313.【象田即念禅师语录】314.【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15.【寿昌见如谧禅师语录】316.【庐山天然禅师语录】317.【千山剩人禅师语录】318.【丹霞淡归禅师语录】319.【入就瑞白禅师语录】320.【法喜志】321.【密藏开禅师遗稿】322.【铁蒺藜】323.【正宗心印后续联芳】324.【吹万广真禅师语录】325.【五宗原】326.【五宗辟】327.【五宗救】328.【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329.【指月录】330.【续指月录】331.【竹窗随笔】332.【皇明名僧辑略】333.【八十八祖道影传赞】334.【博山无异禅师广录】335.【博山大师宗教答响】336.【博山警语】337.【千松笔记】338.【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339.【紫柏尊者全集】340.【憨山大师梦游全集】341.【宗门或问】342.【古今禅藻集】343.【教外别传】344.【黄檗无念禅师语录】345.【居士分灯录】346.【禅灯世谱】347.【禅门拈颂集】348.【呆庵庄禅师语录】349.【古庭禅师语录辑略】350.【密云禅师语录】351.【慨古录】352.【济宗颂语】353.【佛祖纲目】354.【吹万禅师语录】355.【永觉和尚广录】356.【洞上古辙】357.【禅林疏语考证】358.【费隐禅师语录】359.【五灯严统】360.【五灯严统解惑篇】361.【祖庭钳锤录】362.【继灯录】363.【建州弘释录】364.【普照国师语录】365.【禅门锻炼说】366.【还山录】367.【圣箭堂述古】368.【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69.【佛祖三经指南】370.【续灯存稿】371.【铁壁机禅师语录】372.【先觉宗乘】373.【密行忍禅师语录】374.【揞黑豆集】375.【秉拂语录】376.【黔南会灯录】377.【普陀列祖录】378.【五家宗旨纂要】379.【元洁莹禅师语录】380.【锦江禅灯】381.【续灯正统】382.【佛冤禅师语录】383.【宗统颂】384.【天童弘觉文/心禅师语录】385.【法门锄宄】386.【佛祖宗派世谱】387.【宗门拈古汇集】388.【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389.【南岳单传记】390.【缁门世谱】391.【御选语录】392.【御制拣魔辨异录】393.【禅海十珍】394.【天童弘觉文/心禅师北游集】395.【祖灯大统】396.【宗统编年】397.【正源略集】398.【佛祖正传古今捷录】399.【径石滴乳集】400.【列祖提纲录】401.【铁笛倒吹】402.【五家参详要路门】403.【五灯全书】404.【居士传】405.【诸家宗派】406.【八指头陀诗集】407.【禅宗直指】408.【佛祖正宗道影】409.【万法归心录】410.【禅门日诵】411.【宗范】412.【鸳湖用禅师语录】413.【南岳山茨际禅师语录】414.【万如禅师语录】416.【牧云和尚七会语录】417.【天岸升禅师语录】418.【破山禅师语录】419.【百痴禅师语录】420.【云峨喜禅师语录】421.【斌雅禅师语录】422.【介为舟禅师语录】423.【笑堂和尚语录】424.【永济融掸师语录】425.【伏师祗园禅师语录】426.【季总彻禅师语录】427.【二隐谧禅师语录】428.【芝严秀掸师语录】429.【懒石聆排师语录】430.【法玺印禅师语录】431.【南岳继起和尚语录】432.【昭觉丈雪醉祥师语录】433.【石霜尔瞻禅师语录】434.【山晖禅师语录】435.【鸡肋集】436.【法澜澄禅师语录】437.【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438.【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439.【天王水鉴海和尚金粟语录】440.【介庵进禅师语录】441.【一初元禅师语录】442.【莲月印正禅师语录】443.【月幢了禅师语录】444.【断愚真智禅师语录】445.【达变权禅师语录】446.【方融如玺禅师语录】447.【不禅师师语录】448.【神鼎云外泽语师语录】449.【檀溪梓舟禅师师语录】450.【虚舟行禅师师语录】451.【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452.【石磷宗禅掸师语录】453.【自闲禅祥师语录】454.【予暹禅师语录】455.【内绍禅师语录】456.【灵灵树远禅师云岩集】457.【云腹智禅师语录】458.【云叟住禅师语录】460.【秀野林禅师语录】461.【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462.【寂光豁禅师语录】463.【独郎行日禅师语录】464.【石璞超质禅师语录】465.【奇然智禅师语录】466.【宝持总禅师语录】467.【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468.【灵瑞禅师岩华集】469.【慧觉衣禅师语录】470.【华严圣可禅师语录】471.【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472.【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473.【佛冤禅师语录】474.【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475.【憨休禅师敲空遗响】476.【远庵澧禅师语录】477.【古宿尊禅师语录】478.【神鼎一揆禅师语录】479.【洪山俞昭允汾禅师语录】480.【北京楚林禅师语录】481.【长目电禅师语录】482.【华严还初佛禅师语录】483.【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484.【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485.【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486.【知空蕴禅师语录】487.【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488.【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489.【翼庵禅师语录】490.【隐元禅师语录】491.【莲峰禅师语录】492.【德风祥师般若语录】493.【山铎真在禅师语录】494.【大悲妙云禅师语录】495.【晦狱旭禅师语录】496.【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497.【鹤峰禅师语录】498.【林我禅师语录】499.【石关禅师语录】500.【即非禅师全录】501.【青城竹浪彻生禅师语录】502.【密行忍禅师语录】503.【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504.【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505.【幻住明禅师语录】506.【纯备德禅师语录】507.【参同一揆禅师语录】508.【灵隐文禅师语录】509.【东山梅溪度禅师语录】510.【灵机禅师语录】511.【祖亮启祥师语录】512.【敏树禅师语录】513.【赤松领禅师语录】514.【侣岩荷禅师语录】515.【淡崖超原禅师语录】516.【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517.【滦州万善晖州昊禅师语录】518.【性空臻禅师语录】519.【何一自禅师语录】520.【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521.【华严起宗真禅师语录】522.【子雍如禅师语录】523.【山西柏山楷禅师语录】524.【善一纯律师语录】525.【善权位禅师语录】526.【空谷道澄禅师语录】527.【大博乾禅师语录】528.【盘山了宗禅师语录】529.【迳庭宗禅师语录】530.【天翼翔禅师语录】531.【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532.【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533.【雨山和尚语录】534.【大休珠禅师语录】535.【百愚样师语录】536.【观涛奇禅师语录】537.【文穆念禅师语录】538.【蔗庵范禅师语录】539.【长庆宗宝禅师语录】540.【元洁莹禅师语录】541.【频吉禅禅师语录】542.【寒松操禅师语录】543.【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544.【博山迸如瀚禅师语录】545.【角虎集】546.【曹溪正宗源流颂】547.【宗门宝积录】548.【三山来禅师语录】549.【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550.【万峰童真禅师语录】551.【大笑崇禅师语录】552.【竺峰敏禅师语录】553.【翠崖必禅师语录】554.【斗南暐禅师语录】555.【山庵杂录】556.【祖庭指南】557.【禅乐府】558.【禅苑蒙求拾遗】559.【洞上祖宪录】560.【禅宗全书】561.【唐禅髓】562.【宋禅髓】。

古典文献重点总结分类简单版

古典文献重点总结分类简单版

古典文献分类重点总结一、刘向、刘歆父子主要贡献1、中国文献学开创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

后人用校雠学来阐释刘氏父子开创的学问。

“校讎学”是指将目录、版本、校雠三者。

2、刘向:《五经通义》;《别录》,我国目录学之祖,开创了叙录体目录的范例;《新序》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说苑》,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

西汉末年,刘向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中记录纵横家的写本,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按照国别体编订《战国策》。

3、刘歆:刘向之子。

《三统历谱》,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

计算的圆周率是3.1457,世称“刘歆率”4、刘歆、刘向: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

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5、《别录》,《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二、合称作品总结1、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2、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3、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4、北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5、南三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

(均指古代《四库全书》的藏书地)6、三礼:《周礼》、《仪礼》、《礼记》7、春秋三传: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8、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9、五常:仁,义,礼,智,信(均出自《春秋繁露》一书)10、《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兵书略》《方技略》11、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12、《四朝高僧传》:南朝梁僧人慧皎《高僧传》;梁代以后,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宋代赞宁等撰《宋高僧传》;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传》。

分享传灯的意义和实践的体会

分享传灯的意义和实践的体会

分享传灯的意义和实践的体会
很多人都听说过“传灯”这个词,尤其是在佛教当中,例如:《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等,以传灯命名的典籍非常多,为什么以“传灯”命名呢?
“灯”是佛门六种供具之一,用灯来供养佛菩萨三宝。

以“一灯能破千年暗”为象征,通过“灯灯相传,传灯无尽”传递美好的愿望。

点亮了真理和慈悲的明灯,从此,苦海里的众生有了希望。

象征智慧光明的心灯,象征了佛法的薪火相传。

般若经中说:“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与诸法性常不相违。

依佛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故佛所言如灯传照。

”这是佛经当中记载关于传灯的最初概念,即把佛法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传法于他人,如同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故名传灯。

法能破暗,如灯能照明。

将法传下去,如同把解脱的光明传给弟子,以譬喻命名为传灯。

《维摩经》中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这是说传灯的作用,能使佛法永不停止,且发扬光大,普及到任何一个地方,所谓法轮常转。

借此实质的传灯,暗喻佛法的弘扬将无边无尽。

同时,以灯灯相传、光光互照,燃起我们的心灯,使大慈大悲的大爱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把佛法的甘露妙雨洒遍每个人的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者目为散圣。

如佛图澄.寒山.拾得者。

也故附于此。

」(CBETA, X78, no. 1553, p. 574, b20-21 // Z 2B:8, p. 451, d15-16 // R135, p. 902, b15-16)《释氏通鉴》卷7:「时丰干禅师。

寒山拾得。

相次垂迹于国清寺。

丰干先泊于大藏西北隅庵居。

因游松径。

见一子。

可年十岁。

问之无家无姓。

师引归寺库收养。

号为拾得。

后有一贫士。

从寒岩而来。

遂号为寒山子。

三人相得欢甚。

丰干出云游。

适闾丘胤出守台州。

欲之官。

俄病头风。

召名医莫瘥。

丰干偶至其家。

自谓善疗此疾。

闾丘闻而见之。

师持净水噀之。

须臾祛殄。

因是大加敬焉。

问所从来。

曰天台国清。

曰彼有贤达否。

曰寒山文殊。

拾得普贤。

当就见之。

闾丘至任。

三日后亲到寺。

访丰干遗迹。

谒二大士。

寺僧引至厨间。

丘拜之。

二士起走曰。

丰干饶舌。

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遽返寒岩。

次日闾丘送衣药供养。

寒山见使至。

喝曰贼贼。

退入岩穴云。

报汝诸人。

各各努力。

与拾得入穴。

而其穴自合。

寒拾有诗。

散题山林间。

寺僧乃集之成集。

见传于世」(CBETA, X76, no. 1516, p. 83, a2-16 // Z 2B:4, p. 452, d14-p. 453, a10 // R131, p. 904, b14-p. 905, a10)《神僧传》卷6:「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放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余首。

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CBETA, T50, no. 2064, p. 986, b26-c18)《宋高僧传》卷19:「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5]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6]二百余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至有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CBETA, T50, no. 2061, p. 831, c9-p. 832, a4)「禅宗有著述者。

以其发言先觉。

排普化为散圣科目中。

言非正员也矣。

」(CBETA, T50, no. 2061, p. 837, b26-27)彦琪《证道歌注》卷1:「或人云。

无修无证者。

乃诸散圣助佛扬化。

已于往昔证道不复更证。

譬如出矿黄金无复为矿。

即宝公.万回.寒山.拾得.嵩头陀.傅大士等是也。

」(CBETA, X63, no. 1241, p. 260, c21-24 // Z 2:16, p. 179, d4-7 // R111, p. 358, b4-7)志盘《佛祖统纪》卷53:「丰干弥陀化现。

寒山文殊化现。

拾得普贤化现。

」(CBETA, T49, no. 2035, p. 462, b2-3)《景德传灯录》卷27:「天台丰干禅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居天台山国清寺。

剪发齐眉衣布裘。

人或问佛理。

止答随时二字。

尝诵唱道歌乘虎入松门。

众僧惊畏。

本寺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拾得。

二人执爨终日晤语。

潜听者都不体解。

时谓风狂子。

独与师相亲。

一日寒山问。

古镜不磨如何照烛。

师曰。

氷壶无影像猨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更请师道。

师曰。

万德不将来教我道什么。

寒拾俱礼拜。

师寻独入五台山巡礼。

逢一老翁师问。

莫是文殊否。

曰岂可有二文殊。

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赵州沙弥举似和尚。

赵州代豊干云。

文殊文殊)后回天台山示灭。

初闾丘公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

忽患头疼医莫能愈。

师造之曰。

贫道自天台来谒使君。

闾丘且告之病。

师乃索净器呪水喷之斯须立瘥。

闾丘异之。

乞一言示此去安危之兆。

师曰。

到任记谒文殊普贤。

曰此二菩萨何在。

师曰。

国清寺执爨洗器者寒山拾得是也。

闾丘拜辞。

方行寻至山寺。

问此寺有丰干禅师否。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有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在经藏后今阒无人矣。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师房唯见虎迹。

复问道翘。

丰干在此作何行业。

翘曰。

唯事舂谷供僧闲则讽咏。

乃入厨寻访寒拾。

如下章叙之。

」(CBETA, T51, no. 2076, p. 433, b11-c5)《景德传灯录》卷27:「天台寒山子者本无氏族。

始丰县西七十里有寒明二岩。

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5]履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菜滓食之。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望空慢骂。

寺僧以杖逼逐。

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虽出言如狂而有意趣。

一日丰干告之曰。

汝与我游五台即我同流若不与我去非我同流。

曰我不去。

丰干曰。

汝不是我同流。

寒山却问。

汝去五台作什么。

丰干曰。

我去礼文殊。

曰汝不是我同流。

暨丰干灭后。

闾丘公入山访之。

见寒拾二人围炉语笑。

闾丘不觉致拜。

二人连声咄叱。

寺僧惊愕曰。

大官何拜风狂汉耶。

寒山复执闾丘手笑而言曰。

丰干饶舌。

久而放之。

自此寒拾相携出松门更不复入寺。

闾丘又至寒岩礼谒。

送衣服药物。

二士高声喝之曰。

贼贼便缩身入岩石缝中。

唯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缝忽然而合。

闾丘哀慕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于林间得叶上所书辞颂。

及题村墅人家屋壁。

共三百余首传布人间。

曹山本寂禅师注释谓之对寒山子诗。

」(CBETA, T51, no. 2076, p. 433, c6-26)张商英《护法论》卷1:「丰干禅师。

居常骑虎出入。

寒山拾得为之执侍」(CBETA, T52, no. 2114, p. 645, a2-3)善卿编正《祖庭事苑》卷3:「寒山老天台寒山子。

本无氏族。

始丰县西七十里。

有寒.闇二岩。

子甞居寒岩中。

故以名焉。

容貌枯倅。

布擩零落。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时来国清寺。

就拾得取菜滓食之。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

寺僧以杖逐之。

飜身抚掌大笑。

虽出言如狂。

而有意趣。

」(CBETA, X64, no. 1261, p. 346, c13-17 // Z 2:18, p. 34, c1-5 // R113, p. 68, a1-5)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祖堂卷十六·沩山沩山和尚嗣百丈,在潭州。

师讳灵佑,福州长溪县人也。

姓赵。

师小乘略览,大乘精阅。

年二十三,乃一日叹曰:“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

”于是杖锡天台,礼智者遗迹,有数僧相随。

至唐兴路上,遇一逸士,向前执师手,大笑而言:“余生有缘,老而益光。

逢潭则止,遇沩则住。

”逸士者,便是寒山子也。

至国清寺,拾得唯喜重于师一人,主者呵责偏党,拾得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不同常矣。

”自尔寻游江西,礼百丈。

一凑玄席,更不他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