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突变的应用微生物遗传育种95页PPT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幻灯片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幻灯片
例如:蛋白酶生产菌的筛选
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1 ml
1.dilute sample
10 10-7
9 ml 10-2 10- 3 10-4 10-5
10-6
高氏培养基 土豆培养基 牛肉膏培养基
【小结】4种微生物纯培养别离方法 比较
稀释平板法 既可定性,又可定量,用途广泛
平板划线法 方法简便,多用于别离细菌
〔二〕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有关基因的负突变
处于旺盛生长及繁殖的细胞发生突变的机率﹥﹥ 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发生突变的机率
〔三〕防止菌种退化的措施 1.控制传代次数
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3.利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展移种传代 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三、 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一〕菌种的保藏原理
➢挑选典型菌种的优良纯种
2.枯燥保藏法 主要是指把菌种接种到适当载体上,在枯燥条件下 进展保藏。这种保藏方法主要适合于细菌的芽胞和 霉菌的孢子。细菌芽胞用沙土管保藏;霉菌的孢子 多用麸皮管保藏。
3.隔绝空气保藏法〔好氧微生物〕 用无菌液体石蜡封藏斜面试管以隔绝空气,4℃冰 箱保藏。
4.真空冷冻枯燥保藏法〔利用了一切菌种保藏有利
第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一、从自然界中别离菌种√ 二、人工诱变育种〔简介〕 三、杂交育种〔简介〕 四、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简介〕 五、基因工程育种〔简介〕
一、从自然界中别离菌种√ 〔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 P75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是混杂地生活在一起。 微生物的纯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将一个细胞
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这一过程称为纯培养的别离。 常用的方法有4种〔固体培养基〕:
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两种。

(推荐)《微生物育种》PPT课件

(推荐)《微生物育种》PPT课件

1、遗传性状稳定
2、纯净无污染
3、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短时间内能产生所需产物
4、能诱变产生遗传性变异
5、产量高、收得率高
2
第一节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以人工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其遗传 结构和功能,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 并 设计出适合该突变株最佳的培养基和条件,使其在最适的工 艺条件下最有效地合成产物。
通常丝状菌菌株由于遗传分离产生不纯现象,一个多核细胞 经诱变剂处理后,某个核发生有益的突变易被其他尚未突变 的核竞争性地抑制,多核菌体会降低单位存活菌的突变率
12
制备菌悬液时,采取分散法,使细菌或孢子团块在培养 液或悬浮液中充分分散,力求90%以上为单孢子。并务必 除去菌丝片段,因为一般菌丝是多核的。
例如,在金霉素生产菌株中,曾发现以分泌黄色色素的菌株作出发菌株时, 只会使产量下降,而以失去色素的变异菌株作出发菌株时,则产量会不断 提高;
(5)采用一类被称为“增变菌株”的变异菌株,它们对诱变剂 的敏感性比原始菌株大为提高,更适宜作为出发菌株;
(6)在选择产核苷酸或氨基酸的出发菌株时,应考虑能累积少 量所需产物或其前体的菌株; 而在选择产抗生素的出发菌株 时,最好选择已通过几次诱变并发现每次的效价都有一定程 度提高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
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人为地积累有用产物。代谢控制育种 的兴起意味
着诱变育种发展到理性阶段,导致了氨基酸、核苷酸及某些次生代谢产物的高
产菌株大批投入生产。
1
微生物育种的途径:诱变、杂交、基因工程
诱变育种是发酵工业育种的重要手段和技术,目前几乎所 有工业生产菌种都经过诱变处理。
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株,在产量或质量上均难适合工业 化生产的要求。理想的工业生产菌种必须具备: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件,基因突变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件,基因突变
3 影响耐受性
基因突变可以增强微生物对恶劣环境条件或抗生素的耐受性。
基因突变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产物优化
通过基因突变和筛选,可以优 化微生物产物的产量、质量和 稳定性。
药物开发
基因突变在微生物药物开发中 起到关键作用,提高药物的疗 效和稳定性。
环保应用
通过基因突变培养环境友好型 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污染物 和提高废物利用率。
微生物遗传育种可以使用不同 的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精确地修改微生物基因 组。
选择和筛选
遗传变异后,通过选择和筛选 优良的表型,可以获得带有所 需性状的微生物菌株。
基因突变定义与分类
点突变
点突变是指某个基因中发生了单个碱基改变 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缺失突变
缺失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碱基被删 除,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或缺失。
插入突变
插入突变是指在域。
倒位突变
倒位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碱基的顺 序被颠倒,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反向改变。
基因突变对微生物的影响
1 影响生长特性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温度适应性和产物合成能力。
2 影响代谢途径
基因突变可以调节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增加产物产量或改变产物种类。
常见的微生物遗传育种方法
自然选择
通过观察和选择微生物菌株的适应性变异来进行育种。
诱变育种
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或辐射等方式诱发突变来获取所需性状。
重组DNA技术
使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微生物菌株中,实现目标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前景和意义
1 创新新材料
微生物遗传育种为开发新材料如生物塑料、生物燃料等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优秀课件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优秀课件
❖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 能将其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 离后的RNA在没有蛋白质包裹的情况下, 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 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出正常病毒粒子。
❖ 选用TMV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分别 拆分取得各自的RNA和蛋白质,将两种RNA分 别与对方的蛋白质外壳重建形成两种杂合病毒:
活R菌
❖①加S菌DNA ❖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
外的酶 ❖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 ❖④加S菌的RNA ❖⑤加S菌的蛋白质 ❖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
长出S菌 只有R菌
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 Pneumoniae的R型转 化为S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 明S型菌株转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
1928年,Griffith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 (1)动物实验
对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菌 ————小鼠存活 对小鼠注射活S菌————————小鼠死亡 对小鼠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 ———小鼠死亡
抽取心血分离活的S菌
(2)细菌培养实验 热死S菌—————不生长 活R 菌—————长出R菌 热死S菌+活R 菌—————长出大量R菌和10-6S菌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 遗传型(genotype):一个生物体所含有的基 因的总和。
❖ 表型(phenotype):一个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 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
❖ 饰变(modification):指生物体由于非遗传因 素引起的表型改变,变化发生在转录、转译水 平,特点是几乎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 生同样的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小,不遗传, 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
❖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 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为育 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 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 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的方向发展。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PPT课件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PPT课件


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
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球菌中一定有某种 特殊的生物分子或遗传物质,可以使无害的R型肺 炎球菌转化为有害的S型肺炎球菌。 这种生物分子或遗传物质是什么呢?
纽约洛克非勒研究所
Avery
从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球菌将蛋白质、核酸、 多糖、脂类分离出来,分别加入到无害的 R 型 肺炎球菌中, 结果发现,惟独只有核酸可以使无害的 R 型肺 炎球菌转化为有害的S型肺炎球菌。 1944年 结论: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
3、植物病毒的拆分和重建试验
烟 草 花 叶 病 毒 感 染 试 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一)、七个水平
(1)细胞水平
(2)细胞核水平
(3)染色体水平
(4)核酸水平
(5)基因水平 (6)密码子水平 (7)核苷酸水平
(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1. 定义和特点: 定义:游离并独立存在于染色体以外的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 遗传因子,通常以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 子,即cccDNA 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大小:1~1000kb 构型:超螺旋、线状、环状 特点:(1)质粒携带某些核基因组中所缺少的对宿主生存不必需基因,
其中研究较多的细菌质粒有:F质粒决定大肠杆菌的致 育性;抗性因子决定细菌的耐药性;Col质粒决定产生 大肠杆菌素。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2、原核生物的质粒
(2)质粒的种类
①F质粒(接合质粒、F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 大小:仅100kb,为cccDNA。 功能:决定细菌的性别和转移能力。 F质粒在大肠杆菌的有性接合作用中起主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诱变育种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安全问题:各种诱变剂几乎都有致癌作用, 因此在操作中应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个人安 全和环境安全。
个人安全:操作时注意防护,不同诱变剂要 求不同防护方法,如γ-射线辐射防护要求较 高,uv要求较低,而化学诱变剂则要求不与 身体有关部位直接接触;
环境安全:所用物品要经解毒处理;液体经 解毒或充分稀释才可以排放。
突变率/ %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试验号
乙烯亚胺与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结果
1- 对照; 2-乙烯亚胺(浓度1:7000); 3, 5, 7, 9-紫外线; 4, 6, 8, 10-乙烯亚胺加紫外线
紫外线的剂量(erg/mm2): 3, 4-2000;5, 6-4000; 7, 8-6000;9, 10-10000
谢调控育种; 生产菌株杂交育种的亲本进行遗传标记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代谢调控育种中的应用
阻断代谢途径,积累中间代谢产物
例:利用谷氨酸棒杆菌的精氨酸缺陷型积累鸟 氨酸
谷氨酸
N-乙酰 谷氨酸
鸟氨酸
瓜氨酸
精氨酰 琥珀酸
精氨酸
营养缺陷
反馈抑制
阻断分支代谢,积累另一终端代谢产物 例:利用XMP- 生产 AMP
经多次诱变处理已钝化的菌株可用一次高剂量处理来 激活;一次较高剂量的强诱变后,通常接着进行2~3次 较低剂量的温和诱变,以利于菌株遗传性状的稳定。
在一次诱变中,可以分别采用不同剂量处理出发菌株, 从中选出最佳剂量
诱变剂量的控制方法
化学诱变剂:诱变剂的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条件; 物理诱变剂:照射距离、照射时间和照射条件
突变菌株
突变型产量(mg/ml)来自钝齿棒杆菌 钝齿棒杆菌 钝齿棒杆菌
HseThr Thr - +Met -
17.93 2.33 2.00
钝齿棒杆菌 AECr
20.0
AECr, Hse-
50.0
北京棒杆菌 Hse-
36.6
Hse-,AECr
45.0
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诱变处理:同前 后培养:在CM中进行,消除突变细胞的表型延
(二)诱变育种技术在育种工作的作用
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 开发新产品; 给代谢调控育种提供技术手段
(三)高产菌株诱变育种的特点
产量是一种数量性状,数量性状的特性和基因 突变的特点决定了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一般具 有以下一些特点:
盲目性大; 筛选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工作效率低,周期长; 难以集合多个优良性状
不产孢子的真菌可以采用年幼的菌丝体进行诱 变处理(对尖端菌丝、单菌落边缘菌丝或小段 菌丝悬浮液进行诱变处理)
(三)菌悬液的制备
选择合适的介质:物理诱变常采用生理盐水作分
散介质,而化学诱变则需要用缓冲液作介质。
使细胞或孢子要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利于与 诱变剂解除;便于筛选
玻璃株打散,脱脂棉或擦镜纸(双层)过滤
形态突变型 负突变型 正突变型
X-射线的照射剂量与亚热带链霉菌白霉素高产菌株39#变 异的关系
紫外线照射剂量与龟裂链霉菌土霉素高产菌株293#变异 的关系
3. 处理方法
单一诱变剂处理;
复合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处理、 不同的诱变剂交替处理、同一诱变剂连续处理 以及紫外线与光复活交替处理等( 注意!)
渗漏突变株(leakage mutant) :一种遗传 障碍不完全的营养缺陷型,其特点是酶 的活力下降但不完全丧失,使其能少量 合成某一代谢产物,但产物的量又不造 成反馈抑制。
优点:不需要限量添加生长因子。
筛选: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诱变→ 挑选 在MM上生长缓慢且菌落小的回复突变株
不同类型突变株积累L-赖氨酸的水平
3. 处理方法
直接处理:在缓冲液或无菌生理盐水体系中 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然后涂平板分离 突变株;
生长过程处理:在摇瓶培养基或固体平板中 加入诱变剂,在菌体生长时进行诱变处理。 (适用?)
(五)后培养
后培养:将诱变处理过的细胞在营养丰富的 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突变基因稳定、纯 合并表达。 目的:消除表型延迟 后培养培养基:营养要求丰富,酪素水解 液(或蛋白胨)可提供大量氨基酸,酵母膏 可提供各种生长因子。
工业与工程需求:发酵工业尤其是抗生素工业生 产菌株选育工作的需要;
理论与技术基础:Thom和Steinberg(1939)用X 射线在真菌中首次诱发基因突变成功;
问题探索与技术发展:Davis对各种诱变筛选程序 的统计学比较;Calam对各种诱变剂量下的产量 分步曲线的比较;Dahl等人对筛选工作可能误差 的分析;各种自动化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出现
第三章 突变的应用
第一节 诱变育种 第二节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与应用 第三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型的筛选及应用 第四节 其它类型突变株的筛选及应用 第五节 菌种退化及其防止
第一节 诱变育种
一、概述 二、诱变育种方案的设计 三、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四、诱变育种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概述
(一)诱变育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与营养要求有关的三种遗传型
基本培养基MM
完全培养基CM 或补充培养基MM+A、MM+B
诱变
野生型[A+B+]
营养缺陷型[A+B-]或[A-B+]
原养型[A+B+]
回复突变或重组
(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应用
科研上: 研究代谢途径; 基因重组的遗传标记菌种; AA、碱基、维生素生物测定的试验菌种 生产上: 氨基酸,核苷酸等发酵产品生产菌种的代
复筛时量的矛盾已不突出,而对准确性有了更高的 要求,因此复筛一般要培养2~3瓶,分析方法一般 选用经典方法或标准方法,有时要进行几次复筛。
筛选的一般步骤
1株出发菌株 ↓诱变处理 400个单细胞菌株 ↓初筛每株1瓶 80株 ↓复筛每株三瓶 16株 ↓复筛,三种工艺条件,每株各三瓶 3株(对应于不同工艺条件) ↓ 供生产或再次诱变使用
三、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出发菌株 ↓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 培养液 ↓离心收集细胞、洗涤,制备均一的菌悬液(玻璃株打散、过滤) 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活菌计数,诱变预备试验 诱变处理 ↓活细胞计数,致死率计算 后培养(中间培养) ↓ 平板分离 ↓变异率计算 初筛→复筛→ 保藏及扩大试验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迟(生理性延迟和分离延迟) 饥饿培养:洗涤后用无氮基本培养基培养4~6
作用后所造成的损伤能快速通过复制而形成突 变,可以获得较高的突变率。
前培养的培养基:嘌呤、嘧啶碱基含量要丰

(二)前培养
丝状真菌的前培养
产孢子真菌一般采用其孢子进行诱变,为提高 其对诱变剂敏感性,可以将其同步培养至孢子 刚萌发的高生理活性状态(芽管的长度相当于 孢子直径的0.5~1倍);
尽量选择既往诱变史少的高产菌株: 由自然界分离获得的野生型菌株,突变 可能性较大;经自然分离的生产菌株,对 生产环境适应,又具野生型特性,也是 良好的出发菌株;经过诱变改造的菌株, 负突变可能性较大,可结合其它育种方 法改变其遗传保守性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挑选纯系(遗传纯)菌株:避免使用丝 状真菌菌丝体(异核体);要尽量选择 单倍体单核细胞(孢子),以减少诱变 菌的分离延迟(结合诱变剂选择)
完全培养基 Complete Medium (CM)含有满 足某微生物的所有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菌株生长 所需营养物质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inimal Medium(MM):不含生 长因子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 的最低成分合成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ed Medium(SM):补充 了一种或数种生长因子,以满足某微生物的特定 的营养缺陷型生长的培养基,其中的生长因子多 是通过直接添加AA、碱基或维生素而提供。
制定筛选方案:筛选准备分几步;筛选采用的 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每一步准备筛选多少菌株; 每一步准备采用的分析方法等。
制定筛选方案时的一些基本原则
筛选菌株的量要根据实验室的人力物力条件而定;
初筛的目的是将大多数未变异菌株或负变菌株去除, 这时解决的主要是量的问题,因此每株菌培养时一 般只在一种培养条件下培养一瓶;培养条件一般沿 用出发菌株的培养条件,分析方法也选用适于处理 大量样本的、操作简便而快速的方法,如HPLC, GC, 比色法等(分析方法的精确性可以稍差一些)。
回复,染色体畸变、移码等不易回复 对一些既往诱变史少的低产或野生菌株,uv线往往
是首选;对于经多次诱变处理的菌株,常需要能诱 发染色体发生重排等较大损伤的强辐射进行处理。 结合细胞的透性和生理状态进行选择 经常变换诱变剂或复合处理
2.诱变剂量的选择
高产菌株在低剂量时效果较好,而对多核细胞、孢子、 低产菌株或质量性状处理剂量不宜过低。
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仔细观察细 微的形态变化、要详实记录菌株的诱变 史和诱变谱系。
诱变育种技术要和其他育种手段相结合。
诱变育种由于其筛选的盲目性,突变的 不定向性,工作量十分大,因此要对整 个工作进行合理的设计并结合新技术提 高其工作效率。
第二节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与应用
代谢调控育种(推理育种 rational selection ):是指利用 代谢调控知识指导筛选工作的育种技术。 工业与工程需求:克服诱变育种筛选盲目性大、效率低的 缺陷;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兴起 理论与技术基础:某些微生物中一些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 以及这些途径之间的关系和调控特点被揭示;诱变育种技 术已经成熟 问题探索与技术发展: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代谢途径和代谢调控方法被阐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