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说明(清华大学最新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申报》的经营理念: 1、市场志向的受众观 首先,实施“以读者为中心”的办报理念 其次,《申报》在内容上作了很多的改进 (1)对言论的重视。 (2)重视新闻,对社会新闻进行革新。 (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2、低价策略 3、发行策略 4、多元化经营策略
早期的《申报》
《申报》聘请华人赵毅如为买办,主笔政者也均 为华人,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内容大致上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 本阜新闻、外阜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并开设文艺栏目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依泾杂说》 1827-1828 澳门 葡萄牙人主办 中英文 对照报刊 《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刊 内容以刊登各国 和广州新闻, 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为主,该刊刊载 的各国新闻实为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介绍,其本意是改 变中国人思想闭塞状况和宣扬英国统治殖民地的威力与德 政1839年停刊
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创办于1815年8月5日,马 六甲,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米怜创办,米怜人主编。 麦都思一度代编,工作人 员中还有中国刻工梁发等。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共出七卷。最初每期印五 百本,后增加到两千本。 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 版式:右上角是嘉庆年号 传播,在中国近代报刊发 中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礼逊 1782-1834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PPT 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PPT 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带来新式的近代报业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其与中国古代邸报的区 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报纸的内容大大拓展,虽然其刊登的主要内容是非新闻类 的宗教言论,但有了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生活知识、时事评述、广告(时称告白)等众多 种类的信息,有些报道还配有图片,突破了古代报纸单纯以政治内容为主的局限。其次,报 纸编辑理念有明显的变化,读者意识加强。报刊的读者是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为了吸引华人, 该刊从外观和内容、文风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中国读者的传统和口味:封皮上有“嘉庆己亥 年××月”的中国纪年,中书杂志名称,下书“博爱者撰”,常年印着“子曰,多闻,择其 善者而从之”,排版方式和中国书本一样;文章内容多附会儒学,引用儒家经典,以增进亲 近感,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排斥感;使用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写法,采用对话、讲故事等方 式进行宣传,生动易懂。最后,报刊的读者为普通民众,其所有的内容和编辑理念都针对文 化程度不高的下层劳动者,与中国古代报纸的读者以官僚士绅阶层为主不同。从以上几个方 面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先河。
时值中国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严禁传教与信教。因此马礼 逊来华多年,只是做了基督教传播的基础工作,并没有实 质性地开展工作。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带来新式的近代报业
后来其派出机构伦敦布道会又派出第二位传教士米怜来协助他的工作
与马礼逊经美国、横跨太平洋来华路线不同,米怜直接从马六甲印度洋来到中国。在途经东南亚 地区时,米怜看到那里华人很多,而且当地殖民总督也非常欢迎他到当地传道。于是见到马礼逊后, 二人决定将对华传播基督教的基地转移到马六甲地区。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带来新式的近代报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代替香港,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中心,各种金融贸易机构云集上海,欧 美传教中心也迁徙至此,中国最繁荣的报业中心也转移到这里。1857年1月27日,上海墨海书馆创 办了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六合丛谈》,作为《遐迩贯珍》的继承者,两者的体例、内容非 常相似,而且其中部分稿件就是接续《遐迩贯珍》的,如慕维廉的《地理全志》。该刊月出16开 本16页1册,每册售价12文,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墨海书馆印行。除主编伟烈 亚力外,主要撰稿人还有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艾约瑟等,中国的王韬也曾参加过编辑工作。刊物 依然以传播西学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特别是科技知识的传播。刊物宗教性内容大约仅占20%,非 宗教性内容中有时效性的信息约占一半,特别是关于太平天国内讧事件和广东亚罗号事件引发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显示了宗教报刊越来越关注中国世俗事务的一个倾向。该刊出版到1858 年6月,因经费不足而停刊,共15期。

00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讲ppt课件

00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讲ppt课件
2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 足发展 (1815-1895)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讲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三讲 外报“渐行于中土”与垄断局面的形成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
报刊的出现
3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由葛理出面承顶并任发行人,实际产权
未变,主笔改由管才叔继任。后聘朱莲 生为主笔,并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 为《益报》至年底《益报》停刊。
《新报》:1876年11月23日创刊,名为
商办,以各省商帮的名义发行,但实际
上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 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
10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门搜集各种外文报刊,并组织翻译其中有 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以 供参考。
“澳门新闻纸” “澳门月报”
魏源依据林则徐留下的资料和文献,整理编 著成《海国图志》。
林则徐
5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第一节 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一、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 萌生
(2)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 办报主张
(1)王韬
王韬是发表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的第一人。
主要文章是:《倡设日报小引》、《本局 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 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
主要观点:借日报立言 ;民隐得以上 达” 、“君惠得以下逮”、“达内 事于外” 、“通外情于内”;“知
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 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 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 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新闻 篇”)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 “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新闻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新闻传播史课程说明

新闻传播史课程说明
http://www.021xc z http://www.bjibh.c om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sdzibi. co m http://www. yanzh u120.co m http://www.27jsb. co m http://www.27js http://www.27pfb. co m http://www.27yi http://www.27yi http://www.j xjs http://www.j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ncjs http://www.t http://www.yzjs http://www.0791ety http://www.0791js /
中闻传播国新史
编辑:清华大学“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团队
制作:李彬、刘宪阁、沙垚
课程性质
• 在清华人才培养中,这是学大学新闻传播 大学新闻传播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
• 联系社会论结合、历史讲述中与逻辑统一的变迁的大背景, 按照史原则,系统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演进轨迹。
• 特别是勾代新闻传播事勒鸦片战争以来业的发展脉现络,从 而揭示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 互动关系。
教材
• 《中国新闻社会史》 李彬著 • 上海交通大学7年第1版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出版社2008年插图本第1版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插图本第2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 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 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万国公报》2
后期《万国公报》很少部分宗教内容;明确把 “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全录《京报》;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 信息,并增设了论说,演变为综合性杂志。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 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 动作用。
上海的英文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 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1960年代以前,香港外报影响力大;之后, 上海后来居上。报业的变化,实际上是上 海商业中心位置的反映。 19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 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 立的局面。
英国在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碍。 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 限制很严格。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服是经常考虑的一个必要手段;思想征服 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易于进行。派遣传教士到 中国开展活动是当时情况下的良策之一。
传教士办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 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 通俗、生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英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外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 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 组成 宗教内容大为减少,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 许多,且多是实用技术。 增加了新闻和言论专栏。 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说明
• 本课件内容来源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院“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团队,仅限课 堂教学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 本课件图片来源于多处,恕难一一注明原 始出处,相关作者请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纪 海虹编辑联系
主要参考书
• • • •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特色:作者都是新闻学领域的大家,在多年学术 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 浅出地讲述中国新闻传播史
主主要参考书
• 《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 • 陈昌凤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 特色:开创了新闻史的新写法,从传媒社会学的 视角展开,借鉴西方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范式和方 法,并密切联系中国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从体 例、内容到研究方法都有所创新
中国新闻传播史
编辑:清华大学“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团队 制作:李彬、刘宪阁、沙垚
课程性质
• 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这是学 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
• 联系社会变迁的大背景,按照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的 原则,系统讲述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演进轨迹。 • 特别是勾勒鸦片战争以来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脉络,从 而揭示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 互动关系。 • 同时,对有影响的报人、记者、编辑、报刊评论家等进行评 述,以期达到鉴往知今、古为今用的目的。
课程意义
• 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将新闻传播的 历史置于亿万人民的社会实践之中,置于 一百多年来追求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 之中,借以深切理解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 的关系,确立中国新闻人的历史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荣誉感。
教材
• • • • 《中国新闻社会史》 李彬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插图本第1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插图本第2版
网络资源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gb/node2/node26108/index.htm l • 新华传媒 /newmedia/index.htm • 新闻记者 •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 《中国记者》 203.192.6.68/index.html • 《新闻战线》 /gb/xw/xw.htm
• 穆青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 新闻工作者。从硝烟弥漫的战争 岁月到热浪奔腾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从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到 大潮澎湃的改革开放时代,穆青 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使自己成为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 的领导人,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 高声誉的名记者。在20世纪的新 闻史上,许多新闻名篇是与他的 名字连在一起的,焦裕禄、吴吉 昌、潘从正……这一个又一个共 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通过穆 青和他战友的笔,传播到一代乃 至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主讲教师
• 李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78年春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新 闻方向),为“77级”大学生。 1984年以来,一直在高校新闻院系执教。1998年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调入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任系主任。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 现任副院长,兼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批判理论、新闻传播与社会变 迁、全球传播的历史与现状等。著有《唐代文明与新闻传 播》、《传一位新闻记者……一个文人论政 的典型。他始终是一个热情横溢的新闻 记者,他一生的文章议论,就是这一时 代的活历史。读者今日重读其文,将处 处接触到他的人格与热情,也必将时时 体认到这一段历史……倘能识念其一贯 的忧时谋国之深情,进而体会其爱人济 世的用心,则其文不传而传,季鸾虽死 不死 • 胡政之 《季鸾文存》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