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 ——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

合集下载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关于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摘要:路易斯·康在现代建筑的开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杰出的现代建筑大师的路易斯·康更被人们称为“建筑诗哲”,他的建筑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建筑突出的个人特色和风格,标志着建筑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本文旨在通过对路易斯·康建筑哲学的深入探讨,以求剖析其建筑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19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艺术画廊的扩建工程使康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建筑师。

19世纪60年代康的设计到达成功的顶峰。

康的设计作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康的哲学思想里包含着各种哲学观念的影响因素,比方其中囊括了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又表达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以及东方文化的哲学观,例如中国的老庄学说。

二.古典哲学对路易斯·康设计的影响康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开始,经过了可度量的过程,而最终又必须是不可度量的展示。

”古典主义建筑所展示的正是“不可度量”的精神和品质,当人们处于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以及帕提农神庙之前,都会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心潮澎湃,体验到这些古迹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康在欧洲考察古典建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被这些古典建筑的恢弘气势,精确比例以及和谐的美感所深深折服,因此在康的设计中古典的元素随处可以,例如,康的屈灵顿犹太文化中心游泳池其四棱形的屋顶,让人联想起有亲切感的屋顶的建筑形象,理查德实验楼那一个个高耸的小塔楼给人以哥特时代的悠悠韵味。

清晰的轴线构图可以说是贯穿了康在60年代之时所做的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并且所有的建筑作品都有着浓重的古典构图手法的色彩。

在康的代表性建筑——萨克尔生物研究所中就有着强烈的轴线关系,两座形体完全一致的研究楼遵循着中央庭院的中分线进行对称,同时这样一条轴线也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建筑群体的重心。

而其旁的住宅区,那么是因地形展开具有欧洲中世纪村镇的形态。

这11段话,浓缩了路易斯·康一生的建筑哲学

这11段话,浓缩了路易斯·康一生的建筑哲学

这11段话,浓缩了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然中的所有物质是发出来的光,⼭陵、⼩溪、空⽓,以⾄于我们⾃⼰,都是发出的光。

这块皱成⼀团叫物质的东西投射⼀道影⼦,⽽影⼦属于光。

——路易斯·康01在⾃然所创造的万事万物中,⾃然都记录了它的创造过程,岩⽯记录着岩⽯的创造过程,⼈也记录着⼈的创造过程。

当我们察觉到这⼀点,我们就意识到宇宙的法则了。

有⼈只要了解⼀⽚草叶,就能重建宇宙的法则,有些⼈却必须要经过许多学习才能得知要如何才能发现道,⽽道即宇宙。

02我曾试着去探索道是什么。

我很兴奋地写下了许许多多有关道是什么的⽂字。

每⼀次我写下⼏句,总觉得还是不够,就算写满了两千页有关道是什么,我对这份陈述依然不满意。

于是我不再谈论道是什么,只写:“道存在。

”然⽽我还是⽆法完全肯定,直到我问了⼀个⼈,他说:“你⼀定要就此打住,太奇妙了;就在这⾥打住,说‘道存在’。

”03灵感是对太初的感觉,仿如⼀道门槛,静谧与光明在此相会。

静谧,不可度量的,存在之欲,表现之欲,新需求之源泉,与光明邂逅;可度量的,实存物的施予者,出⾃⾃然律与意志,被造物的度量。

⽽交会的门槛即灵感,即艺术之圣殿,即阴影之宝库。

艺术家在表现圣殿中为艺术所做的奉献,我称之为阴影之宝库,位于那双重地带:由静谧到光明,由光明到静谧。

光,实存物的施予者,投射出它的阴影,⽽阴影属于光明。

所有的被造物都属于光明也属于欲望。

04当你要赋予某件事物形象的时候,你必须参询⾃然,这就是设计的开始。

设计赋予各个元素的形状,从⼼灵中的实存带到可触摸的形象来。

设计是⼀种因地制宜的选择⾏为。

在建筑上,它赋予空间和谐的特性,⽽这些空间适合特定的活动。

05空间有它的⾳调,我想象⾃⼰正将空间谱成⾼耸的、有穹隆的或是在圆顶下的,以赋予它⾳乐的特性,交错着空间的调⼦,⾼⽽窄,从银⾊、明亮逐渐隐⼊⿊暗。

06我认为,平⾯是⼀个由房间所组成的社会。

⼀个真正的平⾯,许多房间会在⾥⾯彼此交谈。

浅析路易斯·康的砖建筑

浅析路易斯·康的砖建筑
医学实验 楼设计 中。
理查医学实验楼要 求建造一所 医学科研 、 实验 的综合性 建 筑物 。如果按照“ 国际式” 的一般手法( 当时流行方 式)这样 一 , 个设计 , 往往搞成一个方盒子。而康巧妙地把工作室、 实验室 、 动物研究 、 管理 、 办公等 内容分在四个塔 罩 , 同时将辅助因素各 自集 中布置。这样康将“ 主空间( 被服务空问)和“ 空间 ( ” 辅 服务 空 间) ”的概念转化 为建筑形式 与所体现 出的秩序表达 。所 谓
重新被挖掘 , 康才在这一斗争 中洞察建筑本 身的诉求 , 关注建 筑本 身的每一处细节 , 称之 为“ 诗意 的建筑” 。 诗意 的建筑 呼唤诗 意的形式 ,诗意 的形式产生理 想的秩 序。 在理查德 医学研究 大楼有着清晰的构造逻辑 , 钢筋混凝土 、
人类对空间恒久性 的追求 , 是人类对材料世界 控制 的开始。 因
路 易斯 ・ 康
一 .
形体与秩序的统一
“ 主空间” 指的是周围包括实验室和研究室的塔楼 ,辅空 间” “ 则 是 中, bN务塔楼 ; 两个 区域被 竖塔 明确地分开 , 通过联 接的廊
道 , 助部 分 又可 很 方 便 地 为 主 空 间部 分 服 务 。 辅
秩序产生于形式 , 秩序的建立昭示着空间和形体 的相应 的
而此 秩 序 即 宇 宙 。 ”
— —
砖墙 、 玻璃和钢各 施其职 , 并且在外观视觉 上有意加强这样一
种关系。 服务 空间” 被服务空间” “ 与“ 观点创造性地 成为形式与 秩序的物化切入点 。 这个关于康建筑 中最核心 的问答产 生于新
泽西特伦顿 的公共浴室设计 中, 而成熟于费城 宾夕法尼 亚理查
堵 围墙 、 座 房屋 乃 至 一座 城 市— — 中世 纪 欧 洲 的许 多教 堂 一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是爱沙尼亚裔犹太人,美国建筑师。

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

1901年,举家移民美国,并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

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

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路易斯·康身材瘦小,然而他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却是非凡的。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建筑并以艺术家的手来草绘他们。

其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

对于路易斯康来说,建筑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有生命力的偶像。

路易斯·康的创作精神来源于一些古典主义作品的影响。

希腊,罗马,歌特,文艺复兴建筑都影响了路易斯·康。

对于康来说,这些建筑站在那里如同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永恒的奇迹。

就这一点来说,另一个人——勒,柯布西耶也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柯布的作品深刻的影响着路易斯康。

然而,对于柯布的作品,路易斯·康认为这些作品属于柯布本人,因此他从不会照搬这些作品。

柯布西耶的作品激发了路易斯·康心中对于建筑的情感,而在柯布西耶之前的年老的建筑师却没有。

那些年老的建筑师走着一个平常的道路,没有人真正的切入到问题的核心。

柯布西耶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作品为其所接受。

然而,柯布西耶后来的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建筑”却并不是完全为路易斯·康所赞赏的。

路易斯·康在柯布其后探寻着自己的道路。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当路易斯·康做特伦顿公共浴室时,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些特定的空间是很不重要的,而另一些空间才是做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正理由和目的。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一、追本溯源—起论点
1.打破既有的原则
2.回溯问题的起点
3.建筑的本质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 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
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打破和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
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遵守材料的特性,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三、相信直觉
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
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
形是本质(form is what) 设计是实践(design is how)
设计≠设计品
形→设计→设计品
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存于心灵。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
Kahn以光明与静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存在着表现欲。

这就是有情的生命世界与无情的物性世界最大的差异。

Kahn设计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求教於无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创作者有情的表现,成就一件杰作,人能自然所不能,自然能人所不能,二者互补,就成一个完整的宇宙。

建筑大师-路[1].易斯康

建筑大师-路[1].易斯康

非凡成就
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路易斯·康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中迎来了转折点。人们把 耶鲁大学艺术画廊的扩建项目,视为康的成名之作。 在纽黑文这座大学城中,时至路易·康接手这一项目时,新建筑并不多,它象哈 佛大学那样,充满着英国剑桥、牛津一样的学院气息,建筑亦然--古老灰黯的石材 建筑,厚重的历史形式和体重,从哥特、维多利亚到折衷主义。在如此浓郁的历史 主义环境中,康的设计显得十分拘谨。沿教堂街的立面,他小心翼翼地使之与原有 的建筑在色彩、表面质感以及线面划分上保持统一,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简陋、粗糙, 地位谦卑。从这一侧看,扩建部分犹若狗尾续貂。然而,在室内和面向室外展坪、 绿地的另一侧,康大胆地运用了钢和玻璃以及流动空间、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外露 等典型的现代手法。在室内,他首次以一些简单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那融 结构、空间构图、装饰和设备管线与一体的三角形密肋楼盖,把勒·柯布西耶的朴野 主义,奈尔维的装饰性结构等手法--现代建筑运动中最为人称道的精华,汇集一体。 这一特色,由这时起成为路易斯·康的个人风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照顾历史环 境,又竭力求新的二元的做法,显然是在两重压力下的风格"复合"--时代的压力和 耶鲁这一具体环境的历史压力。如果说,耶鲁大学艺术画廊扩建工程呈现的是某种 比较浅表、比较生硬的"符合",那么稍后的特雷顿犹太人文化中心以及1957年之后 完成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大楼,已呈现某种非压力加工式"复合"而成 的二元,而是传统与现代在各个方面的交织。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艺术是上帝的语言,结构是光的创造 艺术是上帝的语言, 建筑师是传递空间美感的人。 者。建筑师是传递空间美感的人。”
——路易斯·康Louis kahn

解读路易斯康-建筑学派研究-城市规划网

解读路易斯康-建筑学派研究-城市规划网
空腹大梁当时在美国是颇为先进的技术。它有桁架传力明确的特点,又不象桁架那样高,竖杆也承受一定弯矩。更主要的是实验室的繁多管道可以从中穿过,而不需要另外搞设备层吊平顶。结构、施工的新方法,在施工时就引得络绎不绝的人来参观。那时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61)正在附近搞宾州大学的女生宿舍。他也常来工地,并取逗康,“您认为这座楼是建筑上的成功还是结构上的成功?”康回答说:“它的结构要素和形状,是那样逻辑地关联着建筑上的需要,以至‘建筑’和‘结构’不能分开。”
同时,路易斯?康还是一位热衷于理论研究的学者。在他的理论当中,不但含有德意志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同时还汇合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念,以及东方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甚至也包含有中国的老庄学说。因此,在他的建筑理论表达之中,其言论常常像诗化语言一样充满着晦涩艰深的词句,令人十分费解,外国人翻译其文字时一定是极为艰难的事情。然而,他的理论和文字也确如诗境一般充满着隐喻力量,多义而又引人遐思。为什么呢?在康的设计哲学里,建筑自身的质决定着建筑设计与
在金贝尔,康把自然光分为来自天空的光以及从内庭进入的光,前者生机盎然,以绿为属性。
上世纪初,世界建筑领域进行过一场针对“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其主旨在于:研究对象是以研究者的直觉、回忆、判别、想像、经验等状态出现的,现象本
身只能如此显现。路易斯?康便是这种现象学背景下的建筑师,他在设计中多依赖自身的感性论断,所以他的一些作品较难明白,但是在其建筑
所有塔楼均高八层,但从立面上看,楼梯间与实验室有高低错落。中心塔楼用后张法预应力现浇混凝土,其余全用预制,整体装配。由于场地有限,预制工场在40英里以外,构件全由卡车运至工地。承重体系为框架,横梁用空腹大梁。由于结构工程师奥古斯特?科门登特(August Komendant)教授和大西洋预制施工公司(Atlantic Prefabricated Co.)配合默契,实验中心的施工很顺利,结构施工达到每周三层的速度。

建筑存在——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

建筑存在——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

“神”塑像,并将其安置于神庙内,创造神在凡间的居所,人们通过神像和神庙与神建立沟通和联系,颇有“己欲立而立神,己欲达而达神”的意味。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以下简称“康”)在古建筑遗迹游历旅程中发现,那时的建筑不仅要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还要赋予“神”一个“存在的立足点”。

受此启发,康在此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接续叩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在哪里?建筑空间的存在有何特性?什么见证了建筑的存在?这些也正是设计师在完成本土特色建筑时所面临的问题。

1建筑在人们认知的环境中寻找“存在的立足点”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是康从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游历归来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原馆建于1928年,是由艾杰敦·施瓦德沃特设计的一个由石灰石建造,有着连续高大的圆拱窗户的具有厚重历史形式的折中主义建筑。

扩建部分在整体上是两个矩形体块的简单组合,以一个小的矩形体块连接较大的体块和原馆,并顺势将沿街凹口设置为出入口[1](见图1)。

为响应外部环境秩序,建筑西南侧入口面向街道的整个立面采用完全封闭的褐色砖墙,使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在色彩、立面质感上保持协调,细部处理简洁、粗犷,姿态放得很低(见图2),处处体现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

扩建部分与原馆之间在地位上存在一种主从关系,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原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知:一种原馆似乎以前就存在于那儿,似乎以后也会存在于那儿,似乎就应该存在于那儿的状态。

康对扩建建筑的处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探讨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的某种隐性的建构秩序,探索建构背后的建筑精神。

讨论路易斯·康在建筑实践中追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探究建筑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探讨其整合建筑空间存在的意义,以及一系列对建筑存在的相关因素的本质追寻与呈现的建筑活动。

发掘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对我国建筑实践的意义,有助于建筑师在当下思潮泛滥的建筑学语境中把握中国现代建筑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路易斯-康(Louis I.Kahn),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康的作品有着和现在许多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与赖特,密斯以及柯布的作品也不同,他们是那样的独树一帜,细致精巧,充满神秘。

赖特的建筑注重韵律的表现,密斯的作品是尽量减少空间和材料,柯布是无所不作,从年轻时的亲切文雅到晚年时的厚重、淳朴和猛烈,最大限度的表现了20世纪人类对于建筑的尝试,而康的作品就像是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整流下来的精华,充满了纯朴之感。

路易斯康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就其建筑而言应该归属于现代主义!他的建筑虽然一般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都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康的设计简洁,具有浓厚的柏拉图意味,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

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他的建筑将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康的这些作品又好像都远离文雅的状态,像是超越了一样,是另类的东西。

他们的猛烈是潜在的,似乎是因为这种不文雅所以他们一定要表达某种态度。

他们是静谧的,我们可以感到这种静谧是有力的。

就像一些声音,鼓得隆隆声、管风琴的鸣响声,在我们的听阈范围之外产生共鸣。

当我们试图思考究竟为何康的建筑拥有这种程度的古怪高傲的严肃性和完整细致的实在性时,就不得不对康的一些关于建筑的思想进行梳理与解读。

纵观20世纪的建筑发展史,关于建筑的讨论无一不在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上,从这一点开始,我们追寻路易斯康的轨迹,解读路易斯康。

“当个人感情超越了宗教(不是宗教而是宗教的本质)和哲学思想,将意识向现实敞开。

去体会什么是特定的建筑空间想要成为的样子。

意识是思想和感情在灵魂深处的融合,是…它想成为什么‟的理论的源泉。

”-----路易斯·康路易斯·康对“形式”和“设计”的区别,已经从1953年他最开始的认识中成熟起来了。

在《形式与设计》中,路易斯·康更多地把他的作品描述为对一些理想的、早已存在的“形式”的发现,而不是发明了什么新的东西。

因此这个区别提供了一种对个人选择的约束:“形式是没有定形和方向的……形式是…什么‟。

设计是…怎么样‟。

形式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

设计则是设计者个人的。

设计是一种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形式则与环境条件无关。

”在他发现适用于所有问题的理想形式之前,材料和基地的问题对于他来说还是次要的,正如他在《形式与设计》的早期版本里所解释的:“你采用什么材料是与环境有关的;这是一个设计问题……认识到一座报告厅是什么绝对比它在苏丹还是里约热内卢更重要。

”他通过把形式和设计与“勺子”和“一把勺子”、“学校”和“一所学校”的类比补充了这个新柏拉图派的哲学观点:“一所学校或者某一特定的设计是我们所要做的。

但是学校,精神的学校,存在意识的本质,使建筑师需要在他的设计中传达的。

我觉得这是他必须做的,哪怕设计超出了预算。

”一句话,康认为,形式比设计更重要,因为形式是本质的,是不随着环境变化的,因此是比较“永恒”的那个。

正如已经被无数次说明的那样,路易斯·康寻求开始。

每设计一个建筑都希望它是这种类型的第一个建筑。

他常举的一个例子是第一所学校:“学校开始于一个站在树下的人……空间很快形成了,而第一所学校也开始了。

学校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人的要求的一部分。

我们现在归于学院的庞大的教育体系,就来自于这小学校,但是它们精神的起源现在被忘记了。

我们的学院教学所要求的空间僵化而毫无创意。

”后来他又补充说:“因此我相信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回过头去聆听最初的声音。

”这段文字里能让人直接联想到空间的文字就两个,“树下”。

更重要的是说明人在“树下”的活动才真正的使得空间形成。

或者说是人的行为赋予了这棵“树”区别于别的树的特质。

那么从空间的观点出发是否我们可以认为人的行为作用要比“树”的作用更重要呢。

康就是回归到了人类活动对空间需求的本质,而尽量在建筑中将这种本质表达出来,这就是最初的声音。

我们一般做建筑,都只是参考某种建筑的范式,而很少去寻回这种范式空间的本质,再加点自己个人的创意,就算完成,而且有时候,这种创意可能完全偏离了这种本质。

因此,做出的建筑,相比康,就缺乏了真实的触动。

其实通过康的这种方式,你也可以用它去思考语言的本质在人类使用语言之前,已经拥有了绘画,与歌唱表达的能力,但没有文字,因为在一个小群体内,用文字交流可能比较多余。

而随着人类从游牧演变为农业定居后,伴随着人类的各种交易活动产生,语言文字开始被发明出来,并广为利用。

而康所说的学校空间,就是在他形容的那种情境下产生的,这种情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某种微妙的关系。

因此,设计一所学校,就要将那种微妙的关系,真实的表达出来,才算理解了人类对学校需求的空间本质。

而我们可以知道,康对于形式是非常敏感的,如同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师。

在他们基础上,他进一步意识到了光线、材料的存在,但无论是正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它们都对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所以它们成为康所追求的语言,用形式的语言表达空间的本质,这是康一直追求的。

而遗憾的是,现在的建筑师,它们的语言已经不再限于这些形状,有另外的一套,你可以说他们拥有多元的设计手法或者灵活的构思,但也可以说他们不再关注于“建筑语言”这个命题,在这一点上,现在的建筑师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是与前一代建筑师非常不同的地方。

功能何处寻找,其又归于何处?康说“ 所有的一切都滋生于无可度量”," 所有的一切的都有可度量”。

对于树等一切自然的“不可度量”,来度量建筑本身,本身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用无可度量滋生出可能度量的形式,用欲望滋生需要,“形式发生功能。

”用康的话就是,那种微妙的关系,不关乎“order”,不关乎空间,更不关乎轴线,功能,形式,“树”无所谓形态,只要是有,存在,或者我们创造其存在(康用上帝来表达创造者)后,会自然发生功能。

康的思想归结起来,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认为功能是变化的,而形式是不变的。

谈到“功能”,康总认为那是最低的下限,“功能”满足只意味着将房子造成遮庇所而已。

“当人类立志超越功能的时候,它(卡拉卡拉浴场)就成了一个奇迹。

在这里,人们的愿望是要建一座100英尺高的穹顶,人们可以在里面洗澡。

8英尺就足够实现这个功能了。

但是现在,尽管它是个废墟,它仍然是一个奇迹。

”——路易斯康对于康来说,一座建筑在一切纸面的或者实体的形态存在之前即已经存在并表达的这个愿望。

同时康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遵从于“式”,追索“式”,可以寻得人在世间的位置、人感知的本质、人的感知与自然间的关系。

《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中国道家的这种观点似乎近似于康的“式”的观念。

因此路易斯康被有些建筑评论家称之为“悟及建筑艺术中道家思想”的人。

在康的设计哲学里,建筑自身的性质决定着建筑设计与建造的确切方式。

这种建筑自身的性质与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论述的无名特质是相通的。

在哥特时代,建筑师用实心石建造房屋。

现在,我们可以用空心石。

结构构件所确定的空间与构件本身同等重要。

这些空间的尺度小至绝热板中的空隙,大到使空气、光和热得以流动的空隙,再大则到人们可以走动和居住的空间。

人们在一个结构物的设计中积极表现空隙的愿望可见之于对发展空间框架的越来越大的兴趣和成果。

人们实验的形式来自对自然的更深刻的认识和对秩序的更经常的探索。

在这种意指的秩序中,那种把结构掩藏起来的习惯是没有地位的。

这种习惯推迟了一种艺术的发展。

我相信,建筑和一切艺术一样,艺术家本能的要留出标致来表示某物是如何做成的。

那种认为我们今日之建筑需要装饰的感觉部分出自于我们把节点和不见得拼接掩盖起来的倾向。

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能容纳房间和空间的机械需要……如果我们训练自己用建造的顺序来制图,即从下而上,并且在浇捣混泥土和装配构件时。

在需要设置节点处停下来用铅笔做一记号,装饰就从我们的这种喜好表现自己的方法中出现了。

结果是,我们无法容忍在轻质吸音材料上糊纸,或把弯弯曲曲的管道埋藏起来。

那种欲表现事物如何做成的愿望将渗透到整个建筑界:建筑师、工程师、建造商和绘图员。

——这段精彩的论述基本上勾画了康以后事业的基本主题,从实体与空心的构思上置换的概念(关于空心石的论述),到他把机械系统与结构组合外露的想法,以至于提出的通过揭露建造过程使普遍秩序原理(称之为“建筑希望自己成为何物”)得到显示的重要推论.这些原理的综合发展,从耶鲁美术馆到1957至1964年为宾州大学建造的理查兹实验楼,构成康大器晚成的第一阶段。

在这两项作品中,康使用的表现方法和模式是使建设纲领的经验性细节对整体形式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影响。

事实上,具体的功能反而必须——和过去一样——服从于形式,但条件是,形式本身必须首先是在对总任务的深刻理解中创造出来的。

对康来说,“构思”正式建筑设计的起点,这一点应该当成为对他的成就和他延续至今的影响的衡量尺度,尽管有时他表现了足够的灵活性,允许最初的“FROM”根据纲领的需要做出某些修正。

然而对他来说,建筑始终是一项精神活动。

因此,他的最佳作品始终是一些宗教性的或地位极为崇高的建筑。

在后来的许多委托中,他都对建设纲领符加上高度精神性的内涵,其中莫过于他设计于1959至1965年间建在加州拉贺亚的索尔克生物研究中心。

关于建筑的信仰像康那样的人物,在一个集体作业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世界上却显露了突出的个人主义,在一个消费经济的世界中却致力于建立永恒的事物,这样的人物发现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时代的机遇,他们的个性也正是从这种立场上得到了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