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答案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幼儿心理学17秋在线作业1-4

东北师范大学幼儿心理学17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
1、C
2、C
3、C
4、D
5、D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给予幼儿过多的爱与期望,百依百顺,宠爱娇惯,但是很少对幼儿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
这种抚养方式属于()A. 民主型
B. 专制型
C. 溺爱型
D. 忽视型
正确答案:C
2. 儿童开始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待语音是在()A. 1岁左右
B. 3岁左右
C. 4岁左右
D. 6岁左右
正确答案:C
3. 表露个人愿望的想象是()A. 经验性想象
B. 情境性想象
C. 愿望性想象
D. 拟人化想象
正确答案:C
4. 最普遍的消极情绪()A. 兴奋
B. 快乐
C. 忧伤
D. 痛苦
正确答案:D
5. 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通常出现在()A. 6岁
B. 5岁
C. 4岁
D. 3岁
正确答案:D
6. 第一反抗期的出现()A. 3岁左右
B. 4岁左右
C. 5岁左右
D. 6岁左右
正确答案:A
7. 3岁幼儿每天睡眠时间应为()A. 22小时左右
B. 14小时左右
C. 11小时左右
D. 8小时左右
正确答案:B
8. 最低水平的思维是()A. 直觉行动思维
B. 抽象逻辑思维
C. 具体形象思维
D. 感知思维。
东北师范大学作业-幼儿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移情
2.角色游戏
3.美感
4.注意的稳定性
5.思维
6.差别感受性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如何?
2.幼儿想象的普遍特点有哪些?
3.幼儿神经过程发展有哪些幼儿特点?
4.幼儿记忆品质的内容包括什么?
5.研究幼儿心理要遵循哪些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结合实例分析制约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答案 东师幼儿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2)

答案东师幼儿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2)答案--东师幼儿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2)东师幼儿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2)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后。
)1.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发的想象就是()a.经验性想象b.情境性想象c.心愿性想象d.拟人化想象正确答案:b满分:3分得分:32.加德纳明确提出的全新的智力理论就是()a.智力的因素理论b.智力的结构理论大众投资理财作业满分答案c.多元智能理论d.智力三元论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3.在认知的基础上,对材料展开加工、改建,从而间接的归纳出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就是()a.记忆b.想象c.思维d.认知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4.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是()a.直觉行动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感知思维恰当答案:c满分:3分后罚球:35.幼儿前期就是指()a.0-2岁b.3-4岁c.4-5岁d.5-6岁正确答案:b满分:3分得分:36.幼儿开始出现想象的萌芽是在()a.2岁左右b.3岁左右c.4岁左右d.5岁左右恰当答案:a满分:3分后罚球:37.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的荫芽,幼儿的情感开始由事物的内在特征而引起。
这说明幼儿情感()a.深刻化b.丰富化c.抽象化d.精细化正确答案:a满分:3分得分:38.记忆材料在再现时准确无误,说明了记忆的()a.记忆的准确性b.记忆的持久性c.记忆的敏捷性d.记忆的准备工作性正确答案:a满分:3分得分:39.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去分割,幼儿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a.认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内容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b满分:3分得分:310.幼儿在存有他人到场时将物品公正地共同享受就是()a.合作犯罪行为b.利他行为c.互动犯罪行为d.恭敬犯罪行为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后。
)罚球:301.高级社会性情感包含()a.道德感b.自我效能美感c.理智感d.美感正确答案:abd满分:3分得分:3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不好于机械记忆的原因是()a.意义记忆就是通过对鼓腮材料的认知基础上展开的b.机械记忆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外部特征展开鼓腮的c.机械记忆的材料无法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融合d.机械记忆的材料无法在头脑中构成整体的、存有意义的、联系着的系统恰当答案:abcd满分:3分后罚球:33.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彰显在()a.脑重量快速减少b.神经系统逐步发展c.神经纤维髓鞘化进一步完善d.整个大脑皮质基本成熟恰当答案:abcd满分:3分后罚球:34.直觉行动思维主要特点就是()a.思维就是在轻易的认知中展开的b.思维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c.思维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展开的d.思维无法返回儿童自己的动作恰当答案:abcd满分:3分后罚球:35.影响幼儿特别注意范围的发展的因素()a.幼儿生理发育程度b.科学知识经验的多样程度c.幼儿兴趣与嗜好d.特别注意对象特点正确答案:abd满分:3分得分:36.在幼儿期,幼儿的个性除表现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还表现在()a.兴趣爱好b.行为习惯c.才能方面d.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方面正确答案:abcd满分:3分得分:37.存有研究说明,儿童产生愤慨的原因主要存有()a.生理习惯的问题b.与权威的矛盾问题c.与人的关系问题d.心理问题正确答案:abc满分:3分得分:38.幼儿掌控语法结构的过程大致整体表现的趋势和特征()a.句子的功能从混沌一体至逐步分化b.句子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c.句子的长度从短到长d.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至非陈述句恰当答案:abcd满分:3分后罚球:39.在幼儿期占到主导地位的想象就是()a.有意想象b.急于想象c.再造想象d.缔造想象正确答案:ac满分:3分得分:310.幼儿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的原因就是()a.幼儿对机械记忆更感兴趣b.由幼儿的生理条件所管制c.机械记忆比意义记忆必须难d.幼儿知识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正确答案:bd满分:3分得分:3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东北师范-幼儿心理学22秋学期在线作业2-[学习资料]-答案
![东北师范-幼儿心理学22秋学期在线作业2-[学习资料]-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a88e6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0.png)
幼儿心理学22秋在线作业2答案5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人们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而帮助他人的行为是()
【A.项】合作行为
【B.项】利他行为
【C.项】分享行为
【D.项】谦让行为
【此题正确选项是】:B
2.幼儿的理智感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
【A.项】0-3岁
【B.项】4岁左右
【C.项】5岁左右
【D.项】6岁左右
【此题正确选项是】:D
3.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区分在于()
【A.项】记忆方式不同
【B.项】记忆内容不同
【C.项】识记态度不同
【D.项】记忆目的不同
【此题正确选项是】:C
4.幼儿开始尝试按照事物的表面联系进行有计划的观察是在()【A.项】幼儿早期
【B.项】幼儿中期
【C.项】幼儿晚期
【D.项】小学低年级
【此题正确选项是】:B
5.幼儿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的口头语言是在()
【A.项】幼儿早期
【B.项】幼儿中期
【C.项】幼儿晚期
【D.项】小学低年级
【此题正确选项是】:C
6.有意想象开始萌芽在()
【A.项】幼儿前期
【B.项】幼儿中期
【C.项】幼儿后期
【D.项】小学低年级
【此题正确选项是】:A
7.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
【A.项】斯滕伯格
【B.项】加德纳
【C.项】韦克斯勒。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3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儿童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谦让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的发展是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A.比较B.分类C.判断D.理解参考答案:B4.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
A.移情B.社会生活环境C.父母抚养方式D.同伴相互作用参考答案:ABCD婴儿的心理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分析综合机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6.婴儿原始情绪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怕。
新生婴儿的怕主要由大声和失控引起。
(2)怒。
限制活动会使婴儿激怒。
(3)爱。
抚摸婴儿的皮肤,抱他,会使婴儿产生爱的情绪。
7.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阶段性,既不能违背这种方向,也不能跨越必要的阶段,不可以加速发展的进程。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8.母婴交往是婴儿语言发展的刺激源。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9.“运动疗法”并不直接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进行认知技能和社会活动技能的训练,而是提供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直接针对神经系统来改变脑的功能。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婴儿在“同伴”阶段表现为对自己的镜像与对游戏同伴的动作行为相类似,即把自己的镜像当作另一个可与之打交道的同伴一样来对待。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1.行动目的的形成,必须依靠内化的()。
A.心理活动B.身体活动C.智力活动D.生理活动参考答案:C12.对不良刺激的及时反应是婴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标志。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包括()。
A.体内贮铁不足B.铁的入量不足C.生长发育因素D.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参考答案:ABCD14.儿童因环境变化、情绪低落、惊恐等原因拒绝饮食,是婴儿厌食或拒食的主要原因。
东北师范大学 东师 18秋 幼儿心理学 离线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幼儿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思维的广阔性答:是指一个人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看问题,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并能从多方面去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本质。
2.注意的范围答: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够清楚的知觉到的对象数量3.绝对感受性答:是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4.自变量答: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比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学习次数、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5.个性答: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6.最近发展区答: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幼儿判断的发展有何特点?答:(1)判断的形式由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
(2)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
(3)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2.举例说明幼儿后期抽象思维萌芽的表现?答:(1)5岁以后,幼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已经能够根据概念对熟悉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如: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
(2)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如: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
(3)还逐步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不再漫无目的的进行观察。
开始按照顺序、条理和计划进行游戏和其它活动,如:在画画时会在头脑中事先勾勒出轮廓然后再下笔,而不是像婴儿那样无预定计划地涂鸦。
(4)在这个阶段,幼儿已经能够不借助具体实物而分清左右了,并能借助图片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3.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答:(1)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3)开始形成个性倾向4.如何理解活动是幼儿认知的主要手段?答:(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2)思维依赖于活动(3)活动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手段,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想法和见解的方式5.简述父母抚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东北师范-幼儿心理学23春学期在线作业1-辅导资料答案

幼儿心理学23春在线作业1答案5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幼儿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过程是()
[第一项A.]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项B.]具体形象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第三项C.]直觉行动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第四项D.]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行动思维
[正确.选项]:A
2.流体晶体理论的提出者是()
[第一项A.]塞斯顿
[第二项B.]卡特尔和霍恩
[第三项C.]阜南
[第四项D.]比纳
[正确.选项]:B
3.幼儿个性初步定型是在()
[第一项A.]婴儿期
[第二项B.]幼儿前期
[第三项C.]幼儿中期
[第四项D.]幼儿后期
[正确.选项]:D
4.幼儿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第一项A.]教育
[第二项B.]环境
[第三项C.]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第四项D.]幼儿自身的活动
[正确.选项]:C
5.幼儿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的口头语言是在()
[第一项A.]幼儿早期
[第二项B.]幼儿中期
[第三项C.]幼儿晚期
[第四项D.]小学低年级
[正确.选项]:C
6.5—6岁幼儿的注意时间()
[第一项A.]3-5分钟
[第二项B.]7-8分钟
[第三项C.]10分钟
[第四项D.]15分钟
[正确.选项]:D
7.前语言期是指()
[第一项A.]0-1岁
[第二项B.]1-3岁
[第三项C.]4-5岁。
幼儿心理学答案东北师范大学

幼儿心理学答案东北师范大学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期末作业考核《幼儿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2.注意的转移从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的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3.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冷静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
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决不盲从、人云亦云,更不迷信权威。
4.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指人们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而帮助他人的行为。
它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发生,也可能在日常情况下发生。
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5.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感觉能力。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6.表象表象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像。
表象世界即是这些映像的总和,它代表着智能系统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幼儿交往类型有哪几种?答:(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都包括哪些智能?答: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幼儿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2.注意的转移从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的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3.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冷静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
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决不盲从、人云亦云,更不迷信权威。
4.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指人们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而帮助他人的行为。
它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发生,也可能在日常情况下发生。
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5.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感觉能力。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6.表象表象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像。
表象世界即是这些映像的总和,它代表着智能系统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幼儿交往类型有哪几种?答:(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都包括哪些智能?答: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3.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答:(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3)幼儿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4.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答:观察力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因此要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观察力的早期培养。
观察力强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高于观察力弱的儿童。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要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规律和观察分析的顺序,培养孩子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还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观察到的细节多,或谁最先找到某个目标,以鼓励孩子的积极性。
坚持下来,孩子会更聪明。
5.幼儿语音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 特点:1.在语音方面,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
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
2.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汇类别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
3.从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语言表达能力有进一步发展。
4.从外部语言(有声语言)逐步向内部语言(无声语言)过渡,并有可能初步掌握书面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述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答:(1)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从思维工具的变化上看,直觉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则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3)思维活动的内化,也就是说幼儿思维的发展还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4)从幼儿思维所反映的内容的演变上看,儿童思维还有一个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
从思维的层次来说,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1.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的聪敏与否核心表现就是思维水平的高低。
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
思维敏捷的人,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不延误时机;思维深刻的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思维灵活的人,能够遇到难题时,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批判性强的人,能够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
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利器”,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一切难题。
2.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期思维是人整体思维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幼儿思维发展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
从幼儿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入手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等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素质,是幼儿智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二)幼儿思维能力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幼儿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
幼儿初期,思维以直觉行动性为主,即幼儿必须借助动作、行动、具体的操作来进行。
动作行动是思维的外壳。
幼儿中后期,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十分突出,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
即幼儿必须借助于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知或客观事物地形象来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抽象性较低,还不能较好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具体又表现为许多特点:1 .片面性幼儿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2 .表面性幼儿看问题、理解事物多注意表面特征,不能触及事物内部地特征;3. 固定性幼儿看问题不够灵活,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4. 泛灵论在幼儿看来,许多事物象人一样,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特征,幼儿按照人的生活逻辑来认识事物,他们会把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有生命地事物,如石头会说话,动物象人一样生活等。
(三)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
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和精细性四大特征,它往往以发散性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有赖于幼儿自身的主观因素,更与其所处的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有:1.自由性的环境自由性的环境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精神方面主要是要形成一个自由的心理气氛,尊重儿童的意愿,使儿童能够自由选择、想象与思维,要让幼儿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心态,具体指:①自由的心态。
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怕说错了、做错了,能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
②独立的心态。
不习惯听命于他人,不人云亦云,随大流,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
③探索的心态。
不墨守成规,不被动接受,倾向于敏感、好奇、多思和质疑,喜欢从新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丰富性的刺激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以头脑中的表象储备为原材料,通过联想或想像来实现的。
3.多样性的活动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活动是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①表现活动:如听音乐,根据曲调或节奏自然地翩翩起舞,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②想象活动:如让幼儿听各种音响录音,然后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观察云、雨、雪、风等进行描述和想象。
③构造活动:如给幼儿1个圆形、2个三角形,让他们组成各种各样有完整意义的画面。
④实验活动:设置自然角、科学桌、科学发现室,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事物间联系。
⑤创编活动:编谜语、编儿歌,编歌曲等等。
4.创造性的师资。
幼儿是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得以成长的,教师本身是否具备创造性,是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认为,创造性师资需具备下述条件:①容忍幼儿奇想。
②鼓励自发的学习。
③重视幼儿所提出的意见。
④提供无评价的学习机会。
⑤连续因果关系的评价。
⑥让幼儿知道他的观念有价值。
另一学者克拉克则认为创造性师资须具备十大要素:①做较多的思考与较少的记忆性活动。
②接纳的态度。
⑧评价的目的不是贴标签而是为了检验。
④尊重独创性。
⑤提供幼儿能以创造的方式来运用知识的机会。
⑥提供幼儿丰富而有变化的环境。
⑦提供免于评价的练习和实验。
⑧鼓励幼儿敢于提新主意,而不认为它是异想天开。
⑨鼓励幼儿观察、分类、质疑、记录、沟通、组织及主动研究、操作。
⑩训练幼儿的独创、流畅、变通、推理、判断及精确等创造的各项能力。
2.试析幼儿惧怕在不同年龄分别有何特点,并提出对待幼儿惧怕的方法。
答: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
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虑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
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
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
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
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
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
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伤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
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