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现象知识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声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声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声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小故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复习教案(4)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复习教案(4)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非常多,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客观评价、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对于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噪声的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5.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声音的科普海报,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应用和噪声控制等方面。海报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普传播能力。
1.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思考、分析和总结,力求在作业中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如有疑问,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保持作业整洁,书写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噪声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课后实践,拓展视野:布置与声音相关的课后实践任务,如调查噪声污染状况、设计简单的声控装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自然界中的声音,如鸟鸣、流水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感受声音的美妙。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掌握声速计算公式。同时,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如声波的传播等。
3.声音的特性:详细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性,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声音的特性。
4.回声现象:介绍回声现象及其应用,如回声定位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 复习教案(人教八年级上)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 复习教案(人教八年级上)
8.某物体每秒振动6次,那么,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_____赫兹(Hz)。
9.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10.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传播的。
13.声音频率高于_________和低于________时,人是听不到的,我们把这两种声音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14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______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可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2.为了保护听力,噪声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就控制在不超过_____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就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 dB。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超声有很强的穿透力,人们制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6、声音能够被反射,当声音被高大物体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多,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人耳就可以听到回声(空旷的地方);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则使原声加强(狭窄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3.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声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书籍,了解声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阅读材料1:《声音的奇妙世界》
-阅读材料2:《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4.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以下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任务1:设计一个简单的声控开关,实现用声音控制灯光的开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声音现象的规律。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直观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等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设计生活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教学策略:
-对于声音原理的教学,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学现象,如回声、共鸣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声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通过动画、实验等方式,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声音与振动的关系,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声音的特征:教师分别讲解音调、响度、音色三大特征,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声学知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等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此外,学生对声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尚不足。因此,在本章复习课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单元复习声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单元复习声现象

复习声现象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知道声音的三大特性,理解声音的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乐音和噪声,知道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重点难点重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难点:乐音和噪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知识结构】(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4.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5.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二)、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

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中国古代声学的产生是与乐器的制造密切相关的。

石制的磬、陶制的钟、芦管编排的苇龠、土制的埙等等,在远古时代就有了。

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

在乐律方面,半音是在商代产生的,七律音阶是在周初出现的。

所以,后来由传教士把中国人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介绍到欧洲时,欧洲人音乐家、小提琴家、声学家都惊动一时,他们简直把朱载堉当做“神”来看待。

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M.V.Mahillon)在1890年郑重地说:“在乐律方面中国比我们更为进步”。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教师在讲授本章时,要运用这些历史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宣扬创新精神。

【指点迷津】本章知识的重要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做真空铃的实验。

本章知识的难点有二:一是音调与音响的区别;二是如何确定噪声。

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高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这个人高声喊叫,这里的“高”声是指声音大、响亮。

而在说这个演员唱的是花腔女高音,这里的“高”音指的音调高。

在物理学里对噪音的定义是: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噪声具有相对性并非绝对。

这是从物理和环保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噪音。

一般来说:凡是不愿听的声音都是噪音。

办喜事放爆竹有人喜欢,有人听了心烦,半夜里有人在唱歌放音乐,如果影响了人们休息,对这些人来说也是噪音。

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_________。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_________,真空________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_________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_________,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音调跟________有关,响度跟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⒈振动,介质。

⒉得快,不能。

⒊晚0.1秒,不到0.1秒。

⒋音调、响度、音色、发声体的频率,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⒌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学法指要】学习本章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要知道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做媒介传播出去,这些做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要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还要知道回声现象。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对于利用回声测距的原理,也要有所了解。

例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________中不能传声。

分析: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怎么能传到人耳呢?这是因为声源和人耳之间存在着传播振动的介质──空气。

声源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类似于水面波的声波。

声源振动的能量通过声波传入人耳,使耳膜发生振动,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

不仅空气能传播声波、别种气体、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波。

如果发声体的周围没有传声介质,人们就不会听到声音,所以说真空不能传声。

答:此题应填真空。

例题2: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在水中比在钢铁中传播得快(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小。

分析:因为一切天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选项(A)的内容是正确的。

依照声音靠物质传播的道理,可知选项(B)是错误的,又因声音在水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空气里的四倍半,而在金属里会传播得更快,因此选项(C)也是错误的。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次到达20000次,而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约是从85次到1100次,选项(D)同是不正确的。

答:此题应选(A)。

例题3:声音是由发声的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要靠________传播,________不能传声,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时,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要听到回声,障碍物距发声体最近距离应该为_____________。

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要靠介质来传播,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15℃时声速是340米/秒。

声音在0.1秒内秒内传播的距离由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可知:S=Vt=340米/秒×0.1秒=34米回声是发出的声音遇到高大障碍物又返回后听到的声音,所以障碍物距发声体最近的距离为17米。

答:此题应填振动,介质,真空,340米/秒,17。

例题4:对离你10米远的高墙减话,被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到达你耳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米,此时你________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因而回声和原声___________。

分析:人与高墙相距10米,喊话声音来回传播的路程应是20米,被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

秒秒米米059.0/34020===V S t 因为这时间t 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答:此题应填0.059,不能,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例题5:某人打靶,靶与人的距离是340米,从子弹开枪口经过1.5秒,某人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

设空气阻力不计,则子弹离开枪口时势速度是( )(A)340米/秒(B)680米/秒(C)227米/秒(D)无法确定分析:子弹击中靶子的声音传到打靶人耳中所需时间:秒秒米米1/34034022===V S t 上式中S 为靶与人的距离,V 2为声音的传播速度。

由题音可和子弹离开枪口到击中靶所经过的时间t 1应为1.5秒-1秒=0.5秒。

因此子弹离开枪口的速度:秒米秒米/6805.034011===t S V答:此题应选(B)。

学完本章要常识性的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

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频率越大物体振动得越快。

音调越高;频率越小物体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同是乐音, 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就是响度。

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因为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除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三要素之一。

因此,即使用胡琴和小提琴演奏出相同音调、响度的声音,人们也可以分辩出来,感觉到它们的不同。

例题6:用纸牛刮动梳齿,纸片就振动,发出声音,很刮动梳齿比慢慢刮动梳齿,纸片振动得快________,快刮时,纸片发出的音调________。

分析:用纸片刮动梳齿,振动的发声体是纸片,纸片刮得快进它振动得快,振动的频率越大,发出的音调越高。

答:此题应填快,高。

例题7:下面关于音调和响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音调高就是响度大(B)音调低就是响度小(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D)“低声细语”中的“低”实际是指音调低分析:日常用语中涉及声音时用的“高”、“低”,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

如“高声大叫”、“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指的是响度,又如女高音歌唱家、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低”指的是音调。

由此来判断选项(C)是对的,选项(D)是错误的。

音调和响度是关于乐音的两个不同的要素,要理解它们各自的意义,加以区别,不得混淆。

选项(A)和(B)是错误的。

答:此题应选(C)。

例题8:让钢琴和胡琴都发出C调的“do”,我们能区分开是钢琴还是胡琴的声音,这是依据()(A)它们声音的高低的不同(B)它们的音调不同(C)它们的响度不同(D)它们的音色不同分析: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特色是不同的。

钢琴和胡琴都发出C调的“do”,但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很容易把它们加以区别。

答:此题应选(D)。

学习本章要求能常识性地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例题9: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分析: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答:此题在填杂乱无章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思维体操】⒈在百米赛跑中,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假如在听到起跑枪声才开始计时,他记录下来某动员的成绩是10秒。

那么实际成绩是多大?分析:计时员听到枪声时,运动员早已跑了一段时间,实际成绩应当加上这段时间。

解:设声速此时为340米/秒,应加的这段时间t 为: 秒秒米米3.0/340100===VSt 答:此人百米跑的成绩应为10.3秒。

⒉小玉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共有六响,从第一声到最后一声,前后间隔10秒钟,最后一响声调比较高。

有一天,他听过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远处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这是为什么?解答:无线电波大约每秒钟传播30万公里。

因此,可以认为两处的收音机是同时响起最后一响的。

声速为340米/秒,如果远处楼房距离小玉有34米远,小玉听到那里传来的声音已经是晚了0.1秒,就已经能区分开了。

这样,两台收音机同时发出的声音,都在不同的时间里传到小玉的耳朵里。

三、智能显示在历年各级各类考试中,涉及到本章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例题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发声体的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必然会停止了。

答:此题应填振动。

例题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_______中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答:此题应填真空。

【动脑动手】一、填空题⒈小提琴发出悦耳的声音时,琴弦在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