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案【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烹饪过程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2.科学思维:观察烹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

3.科学探究:观察烹饪的过程,找出烹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改进建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结论,产生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各种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及有关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这些物态变化及有关规律对烹饪的影响;从物理学的角度对烹饪过程提出优化意见和安全整改意见。

【教学过程】(1). 观察与记录任务1:观察厨房中挑选两种不同烹饪方式下食材的物态变化现象,1. 炒描述:将食材放入热油锅中迅速翻炒至熟。

物态变化:食材中的水分在高温下迅速汽化,同时食材表面可能因高温而部分碳化(固态到固态的变化,但性质改变)。

油脂在高温下汽化也可能发生部分氧化、聚合等化学变化,但这些不属于物态变化范畴。

在家做《荷塘月色》这道菜观察体会炒菜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2. 爆描述:与炒类似,但火候更猛,时间更短,常用于烹饪脆嫩的食材。

物态变化:与炒相似,食材中的水分迅速汽化,表面可能迅速变熟或略微碳化。

以水爆肚制作为例,焯水时必须沸入沸出,这样涮出来的才会脆嫩。

原因在于旺火烹调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温,纤维急剧收缩,使肉内的水份不易浸出,吃时就脆嫩。

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锅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时收缩,就会将肉内的水份浸出主料煮老。

3. 熘描述:溜肉段为例,肉段先经过腌制或上浆处理,再用热油滑散至熟,最后加入调味汁快速翻炒成菜。

物态变化:肉段在滑油过程中,表面水分迅速汽化,形成酥脆外壳。

调味汁在加热过程中可能部分蒸发,使汤汁浓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长度的估测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几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知识拓展阅读课本第11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阅读课本第13页“小资料”,299 792 458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

探究点二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 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 cm。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按章节排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按章节排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第2节运动的描述 (6)第3节运动的快慢 (9)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3)第二章声现象 (26)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6)第2节声音的特性 (30)第3节声的利用 (3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7)第三章物态变化 (41)第1节温度 (41)第2节熔化和凝固 (44)第3节汽化和液化 (48)第4节升华和凝华 (51)第四章光现象 (55)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55)第2节光的反射 (59)第3节平面镜成像 (62)第4节光的折射 (66)第5节光的色散 (70)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74)第1节透镜 (74)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77)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2)第4节眼睛和眼镜 (85)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93)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98)第1节质量 (98)第2节密度 (103)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07)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11)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钟表、手表、停表。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田径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

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

请同学们思考: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2.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一.热身训练: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二.典型例题: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关于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汽彻B 0.2 0.4 0.8 1.2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汽车B 0.5 1 2 3(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三.课堂巩固: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课堂小结】2—2声音的特性2—4噪声的危害和掌握一、教学目标3—1温度3—3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3—4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液体气体空气玻璃5—4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6—1质量6—4密度与社会生活(一) 学习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洁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学问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试验探究活动,总结出:肯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学问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白什么问题?(二)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学问是如何应用的.1.密度与物质鉴别争论的问题如下:老师出示同学体育课上用的4g的铅球,问同学:你如何推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方法来.同学分组争论:同学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推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十四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十四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十四篇)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一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其次节。

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并不生疏,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拟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展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学问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工程中的骄人成绩,让同学们领会优秀运发动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拟及不同方法的敏捷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外表看起来比拟简洁,学生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拟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讨论问题带来的便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学问与生活学问严密相连,让物理学问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学问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头,教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忱。

教学器材: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一、情境在线,争论快慢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现: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们运动时的情景一样吗?运动的快慢状况一样吗?生: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案(八年级上册)2016—2017学年目录科学之旅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声音的特性2第三节声的利用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复习课复习和应用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复习课复习和应用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第四节光的折射第五节光的色散复习课复习和应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复习课复习和应用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一节质量第三节密度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复习课质量与密度复习科学之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1实验[演示] 课本图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图4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作业(略)六﹑板书设计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⑴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⑵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⑴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⑵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⑶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⑷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板书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是:km→m→dm→cm→mm→μm→nm二、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要“认、选、放、看、读、记”三、时间的单位:时、分、秒四、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时钟。

练习使用停表计时§1—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2-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⑴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⑵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⑶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⑴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⑵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⑶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1.2-4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2-5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板书运动的描述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六﹑教学后记§1—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1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km/h54km/h=m/s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3-3。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2页第三、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并计算速度2.难点:斜面设计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小车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滑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二﹑讲授新课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